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情绪不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也不论当事人自身如何进行掩饰,总会在面孔上露出蛛丝马迹。经过我们的上述分析,这些蛛丝马迹也已经浮出水面——当一个人恐惧时,不管面部有什么其他变化,他的双眉一定会呈现扭曲状态,眉头也会高于平时状态,眼睑会拉升,露出虹膜,而眼睛的大小与刺激源的大小有关,这些因素组成特有的恐惧表情,缺一不可。
第一节 喜悦的表情
喜悦的意思很简单,《辞海》的解释为:“非常愉快、高兴。”笑容就是喜悦的面部表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同时也是人从出生开始就拥有的表情。
人为什么要发笑?
唐代诗人寒山有这样一句诗:“顺情生喜悦,逆意多瞋恨。”这句诗是说遇到顺应心意的事情,我们就会感到喜悦,而当事情违逆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就容易心生不满。从情绪的角度来讲,喜悦源于自我的满足或超满足,用专业术语讲就是——大脑接收的信息远超出心理预期。也就是说,一些人或事情能够给当事人一种满足或是超满足的感觉,此时他就会“顺情生喜悦”,表现在面部上的表情就是露出笑容。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产生笑容的情况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生活中的喜悦。产生这种喜悦的原因一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可能是炎热夏季里吹来的一阵凉风,或是在节日里接到朋友的一条祝福短信,也可以是早晨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感受到温暖的阳光等。这些事情虽然小,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愉悦起来,绽放笑颜。
第二种是生命中的喜悦。产生这种喜悦的原因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古人将生命中最大的喜事总结为四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当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这种非常巨大的、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形容的喜悦产生的笑容是最为饱满的,甚至让有些人表现出极端表情——喜极而泣或手舞足蹈。这种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这些事情达到或超过了心理预期,实现了自我满足。
第三种是出乎意料的喜悦。这种情绪表达了当时所做的事情产生的结果远远超出了心理预期。这种喜悦之情来自意料之外的喜事,常被称为“惊喜”,“惊喜”二字也很好地诠释了当事人内心的波动是非常剧烈的。在面对这种事情时,一般人都很难维持常态,在这种情绪下产生的笑容会过于夸张,面部的表情甚至会出现扭曲。大多数人都能够承受巨大的“惊喜”,但有的人会因此出现精神错乱,如《儒林外史》就描述了一位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范进,范进在收到金榜高中喜讯的那一刻,因情绪波动过于剧烈竟然“喜疯了”。
如何区分真正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
虽然喜悦会带来欢笑,但笑容并不是表达开心喜悦的唯一表情,甚至有的时候笑容还会掩饰真正的内心情感。内心情感不同,笑容也会有很大区别,通常可以分为大笑、微笑、嘲笑、苦笑、憨笑、冷笑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普通人有时候是难以区分各种表情的。笑容可以适用于任何社交场合,不论内心是怎样一种状态,我们都可以轻松地做出礼节性的笑容。有研究表明,人在说谎的时候通常会做出大量笑容来“打掩护”,这样做有两种效果:其一是为了自我安慰,平复自己内心慌乱、紧张的情绪;其二是为了迷惑对方,以示亲近,从而达到掩饰谎言的目的。很多人在谎言被揭穿的时候,仍然会以笑容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不同内心情感驱动的笑容、礼节性的笑容、掩盖谎言的笑容,它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令人揣摩不清,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人笑容的真假呢?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个体表情来洞察对方的真实情绪。
“国际标准微笑”,也被心理学家称为“典型的假笑”,这种微笑要求对方在距离你三米之外的地方就能够看到你的笑容(需要露出六颗或者八颗牙齿)。之所以说它是假笑,因为这种笑容背后的内心情绪和面部表情是不一致的。
真正的笑容有以下特征:眼睛有眯起的动作,下眼睑提升、收紧、突起,眼睛下方出现笑容沟纹,眼角外侧出现鱼尾纹;嘴角向耳侧拉伸;眉毛向上挑;脸颊隆起等。真正的笑容所显现出来的表情会使颧骨主肌和眼部周围的眼轮匝肌收缩,这两组肌肉的协同运作是笑容必不可少的步骤。这是露出真心笑容时自然发生的,并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只是根据刺激源影响的大小,肌肉收缩的程度不同而已。
眼轮匝肌,顾名思义,它的作用主要是控制眼睛附近的肌肉,并且其使用频率很高,许多表情都需要这组肌肉来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面部表情。真正的笑容是产生在内心喜悦程度很高的时候,这时眼轮匝肌会自然收缩,让脸部出现明显的变化:下眼睑凸出、缩短,并且向上提升,遮盖部分虹膜,同时上下眼睑之间相互挤压,会让外侧眼角形成鱼尾纹,而脸颊向上隆起,与下眼睑之间形成特有的面部笑容特征。
最重要的是真笑的时候眼睛的闭合方式与其他表情中眼睛的闭合方式是不同的,它是下眼睑向上提升绷紧并向上闭合的,上眼睑的动作十分小,这是笑容里特有的。而正常闭眼是上眼睑向下闭合的,是以上眼睑作为主导做出的动作。
颧骨主肌的作用是负责嘴巴的一些动作,如嘴角向两侧拉伸的幅度,它主导了笑容这个表情里下半部分的脸部形态,而其他肌肉则协同配合这个动作。作为笑容里下半边脸部肌肉组织的指挥官,颧骨主肌的剧烈收缩会让嘴角向双耳的方向拉伸。这时上唇会变长,同时提口角肌和提上唇肌也会收缩,而上唇的变长、拉伸会让上唇处于最高位置并露出上齿,有些人还会露出部分上齿牙龈。在提口角肌和提上唇肌、提鼻翼肌的共同作用下,上唇充分向上拉升,同时挤压鼻翼两侧,会出现很长、很明显的“沟”。同时下颚下垂,嘴巴张开,这个表情有别于恐惧和惊讶的表情。恐惧的时候,下巴会向下拉;而笑的时候下巴不会向下拉,而是向颈部贴近,这样会使整个面部表情变得更加平缓。
而假笑时一般是没有眼部动作的,本身就会给人一种很不协调、非常虚假的感觉。因为它是通过主观意识控制面部肌肉的收缩,从而形成一种咧开嘴或是挑起嘴角的面部表情,这样的笑容在眼睛的外侧不会形成鱼尾纹,“皮笑肉不笑”指的就是这种笑容。也有人会非常夸张地笑,这时候他整个面部的肌肉都会被调动起来,给人造成一种眯起眼睛的错觉,但是你如果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他眼角的鱼尾纹和上扬的眉毛是没办法伪装的。
其实,对于某个人的笑容是真是假,我们还可以通过其面部表情变化呈现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分辨。真正的笑容都是由嘴部动作开始,然后带动脸颊动作,最后眼睛才会眯起,同时眼角形成鱼尾纹。而虚假的笑容则是眼睛、嘴巴同时动作,或者是嘴笑眼不笑,这样的表情整体上就会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这种故意收缩面部肌肉而形成的假笑与内心喜悦所产生的自发笑容是不同的。
第二节 愤怒的表情
和喜悦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有愤怒的情绪,它让我们怒火中烧、怒发冲冠,在愤怒的驱使下失控地冲动行事。愤怒情绪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因为愤怒是带有攻击性的情绪,而速战速决是所有战斗的天然要求。所以,这种情绪出现和爆发的时间非常短暂,有时候不易捕捉。而且有些人的愤怒情绪是压抑的、隐忍的,若是不仔细观察,你可能并不能深刻领会到对方内心的愤怒,导致应对失策。想要更好地理解愤怒的表情,就先从导致愤怒情绪爆发的原因入手吧。
愤怒因何而来?
愤怒就是某些事情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从而引发的紧张、不满的情绪。有时候,愤怒还表现为对现今社会的某些现象或者其他人的遭遇,甚至与自己无关事情的极度反感,此时所引发的情绪反应也是愤怒,“义愤填膺”指的就是这种状态。
愤怒是一种很原始的情绪,心理学家称三个月以上的婴儿就已经拥有愤怒的情绪。导致婴儿愤怒的直接原因是:大人们出于安全考虑限制婴儿的活动范围,如希望婴儿按时睡觉、不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是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也会通过他皱在一起的小脸、哭闹不止、乱蹬乱踹来表达对约束的愤怒。
愤怒情绪的产生和爆发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能够引发愤怒情绪的事情形形色色,如排队时有人插队、走在马路上被急速驶过的车辆溅一身水等。愤怒的产生是因为当事人感到一定的“威胁”,这种威胁可大可小,它们普遍存在于生活中,如挑衅、言语威胁、武力胁迫等。如果当事人主观上觉得刺激源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并且对刺激源进行评估之后,认为刺激源所带来的威胁经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消除,如采取某种手段进行反击,那么当事人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并爆发出来。这种带有攻击性的欲望,就是产生愤怒情绪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愤怒这种情绪的产生来自自身意识的主观判断,并且满足“经过分析之后确信自身具有消除威胁的实力”这个前提条件时才会产生愤怒。
如何通过表情观察出对方的愤怒指数?
在当今社会中,愤怒情绪的表现会受到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约束,而且不同的人因为自身的修养和判断事情的角度的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相同,这样就会对我们判断当事人是否处于愤怒情绪带来很大的不便。再加上一些涵养很高的人,不会轻易流露自身的愤怒情绪,即便他处于怒火中烧的状态,表面上看起来也很平静。这时候我们就要仔细观察他的表情变化,通过表情来判断对方是否感到愤怒。
脸色的变化,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是否有剧烈情绪波动的直观表现。如果一个人内心过度愤怒,而又因为某些外在因素不能发作,那么他的脸色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有个成语准确地诠释了发怒时脸色的异常——面红耳赤,我们经常说的“××脸都气成了猪肝色”正是发怒时的脸色特征。
紧闭的嘴唇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愤怒,嘴部的肌肉主要分为口轮匝肌、降口角肌、颏肌三部分,这三部分有着共同的作用——当它们收缩时就会让嘴唇紧闭。打个比方,女孩子嘟嘴的时候其实就是颏肌和降口角肌共同收缩的结果,这时如果口轮匝肌也参与收缩,那么嘴唇就会加大闭合力度,轻则表示心绪不悦,重则代表压抑愤怒。如此通过不断增加的力量来抿紧嘴唇,从而达到阻止自己愤怒情绪爆发的目的。
眉眼的形态则是愤怒情绪最直观的体现。当眉毛向下压、上眼睑向上提升、下眼睑拉直、虹膜上半部分露出更多时,就表示这个人处于愤怒的状态。而且越是愤怒,上眼睑和眉毛之间的距离就会越近;反之,愤怒情绪如有减轻,那么他的眉眼就会放松到平常的距离。如果上眼睑向上提升,使得压低的眉毛和瞪大的眼睛同时出现,就会产生怒目而视的感觉。
第三节 悲伤的表情
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有一种本能,那就是趋利避害。然而,人们依然还是要面对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生老病死、时光流逝、情场失意、亲人别离,这些不能达到心理预期或者是让我们受到物质或者精神层面损失的事情,不论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别人身上,都是诱发悲伤情绪的“罪魁祸首”。
悲伤程度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所受损失的大小,与当事人做出主观判断有很大关系。同样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悲伤情绪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人会无语凝噎,有人会小声啜泣,有人会号啕大哭。这与个性有关,也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关。
痛哭是否等同于悲伤?
在悲伤的多种不同程度的表现之中,痛哭是最饱满、程度最深的悲伤反应,是悲伤情绪的典型外在表象。
痛哭时,我们的面部表情是复杂的,需要很多肌肉的协调配合。首先需要眼轮匝肌收缩,使眼睑有力闭合,哭得越剧烈,眼睛周围皮肤的收缩力度就越大;同时提上唇肌收缩,使脸颊向上提升;颈阔肌收缩,让嘴巴向双耳的方向平行咧开;降口角肌让嘴唇下拉,颏肌向上提升,使嘴唇整体形成“W”形。
这些肌肉组织相互协调运动,共同组成痛哭的面部表情。也就是说,人为地依靠主观意识去操控面部肌肉,是不可能伪装出逼真的痛哭表情的。当一个人痛哭流涕时,他可能是真的因为某件事而悲伤不已,也可能是装作对某件事悲伤不已,但即便是表演出来的痛哭,也是在其他悲伤记忆的驱使下才做出来的,并不能凭空地哭得如此悲痛。所以说,痛哭等同于悲伤,不管究竟是因何缘故导致的悲伤。
平静面孔下的悲伤
众所周知,许多引发悲伤情绪的事情都是很难挽回的,所以强烈的悲伤情绪一旦出现,就会直接引发痛哭。平静面孔下的悲伤情绪与痛哭有着明显的不同。痛哭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无法长时间维持下去,而潜伏在平静面孔下的悲伤却恰恰相反,这种情绪很少消耗能量,只是身体能量的正常流失,因此这种悲伤情绪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大多数人在痛哭之后,就会将这种表现在外的悲伤情绪转化为内在的情绪,不再以激烈的形式发泄出来。这时候的面部表情已经非常接近正常了,如果不仔细观察对方面部表情的细微之处,很难发现对方还处于悲伤情绪之中。
这种内敛的悲伤情绪需要我们仔细分辨:当悲伤的情绪缓解之后,面部的肌肉会慢慢松弛,眼睛和嘴巴都会恢复常态,然后脸颊回落,不再鼓起。虽然这时眼睛接近于正常状态,即便有些睁大或者略微闭合,也属于正常范围,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当事人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当事人眼神空洞散乱,这是内心还在追忆过往时的面部表现;而此时眉毛的形态则比较特殊,虽然眉毛并没有明显下压,但是眉头会轻微上扬,眉间也会出现轻微的褶皱,仿佛是在“锁住”悲伤的情绪,正常状态下的眉毛是不会出现这种状态的;嘴巴这时候会因为降口角肌和颏肌的轻微收缩形成嘟嘴的状态。简言之,悲伤情绪的面部细微表情就是已经接近正常状态的眉眼和轻微嘟起的嘴巴。
在这三处表情中,最能够判断出对方处于悲伤情绪中的是当事人的眉毛。有研究表明,即便在一个平静的面孔中,加上必要的眉毛形态,就可以有效地表达悲伤。书刊杂志中通常也会用这样的句子形容一个人的悲伤,如“他的眉眼间有一抹化不开的悲伤”。
当一个人处在悲伤情绪中时,睁开的眼睛会让眉毛的形态变得复杂。额肌会与皱眉肌产生反向的作用力,额肌向上运动,皱眉肌向下运动,眉毛先向下压低,再由眉头向上拉,而且这种拉升的幅度要大于痛哭时的幅度。即便是悲伤指数下降,眉毛也会因为心中留有悲伤的情绪而保持这种状态。在每张悲伤程度不同的面孔中,眉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扭曲,这种在眉头一侧三分之一处的扭曲程度就代表了悲伤的程度。这种眉形是悲伤的典型特征之一。
因此,双眉皱起下压,眉头上挑,眉间褶皱,眉形在三分之一处出现扭曲就是判断平静面孔下是否潜藏了悲伤情绪的表情。虽然同形态的眉形也会出现在恐惧的表情中,但是恐惧的表情一定要配合眼睛睁大,而悲伤则是眼轮匝肌收缩,眼睛有闭合的动作,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悲伤情绪的衍生表情
在生活中,悲伤还会产生许多衍生表情,这些衍生表情都是特定情况的产物。比如,因为自身的某些原因对关心自己的人造成伤害,以至于对方远离自己,自己醒悟后就会怀有强烈的自责和后悔,这种情绪被称为愧疚;还有当我们对一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无力挽回的时候,在心中就会产生无奈的情绪,从而形成苦涩的表情。这些表情都是因为某些损失所造成的,也是悲伤情绪产生的主要诱因,所以会有非常高的概率引发悲伤的情绪。
对于这些情绪的判断,我们可以对当事人的下半张脸进行分析,内心中的真实情感是可以通过悲伤情绪的嘴部表情表现出来的。比如,噘嘴时,颏肌作为核心的动力,通过收缩,向上推起下唇,使上唇拉直,而下唇下方则会出现凹凸不平的隆起;这时候降口角肌收缩,让嘴唇下垂;口轮匝肌收缩,促使上下唇紧紧地抿在一起。这种嘴部表情所表现的是不认可、但是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种表情和纯粹的悲伤相比,多了一份无奈和坚持,对负面结果的产生既不服气又无计可施。
第四节 惊讶的表情
在上学的时候大家常听到老师说这样一句话:“睁大你们的眼睛看看,这道题是怎么解的!”在现实生活中,当老师需要强调一个问题的重要性时,都会让学生睁大眼睛仔细看。这是因为人们睁大眼睛的时候有诸多好处,如更容易采集到光线,更容易看清楚对象,获得更多的视觉信号,便于采集所处环境的情况信息,从而起到帮助大脑判断刺激源的性质和程度大小的作用。
反过来,人在被刺激源有效影响之后,产生惊讶情绪的一瞬间也会下意识地睁大眼睛。此时还会停止一切肢体动作,然后抬起头、睁大眼睛、挑起眉毛、张开嘴巴,这一系列动作组成了惊讶情绪标准的面部表情。
惊讶的情绪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体的本能反应。这种表情出现的原因是,在人们接收到刺激信息的时候,在本能驱使下停下一切肢体动作,从而保证大脑思维的高度集中和高速运转,在很短的时间里(研究表明人内心感到惊讶的时间大约是1/4秒),被激活全部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集中于面部)消耗掉了全部神经系统的力量来努力收集刺激源的信息。在主体主观判断刺激源没有危险之后,身体才会继续原来的动作。这样既是谋而后动,对刺激源做出正确的应对,也是因为主体本身能量消耗剧烈,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惊讶的表情特点
惊讶的面部表情和恐惧的面部表情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惊讶出现时,额肌会充分收缩,双眉整体上移,前额可能会形成横纹。上睑肌收缩,在和额肌的共同作用下使眼睛充分睁大,露出虹膜以及部分上眼白。这样可以露出更多眼球,便于采集光线和刺激源的信息。
此外,人在惊讶时还会下颚下垂,下嘴唇向下移动,嘴巴自然张开,上嘴唇保持自然,同时配合一次快速吸气。人在受刺激的一瞬间,是不能马上判断出刺激源对自身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这时候身体便会在条件反射下做出一些准备——先吸一口气,为身体接下来的动作提供能量储备。
因为主体接触到刺激源的时间是不受主体控制的,所以主体在停止一切肢体动作的时候,可能会以不同的身体形态做出惊讶的表情。就头部的形态而言,可以偏着头、低着头、侧着头,甚至头部根本不面向刺激源。
在这一瞬间的惊讶(判断过程)之后,如果主体察觉刺激源是善意的,那么就很可能继续前面所停止的状态,也可能会产生奔跑、欢笑等肢体活动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如果刺激源是负面的,那么大脑就需要做出判断,是逃跑还是战斗。
在实验中,研究者还发现人的大脑可以将意外刺激源的风险等级分得很细,不同风险的刺激源引发的惊讶表情也不同,风险程度越低,惊讶的表情也就越难以辨认。中等程度的惊讶与饱满程度的惊讶相比较,就显得眼睛睁开的程度不够大,眉毛抬的程度不够高,嘴巴可能只是轻微张开,甚至不张嘴,如果没有张开嘴,那就一定会有通过鼻子进行深呼吸的动作。到了轻微程度的惊讶时,可能只会眼睛睁大,而眉毛由于主观意识的控制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仅保留上眼睑的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达到饱满程度的惊讶表情是很少见的。因为现今社会资讯大爆炸,人们的见识都很广,不会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太多的好奇和诧异,而且成年人不喜欢公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少喜怒形于色。
这样分析下来,惊讶的表情已经很明显了。在惊讶这个表情中,眉毛可以没变化,嘴巴可以不吸气,但是上眼睑一定会上提,露出超过平时更多的虹膜上缘;并且在眼睛睁大的那一瞬间,整个身体都会通过静止来配合;吸气可以通过鼻子来完成,而且这个动作不容易被察觉,但吸气的趋势是一定会有的。
惊讶是一种过渡型表情
惊讶情绪所产生的表情属于过渡型表情。惊讶情绪产生的过程就是主观意识对刺激源进行判断的过程,一旦当事人的主观判断有了结果,那么表情就会由惊讶转变为其他类型的表情。
一般来说,出现在惊讶表情之后的会有恐惧、喜悦或愤怒的表情。在转换过程中,上一个表情并不会全部消失,而是会或多或少地保留一些惊讶的表情。这就导致上一个表情遗留下的表情会和另外一个表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新的组合表情,这种表情被形象地称为惊恐的表情、惊喜的表情或惊怒的表情。
打比方说,当刺激源给我们带来足够多也足够刺激的信息时,我们会做出惊讶的表情,而在大脑判断之后发现刺激源是积极性的,那我们就会由惊讶转变为惊喜,就好比我们买彩票之后中大奖、足球赛中喜欢的球队以弱胜强等。在生活中因为主体主观需求不同,所以不同的事情都有机会引起主体产生惊喜情绪的机会,这种惊喜的情绪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小刚在学校里面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不论是笔试科目,还是体育项目,他都能够考出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小刚也特别喜欢帮助他人,和同学、朋友之间相处得十分要好,不仅是老师眼中品学兼优的优等生,也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伙伴。
这天,一年一度的家长会要召开了,小刚十分期待,同桌小红发现小刚很亢奋,就说道:“小刚你可牛了,老师一定会在家长会上表扬你的,你可是我们班的榜样!”小刚笑了一下,没有接话。
半个小时后,家长们基本上都到齐了。老师看了下时间,走进教室,他看了看小刚,然后对他说:“小刚,你爸爸打电话和我说他临时有事,不能来参加家长会了。”小刚的眼神一下就暗了下来。老师看了摇了摇头,准备开始会议。
这时候忽然听见教室门口传来敲门声,小刚抬起头,一下子呆住了,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眉毛高高扬起,满眼的不可思议,嘴巴张开深吸一口气,站起来惊喜地叫了一声:“爸!”小刚的爸爸冲小刚笑了笑,和老师道了声抱歉,走到小刚身边,然后拍了拍小刚的肩膀说:“对不起,爸爸迟到了。”
相反地,如果刺激源带来的是大量的负面刺激,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并表现出相吻合的表情。当我们突然间在草丛中发现一条蛇时,自然又惊又怕,会下意识地做出惊恐的表情;有的人曾经做过违法乱纪或是一些违反公共道德的事情,在真相被揭穿的那一瞬间,他是惊讶的,当行为人发觉自己的所作所为引起的后果非常严重时,就会产生既惊讶又恐惧的情绪。此外,惊讶也会转变为悲伤,如知道了非常不好的消息;也可以转变为愤怒,如老板受到员工的挑衅;也可能转变为厌恶,如看到朋友家本来很可爱的小动物变得又脏又臭等。
第五节 厌恶的表情
厌恶其实就是一种讨厌、憎恶的情绪。这种情绪在所有负面刺激所引起的情绪中属于反应较轻、较为温和的一种,而愤怒、恐惧和悲伤这三种情绪,都会引发比厌恶更严重的后果。
引发厌恶情绪的原因
引起厌恶这种情绪的本源,是人体对腐烂食物本能的排斥。在缺乏食物的年代,人类祖先因为饥饿而吃了腐烂的食物,导致生病和死亡,所以这种排斥是人类在漫长悠远的进化过程中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和记忆。
厌恶的功能之一就是让我们远离恶心的东西,没有人喜欢与自己排斥的事物在一起。虽然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主动或不经意地食用腐烂的食物,因此直接引发的厌恶情绪相对较少,但人们仍会对一些让自己反感的人和事产生这种排斥反应。比如,身边的同事喜欢向上司打小报告或者是朋友翻看自己的手机,这种让人排斥的事情不断升级后,就会引起厌恶的情绪,就好像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散发着和腐烂食物相同的恶臭一样,因此我们通常喜欢用垃圾或渣滓这种词语来代替不喜欢的人或事物。所以,法学家威廉·米勒总结道:“厌恶是一种道德准则,他让我们不会对一些感到厌恶的人或事情进行妥协。”
如何去判断这个人或事物是让我们所厌恶的呢?这主要取决于主体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观念会帮助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主观判断,不同的思维对同一件事情的判定也是不同的。通俗地讲,现今社会中引发主体厌恶情绪的事情都是有违主体的主观认知的。
有一个女孩来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她因为触摸性洁癖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在咨询过程中,这个女孩被邀请进入一个房间。此时,她要先套上鞋套,并且不准别人碰触她的身体,如果要和她握手,必须要先用净手液洗手才行。她的行为之所以这么怪,是因为女孩形成了“外界的一切都很脏”的固定观念,这种观念迫使她这样“干净”地生活。
有研究表明,人一般是在四岁到八岁之间才会产生厌恶这种情绪。因为在四岁之前的孩子心中,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新奇的,他(她)也并不知道这些事情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没有形成明确的辨识力和人生观),在没有对某一件事物产生明确的认知之前,孩子是不会表现出对这个事物的厌恶情绪的(除人的身体会本能地排斥腐烂食物外)。
厌恶时的细微表情
厌恶情绪是有轻重之分的,在刺激源强度不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厌恶情绪也是不同的。
如果刺激源很弱,那么主体很难产生厌恶这种情绪,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轻蔑、不屑的情绪,用个词语来形容就是“不屑一顾”,看都懒得看一眼,这种情绪是一种程度十分轻微的厌恶。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刺激源和主体之间的差距太大,这种程度的刺激不仅能引来一定程度的反感、厌恶,还会引发主体的嘲笑、讥笑,所以“高高在上”的主体很随意、很轻松地对刺激源加以不屑。
如果刺激源给主体带来强烈的负面刺激,那么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这种情绪需要和愤怒加以区别,厌恶的时候主体会避免和刺激源接触,对刺激源的行为完全否定,同时拒绝与刺激源产生任何联系,却不会充满战斗欲望地消灭刺激源,愤怒则倾向于接触刺激源并加以消灭。
平日里没什么爱好的小张,喜欢在周末的时候通过打游戏来缓解生活中的压力。这一天,小张正在玩一款特别火的游戏,玩得正起劲儿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敲门,他不得不暂停游戏去开门。
小张打开门,看到门外站了一个瘦高的陌生小伙子,就有些疑惑地问:“请问你是?”小伙子十分热情,笑容满面地说道:“我是××公司的护肤品推销员,看您这么年轻应该还不到20岁吧。”小张今年已经23岁了,听到别人夸自己年轻本该高兴,但是因为被打断了游戏所以他有些烦躁地说道:“我对护肤品不感兴趣,你还是去别家吧!”说罢就要关上门。
却不想那小伙子急忙伸手抓住门框,说道:“没关系,您先听我仔细介绍一下我们的产品好吗?我们的产品是纯天然的护肤品,没有任何化学成分,对您的皮肤不会产生任何坏处,会让您显得更年轻,相信我,这是一个好产品!”面对这样执着的推销员,小张也不好直接拒绝,只好推脱道:“不好意思,我已经有护肤品了。”不过小伙子这时候还是不肯妥协,他反而上前一步,一把抓住小张的手说道:“没关系,您可以先试试我们的产品,觉得好了再成套购买。”
小张一下子就厌恶起来,他拧起眉毛,抿起嘴唇,重重地甩开手,说道:“再讲一遍:不需要!请你去别家吧。”说罢,把门关上了。他一边跑回电脑前,一边嘀咕着:“真是啰唆,都说了不要了,还粘着说,害我游戏都玩不好!”
我们可以看到小张一开始只是有些不耐烦,但是在后来屡次回绝没有结果之后,心中不悦之情不断上升,直到推销员去拉他的手时,小张心中的不悦情绪升级为厌恶(从他皱起的眉头和紧紧抿起的嘴唇可以看出),最后狠狠地拒绝了推销员。
厌恶情绪最饱满的面部表情就是呕吐。当一个人处于饱满的厌恶情绪中,他就会尽量张大嘴巴,不仅下颚要向下打开,上唇也在提上唇肌和提鼻翼肌的作用下向上抬起。有些人还会伸出舌头,嘴巴大张也会带动脸颊上移,同时呕吐的反应还会让眼轮匝肌收缩,眼睛在脸颊上移和眼轮匝肌收缩的共同作用下紧闭,鼻子也会皱起。这种表现出当事人不愿看、不愿闻、不愿吃的情绪就是最饱满的厌恶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流露出饱满的厌恶表情,而轻蔑或者不屑的表情又十分轻微快速,这就给我们的分辨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厌恶的细微表情去辨识这些隐蔽的面部表情,现在我们就一步一步分解厌恶的面部表情找到其内在的细微表情。
我们知道,构成厌恶的面部表情的特征有:嘴巴因为降口角肌的收缩拉动嘴角向下;降口角肌和提上唇肌相制衡,在嘴角的两边形成括号状的表情;眼轮匝肌剧烈收缩,使眼睛缩小紧闭;提上唇肌和提鼻翼肌共同作用使上唇提升,并且在鼻翼两侧形成鼻唇沟;皱眉肌收缩,双眉皱起;颏肌运动使下唇向上抬起,嘴巴紧闭;同时下巴也向上抬起,下巴处的皮肤形成很多凸起,这些表情共同构筑了厌恶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细节对当事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分析判断。
不论是厌恶、轻蔑,还是不屑,这些情绪都是不同程度上的厌恶情绪,在与厌恶的面部表情相比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几种情绪引发出来的面部表情中都会有一个上唇抬高、鼻翼两侧形成鼻沟的表情。在其他的面部表情中,鼻子很少出现这样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将鼻子所产生的细微表情作为验证对方是否产生厌恶情绪的重要辨识内容。即便这个人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就连上唇的运动都控制得很好,但是如果他的鼻子两侧出现鼻沟,那么就可以判断他产生了厌恶情绪。
第六节 恐惧的表情
恐惧可以解释为——程度很深的害怕,是一种当人在面临某种危险的时候,企图通过一些手段摆脱危险但又无能为力时,心中生出的十分害怕和压抑的情绪。
恐惧,令身心健康受损的情绪
研究表示,恐惧心理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医学上有这样的定论:“不论是外界环境还是一些其他的致病因素,都是首先让当事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之后才会影响到当事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大家都有看恐怖电影的经历。当剧中一些突发的恐怖状况或者危及生命的事件发生时,都会看到演员失声尖叫、脸色惨白、胡言乱语。在躲避一些可怕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双手捂紧嘴巴,甚至全身哆嗦,满头大汗。有些演员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会表现出无力逃跑、呆若木鸡的状态。这些都是情绪不稳定时生理功能出现紊乱的表现,尤其是强烈的恐惧情绪,更会让人在危急之中思维混乱,立马失去逻辑分析能力和身体执行力。
某天凌晨时分,一栋老式小区突然起火,这栋房子共有五层,因为该小区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所以火势蔓延剧烈,并非常难控制。整栋楼中一楼、四楼、五楼火势较大,其他楼层虽然没有出现明火,但也是浓烟滚滚。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火灾的突然发生危及小区住户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其中一部分警觉性高的人最先逃离了火灾现场,另外一部分没有及时察觉的住户,在灾难面前强自镇定,通过平日里学习的火灾逃生知识,按照火灾应急措施实施自救,也成功地逃出生天。
但是该小区中有一名女性住户,因为恐惧情绪的滋生,扰乱了自身的分析能力。为了快速脱离险境,竟然慌不择路地选择从五楼跳楼逃生。跳楼的举动无疑是从一个险境跳到另外一个险境,她最终也因抢救无效死亡。
引发这种不幸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恐惧情绪,它影响了这位女士自己对当前情况的分析判断,让她做出错误的决定而终失性命。因此,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突发并且危及生命的事情时,我们一定要尽量保持冷静,用学过的知识帮助自己化险为夷。
恐惧之时的面部表情
人在极度恐惧的时候会有以下面部表情:眉毛在皱眉肌的作用下向中间靠拢,蹙在一起,还会形成一些纵向的皱纹;眉头也在额肌的作用下向上提升,这时候双眉中间的皱纹看起来就像一个倒立的“U”形;颈阔肌的收缩使得嘴角向耳朵两侧拉开;降下唇肌收缩,下拉下唇,露出下齿;提上唇肌和提鼻翼肌共同作用,提升上唇,露出上齿;上睑提肌向上提升眼睑;眼轮匝肌和皱眉肌的运动使得上眼睑皮肤上形成对角线褶皱。
恐惧的衍生情绪
生活中一般常见的恐惧情绪更多的是一种不希望面对“损失”的心理。有研究表示,恐惧可以分为四种程度的衍生情绪:担忧、不安、害怕、恐惧。这四种情绪根据刺激源程度的依次递增而加强。
担忧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产生的一种情绪,这是一种表示内心忧虑的情绪,也是最基础的恐惧情绪。这种情绪的出现是因为刺激源本身所引起的负面效应还不足以让当事人感到威胁,并且这种威胁也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只不过当事人自身会预感到一些不好的结果。这个时候,当事人一般都会紧闭双唇,双眉扭曲,眉头微微蹙起,为即将到来的事情感到担忧。
不安就是担忧的升级版,说明刺激源在这个阶段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已经对当事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当事人在担忧的时候所预见的一些负面结果,发生到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大,但是当事人内心中还存在侥幸心理,期望这样不好的事情不要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的情绪焦虑不已,他们会通过微张的嘴巴、扭曲的眉毛、上扬的眉头、睁大的双眼来展示自己内心的不安之情。
害怕相对不安来讲,程度上又一次提升了,这种情况很明显是刺激源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如期而至,和自己从前担忧的事情如出一辙。而且刺激源所带来的效果会对当事人产生生命或者安全上的威胁,也就是说刺激源是占据优势的,在这种觉得自己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当事人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做出躲避刺激源的行为。产生害怕情绪的当事人的眼睛会睁得更大,射出警觉的目光,眼睑抬高,露出虹膜,眉形扭曲,眉头上扬,眉心处形成纵纹,并且还会深吸一口气为逃离做准备。
恐惧的情绪不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也不论当事人自身如何进行掩饰,总会在面孔上露出蛛丝马迹。经过我们的上述分析,这些蛛丝马迹也已经浮出水面——当一个人恐惧时,不管面部有什么其他变化,他的双眉一定会呈现扭曲状态,眉头也会高于平时状态,眼睑会拉升,露出虹膜,而眼睛的大小与刺激源的大小有关,这些因素组成特有的恐惧表情,缺一不可。
第七节 轻视的表情
轻视是诸多负面情绪的导火索之一
轻视情绪一旦出现便非常容易引发其他情绪,是很多负面情绪的导火索。
小张生性木讷,不太喜欢说话,身材样貌也不是很出众,所以在工作生活中,都是处于被别人压制欺负的状态。和他同单位的小王,最喜欢拿小张开玩笑,好像能在小张身上找到乐趣一样,久而久之,这种不好的行为就成了小王的一种习惯。
一天,小张和刚谈的女朋友一起在花园里散步,看到迎面走过来的小王,小张脸色一变,蹙起眉毛,拉着女朋友向另外一边走去,他不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和小王有所接触。没想到小王老远就看到了小张,见小张想要避开自己,他马上高声喊道:“闷葫芦,你和谁在一起呢?”一边喊一边向小张追了过去。小张听到喊声脸色沉了下来,回头不悦道:“关你什么事儿?”
小王追过来,上下打量一会儿小张的女朋友,一边咂着嘴一边说道:“没想到啊,没想到,就你这闷葫芦也学别人谈恋爱?竟然还真有姑娘喜欢你!”这话一出口,小张的脸一下子就涨得通红,不由地握紧拳头,怒声道:“和你没关系!”小王看着小张得意地挑起嘴角,鼻子发出“嗤”的一声冷笑,说道:“就你这样的也别去耽误人家姑娘,整个一木头脑袋,你知道怎么求婚吗?要不要我示范给你看?”
小张听到小王这样不顾场合地侮辱自己,只觉得心中无名火起,一下子冲上去打了小王一拳。小王看到平日里被自己欺负惯了的小张竟然敢冲过来打自己,先是吃了一惊,竟然没有躲开小张的攻击,硬挨了一拳。反应过来的小王满脸不可置信地叫道:“你敢打我!”紧接着就和小张扭打在一起。
故事中小王的自大和轻视引发了小张的愤怒,同时也能看出小王把欺负小张当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小张出手的时候,小王才因为吃惊而没反应过来,所以硬挨了一拳,然后才和小张打在一起。我们在生活中要记住不要随意地轻视别人,因为这种毫不忌讳地妄自尊大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相对的优越感是产生轻视的源泉
很多时候,轻视是由多种优越感造成的,比如,身份地位、金钱经济、智力水平等。主体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或者自己超出别人很多,这时候就会产生高高在上、处处都比别人强的心态,进而在沟通交流中就会做出很多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言行。
心理学家曾对一场会议进行过观察和研究。在一次高端游戏APP研发会议上,整个研究小组都在听主管讲解一个研究方案。因为高端游戏的代码大多是英文,所以整个会议流程都是以英文交流为主。主管在用略带“家乡味”的英语讲解某个技术要点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发现其中一个员工脸上非常快速地闪过一丝轻视的情绪。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之后,发现该主管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岗位上的,并不是关系户,是有真材实料的。也就是说,主管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不可能出现问题的,那么这个员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轻视的情绪呢?
后来心理学家对该员工档案进行调查,发现这名员工是有留学经历的,并且能讲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这时候心理学家察觉到了问题所在,原来这名员工并不是对主管的方案有疑问,而是觉得主管这一口“家乡味”的口音实在太土,同时又觉得自己的发音很标准,所以不自觉地流露出轻视的情绪。
由此可见,轻视在很多时候并不局限于身份的差异,在工作生活中很多原本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人也会对支配者产生轻视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轻视情绪主要是因为:被支配者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对的优越面)是完全超过支配者的,由此产生轻视情绪,但是被支配者因为自身和支配者之间有地位上的差异,一般都会将这种情绪隐藏起来,不仔细观察是很难察觉的。
如何从别人脸上读出轻视情绪?
如果对方产生轻视情绪而对其不加以掩饰的话,他的面部表情会非常直观明显,比如嘴角会向一侧上扬(向左还是向右根据个人习惯),搭配上挑的眉毛,这就构成了给人一种明确的嘲讽感的轻视表情。
如果轻视的主体带有明显的优越感,那么在表达轻视情绪的时候,他的面部一般都会带有笑容的表情特征。我们根据内心的优越感和刺激源的强弱程度,将轻视的情绪反应分为讥笑和冷笑两种。
下面我们先来讲讥笑的表情:讥笑的时候,主体会将嘴角挑得更高,嘴唇向挑嘴角的一侧咧开,眼睑轻微闭合,鼻子快速地呼气,有些时候会发出“嗤”的声音。
而冷笑的表情要相对简单一些:冷笑的时候一般不会动用眼睛,缺少了眼睛的参与,那么这个表情就会变得有些生硬。这种嘴部的不完整的笑容形态会给对方一种很直观的被轻视的感觉。
然而,在很多时候,轻视情绪的外在表现是非常常见且动作幅度很小的表情,不同于愤怒、悲伤、恐惧这些强度很大的表情,这种表示不认同和排斥的表情具有很强大的隐藏能力。一个面无表情的人也可能产生轻视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认真去看对方的眼睛。如果一个人心中有轻视情绪产生,那么他的目光就会呈现俯视或者不屑的感觉,这种目光是很容易分辨的。在产生这种情绪的时候,即使主体的面部并没有做出挑嘴角的动作,但他的眼睑会向下压,整个眼型和目光都会让你感觉自己在被俯视。
总之,如果当事人存在轻视的情绪,那么他就会做出挑嘴角、下压眼睑的动作,同时眼睛里带有俯视的目光,这些表情特征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他人是否存在轻视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