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瀚章和张之洞本来没有恩怨,只是因为张之洞和他弟弟李鸿章是死对头。接任两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好几次向他借钱,他都借故不借,最大的原因也莫过于此。另外,他和李鸿章约好了要看张之洞办铁厂失败的笑话。
从这一点来说,李瀚章肯定会借机整一下张之洞,可是他没有。因为他“居官圆滑”,“性柔和,临事缜密”,不得罪任何人。担任封疆大吏近三十年了,他从未参劾过一个贪官污吏。张之洞和贪官污吏毫不沾边,他怎么可能参劾呢?
但朝廷下了命令,他又不得不例行公事,他要查的是张之洞在广东“兴居无节,号令不时”、“纵容王之春贪污公款,放任赵凤昌声名败坏”、“恣意挥霍数千万两银”这三件事。
前两件事,是不疼不痒的事情,查不查就那么回事。但要说张之洞“恣意挥霍数千万两银”却言过其实。在两广总督任上,张之洞确实花了数千万两银子,可这些银子他都用在了洋务实业上,而他兴办每一项洋务实业,都奏请了朝廷,不算恣意挥霍。
特别值得称颂的是,他经手了那么多银子,却没有贪占一分,这在极其腐败的晚清官场,绝对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事实上张之洞过得很清苦。按说当上了两广总督,他应该提高一下生活品质,可他为了省几个菜钱,居然在总督府后院辟地种菜。在菜地里,他还修筑了一个草亭,并在亭柱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稼穑艰难君子教
菜根风味士夫知
这一切,李瀚章历历在目,就是打死他,他也不相信张之洞恣意挥霍公款。因此,他不会把徐致祥的参劾当回事。而张之洞临走时,给他留了250多万存款,他感激得久久作揖,又怎能忍心在这方面整张之洞呢?人都是讲良心的。尽管他和张之洞有隙,但他一直是个和事佬,他不想得罪张之洞。
经过一番调查,他就这样为张之洞作无罪辩护:
湖广督臣张之洞被参在粤各款,均系传闻失实……张之洞督粤时,正值海疆有事,政项费钜,历年辛苦经营,时势亦与今不同,倘非身至其境,留心考核,固无以知其措施之迹,与传闻之诬也。
关于“兴居无节,号令不时”、“纵容王之春贪污公款,放任赵凤昌声名败坏”的参劾,李瀚章也是反其道大加肯定。这样,徐致祥的前三项参劾也就站不住脚了。
张之洞的危险系数,因为李瀚章的圆滑庇护而减少了一半。在这件事情上,李瀚章够爷们儿,也够义气。
再来看看刘坤一的调查。刘坤一和张之洞确有过节和矛盾。早在1881年,刘坤一先后被彭玉麟和张之洞参劾。彭玉麟参他“耽于逸乐,精神疲弱”且“广蓄姬妾,稀见宾客,且纵容家丁,收受门包(红包)”;张之洞参他“年老体弱,不能胜任两江防务”。
彭玉麟和张之洞的参奏都属实,刘坤一无话可说,朝廷将他免职,他从此开始长达九年的乡居生活。但刘坤一毕竟是湘军统帅,四朝元老,朝廷念及他以往的功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召他复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刘坤一非常珍惜再出山的机会。乡居这九年,他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重任两江总督后,他的从政态度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即从原来的“耽于逸乐”,转变为现在的“开明务实”,不仅大力整顿军务吏治,还积极兴办洋务实业。朝廷看到了刘坤一的转变和表现,第二年又令他帮办海军衙门。
从表面上看,刘坤一和张之洞是有过节和矛盾。其实不然。张之洞当年参劾刘坤一的缘由,只是“年老体弱,不能胜任两江防务”,远没有彭玉麟那么激烈和过分。
刘坤一被免职后,肯定恨过张之洞,但这种恨不见得有多么强烈。刘坤一心胸比较开阔,不易记仇。再说九年的时间,足以让他把心中那点所谓的仇恨消磨殆尽。
复任两江总督后,刘坤一的从政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变得和张之洞一样开明务实,一样热心洋务。两个政见一致、同心同德的人,没有理由互生嫉恨。况且张之洞这两年做出的洋务实绩举世瞩目,刘坤一对他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这么说来,刘坤一对张之洞的那点儿恨意,早就随着时间的消磨、政见的统一和心中的敬佩而烟消云散了。这下好了,刘坤一也不会落井下石了。
事实确实如此,刘坤一例行公事后,就这样复奏朝廷:
该督臣系怀时局,力任其难,将以炼钢开生财之源,保自有之利,造端闳远,用款诚不免稍多。然揆其本心,实为图富强、规远大起见……该督臣谋国公忠,励精图治,上思朝廷依畀之重,下念同朝贵望之殷,必能张弛合宜,始终其事……
刘坤一的这道奏折,为张之洞洗清了他在湖广总督任上的一切不白之冤,张之洞啥事也没有了。在这件事情上,刘坤一够爷们儿,也够义气。
张之洞这次能够逢凶化吉,完全得益于他当年办事缜密,虑事周详。
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徐致祥费这么大力气参劾张之洞,而光绪皇帝又搞这么大的动静调查张之洞,难道张之洞连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吗?如果不查出一点儿问题,参劾控徐致祥能善罢甘休吗?光绪皇帝的面子能好受吗?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刘坤一还真的查出了一点儿问题,问题就出在张之洞的机要文案兼贴身秘书赵凤昌身上。
炮灰传奇
徐致祥在奏折中两参赵凤昌和王之春,虽然是对赵凤昌的报复,但这两个人都有问题。
王之春搜刮聚敛民财不假,赵凤昌声名败坏更不假。王之春这小子命好,李瀚章和刘坤一都袒护了他,这里就不说他了,这里说说赵凤昌。
赵凤昌被徐致祥参得够狠,奏折内容如下:
直隶州知州赵凤昌,细人也,小有才,奔走伺候,能得其欢心。该督倚为心腹,终日不离左右。官场中多有谄媚赵凤昌以钻营差缺者,声名甚秽。该督方自以为能使贪使诈,而不惜甘受其愚,且深讳其失。
徐致祥对赵凤昌的参劾基本属实。赵凤昌自从在广东做了张之洞的机要文案后,就一直跟随着张之洞。他特别会来事,精明过人,关于洞悉人心,揣摩上意,而且记忆力超强,经常帮张之洞翻书刊、找文件,所以张之洞对他格外亲信,并让他参与一切机密要事。来到湖北后,张之洞更加信任赵凤昌,两人几乎到了形影不离、同榻而眠的地步(绝无断背的可能)。
在湖北,但凡大事小情,张之洞都要和赵凤昌商量,民间便有了“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的传言。这种传言越传越广,越传越远,后来甚至上了报刊,并被编成了童谣而传遍朝野,徐致祥对赵凤昌的参奏并非空穴来风。因此,刘坤一据实对他进行了调查,也据实向朝廷复奏:
赵凤昌其人工于心计,张之洞颇信用之。该员虽无为人营谋差缺实据,而与通省寅僚结纳最宽,其门如市,迹近招摇,以致物议沸腾,声名狼藉,不恤人言,罔知自爱,似应请旨即予革职,并勒令回籍,以肃官方……
刘坤一既然都对张之洞和王之春网开一面了,为什么不好事做到底,继续对赵凤昌网开一面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有三个原因。
第一,赵凤昌的声名在当时真的是太烂了,如果不在他身上找到一点儿问题,就根本说不过去。其实,刘坤一也没查出赵凤昌具体的问题,只是说他门市招摇,声名狼藉,革除他只是为了以肃官场风气,仅此而已。
第二,在战火中血拼出来的功勋老臣刘坤一,讨厌赵凤昌这样的政治投机者。同时,他也看不惯张之洞对赵凤昌过度亲信。
第三,得给朝廷和徐致祥一个交代,否则朝廷难以相信,徐致祥也会没完没了。
既然查到了问题,那么朝廷就随水推舟,依刘坤一所奏,将赵凤昌革职回籍。然而,很多史料都称,朝廷是为了照顾张之洞和徐致祥双方的面子,才抛出赵凤昌作为炮灰的,甚至有史料表明是张之洞这么做的,但事实上是刘坤一的据实参奏。
赵凤昌就这样离开了他极度热衷的官场。他对清王朝产生了深深的恨意,在推翻清王朝的过程中,他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离开湖北后,他没有回江苏老家,而是去了大上海。张之洞很是愧疚,便让他在湖北电报局挂空职、领实薪,这一领就是十几年。可见,领空饷这事早在晚清就发生了,赵凤昌就是晚清最牛的公务员。但赵凤昌在上海也没闲着,他私下里帮张之洞打理通信和运输事业,和张之洞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张之洞的暗力支持下,他在中外工商、政治界建立起了广泛的人脉,社会影响力日渐壮大,最终成了一个半官半野式的传奇人物。后来在戊戌变法、东南互保、预备立宪等重大国家事件中,他都给张之洞提供情报,并积极穿针引线,暗中使劲。
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凤昌鼎力支持孙中山、黄兴等人进行革命。他虽然无官无职,却心忧天下,超越党派,运筹帷幄,始终紧跟历史前进的车轮。
后来,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益昭著,赵凤昌又率先力主讨袁,从而把袁世凯从民国大总统的位子上拉下台。赵凤昌因此获得“民国诸葛”、“民国产婆”、“山中宰相”等诸多美称,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传奇式人物。
怪癖奇闻
徐致祥没能参倒张之洞,甚至连张之洞的皮毛都没伤及,这不等于说张之洞纯洁无瑕,不能说他一点儿问题都没有。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徐致祥参劾张之洞的六项事件中,“搜刮民膏”、“挥霍巨款”等事是站不住脚的,但说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纵容王之春、赵凤昌”、“狂妄自大,皇太后和皇上恩宠”却是符合实际的。
张之洞纵容下属,受宠于皇恩这两件事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就不说了,我就说说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的事情。
在生活中,张之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说他奇特,是指他有一些奇异的怪癖。前面交代过,升任山西巡抚后,张之洞每天凌晨一点半起床,凌晨三点办公,早上七点接见下级官员。山西的政务太繁杂了,他必须这么干。但在平时,他的作息时间却是另外一种怪象:每天下午两点入睡,晚上十点起床办公。幕僚或下属有事,一般都在半夜前来谒见,谒见不了的,就要等到第二天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