社交生活并不是单纯地参与聚会,而是要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在社交场上拔得头筹,不断创造与进取,为人生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要在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青睐,你会怎么做?是做冷漠孤僻的“独孤求败”,还是做众星捧月的“开心宝贝”?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迈入“社交大门”的第一步。只要你使出“对症下药”这一招,让别人为你倾倒指日可待。
第1个解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为什么很重要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聊天时,一句精确的点评、幽默诙谐的玩笑或是意味深远的话,常常会在仅有一面之缘的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会议上,新任领导得体又平易近人的举止,精辟又见解独到的发言,就能使初次见面的员工因其个人魅力而顶礼膜拜——这些足以证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第一印象对赢得他人好感起着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毋庸置疑,第一印象在社交中对每个人的影响力很大,而且这种影响力持续的时间很长,波及范围很广,比如,在工作、求职、社交这些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场合,第一印象都是重头戏。官场中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所谓“三把火”,不仅能反映出这位“新官”的工作能力,同时也能让下属或老百姓认为“这应该是个好官”;求职时,不管是初入职场的职场新人,还是“久经沙场”的老江湖,都知道面试时要穿戴整齐,言语得体,目的就是让考官给打一个高高的“印象分”;交际应酬时,不管是籍籍无名的社交新秀,还是功成名就的前辈,都一定会着装鲜亮、言谈得体。
以貌取人固然不可取,但人们往往会“浅薄”地透过外表来评价一个人,即使是大人物也不免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名声显赫的美国前总统林肯在任时,想要寻找一位亲信要员,他的好友给他推荐了一位良才。然而,这位大总统只看了一眼就拒绝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良才,理由是:这人长得太“寒碜”了……林肯的好友责怪他以貌取人,林肯却这样回答:“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了。”
大多数人不是那种有惊世才能者,即便你真的是亘古不遇的治世良才,在如今这个社会,也不能将“真实”“本色”“不拘小节”作为自己不修边幅的说辞,否则会使你的工作、学习承受巨大的考验。
闵震是北京一家著名IT公司的软件开发部主管,每当公司招聘时,他就会站在会议室门口,默默观察着每一个等待面试的新人。别看闵震不言不语,却对面试者的一举一动十分上心,尤其是一个叫王辰的年轻人,让闵震印象格外“深刻”。
这位有着国内某著名高校双学位和美国常春藤联盟某名校硕士学位的年轻人斜挎着电脑包,戴了一顶鸭舌帽,穿了一身松垮到可以跳街舞的衣服,落座之后,完全没有其他面试者的紧张神态,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还拿出MP3听起了音乐。
这种面试者闵震还是第一次遇到,他不禁皱起了眉头,心里十分不悦。他想,这个吊儿郎当的年轻人是不是楼下街舞工作室的学员,走错了楼层……
面试过程中,虽然王辰的专业知识令几位考官啧啧称叹,但他不时会抖两下的双腿,和那顶快要歪到脑袋后面去的鸭舌帽让闵震频频摇头叹息。最后,经几位面试官商量后,鉴于王辰扎实的专业背景和实习经验,决定将他暂时留下,但只能从最基础的程序操作员做起,不能担任他所应聘的项目开发小组主管的职位。
其实,王辰是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人,跟同事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就是平时散漫,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这让闵震非常头疼。
一次,王辰从同事口中听说了自己给闵震和其他主管的印象,并得知自己没有被列为公费培训进修人选,开始他怎么也想不通,后来经过前辈指点,他渐渐发现自己的着装确实不符合职场人士的要求。于是,王辰开始留心自己的外表和言行,他摘掉了鸭舌帽,脱下了大帽衫,戴上了黑边眼镜,穿起了职业装。在工作会议上,再没有架起二郎腿;在办公室跟同事谈话时,再也不会大嗓门了,而是变得谦逊又有礼貌。
闵震不是顽固不化的人,王辰的转变他一点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时间久了,他变得更加客观,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工作能力强,而且能够虚心改正不足。渐渐地,闵震开始接受了这个当初给自己留下特别差印象的年轻人。年终时,由于王辰工作出色,闵震还把部门唯一一个优秀新晋员工奖亲手颁给了王辰。
王辰的“知错就改”,及时扭转了自己留给闵震的坏印象,却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失去了一个进修的机会。试想,如果王辰一开始就能为自己争取一个良好的印象分,他的工作之路可能不会这么坎坷。
故事的主人公王辰不修边幅,这并非个例,在我们身边时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一件衣服能穿上两个月,领子上的油渍让人看了食不下咽,本人却浑然不觉。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不尊重他人、做事不认真的一种表现。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如果想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有所发展,除了要具备足够的工作能力之外,也要在自己的外表形象上做足功课,给每一个初次见面的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2个解答 多看效应:为什么看得次数越多越喜欢
多看,顾名思义,就是要重复地看,不止一次地看。我们从小就听老师和家长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看,多记知识点,这样考试才会胸有成竹,才能对答如流。而这种对出现频率越高的事物印象越深刻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有人认为,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出镜率”过高容易使他人产生视觉疲劳,其实不然。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做过一项实验:随机抽取一些志愿者,把不同的照片以不规则的顺序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请他们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更喜欢那些看过次数较多的照片,也就是说,随着翻阅次数的增加,人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也有所增加。
同样的道理运用到社交关系当中,也可以站得住脚。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最好能够在分别之后适时地主动联系对方,即便只是一个问候的短信。长此以往就能够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礼多人不怪”就是这个道理。再就是可以在自己所处的交际圈中多多露面,经常出席一些公共场合的活动,增加自己的“出镜率”。就像很多明星一样,频频参加各种活动更容易被观众所熟知,对事业成功有帮助。
“多露面”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便利,这是“多看效应”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颇佳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从事营销工作的人,一旦瞄准了目标,就会经常主动地制造与客户见面的机会。
同理,一些人缘好的社交高手,也大都非常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就拿职场新人来说吧,同样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员工,但在所有人当中,有两种人的人缘通常是最好的:
第一种是“聚会积极分子”,他们经常会参加一些同事的聚会,在聚会中既懂得表现自己,又不会过于张扬,借着聚会的热烈气氛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与大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二种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人,他们通常会主动与同事、上司打招呼,并通过请教问题等方式制造谈话的机会,将自己的优点在交流中一点一点地告知对方,从而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若想博得他人的注意,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知名度”,只要做得适宜、适度,成为众人都喜欢的“开心果”也就很容易了。相反,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是一个面对人群就逃避和退缩的人,一般很难拥有较好的人缘,他们很难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容易被人记住和想起,与孤独为伍也就成为必然。
第3个解答 话题引导:在对话时如何掌握主导权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真正会谈话的人,善于引导话题,把无意义的闲话转向引人深思的真理探究,这种人才是社交谈话中受人尊敬的主导者。”
在战争中,谁占得有利地势,谁就能赢得胜利。而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谁懂得引导话题,谁就会占有话语的优势和主导权。不同的话题可以把人引向不同的情境或氛围,所以引导话题也是一种技巧和一门艺术。
鹏飞大学毕业后,顺利通过面试,进入一家会计事务所实习。按照该公司的惯例,实习生转为正式员工的条件是必须在两个月内发展两名新客户。鹏飞是外地学生,在本地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人脉,刚开始就被要求开拓陌生市场,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了拉到客户,鹏飞几乎跑断了腿,不是被人用“等消息”三个字来搪塞,就是直接吃了“闭门羹”,大半个月过去,一个客户也没找到,这让鹏飞心灰意懒。但是到了第二个月的月初,鹏飞竟然带回了十多个客户,让同事们惊叹不已,他不仅被升任成正式员工,薪水还连跳好几级。在同事的百般追问之下,鹏飞讲出了他的“奇遇”。
第一个月的月末,鹏飞的上司给了鹏飞一张名片,让他去找名片上的一位公关经理。鹏飞被连日来的失败打击得没了信心,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情上了出租车。路上,鹏飞把玩着那张名片,一遍又一遍默念名片上的名字,突然间眼前一亮,一段足以扭转他命运的谈话内容在他的脑海中酝酿出炉了。
原来这位经理的名字挺特殊的,叫“万俟明”,鹏飞恰好在看《说岳传》,书中有个人物叫“万俟乔”。鹏飞十分肯定,他记得看小说时碰到这个名字还特地查了字典,才知道“万俟”这两个字的正确读音(万俟为姓,读作mò qí)。所以当鹏飞见到这位公关经理时,第一句话就礼貌地称呼他:“您好!万俟先生,我是××会计事务所的职员,今天特地慕名来拜访您。”刚说完这句话,对方就吃惊地站起来,打量着他说:“小伙子,很难得你认得我的姓氏。我见过很多年轻人,大部分人叫我万先生,害得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解释。”
鹏飞心中一喜,但表面不动声色,他接着说:“万俟先生过奖了,您的这个姓是复姓,而且很少见,想必有来源的吧!”对方听到这里,立刻有了一股知己感,略带自豪地说:“这个姓可是有来由的,它原是古代鲜卑族的部落名称,拓跋氏就是由万俟演变而来的。”鹏飞看对方讲得越来越起劲,接着说:“那您就是帝王之后,系出名门了!”
“这个姓氏一千多年来也出了不少名人,例如,宋代有个词学名家叫万俟永,自号词隐,精通音律,写了一本书叫《大声集》。后人都尊称他为万俟雅言。”就这样,两个人谈得越来越熟稔,不一会儿就宛若故交了。
由于鹏飞把话题掌握得非常到位,激起了那位公关经理的谈话兴趣,对方热情地和鹏飞聊了起来。第一次的见面就在“闲聊”中结束,聪明的鹏飞并没有点明来意,更没谈什么细节,但是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之后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鹏飞不仅将这家公司开发成了客户,也与其子公司签下了合约。
在签约宴上,这位经理主动找到鹏飞,对他说:“见到你时,便知道你的目的,本不想多说,但是关于我姓氏的那个话题让我很感兴趣。相谈之下,你也没有急迫地点明来意,很有创意,也很沉得住气。小伙子,好好干,有前途。”
鹏飞暗自庆幸,自己引导的话题给了自己一个天大的机会,如果当时的开场白了无生趣,也许就没有机会进一步交流了。
由此可见,在交谈中,能够做到话题恰到好处,发言审时度势,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其他社交场合,对于赢得他人的好感可以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像鹏飞这样能游刃有余地掌握谈话内容,难免让我们心生羡慕。轻松地引导话题,并把握好说话的分寸,看似简单,实则并不容易。
1.做好充足的谈话准备
这就需要我们在与人见面之前,从各方面对交谈对象有个大概的了解,并根据交谈目的的不同把握了解的方向以及深度。比如,商业谈判时,我们需要对谈判对手进行多渠道、深入细致的了解,包括性格、爱好,如果有可能,最好“探听”到对方的“软肋”,以便增加谈判的胜算。另外,在了解对方的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和优、劣势,对谈判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计划,真正做到成竹在胸。
2.话题要顾全众人
所选话题要分场合,尽量顾全每一个听众的感受,必要时候不要吝惜赞美之辞,毕竟好听的话谁都不容易听腻。但是最好不要把与个人有关的话题摆在谈话的中心,大家通常不喜欢动辄说“我……”的人。另外,如果谈话对象比较多,要照顾周全,使在座的每个人都能分享到谈话的乐趣,不能冷落在场的任何一个人。如果遇到有人独占话局,要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到其他人的身上。
3.引入话题时要审时度势
要注意选准时间导入话题,还要注意节奏和分寸,切忌操之过急和说话咄咄逼人。操之过急容易暴露自己的心态,甚至让对方觉得你有抢话题的失礼嫌疑;咄咄逼人则会让对方产生戒备和疏远心理。一旦发现话题让对方难为情,就应尽快地转移话题。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经历不尽相同,有的人对某些问题比较忌讳,这就要求我们心细如尘。
4.选择话题时要“利人利己”
在谈话中还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双方都较熟悉的话题,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这样做“利己又利人”。如果所选话题只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一味地追求附和对方,都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让对方感觉自己并不真诚,只是一位“好好先生”。
不会引导话题的人,只能靠冷场来消磨时间。善于引导话题的人,无论在何种场合都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备受推崇。正如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言:“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
第4个解答 敬辞的作用:怎样说话别人最爱听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古代先人们就对谦辞和敬辞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人称代词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词性上看,“我”“我们”“你”“您”都是人称代词,并没有什么区别。单纯从词义上来看,也都是指代相应的群体,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但是,一个“我”字,会把自己从群体里独立甚至是孤立出来;而一句“我们”,则会得到完全相反的效果,把独立的个体融入集体中,让人觉得大家是一个共荣的集体,彼此之间会更加重视。同样,一个“你”字,有时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被尊敬或重视,甚至有种被轻视的感觉,让人不舒服;而一个“您”字,却使一种被尊敬、被重视的感觉油然而生。
小刘是某贸易公司的业务员,他个子不高,有些胖,但是人缘和工作绩效都非常不错。每个初识他的人都惊异于他的成就,曾有人向他“取经”:“小刘,你可真棒!你是怎么做到的啊?以后请多多指教。”他的回答很简单:“您过奖了,以后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我们同事之间,何来什么指教呀,您太客气了。况且,您的潜质也是很不错的,以后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进步吧。”一席话,让听者像被灌了蜜糖,心里美滋滋的。
有一次,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严词投诉同事小张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不够好,甚至要销单终止合作,业务经理几次出面都没法缓和状况,老板很是着急。后来小刘自告奋勇地说:“老板,能不能让我试试?”老板看到事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也就“死马当活马医”,让小刘去了。小刘回来后,找到老板说:“老板,事情是解决了,但是该客户提出以后只跟我联络,我担心破坏同事间的感情。”老板一听这话,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急忙说:“这个问题你不用担心,你就按客户说的去做,其他的交给我来处理。”
由于挽回了损失,老板没有处罚小张,小张心里对小刘很是感激,于是找了个机会感谢小刘,并向他请教。小刘谦逊地说:“我哪有什么高招啊?小张,我说了你可别介意,为这件事情我也挺内疚的,抢了你的客户。但是我们是同事,有些话不得不说。其实很简单,以后在说话的时候多用一些尊称和敬语,如用‘我们’‘您’之类的,这样别人听起来可能会舒服一些,不至于感觉被孤立和不被重视。你觉得呢?要是你觉得好就去做,要是你觉得不好也没关系,毕竟每个人的处事方式是不一样的。”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确实能感受到敬辞的感染力。交谈时用恰当的称呼不仅让小刘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赢得了同事的理解和感激。
众所周知,人与人的交往中存在很多复杂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比如,我们在跟人打招呼时,通常会说“您好”“您吃过饭了吗”“您冷吗”,这些话让人听起来就觉得舒服,不仅能感觉出你的真诚,还能体会到你的尊重之意。可是如果我们换成“你好”“你吃过饭了吗”“你冷吗”,其中的敬意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只要可以用“我们”和“您”的地方,最好不要用“我”和“你”。正所谓“礼多人不怪”,敬辞用得多了,对方也会更加尊敬“您”。
第5个解答 姓名效应:为什么要记住别人的名字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有过对一个人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对方是谁的情况,甚至有时候出现两人聊得火热,却叫不出对方名字的尴尬场面。这些状况,都容易让对方产生被忽视的感觉,甚至会在对方给你的印象里打上一个“小黑叉”。
我们所处的社会很复杂,人际交往也十分微妙。想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得心应手,记住他的名字,并在适当的时候喊出他的名字,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的交际技巧。谨记别人的名字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貌,你会因此博得他人的好感,甚至有时还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美国总统布什能在白宫游刃有余,不断结交新朋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见人一面后就能记住对方的名字,为他以后的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赢取了很多人的认可和赞赏。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也曾说:“要想赢取朋友,务请记住他们。你若记得我的名字,便是巧妙地恭维了我,并表示我在你的心中留下了印象。记住了我的名字,你便增加了对于我的重要性。”
没错,无论对谁而言,一个人的名字都是自己心目中最美丽也最重要的字符。记住并能叫出对方的名字,对任何职业和任何地位的人来说都十分重要。下面这段大学毕业生的回忆录片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肖山是某大学的学生,他的班主任姓梁,已经年过五旬,别看年龄大,却能和班里的同学打成一片。
开学没多久,班里就组织去海边玩,因为大部分的同学没见过大海,所以到了海边大家都很兴奋,有点忘乎所以。梁老师没有心思欣赏海景,眼睛直盯着在海边疯玩的学生。一看到谁下水就赶紧叫这人的名字,提醒他(她)注意安全。肖山当时就在想:“天哪!梁老师怎么会记得我们大家的名字而且完全没有叫错?要知道,她和我们一周才碰一次面。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中年人,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她将四个班,三百多名学生的名字全记住了。”
出于好奇,肖山去请教梁老师是如何记住大家的名字的,梁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啊,其实在我们第一堂见面课我就仔细观察了你们每个人,谁有什么特点,对应的叫什么名字,我都一一记在脑子里了。”肖山恍然大悟,这就是同学们都信任并佩服梁老师的原因了。
人的姓名,只是几个汉字,对你来说其实是再简单不过的,但要记住它们,却是要用上心思的。你能喊出一个人的姓名,其实用的不仅仅是你的声音,还饱含了你一份缜密的心思和对他人深切的关注。
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也不是因为不诚恳或不用心,要么是工作太忙,要么是记性不好,总是把别人的名字当作耳旁风一般“过耳就忘”。不要再为自己找说辞,这里为你准备了几个“记名绝招”:
1.反复提及记忆法
每当新认识一个人的时候,谈话间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在说到一个观点时你可以问“××兄,您觉得怎么样”“××姐,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等等,这样就可以反复提及对方的名字了。如果对方的名字你没听清楚,那你必须请他再说一遍;如果他的名字很特别,你可以请教具体的写法。然后,在彼此的交谈中,一再地重复对方的名字,将名字与其表情、身材、面貌特征,一起印成“图像名片”,“存盘”到大脑中,这样,等你再见到这个人时,随时将“名片”调出就可以了。
2.名字分解、联想记忆法
初次见面,在得知对方的姓名以后,可以把对方的名字一字一字地分别解析,以加深印象。也可以将对方的名字与其他我们常见的字词搭配,或者引用名人的名字来进行分析,进而加深印象。比如,“陈龙”这个名字很普通,在你脑海里的“名片”记忆库中很容易被忽视。这时,可以把它和功夫明星“成龙”这个名字做一下比较,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总之,能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很轻松地喊出来,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细节,很有可能为你制造了一个结交新朋友的机会,放在工作上,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助推效果。即便相互之间没成为朋友,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在久别重逢时轻轻说:“××,好久不见了。”这时候涌上他心头的可能不只是重逢的喜悦,也有对你的一份小小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