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赛的总分数是三百二十分,考试时间为九点到十二点的这三个小时。
虽然在这一严肃的时刻,尚书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生物正在墙角边的桌子悄咪咪的盯着自己...但这并不影响她做题。
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毫无疑问的,她先看起了卷面。
这次就比起上回的预赛正常多了,每题题型虽然还是那样的反高中生,但分数起码中规中矩。
就拿第一题来说。
给你一串数据,一个行星的具体位置,然后就让你写这玩意外太空外的一颗卫星的航天轨道...
这玩意本身的难度就挺高,但更魔鬼的是,在这一行星还补了一个恒星,加入了新的影响因素。
这对于勉强通过预赛的选手,可以说是一次降维打击。
属于把脑袋卸了都做不出来的题目。
虽然该说不愧是复赛,但实质上也就是那样而已。
对于尚书这种人而言,也就是这样的吧。
把质量弄进去,套一两个牛顿天体的公式,发散性思维的套一下自转和公转,再把相对作用力,电子摩擦之类的也算进去,最后将恒星相对质量因素等多重影响再算入其中,把可能用到的和不一定用到的数据一起写下去,借此来搭建一个小型的星系。
最后,她画出来了一个标准的数学几何图,连比例尺都有标的那种。
这玩意,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物理题。
完全就是一个标了一大串奇怪字符和数字的数学模型嘛。
计算得出结果,尚书便直接翻起了最后一题。
果然,压轴大题就有意思多了。
没有给什么花里胡哨的,直接把题干和图给你列出来。
大概写的,就是一个一个水滴发电机里面的重心,有一个球(半径50mm),置于太空站中,其材质为可以长期保有电荷的永电体材料(假设电荷可用酒保留),聚四氟乙烯(PTFE),同时其表面外的150mm外覆盖了一层厚度为0.02mm的弧形水,看起来恰好是一个球体的外层,且附带的电荷为最大值...在假设这一层水不产生形变,然后给出功率和发电的所有可用数据后,就给出了问题。
在以上条件下,如果有一台机器,能够每一秒都均匀地让球体外的水层均匀的,以一个固定的力砸在球体上方(0.5s来,0.5s回),那么在五十秒后产生,把这个PTFE球体放在特殊的水滴发电机中,可以产生多少的电能?
emmm...
思考了几秒后,尚书没有任何解法思路。
再仔细的观察了片刻之后,她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旁边,还附带了一大串关于该发电机的运作原理与结构。
尚书瞅了一眼这个图,发现其结构十分之简单,但又十分之精妙。
这玩意,主要由一个铝电极,以及一个表面覆有一层PTFE薄膜的铟锡氧化物(ITO)电极组成。
在发电前,需要16000余次水滴滴落或直接注入离子,使PTFE积攒负电荷至饱和状态。这时,水滴发电机才可以开始运行。
盯着这玩意寻思了老半天之后,尚书脑子一闪,突然就想到了FET三极管的结构。
她感觉,这个结构和三极管贼像!
至于为什么知道嘛..主要就是它太出名了的问题。
因为..FET三极管,换句话说,就是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场效晶体管。
三极管由栅极、源极、漏极三个极组成,通过控制栅极,就能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是否连通,从而进一步控制两极之间电荷的流动。
在初步联系起了大脑内的知识后,尚书继续思考。
但就按她的这种速度,写完题估计天都黑了。
因而呢,尚书就打开了零时差演算混时间。
要解这道题,怎么讲也得先把发电的过程给扯出来吧...
尚书想着,就先开始在卷子上写道...
该发电机的整个发电过程可以分为三步:
1,在PTFE带有一定电荷的情况下,通过静电感应,使ITO带有等量的正电荷,此时电路是断开的。
2,水滴滴落到PTFE表面,并接触到铝电极时,水滴接通了铝电极和ITO两个电极之间的通路,使ITO的正电荷向铝极转移,产生电流。
3,水滴滑落后,电路断开,由于静电感应ITO继续积攒正电荷,等待下一滴水的循环。
那懂了这个东西之后,就大概有法子来算一算这外面一圈水在五十秒时间大概能让这个球覆盖多少电荷了。
不过,算法的关键,还是要求这外面一圈水到底能附带多少电荷了...
尚书在有了思路后,便开始奋笔疾书。
而身边的考生,只是悄悄的瞟了一眼最后一题,大脑就开始逐渐趋于崩溃状态。
以往的小人跳车题呢??
以往的小车相对速呢???
哪怕你是复赛,也不能这么恐怖的吧?
哪怕是后面打酱油,只是单纯的为了和尚书撞在一起才来的绅士唐瑾,都看的有些头皮发麻。
而且,前面的题,也都不简单啊!
第一题的卫星轨道,第二题的地日相对引,第三题的疯狂流体,第四题的人类迷惑行为之把游泳池加水再出水再搞流体..
md,全是魔鬼啊!
相较预赛题的难度,复赛起码得是它的十倍!
单单第一题,就能让一群理科男抓破头皮了。
而后续的大部分题,就已经开始超脱凡人境界,进入理科的最强大脑级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