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头总是充满了无限向往,可是等到结尾那刻,我们大多忍不住遗憾!
——引言
一
打开大唐的舆图,有繁华似锦的长安,车水马龙的洛阳,烟花三月的扬州,逃难和避暑的宝地益州。当然,也有文化旅游之城——襄阳。襄阳比起长安和洛阳来说小多了,可是它的地理位置显要,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外,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著名的岘山和仲宣楼,成了文人墨客必经的游历之处。我们的主人公,便出生在这里。
唐武后永昌元年(即公元689年),在襄阳城南岘山脚下的涧南园里,一个叫浩然的婴儿呱呱落地了。孟家是书香门第,孟老爷自称是孟子后人,于是引用孟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话,给儿子取了这样一个刚正而磅礴的名字。初听“浩然”二字时,胸中升腾起一股正义之气,及了解其人秉性,便觉“浩然”之气留存于世,其形大抵如此了。
孟浩然两岁时,武则天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成功登上帝位。接着改元天授,时为公元690年。而孟家也就在这年,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洗然。洗然比哥哥小一岁,这与王维、王缙兄弟的情况略为相似,只不过王维本人也要比孟浩然小十岁。然而尽管如此,他们仍是最要好的知己,一生有着大量的诗文应和,后世将他们俩合称“王孟”。
洗然没有像王缙那样为官做宰。他一辈子就守着祖业过活,生儿育女,亲亲爱爱,有着足够的恒资地产,日子过得幸福美满。相比之下,哥哥浩然的人生就充满了太多“变数”。这些变数,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可是说到底,若没有这些变数,也就没有后来那随性自然的田园诗了。
二
孟浩然人生的第一次变数发生于唐中宗神龙二年,也就是公元706年。孟浩然和他的几个同乡好友,张子容、辛谔、王宣、吴悦、朱去非,全都报名参加了县级的考试。很快,他便以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通过。随后,只要再通过九月由州教育局举行的府试,便有了参加中央考试的资格。到时候凭他的才华,考取个进士是不成问题的。可变数就发生在府试前这一阶段。
神龙二年七月,韦后和武三思诬陷张柬之、桓彦范等几位匡复大臣。他们都是在逼武则天退位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肱骨之臣。可惜很快就成了韦后的眼中钉肉中刺。韦后要效仿武则天,就必须先铲除这些人。好在中宗李显念及旧情,没有同意,而是改成了流放。
当八十二岁的张柬之以犯人身份发往泷州时,他带着深沉的遗憾闭上了双眼。彼时,有着孟子血统的浩然听闻这件事后,对朝政感到莫大的失望。他没有想到,统治者竟然已经腐败到了这种程度,如此的荒唐与暴虐,若入朝为仕,简直算是一种耻辱。于是,他毅然选择了罢考。
这次罢考对孟浩然来说可能是一腔热血,可对整个孟氏族人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别的不提,就说父亲孟老先生,因为此事对儿子大发雷霆,并且结下了长久的矛盾。后来他一直不接受儿媳和孙子,无非从这件事便有了开端。
不过,对孟浩然本人来说,文不求仕的行为倒使他在襄阳名气大增,有了不少仰慕者。后来与李白初遇,李白称赞道:“最早得闻你的大名便是由那件事开始的。”对于罢考,不必太过遗憾,也不必去怀疑他是否沽名钓誉,因为从后来的人生经历看,孟浩然对仕途的追求,其实是一件不加掩藏的事。
三
因为罢考之事与父母闹出矛盾,十八岁的孟浩然孤身一人搬到了后山的草庐居住。这草庐是每年瓜果庄稼成熟时采摘暂住的,条件虽然有限,但入春以来,空气清新,花木茂盛,对孟浩然来说,不失为一个读书写作的好场所。他每晚都要夜读,
豆大的灯火昏昏暗暗,照得人眼睛疲累,可他始终坚持读完某一章节,方才放下书卷,沉沉睡去。
次日醒来,只见外面鸟声清脆,阳光刺眼,孟浩然这才意识到,昨夜不知什么时候竟下了一场雨,那木质的栏杆底部已经生出了绿苔。他步出屋子,四周的红花也被打得七零八落。于是,很自然吟出几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这首诗用来反映他此时的心境,似乎颇为真实。因为他毕竟还只是一个少年。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对生活,对自然,都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向往。
面对如此春景,孟浩然不由地想起了春游。既要春游,又怎能少得了佳丽作陪?于是他写信邀请了一位当红歌女。这位姑娘姓韩,因自郢州而来,于是给自己取了个艺名:襄客。襄客不仅美貌大方,而且精于弹唱。这使她在本地有了很大的名气。
孟浩然能邀请到她,一方面是因为自己长得很帅。他的朋友王士源后来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可见,他不仅长相清秀,看起来很有骨干,而且气质出众。再加上之前罢考的义举,一时名声大震,人品相貌皆彰显无余。这样的男子,哪个姑娘不爱?
于是,很自然地,孟浩然和韩襄客走到了一块儿。
四
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阆苑仙葩……这样的相遇,用后来秦观的话说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可惜,孟浩然与韩襄客的爱情,偏偏也应证了后半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聪明的读者自然知道:悲剧要来了!
在孟浩然与韩襄客的爱情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他父亲。孟老爷一开始并不知情,对这段姻缘还颇为满意。但得知襄客的歌女身份后,便认定她是青楼妓女,气得差点晕了过去。对于这情况,他丝毫不可容忍,一定要坚持退婚。但儿子正与襄客陷入到炽热的爱恋中,两人断不能分开。而且时不时还写了一些的诉说相思的情诗。
闻君驰彩骑,躞蹀指南荆。
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
摽梅诗已赠,羔雁礼将行。
今夜神仙女,应来感梦情。
——《送桓子之郢城过礼》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秋霄月下有怀》
《送恒子之郢城过礼》应是孟浩然着人提亲时的大作,整首诗表达着一种急切的期盼。然而很快,这份热情便被冷水浇凉了。秋日本来就备显萧瑟,两人的婚事就如枝上惊鹊一样,尚未安定。而庭院里的寒影和隔壁的杵声,又无不宣告着相见的遥遥无期。
面对此情此景,孟浩然想起了二人在定情诗中所说的,“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于是,一股不知名的力量又生发出来,让他丝毫不顾及世俗的眼光,与初恋情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五
因为相思的折磨,除夕之夜,孟浩然彻夜难眠,提笔写道: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除夕有怀》
写完收拾好包袱,次日一早,便登舟而去,前往郢州。时为唐中宗景龙二年,即公元708年春节。一路之上思绪万千,想到家里的反对和未来的艰难,此一去到底该如何应对?孟浩然心里并没有个底。不过,对于爱情,他的态度很明朗。他曾在行舟途中作了一首感怀诗。诗云: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劳歌谁为媒?
——《落日望乡》
前路茫茫,孤身一人,艰险无比,自然是凄惶。他不禁感叹道:“劳歌谁为媒?”其实自己也知道,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又哪还需要什么良媒?!
到达郢州后,他一路寻访,终于找到了韩家。当见到那日思夜想的心上人时,两人执手相望泪眼,竟无语凝噎。韩家虽然之前遭到退婚,脸上很不光彩,但见孟浩然如此品性,便也满意地接受了这个女婿。很快,岳丈就给他们举办了婚礼。洞房花烛之夜,一对深情的儿女幸福地依偎在一起,说不完的软语温存。彼时,人生之船行驶到最幸福的港湾,可是,无边的漫游之路却才刚刚开始。
六
孟浩然在丈人家居住半年,妻子已有了身孕。他便不得不告别妻子和岳家,回到襄阳去禀明父母。希望得到他们的谅解,欣然接受这个儿媳。可是等到他把这些事一五一十诉说后,父亲的态度不仅没有回转,反而比之前更加地生气。他对长子已经接近失望了。于是,与父亲一番争执后,孟浩然又回到了南山草庐。不久,他便萌生了隐居的想法。在一群朋友的帮助下,搬到了鹿门山。
在鹿门山搭建起草庐后,孟浩然的日子与之前在南山亭差不多。不过是多添了几分清幽罢了。此外,因为山上有鹿门寺,他可以经常去与和尚们谈经论道。这期间虽然隐居避世,但他对朝堂上的动向一直很关心。听说谯王李重福厉兵秣马,意图发动兵变,诛杀韦后。他对这种义举很是响应。曾经秘密拜访过他,为其出谋划策。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被韦后毒死,一些皇室子弟终于忍无可忍。没过多久,临淄王李隆基便带领军队发动了宫廷政变,将韦氏家族尽数诛杀。随后又一脚将韦后新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踹下去,由父亲李旦接替了皇位,是为唐睿宗。如此一来,就为唐玄宗后来继位奠定了基础。
李旦刚坐被儿子扶上皇位,李重福又参与到皇位的争夺中,可惜很快就被击败。随后,朝廷对跟着谯王起兵的诸人进行清算。先是由张说将郑愔和张灵均斩杀于洛阳东市,其他的跟随者纷纷被羁押查办。孟浩然得知这一消息,慌忙逃往四川峨眉,从此过起了流亡生活。
七
峨眉山自古以来就是访道求仙的圣地,李白的好友元丹丘便曾在这里修行。孟浩然寄宿于此,身心或多或少受到感染。对他日后田园种瓜的隐居生活作下了铺垫。
在山中住了一年后,孟浩然听说朝廷只斩了郑愔、张灵均二人,将其他跟随谯王起兵的文人士子皆已免罪释放。他的心定了下来。不日,便离开峨眉,乘舟去郢州看望妻子。分别一年多,妻子襄客明显消瘦了。他们的儿子仪甫已会说一些简单的话。孟浩然看着亲爱的妻子和儿子,心中有苦有乐,不久再次回家去请示父亲。孟老爷是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人,别的还好说,唯独对儿子这桩婚事,即便已经生米煮成熟饭,可他仍是一百个不接受。没办法,孟浩然只能妥协了,将妻儿留在郢州生活。
其实,倒有一种方法能父亲接受儿媳和孙子,那就是儿子孟浩然高中进士,入朝为官。这种光耀孟家门楣的大事发生后,还有十分不愉快的小隔阂不能消除?彼时的孟浩然似乎也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在之后很多年的隐居生活中,他一直对入仕存有一份幻想。
八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孟浩然的同乡好友张子容进士及第。张子容曾和孟浩然一起参加过神龙二年(706年)的县试,后来孟浩然罢考了,张子容也不幸落榜。如今,经过了数年的努力,他终于一举及第。孟浩然听闻这个消息后,不禁为之欣喜,可也为自己的前路而感到惆怅。
既然不愿意参加科举,又想着步入仕途,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干谒了。干谒的最佳人选自然是皇帝。只要得到皇上的欣赏,做什么样的官都是有可能的。再不济也可以做个八九品的小官,像杜甫一样。不过,想直接向皇帝干谒,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中间必须得有人推荐才行。于是,这个推荐之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对于正值壮年的李隆基来说,他是一个明君,分的清忠奸是非,同时又喜欢有才华的贤德之士。
很快,孟浩然就把推荐人的目标定在了宰相张说身上。可是,就在他打算去拜访张说的时候,家中传来不幸的消息:父亲病逝了。父亲这一去,在浩然的心中留下了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他再也没有办法让父亲接纳襄客母子了。同时也无法与其化解隔阂。不过又想,只要自己顺利步入仕途,实现一腔报复,那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的。谁知,不利的事总是接二连三,正当孟浩然为父亲的死悲伤时,另一个不利的消息传来——张说罢相了。他对未来的安排又陷入了迷茫。
九
在为父亲守孝期间,孟浩然一直住在南山草庐,这些日子里,他经常捧着陶渊明的诗集漫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孟浩然种豆较少,他主要跟着老农学种瓜。此时,正式开启了长达半生的田园生活。而那一首首清新质朴的田园诗,也从此开始写作。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日南亭怀辛大》
辛谔这些年一直躲在山里著书。孟浩然却坐不住。没多长时间,他就想着漫游各地,领略一下大唐河山的美丽风光。这一去就是好几年,期间在洛阳逗留时结识了王维等人。在这些友人中,王维和他的关系最亲,并在他后来的仕途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作用虽然显著,但孟浩然却没有珍惜。这让王维也很心痛。
孟浩然的吴越之行结束后,花去了家里近万两银子,迫使弟弟不得不与他分家。孟浩然没有要宅院,他在南山的草庐待过一阵子后,便又动身去长安找王维了。不过,这次除了交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参加科举。
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终于想通了,带着满怀兴奋参加了进士考试,然而不幸的是,他未能如愿上榜。接着便抑郁成疾,整日引酒消愁。这期间,盛唐历史上的一些大诗人相继前来探望。入秋后,孟浩然的病情才渐渐好转。
中秋佳节,秘书省的院子里,几乎涵盖整个长安所有的才子,他们在一起把酒赏月,作诗联句。作的是五言排律。因为在坐有王昌龄、王维、张九龄等一批大师级人物,这场联句变得异常精彩。众人纷纷各显才能,院子里掌声不绝。轮到孟浩然时,他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让这些一流的才子们纷纷搁笔。自此,孟浩然的诗名越来越响,他在文坛的地位变得不可取代。
十
中秋联句过去没多久,一天,好友王维邀请孟浩然去坐坐。两人一边品茶一边谈诗,接着又欣赏了一下王维近几天的画作,心情十分愉悦。这时,忽然门外有太监来报,说皇上驾到了。两人顿时大惊,王维未经许可,私自将闲职人员带进宫里,按律可是大罪。孟浩然也怕连累了王维,于是慌忙躲入床下。
李隆基进来后,满怀欢喜地让王维看他的新诗。王维读罢之后,连连称赞。皇上的喜悦又增添了几分。这时,他忽然瞧见桌子上的两个茶杯,杯口还冒着热气,不禁问道:“方才还有人来吗?”王维不敢隐瞒,只得如实相告,祈求皇上原谅。李隆基并未生气,反而平缓地说:“孟浩然这个人我听过,据说很有才华,他人呢?”王维见皇上发话,忙进内室将浩然引出。
李隆基见孟浩然相貌清癯,气质不凡,问道:“听闻孟卿之才久已,近来可作什么好诗吗?”孟浩然似乎还处于落榜的抑郁中未恢复过来,但其实他清醒得很。只见他缓缓地吟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岁暮归南山》
李隆基一听诗的开头,就很不高兴,待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甚至有些气愤。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说罢,扭头就走了。时为开元十七年(729年)。
其实这个时候,唐玄宗就有些“老糊涂”了,开始宠信李林甫等一**诈之臣,对忠言逆耳渐渐疏远。大唐国运也开始下滑。
这次事故发生后,孟浩然的仕途之路被彻底断送。不久,他便收拾行李准备回襄阳。临走这天,来送他的好朋友甚多,王维写了一首送别诗: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送孟六归襄阳》
王维说:“不要再想烦心事了,回去好好生活吧。有酒,有田,有瓜果,有书籍,有花草,有诗心,这样的日子才是人生最美的。我不久也会像你一样隐居……”王维并非随口一说,这些比起求仕来确实更容易、也快乐多了。孟浩然自然明白王维的心意,对这些话作出了真诚的回应: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维》
所以他此时的心态是什么?并非还期盼有朝一日皇上心情好了,能再邀他入朝为官。像二度罢相后的张说那样。相反,他对仕途的追求已经彻底放弃了。唯一牵念的就是与友人的道别。所以,这也是为何?后来韩朝宗替他引荐,他却跑去酒馆喝个烂醉的原因了。这年他四十一岁,余下的人生只交由两个字点缀,那就是:田园。
十一
接下来的十一年,孟浩然一直住在鹿门山,过着布衣蔬菜的日子,偶尔也会出去旅游,总的来说还很不错。他有田产,比陶渊明的生活要好。久居乡里,村人之间情真意切,他写下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在农村待得久了,和乡亲之间的话语渐渐变多,孟浩然不再摆出一副文人姿态,而是喝着村酿,与友人讨论着田里庄稼的长势,或者是播种插花,一衣一食这样的小事。你以为这叫粗俗,其实却是最大的高雅。就像路遥在《人生》中说的,“我们用锄头,在土地上写写无数诗行!”其实,每一个久居田园又辛勤耕作的人,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当一个外来的诗人融入到田园,就会变成了一个朴素而不失风雅的人。
开元二十八年春(公元740),王昌龄遇赦北还,途经襄阳,听闻孟浩然背部生疮,卧了一冬,因此特意前去看望。两人在思想上很投缘,多时不见,不免把酒言欢,品尝着各种农家菜肴。因为襄阳盛产海鲜,而且犹以查头鳊出名。孟浩然对此十分喜爱,忙令人弄了几尾来招待老朋友。两人吃的很尽兴。谁知当晚,孟浩然的背疮又复发了,浑身似火,高烧不退。次日黎明,经历了一夜春雨的洗礼,草庐外的清芬迷人,歌声阵阵,可是却再也唤不醒这位沉睡的人了。
三月的鹿门,山清水秀,万物复苏。许多的忧愁总会在一瞬间得到和解。而当你穿过那田间山畔,走上寺院楼台,仿佛有一种熟悉的声音在提示着:一切,原是这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