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太子的说法,本国太过弱小,官员之间结党营私,外忧内患齐聚一堂,实在是亡国气象。
按说朝堂上的事情,与厉子川这么个商人无关,但有些事情,偏偏就是无关的人做起来方便。
不过太子平常接触的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富商大鳄,他这生意起步尚未满周年,无论哪方面都有比他优秀的商家,找他合作总是奇怪了些。
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偏偏就是他刚刚起步,羽翼未丰,便给人一种有潜力又好掌控的错觉,刚好有安王府这么一层关系可以牵线搭桥,这位殿下理所当然的就找过来了。
更何况,厉子川有一个寻常商人都绝对没有的优势:创造力。
从最初的肥皂到中间的羽绒服再到这两天的水果新品种,每一样都是石破惊天的新物件,涉猎广泛到令人咋舌。
他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一个商铺,假以时日,定能创造出一个商业奇迹。
厉子川品了品,太子真不亏是一国储君,眼光的确不错,甚至还隐隐有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远见。
然而这位太子要是好好帮扶中小企业也就罢了,可惜他显然没有什么共荣圈啊、共同体呀一类的思想觉悟,满心满眼的政斗。
还想往商会里加间谍?
不知道咱做生意的都讲究一个“顾客是上帝”吗?
于是厉子川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不过为了不让太子心怀不满对他们不利,顺便为太子讲解了许多新时代里合作共赢、顾客至上的理念。
甚至花费不少口舌,从春秋时代的纵横捭阖到三国时期诸葛丞相的谋略,能扯的都给扯了个便,加上些社会学、政治学、成功学著作,给在座几人洗了个脑。
说来可笑,明明现在距离三国比他的时代近了不少,对那个风橘云诡的时代流传下来的资料应该保留的更多,也了解的更多。
然而事实却适得其反,《三国演义》是清朝的小说,在那书出来之前,大家对三国时代反而并没有太多了解,甚至连智多近妖的孔明先生也并没有传说中那样家喻户晓。
反倒是秦皇汉武这些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大家写诗填词的时候总喜欢扯上几句,还大多用来自比。
可真是,挺新鲜、挺有意思。
厉子川自然知道若能搭上太子的快车,给自己的商业大厦带来的好处绝对不止是一丝半点。
但他也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一介草民,在这重农抑商的社会里,再怎么扑腾也翻不出权贵的手掌心。
现在太子想要拉拢他,自然好话说尽,可说尽之后呢?
这一年里,太子能好好按照现在售卖给他的愿景来做,明年呢?后年呢?
等他的商会壮大起来,话事人是谁,所有者是谁,都将是一个谜。
别忘了,这是一个皇权大过天的社会。
永远依附太子,也行,大环境如此,他也并非一定要逆流而上。
可商会做大以后,难免鱼龙混杂,到时候传出去一些似是而非的谣言,别国怎么想?还能不能好好合作了?
既然两边都并非坦途,他自然选自己获利最大、最能长久发展的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