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67400000003

第3章 生命中的拥有

在佛教看来,世间并没有穷人。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他不就是时间的富者吗?他善于言辞,用语言来赞美、鼓励别人,他不就是一个语言的富者吗?他用微笑、欢喜、礼敬待人,他不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富者吗?他用力气帮助别人、服务他人,这不也是有力的富者吗?所以,贪心不足的人永远是贫穷的,乐于助人的人则永远都是富有的。

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财富

过去,有个人提着一个非常精美的罐子赶路,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啪”的一声,罐子摔在路边的石头上,顿时成了碎片。

路人见了,欷歔不已,都为这么精美的罐子成了碎片而惋惜。可是那个摔破罐子的人,却像没这么回事一样,头也不扭一下,看都不看罐子一眼,照旧赶他的路。这时过路的人都很吃惊,为什么此人如此洒脱,多么精美的罐子啊!摔碎了多么可惜呀。甚至有人还怀疑此人的神经是否正常。

事后,有人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这个人说:“已经摔碎了的罐子,何必再去留恋呢?”

钱财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一般人莫不希求安乐富有。在经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黄金,但也不反对以正当的方法赚取净财,所谓“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钱财只要用于正途,都是累积福德的资粮。因此,佛教主张在赚取正当的财富之外,更应进一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包括拥有正当的职业、财富运用得当,以及懂得开源节流等。在《般泥洹经》《杂阿含经》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都提到,智者居家应“恭俭节用”,合理消费,一分作为日常家用,一分储存以备急需,一分帮助亲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懒惰懈怠、赌博嬉戏、喝酒放逸、饮食无度、亲近恶人、邪淫浪荡”,钱财便会很快地耗用殆尽。

此外,佛经也告诉我们,财富为“五家共有”,终有散坏的时候,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戒、惭、愧、闻、施、慧”,以及“六度”“四摄”等法财,才是究竟的财富。

也就是说,学佛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施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有了金钱财富,还要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才是重要的课题。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意思是说:假如你每个月有十万元的收入,应该拿出四万元来经营事业,两万元做家庭生活所需,两万元储蓄以应不时之需,剩余之两万元用以布施,回馈社会,救济贫乏。

此外,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以波斯匿王为例,告诉我们处理财富的方法。由于波斯匿王已经不需要为生活计算,因此分作三分: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三分之一用来奉献给国家作为资源。

《涅槃经》中讲到的对财富的处理方法则是,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为四份:一份供养父母妻子,一份补助仆佣属下,一份施给亲属朋友,一份奉事国家沙门。

以上是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至于我个人的理财哲学是:把钱全部花在必要的开销上,没有钱了再努力赚回来,否则钱太多就会怠惰。我从小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但我很会用钱,我经常把一个钱当作十个钱来用,甚至我把明年的钱,今年就用了。我们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生活下,将每一分净财都用在培养人才、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上。因此佛光山并不矫情地视金钱为罪恶,也不滥用金钱、积聚金钱,使金钱成为罪恶的渊源,我们的信念是要借着佛教的力量,把苦难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富乐的人间净土。所以钱财的处理运用,不在有无多少,而在观念的正不正确,以及会不会用钱。有钱而不会用钱,和贫穷一样匮乏,因此我常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当初我创建佛光山的时候,一开始就先确立佛教处理钱财的方法。我告诉佛光山的徒众,佛教振兴之道,在于佛教有人才、有净财、有道业、有事业,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净财,无法成事。此外,我手拟佛光人守则,明定佛光人不能私自化缘、私建道场、私置产业、私蓄钱财,而且申令管钱的人不可掌权,掌权的人不能管钱;大职事有权,小职事管钱;有钱,要为佛教和社会用掉,不可以储存。

很多人看到,佛光山一栋栋金碧辉煌的建筑,但很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经常无隔宿之粮,甚至一直举债度日。三十多年来,我最高兴的倒不是将十方信施净财用于建设道场,我最欢喜的事是用钱财培养了人才。一千多个僧众,他们弘教说法,长于解除信徒疑难;他们住持道场,善于行政法务;他们在世界各地参学,通晓各国语言;他们把佛教带向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国际化,这是对信徒布施净财的最大回馈。

我也经常告诉信徒,应该追求另类的财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金钱。如果拥有了智慧、人缘、勤劳、信念、健康及平安,这也是财富。相反,富裕的人如果烦恼很多、夫妻经常吵架,有钱又有什么用呢?

多年前,我曾应邀在日本的朝日新闻纪念馆举行了一场以“人心、命运、金钱”为主题的佛学讲座。当时我说,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人们普遍关心前途、命运、金钱,较少重视心灵净化。其实这三者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心好,命就好;命好,钱就多。真正的财富在身体的健康、内心的满足、正确的信仰、包容的心胸、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属的和谐、灵巧的智慧及发掘自我本性的能源,只要心灵能够净化,这些内财自然具备。

这些观念通过慈惠法师的日文翻译,许多日本大众同表大梦初醒,内心感到无比欢喜。其中,日中问题研究会矢野会长更表示:“过去时常自问,人生所为何来?不觉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如今听大师一席开示后,知道命运操之在我,命运由自己创造……无形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能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总之,佛教认为真正的财富,不一定要看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指土地、房屋、黄金、白银,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唯有佛法、信仰、慈悲、发心、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财富。

星云日记

在拉斯维加斯的人,大都以赌场工作为生,就是自己不赌,耳濡目染的也都离不开金钱。在这金钱窟里,佛家弟子要如何安身立命?提供大家“佛教对财富的看法”,施与受实是贫穷与富贵的最佳写照——

毋争利而伤兄弟手足之天伦。

毋争利而令亲朋情谊而乖绝。

毋因人借贷押典而取过之息。

毋因交易斗斛权衡入重出轻。

毋悭吝太过而令诸礼尽废弛。

人生最大的财富

有三个不同国籍的富翁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那个美国富翁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这个法国富翁最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还有一个是犹太富翁,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佛教不讲命运,讲缘分、因缘。一颗种子,你把它摆到地毯上、摆到桌子上,它不会成长,因为没有它的缘分,地毯、桌面都不是它的缘分,它需要土地、阳光、水分,这是它要的缘分。所以一个人会有自己的缘分,要问自己,你结过这个缘吗?你结过这个缘,缘就会来帮助你。你没有结过这个缘,人家说“煮熟的鸭子都会飞了”,所以平常要广结善缘。

世界上没有单独存在的东西,都是靠很多的条件、因缘来助成。所以,命运有的时候就是由一句话、一块钱、一个念头、一件事情决定的。它有时也是由因缘去促成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比较一下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最合理的就是缘。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了,他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缘。这个“缘”的意义很深,不是我们说“有缘千里来相见”“我们这么好,我们有缘分”,不是这么简单。因缘,有的事情需要理、原则,它需要“空”才能“有”,不空就没有了,所以缘很深、很妙。

世间有穷人、有富人。有贫穷的富人,不会用钱、不满足的都是。也有富有的穷人,像关心社会、服务大众、给人一句好话、一个笑容,见人行善心中欢喜的人。因此,贫富没有对等,也不是绝对。真实说来,世间没有穷人,每个人都富有,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你不要用钱,你就最有钱,因为钱用了就穷。

好比,我们父母生养的身体就是财富,眼睛可以看,双手可以做,耳朵可以听,我们的心尤其是无穷的宝藏,只要挖掘心里的智慧、思想,放开胸怀,都是财富。又如年轻人面临就业,就要给人接受,人家接受我们,表现自己的能量、亲切、礼貌、道德、信用种种十八般武艺,就是我们无限的财源。

财富与因果也有关,有的人可能因为一句话、一件事、一块钱而改变人生,因此人生不能完全朝钱看。有钱之外还要有智慧、有福报,而最大的财富就是“结缘”。

儒家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我们也要想一想,我们这一生要留点什么好东西给社会、给未来?只要心常活于天地间,过去、现在、未来就会生生不息,要把缘分布满天下。

要免于恐惧只有靠自己,要有勇气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慈悲的力量。慈悲没有敌人,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世间所有事是不能单独存在的,都有相互的关系。如果没有别人,“我”是不能存在的,因此要尊重因缘,因为天下都是有缘人,如果没有大家,只有我一个,也没有什么趣味。不要只想人家给我,要想我如何给人。自己和他人看起来是两个,其实世界上的人彼此都有关系。如果只是看自己太小,应该把一己之生命扩大为无限的生命、永恒的生命。知足只是一部分,个人物质上是要淡泊,但是对于真理,对善事,对国家、社会要奋起飞扬。

坦白说,我虽然没有很高的修行,不过心中时时感觉到这个宇宙、世界、地球都是我的。我们那许多年轻的、辈分小的出家人,他们平常也没有钱,为什么在佛门里可以安心学道?因为他们也感觉到宇宙人间都与自己有关,都是我们心里的财富。

星云日记

“人在世间追求的是什么?”金钱?钱财非究竟,有钱有时比无钱更苦。爱情?社会上的离婚事件、家庭问题很多,可见也非究竟。事业?事业有成的人,失去的更多。房地产?天天为房地产,心为形役。读书?书读太多了,有时易沦为所知障,如川端康成的自杀。心中拥有佛光山,佛光山就是我的财富;有真理,真理就是我的财富;有智慧,智慧就是我的财富。如何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则看大家追求的是什么。

世间并没有穷人

“富人”之名,不是由所拥有的金钱多寡而决定,一个人即使没有很多钱,只要他肯布施给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虽然很有钱,却不肯普济于人,则与穷人无异。推行人间佛教,不一定希望人人都是有财有势,主要是必须心里富有。有仁爱的心,即能发菩提大愿。

钱财是给人用的,有钱是福气,用钱是智慧。对于钱财要“舍得”,能舍才能得。钱财放着不用,黄金亦如砖瓦。

如何善用财富?以净财、善财为原则,以利益大众为原则。财富不是个人的,而是大众的,要用在该用的地方。财富就像拳头,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就是善的,因此,善用财富,能造福社会。使用不当,则后果堪虞。

社会普遍都存在着贫富不均的问题,因此我提倡要缩短贫富距离,这时候除了“自救”,也需要“他救”,比方政府提供就业机会,让人人有职业、人人有土地、人人有生财之道。世间无常,没有人是定型的,贫穷的不会永久贫穷,富贵的也不会永久富贵,只要发心、勤劳、勇敢、不断学习,总有无限的可能。梦窗国师曾说“知足第一富”,可见知足最重要。

“贫穷”和“富有”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身份名词,在一般人的认知里,贫穷的人不是富有,富有的人也不是贫穷。其实不然,世间贫穷的富者、富有的穷人,比比皆是。

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而内心充满安乐,你能说他是一个穷者吗?大迦叶尊者,居住冢间、山崖水边,日中一食,衣钵以外别无长物,而其解脱自在的心胸,你能说他是一个穷者吗?反观今之居高楼、坐汽车、童仆盈门,但每天为金钱周转、为股票涨跌而愁眉不展的人,你能说他是富有的吗?那些拥资千万,家有良田万顷,却悭吝不舍、时时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不够的人,你能说他是富有的吗?所以富者不是真富,穷者不是真穷,贫富不可以从金钱物质上去衡量。

世间有的人虽不能日进斗金,却乐于社会公益,乐善好施,他不就是一个精神上的大富长者吗?但也有一些人每天只想贪图别人的利益,凡有所得,总想占为己有,这样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不也是心灵贫乏的穷者吗?

其实,在佛教看来,世间并没有穷人。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他不就是时间的富者吗?他善于言辞,用语言来赞美鼓励别人,他不就是一个语言的富者吗?他用微笑、欢喜、礼敬待人,不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富者吗?他用力气帮助别人、服务他人,这不也是有力的富者吗?所以,贪心不足的人永远是贫穷的,乐于助人的人则永远都是富贵的。

说到财富,我们不能只看一时的财富,要看永生的财富;不要看一人的财富,要看共有的财富;不要看聚敛的财富,要看活用的财富;也不要看形相上的财富,而要看内心无形的财富。一个人拥有智慧、慈悲、信仰、欢喜、满足、惭愧等,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金刚经》云:若人以四句偈语与人广结法缘,即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所以,富者与穷者应作如是观!

有一个大富翁,拥有千万的财富,别人和他谈话,他都诉说:“穷啊!穷啊!”有人就质问他:“你家财万贯,为什么还要哭穷呢?”他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水灾或火灾,所谓‘水火无情’,财富会给水火荡尽啊!”那人再质问之:“哪有这么巧,这么多的水火?”富翁说:“贪官污吏也会抢夺我的财富啊!”又有人质问道:“哪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富翁说:“不肖的子孙也会把我的钱财败光,终至倾家荡产啊!”富翁接着又说:“还有盗贼土匪、通货膨胀、金融风暴、经济不景气等,都可能使我的财富一夕之间化为乌有,因为财富乃五家所共有,我怎么能不穷呢?”

另外有一个平凡的农夫,经常告诉人家,说他是全国最有钱的富翁。税捐处听到之后,就想要扣他的税,问他是不是自称为世上最富有的人。农夫认可后,税务人员就问他:“你有哪些财富呢?”农夫说:“第一,我的身体很健康,再者我有一位贤惠的妻子,我还有一群孝顺的儿女,更重要的是,我每天愉快地工作,到了秋冬的时候,农产品都会有很好的收成,你说我怎么不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呢?”税务人员听完之后,恍然大悟,终于恭敬地对他说:“你不愧是一个最懂得人生之道,最具有智慧的富者。”

所谓“人为财死”!人往往为了贪财好利,在过分地贪求物欲的时候,丧失了宝贵的生命,真是何苦来哉!假如我们想要拥有真正的财富,明理、勤劳、喜舍、道德,都是真正的财富。因为这些财富不但一时受用,还可以终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还可以大众受用。

所以,所谓财富,公财、共财、净财、善财,才是真正的财富!

星云日记

我们要用心开发我们的田地,把恶念转成善念,把内在的欢喜、信仰、慈悲、智慧开发出来,这些比拥有万贯的财富还重要。世间不一定有钱才富贵,有钱但生活得不快乐,金钱何用?能拥有欢喜,才是无上珍宝。“万法唯心”,用佛法来接心,以净化我们的生活,将真心找回来很重要。

罚他做个大富翁

一只老鼠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老鼠岂能放过?一顿饱食后倒头便睡。

不知不觉中,老鼠在米缸里已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去算了,可是眼瞅着这么多的白米,嘴里便直痒痒,真舍不得离开。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老鼠才惊觉缸底到缸口的高度无论如何已是难以企及;更要命的是,此时它已胖得如一只笨拙的肥猫,几乎没有什么弹跳力了。

它面临的只有两种不幸的结局:成为主人的棒下鬼,或是饿死在米缸中。

财富,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希望、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

在佛经里面有一段记载说:有一天,法院法官升堂的时候,有一条狗来向法官告状。法官觉得很奇怪,就问:“狗子为什么要来告状呢?”狗子说:“法官大人!我因为在外面行走很久,肚子饿了,我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想要向那家人要一点饭来吃。我也遵守狗子的礼节规矩,向那人要饭吃,而那人不但不给我饭吃,反而打我。”法官一听:“咦!狗子要饭吃,还有规矩吗?狗子你说,有什么规矩?”狗子说:“我们狗子向人要饭吃,有一定的规矩——我们前面的两条腿可以爬进屋门内,但后面的两条腿和尾巴必须要在门外,不可以进入门内。我是以这样子的规矩来要饭的,他们为什么要打我呢?”

法官听了以后就说:“把那个人找来,我要询问这件事情。”打狗的人经法官一问,坦白地招认,因此罪名也就确定了。法官问狗子道:“你希望用什么方法来处罚这个打你的人呢?”狗子回答说:“请法官大人罚他做个大富翁!”法官听了哈哈大笑道:“你叫我处罚他做个大富翁,不是倒给他讨了便宜吗?”狗子说:“报告法官大人!我这个狗子,前世就是一个大富翁,因为我为富不仁,愚痴、贪婪、凶恶,不肯喜舍,所以死了以后,堕入畜生道中受种种的苦难,吃人的剩菜剩饭,替人守门,被人棍打脚踢,非常的痛苦,所以我要求法官判罚他将来也做个大富翁。”

我们刚才说财富很好,是大家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对某些为富不仁的人又是不好的。我们放眼看当今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但也有少部分是贫穷的富人。既然富有,为什么又说他贫穷呢?

(一)最富的穷人

有很多富有的人,有钱不会用,有钱用到不好的地方,甚至有钱不肯用,如此,虽然有钱,也不就和穷人一样吗?

佛经中,有一个善生长者,有一天,他得到了世间最稀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长者就对人宣布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很多贫穷的人就来向他要这个金色盒子,但这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就说:“你不是世间最贫穷的人!”那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又说:“你不是世间最贫穷的人!”

大家就奇怪了,“你不是真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人吧?”善生长者就说:“我这个金色盒子要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我告诉你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间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慢慢地传到波斯匿王那里去,他非常不高兴,“哼!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最贫穷的人呢?去!去把善生长者找来!”

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

“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那是收藏银子的银库。”

“那是什么地方呢?”

“那是珍藏珍珠的宝库。”

波斯匿王大声责问道:“你既然知道我有金库、银库……这么多的财宝,你怎么可以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我是世间最贫穷的人呢?”

我们要知道,在善生长者的心中,他认为波斯匿王虽然有钱,却不会照顾社会大众,不知道做一些利于人们的事业,虽然有钱却不会用,这不就是世间最贫穷的人吗?

……

(二)最穷的富人

世间有很多富有而贫穷的人,世间也有许多贫穷而富有的人。像古代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临死前,他的弟子问他:“老师!你还有什么遗言呢?”苏格拉底突然想起说:“啊!我还欠人家一只鸡,还没有还他。”你看!一个大哲学家到临死之前,连一只鸡也没能力还给人家,可他是否真正贫穷呢?苏格拉底的智慧几千年来仍然影响着这个世间的人,所以说,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他是不穷的,反而是贫穷中最富有的人。

佛教中的弘一大师,一条毛巾,一用就是十年以上,已经破烂了。他的朋友夏丏尊见到时,不忍心,就说:“我买一条新的毛巾送给你吧!”弘一大师回答说:“不用!这一条还很好用呢!”像弘一大师,他不是贫穷,实在来说,他的富有——在精神上的富有,是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的。

(三)宿因与现缘

有时,财富,在能用方面,大家是共通的,但在所有上就有分别了。例如农夫种田,所种的收成,当然是供应大家生活吃用的,但是小麻雀也去吃一点,这也不要紧,虽然不是要给它吃的,但是它终于吃了一点。所以这个世间,所有是个别的,但享用有时是能共通的。在这世间,我们不一定事事物物都非要有所有权不可,只要我们能够共同享用,那也就很幸福了。

(四)用钱与藏钱

过去有一个人储蓄了很多的金砖,由于储蓄了很多,就藏在家里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三十多年,却一直都没有用过。这三十年中,虽然他都没用过,但他有时去看一看就欢喜了。

有一天,这些金砖给人偷去了,那时他伤心得死去活来。旁边有人问他说:“你这些金砖藏在那边三十多年了,你有没有用过它呢?”

“没有!”

那个人就说:“你既然没有用过,那不要紧,我去拿几块砖头,用纸包起来,藏在同一个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当做金砖藏在那里,这不是一样可以欢喜吗?又何必这么伤心呢?”

所以,世间所有的金钱都不是我们的,佛经说是五家共有的,金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聚敛,做一个守财奴,终不是一个善于处理金钱的人。

(五)福报与现缘

有的人看这个世间有人很有钱,就说:“啊!你好有福报啊!”有的人,自以为自己很有福报,但是光有福报是不可依靠的,福报固然要紧,但还必须要有现世缘,现世的这个“缘”才是最要紧的。

银行里的存款再多,没有再继续存款,终会有用完的一日。所以佛经在说明现世缘的重要性时,有一个很好的譬喻:

有一个男人自以为很有福气,祖先留给他的家产很多,所以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连吃饭也必须要太太来喂他,他才愿意吃。有一天太太要回娘家,要一个星期以后才能回来,但想到他先生连吃饭都不会,怎么办呢?经过一番考虑,她做了一个大米糕,套在他先生的颈上,心想你饿的时候,只要张开口就可以吃到,我一个星期后就回来了,这样大概就不会被饿死吧!这个太太就这样回娘家去了,但一个星期以后回来,发现她的丈夫已经饿死了!

为什么他先生会饿死呢?因为这个大米糕套在他的颈上,在他嘴前吃得到的,第一天就全部被吃光了,但是剩在嘴旁的,由于必须要用手去拨一下才吃得到,他就懒得用手去拿来吃,所以就这样给饿死了。因此光是有福报,而现世缘不够,还是不能享受这个福报的。

星云日记

“禅”,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被发问最多的题材。禅要用心去体会的,语言文字不易阐述,反而会引起大家醉心的追求。“悟”是非思、非想、非言,不必解释的当然道理。“禅悟”是一体两面,很多人关心“禅”,往往忽略悟,所以都不是真正懂得“禅”!

人生之所以会苦恼,有的是对苦乐太计较,就被苦恼所牵制;对荣辱太计较,就被荣辱所牵制;对得失太计较,就被得失所牵制;对生死太计较,就被生死所牵制。如果能从中解脱出来,自在、快乐自然唾手可得。

淡有淡的味道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地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世上,诱惑人最大的力量,就是财、色、名、位。假如有了财富,你能安于财富吗?有了情色,你会安于情色吗?有了名位,你会安于名位吗?有了权势,你会安于权势吗?

人,只要有人格、有修养,安贫乐道的人还是很多。像春秋时代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就是有安贫乐道的思想;战国时代的颜斶,“安步当车,晚食当肉”,他也是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晋朝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过的就是安贫乐道的生活;近代的弘一大师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也是实践安贫乐道的修行者。

“贫!贫!贫!去年贫,还有立锥之地;今年贫,连立锥之地也没有。”禅师们对于安贫乐道,所谓“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发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他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享有但不一定要拥有。例如有的禅师,明天的午餐还不知道在哪里,他却说:“没有关系,我有清风明月。”有的禅师,皇帝请他下山他不肯,他以山间的松果为食,与大自然同在。所谓“昨日相约今日期,临行之时又思维;为僧只宜山中坐,国士宴中不相宜。”不能安贫乐道的人,即使在佛教里也守不住。

有一个富翁到一个小岛上,见到当地的农夫,就问:“你们在这里做什么?”农夫回答:“在种田。”富翁说:“种田有什么意思,多辛苦啊!”农夫反问:“那你来这里做什么?”富翁说:“我来这里欣赏风景,与大自然同在啊!我平时忙于赚钱,就是为了过这样的生活。”农夫说:“几十年来,我们就是没有赚钱,也照样过着这样的日子啊!”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回归田园生活,都是为了实践安贫乐道的生活。多少高官厚爵最后辞官归故乡,也是为了不愿昧着良心争权夺利,回归民间,过着安贫乐道的日子。现在的社会,物质丰盈,人心却越发空虚,甚至过分纵情物欲,“笑贫不笑娼”,导致道德沦丧,人心浮动不安。所以,现在的社会要想重整道德伦理,需要建立清贫思想,才能返璞归真,重拾真心本性。

星云日记

“有”和“无”在我心中都是一样的,而且这许多事业并不是我刻意要去创造,也不是用贪心去获得,我是“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退为进”。所以有时钱财的拥有,不一定要从有形上去看,我们内心的财富就有很多。例如,我很有信用,人们就放心地委托我做事。当然,信用就是财富。

生活的品味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鱼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宽的鱼,他都丢回河里。

旁观人见了不解地问:“别人都希望钓到大鱼,你为什么将大鱼都丢回河里呢?”

这人不慌不忙地说:“因为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宽,太大的鱼装不下。”

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够用就好”也是不错的生活态度。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最起码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等资生日用。但是,同样的物质生活,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有的人吃要吃山珍海味,住要住高楼大厦,穿要穿绫罗绸缎,出门非进口轿车不坐。有的人则是粗茶淡饭、布衣粗服,生活却过得欢喜自在,所以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应该享有多少才能快乐,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佛教对于日常生活的资用之道,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信徒一定要苦修,当吃,要吃得饱;当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饮食、服饰、日用等各方面,不应该过分奢侈浪费。因为物质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让我们生起贪恋的心。物质是有穷尽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一旦被物质引诱,则苦海越陷越深。所以,佛教的学道者一向生活朴素淡泊,平时所拥有的衣物合计不过二斤半重,游方僧侣随身携带杨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锡杖、香炉、滤水囊等“头陀十八物”及“三衣钵具”,就可云游天下。

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应量器”,也就是饮食要知节量,勿生过分贪欲之心。如《释氏要览》中说:“《梵摩难国王经》云:‘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杂阿含经》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佛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此外,进食时,心存五观,更是一种健康饮食的方法。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摘自《敕修百丈清规》)。

在物质上不贪心执著,精神生活自能升华扩大。佛陀日食麻麦充饥、大迦叶尊者居住冢间、鸟窠禅师巢居树上、大梅法常荷衣松食、六祖大师吃肉边菜、游方僧方便吃三净肉等。他们山崖水边,日中一食,衣钵以外别无长物,而其解脱自在的心胸,你能说他是一个穷者吗?

佛教虽然不太重视资用生活,但世间还是要借物质来呈现庄严。一座寺庙里,大雄宝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么会有人来参拜?佛像如果不庄严宏伟,怎么会有人尊敬?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富丽堂皇,所以才能接引众生,欣然往生其国。

淡泊物质,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标准来要求别人。佛门虽然讲究个人的生活要简单朴素,但对大众则建广单,接纳十方大众挂单。正如杜甫所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佛教虽然呵斥物欲,反对过分沉迷于物质享受,但在普通社会里,适度地拥有物质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过对于一些实践苦行的人,希望借着淡泊物欲来磨炼自己的意志,也是为人所称道的。例如,丛林里的生活,师父往生了,衣单用物又再传给弟子,一件衣服即可传递数代,就是我自己几年的丛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们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就能不受物役,就能不为形累。所以《金刚经》叫人不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上。因为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一旦身陷其中,则不容易超脱,所以《大宝积经》云:“财宝色欲及王位,无常迅速须臾顷;智者于斯不欣乐,勤求上妙佛菩提。”《华严经》也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如果我们能淡泊物欲、勤求法乐,能够欢喜柔和忍辱、拥有慈悲喜舍,这才是吾人生活之道。

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去了主要的部分。试想生活里的衣食住行、行住坐卧,哪一项能少得了物质?哪一项能不与物质发生关联?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其实,人生不必只追求享乐、富有。我们也不要做金钱的奴隶,应该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例如住家环境的整洁美化,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每日勤于打扫庭院,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舒适,院中亦可莳花植草,以增进生活意趣。乃至偶尔与三五好友到郊外游山玩水,也会提升生活的品位。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给人欢喜,如山水般给人欣赏,如桥梁般供人沟通,如树荫般让人乘凉,如甘泉般解人饥渴。能够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吾人所应该追求的生活品位。

总之,人要生活,猪、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虫、动物,都需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味,各有不同。现代人追求时尚的品牌服饰、流行的妆容,甚至时兴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其实真正的美丽是一种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庄严、安详、自在,所以《法句譬喻经》说:“慧而无恚,是谓端正。”能够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个性、习惯、观念、人际关系,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这才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质量。因此,人间佛教的生活观,主张生活必须佛法化,也就是除了金钱、爱情以外,在生活里还要增加一些慈悲、结缘、惜福、感恩的观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生活里有了佛法,比拥有金钱、爱情更为充实。

星云日记

人大都是为钱而生活,但钱是无限的,所以够用就好。人生要有计划,不要一味为钱而赚钱。印度人将人的一生安排为——

二十岁以前是读书充实期。

四十岁以前是事业服务期。

六十岁以前是游学传道期。

八十岁以前是修行法乐期。

为了教育子女而没有时间学佛。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身为主妇要以教育子女为先,学佛要在不影响家庭的前提下为之,甚至学佛要增加家庭的和乐与幸福!

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如快乐、技能、学问、智慧、般若、寂静……人生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

命运应该不是定型的,只要自己努力向上,命运会为你效劳。

贫与富不过是一种价值认同

很久以前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大蒜,一路跋涉到了阿拉伯地区,便把所带的蒜全部给了当地人,那里的人从没见过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商人,临别时还送给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

那位商人回来后把他的经历告诉了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他的朋友不禁为之心动,他想:“大葱的味道不是也很好吗!”于是,他就带着满满两袋大葱来到了那个地方,也把带来的大葱全部分给了当地人,那里的人同样没见过大葱,他们觉得大葱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更好。当地人更加盛情款待了这个商人,在为商人送行时,这里的人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经过再三商讨,决定赠给这位朋友他们最喜爱的东西——两袋大蒜。

摘引自《小故事大启示》

我初入丛林古寺参学时,发现有些人以穿褴褛衣衫为标榜,有些人以吃馊饭剩菜为修行,有些人装穷卖傻,扬言金钱名利是毒蛇猛兽,故以贫穷为清高。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在客堂服务的知客师大实法师痛切地说道:“贫穷!贫穷!大家都崇尚贫穷,极乐净土的七宝楼阁、黄金铺地的庄严世界,由谁来完成呢?实际上,贫穷就是罪恶啊!”

这番剀切的指陈,如雷击顶般穿过我的耳际,我开始反复思考。当年,战祸连绵,国势维艰,民间建设固然百废待兴,寺院经济更是萧条不振。贫穷,已是举国普遍的现象。那时,家师志开上人担任栖霞山寺监院,他不但从不喊穷,也不叫苦,反而从开源节流上着手,设置果菜农场,实践自耕自食;创建炭窑纸坊,提倡劳动生产,对于寺内经济的自给自足可以说贡献至大!而栖霞律学院、私立宗仰中学也因此而能办成。我们每日勤苦作务,以稀粥、杂粮、豆渣果腹,却将豆腐菜肴留起来供给信徒施主。仔细想来,这不就是以行动告诉大家:真正的贫穷是坐以待毙,是心内能源的枯竭堕落?佛教要有钱才能办事业,要有钱才能和大众结缘。我恍然大悟:贫穷,怎么不是罪恶的渊薮呢?

回想起来,我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契悟“贫穷就是罪恶”的道理,与我童年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记得小时家境清寒,我曾经沿街叫卖,贴补家计,也曾经以牧牛、拾荒维生,我从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因为我自觉有能力去帮助父母分忧解难,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为了取悦经年卧病的母亲,我还常常为她讲述一些七言俚语故事,古人寒窗苦读、忠孝节义的事迹,却也因此而深深地印入我小小的心灵,成为我日后行事的准绳。从小我就体悟到:贫与富,对个人而言,只不过是自己心理上的价值认同而已,但如果国家社会大众贫穷冻馁,将会引发无穷的罪恶问题。

十二岁,我剃发出家后,在佛教里,我发现了更宽广的世界。原来寰宇之大,不仅是天地君亲师而已,我们所生长的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宇宙,除了此生此世以外,我们已经在娑婆世界轮回流转不止千生万世了。六道众生也无非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亲朋,诸佛菩萨的旷劫精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多少个傍晚,余晖斜映,彩霞满天,我在焦山的江边踱步,默念着经典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真理,感到自己在无限的时空里,真是渺小又富有。

尽管丛林物质生活十分缺乏,平日还要接受师长们无理的要求、无情的打骂,我却没有丝毫怨尤。我反而感谢老师们引导我进入真理的领域,我感恩常住给我一个安身的道场,我感激十方信施滋润我的色身,我感念芸芸众生供给我生活所需。虽然大殿里的佛祖没有和我讲过一句话,为我剃度的恩师也未曾给予我好言安慰,我仍然感激佛陀摄我以正法,家师赐我以慧命。每于晨昏自想,自己何功何德,而能承受种种供养?于是,我发愤读书,勤于作务,我立誓要将全副身心奉献尘刹,也因此,我在参学期间,过得分外法喜。我深深觉得,我们不必要求形相上的物质,也毋庸企盼别人施与温情,只要我们懂得知足、感恩、奉献、结缘,一切的荣华富贵都在自己的方寸之间。

离开祖庭白塔山大觉寺,来到华藏寺担任监寺时,我才二十二岁。那时,国难方殷,财政瓦解,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往往扛了一大袋钞票出去,才换回一瓶油、一包盐。一日三餐,我们都以儃粥糊口,还要费尽气力与保守的旧僧周旋。虽是贫乏至极,我们并不感到灰心,因为我们以佛教的兴衰为己任,所以我们每天都活得很充实,而我们所共同拥有的理想与抱负,就是心中那不灭的能源,它鼓舞着我们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在所不惜。

1949年,我赤手空拳从大陆来到台湾,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我的一双木屐穿了两年,连底都见地了。身上仅有的一件短褂,也缝缝补补地穿了三年。同参道友纷纷出去赶法会,做佛事,回来又是儭钱,又是礼品,大家围成一团,彼此炫耀自己的收获,热闹非凡。我却连拥有一支笔、一张纸都万分困难。有些信徒怜悯我贫穷,劝我放弃撰文投稿,随着寺众去赶经忏,做法会,但我未曾动心,因为我时时刻刻都觉得天地万物与我同在,身外的财富虽然短缺,我更应该开拓心中的能源。清晨时分,当我独自拖着板车,到几公里外的市集去买菜时,天上的孤星残月、路旁的花草树木,都成为我的法侣道友;当我在庭院洒扫扒粪时,我默默祈祷芸芸众生皆能扫除烦恼尘垢;当我到寺外帮忙收租时,我感谢山河大地供我驰骋遨游;当我看护病人、掩埋死尸时,无常的信息使我警惕自己,要在佛道上精进不懈。我感到自己非常的富裕,因为宇宙的森罗万象都是我心中的禅悦法喜,而写作发表则是为了让别人分享自己所体验到的无上法乐。

虽然我很能随缘度日,但我并非是一个因循茍且、得过且过的人。当因缘成熟时,我毅然告别最初挂单的寺院,开始为我的志向——振兴佛教,努力奋斗。于是我昼夜六时接引佛子,栉风沐雨,弘法利生。回想我当时身无长物,却能为佛教开展出一片新的契机,其理无他,只在于我不忍见佛教贫穷若此,所以我发愿要力争上游,为佛教和众生创造美好而富有的世界。我在此奉劝天下的年轻人,自己可以不积聚外财,但不能不开发心内的智慧宝藏。自己可以无财无势,但不能不立志为国家、社会开创富强安乐。

多年来,我虽然忙于说法度众,但从未离开佛教文化的工作岗位。后来,我以著述所得,也蒙信徒赞助,购买了一栋精巧的普门精舍,住在里面,读书写作倒也逍遥自在,然而为了能为佛教多贡献心力,我还是将房子卖了,买下佛光山,创办佛学院,为佛教育英才。虽然我耗财费力,不曾拥有什么,但是我享有一切努力的成果。为了创建佛光山,虽然我负债累累,却从不感到贫穷,因为我时时心甘情愿地将身心献予十方尘刹。

四十年前,佛光山原是一片竹林密布的荒山,当时,有人曾经怪我,为什么好好的都市不住,却要到穷乡僻壤来拓地垦荒?但一股信心支持着我弘法兴学。多年来,我们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披荆斩棘,与洪水搏斗,与悍民周旋,终于开辟出佛光山这座道场来。天下无难事,一切的空无贫乏不是阻力,信心、诚心、耐力、毅力,就是最宝贵的财富。等待、拖延、犹豫、无恒,才是贫穷的根源。庄严富丽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秉持四十八愿,于无量阿僧祇劫中完成的,我们要在人间建设富裕安详的净土,当然也不能坐等诸佛菩萨的加持现身,而应该效法他们的慈心悲愿,认真地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起初决意创办佛学院时,我身无分文,但我以为,信心就是我的财富。因此,我力排众议,着手办学,果然,一间间佛学院就这样办起来了。当上山来的信徒日增时,为了安顿他们的心灵,我计划建设佛殿。那时,我手无寸银,然而自念,社会大众就是我的财富,于是,靠着“十方来,十方去”的理念,一座座的殿堂也建立起来了。后来,朝山礼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由于不忍看到他们食宿不便,我又打算兴建朝山会馆。虽然掌管财务的杨慈满居士一再向我报告,已经借贷无门,我还是择善固执,因为我确信,我的人格信用和信徒的发心净财就是财富啊!现在,不是又增加了一栋栋的殿堂、一间间别分院来为信众服务吗?贫穷不是借口,只要我们心中有佛法、有慈悲、有智慧、有愿力、有社会、有信徒,“真空”就能生出“妙有”来。

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没有读过师范学校,怎么会办教育呢?你也没有学过建筑,怎么会建房子呢?”不错,我既没有读过师范,也没有学过建筑,但过去当我还在佛教学院求学时,我就想过,将来如果我办教育,我要如何计划教学,我要如何实践理想?我从大陆来到台湾,又弘法到国外,我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房子,每去一处,我都很留意当地建筑的结构、样式、格局、环境,并且设身处地地思量,如果我是工程师,应该如何设计这栋房子?应该如何规划这块土地?由于平日的用心,一旦机缘成熟,不论筹办学校,还是创建道场,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自能水到渠成。如果你问我有什么秘诀,我只能说,自己比别人会利用零碎时间,多留心万事万物而已。天地万物,一切现成,只看我们有没有巧思慧心,将宇宙万物化为自己的财富罢了。而心里贫穷的人,只知不劳而获,向外贪求现成,结果越贪越穷。几曾见过贪婪悭吝的人能发财呢?能“舍”才能“得”啊!

几十年来,我陆陆续续地看到,年幼的一些同道在生活艰难的压力下,纷纷另做打算,有些人则被金钱名利埋葬,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惋惜之余,我不禁为自己感到庆幸,当年在困苦的环境下,如果我自怜自艾,不能在心内挖掘宝藏,成为自己的动力。或者短视近利,只贪图眼前现实的利益,又怎能坚守佛教的信念与心中的抱负呢?直到现在,我一直认为,物质上的空无,正是生命历程中的试金石。

然而,这个社会上有些人却矫枉过正,歌颂贫穷,诅咒富有。事实上,有许多人是因为勤奋努力而得到应有的财富。如果社会上一味地贬抑富有,只怕长此以往,蔚为风气,徒然造成社会进步的阻力罢了。

金钱固然是烦恼祸患的根源,但净财也是学佛修道的资粮,是弘法事业的基础。人间的佛陀其实正是富贵人生的提倡者,他固然以毒蛇来比喻黄金,但也主张赚取净财,拥有适当的物质生活。在《六方礼经》中,他指导善生如何运用金钱。在《弥陀经》《药师经》等宝典中,他描绘诸佛的净土都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可见佛教并不排斥清净的富有。

秉持着佛陀的遗教,我倡导“储财于信徒”的理念,对于十方的供养,我取之有道,我不敢受太大的信施,而要求信众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况下量力布施,因为我觉得正信佛法的弟子要重视自己的家庭以及事业的需要。我也兴建现代化的各种硬设备,使佛教弟子们都能在清净舒适的环境里修行学道,事半功倍。我认为对于财富珍宝,乃至其他五欲,能做到不贪不拒,才是佛陀所说的“中道”生活。

我曾经游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参访过各个名山古刹。多年来的阅历,使我深深感慨,佛教界和任何团体一样,财产不在患寡,而患不均。对于钱财的处理运用,不在有无多少,而在概念的正不正确,以及会不会用钱。有钱而不会用钱,和贫穷一样匮乏。所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有钱,要为佛教和社会用了,不可储存。很多人看到佛光山一栋栋金碧辉煌的建筑,但很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经常无隔宿之粮,甚至一直举债度日。我最高兴的倒不是将十方信施净财用于建设道场,我最欢喜的事是将钱财培养了人才。一千多个僧众,他们弘教说法,长于解除信徒疑难;他们住持道场,善于行政法务;他们在世界各地参学,通晓各国语言;他们把佛教带向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国际化,这是对信徒布施净财的最大回馈。此外,他们还编印《佛教大藏经》《佛学辞典》,发行杂志书刊,兴办养老育幼、施诊医疗等种种公益慈善事业,就更不在话下了。

社会上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他们无视于佛光山对佛教发展以及社会教化的贡献,批评佛光山商业化,指佛光山很有钱。其实,佛光山不是很有钱,而是很会用钱,今年的钱用出去了,明年乃至后年的钱也用出去了。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生活下,我们将每一分净财都用在培养人才、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上。佛光山不矫情,视金钱为罪恶,也不滥用金钱,积聚金钱,使金钱成为罪恶的渊薮。我们的信念是要借着佛教的力量,把苦难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富乐的人间净土。

有人曾对我说:“真可惜你出家了!要不然你会和王永庆一样有钱。”王永庆先生是杰出的大企业家,他的财富,我怎能比?所以,对于这些话,我始终不以为意,但是我们出家人,出家无家,只要我们安于八正道、六波罗蜜,无住而住,正可以处处无家,处处为家。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都在我的心中。我富有三千,王永庆先生又怎能与我相比?出家无子,只要我们拥有天下父母心,天下人都是我们的儿女。出家无财,只要我们运用般若智慧,秉持慈心悲愿,到处都是自家的宝藏。因此,我深深感谢有这份福德因缘得以出家为僧。

1993年年初,我返乡探亲,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赠我一偈,其中的一句是:“富有三千界,贵为人天师。”这可说是我出家七十多年以来,心境上自我期许的写照了!

星云日记

在佛门,有些人总认为贫穷才是有道行,谈“钱”就认为很粗俗。除非一个人不做事,要做事就离不开钱,金钱是学道资粮,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如何将信众布施的善财、净财、圣财,好好用在佛化事业上,才是值得关心的事。

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

一个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请了割草工。”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男孩便挂了电话,此时男孩的室友问他说:“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世间人为财死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财富不要完全从金钱上去看,人生应该追求的,除了金钱以外,还有更多的财富。有些财富是佛教认可的,有些财富是佛教不认可的。那什么是佛教认可的财富呢?

(一)身体的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很多钱,身体不健康,吃也吃不下,玩也没力气玩,拥有财富又有何意义呢?我们宁可没有钱,也不能没有健康。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是佛教认可的财富。

(二)生活的如意

虽然有钱,可是烦恼多,生活不如意、不顺心,心里感到不愉快,有钱也形同破铜烂铁一样,那不是真正的富有。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能称心如意,那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人生。怎么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所以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

(三)前程的顺利

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运里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人生,但是终究不若前程顺利的人生,能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如果想要前程顺利,就不得不注意人际间的善因善缘了。一个人能够有好的因缘,则前途充满光明与希望,前程一顺利,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四)眷属的平安

家财万贯,难比家人平安,一个人即使再有钱,倘若家里的人都不平安,又有何用呢?金钱买不到和乐的家庭生活,所以眷属的平安,就是无形的财富。在佛光山,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会,年年都庄严而热闹,可见平安是人人喜欢的。

(五)合法的钱财

钱财的获得,必须要合法。用自己的智慧、力气、时间,辛苦赚来的合法财富,才能用得心安理得。我们佛教要赞叹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有钱,他们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

(六)内心的能源

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内心的能源。一般人认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是能源,虚空里的太阳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在我们的内心。像弘一大师,物质如此贫乏,却不以为苦;大迦叶尊者,刻苦修行,也不以为苦。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

真正的财富在自己的心里。我心里生起智慧,智慧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满足感,满足感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惭愧心,惭愧心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我的财富。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

金钱再怎么多,也有用完的一天,中国有句俗语叫:“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学会了一样技能,比拥有任何财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拥有金钱、技能更好。

《金刚经》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就是宝施虽多,终是有限;法施虽少,功用无穷。

智慧能使你冷静下来处理事情,不会冲动,不会出纰漏。佛教的般若智慧,怎么会是财富呢?因为般若是无价之宝,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般若是永恒的真理,是无量无边的自我,可以说证悟般若,就是有了无限的拥有。般若是什么?般若可以用“空”来解释,简单说,虚空里森罗万象,不空就没有,因为空,才能有,你拥有了般若,就好像虚空拥有了万有。

般若,就等于虚空万有一样,其实这一种“般若财富”都在我们的心里,因为这个般若可以给我们证信真理,可以给我们知情识理,可以让我们认识真我,可以让我们获证永恒的生命。有了般若,等于有了光明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所见到的一切,不都是我们的吗?

诗云:“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旦有了般若,你的穿衣、吃饭、事业、财富就不一样了。般若是我们的自性真如,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从前流行的一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蔷薇蔷薇处处开”,现在我姑且改编如下,希望大家拥有无尽的财富,“花儿花儿处处开,人儿人儿处处在。般若般若处处开,生命生命处处在。想要富贵的人儿,大家都到佛前来。”

信佛不一定要用金钱布施,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随心、随力、随喜的布施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是人人所希求的,它可以分成很多种类,有物质的财富,也有精神的财富;有世间的财富,也有出世间的财富;有私有的财富,也有共有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也有未来的财富;有污染的财富,也有清净的财富;有外在的财富,也有内在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久的财富;有狭义的财富,也有广义的财富;有有价的财富,也有无价的财富。

世间贫富之别,并非看金钱的多寡,应根据自心能包容多大、欢喜多少、满足多少而定。财富有宿因而来,也有现缘而有的。所谓宿因,就是过去世带来的因缘福报。例如,现在能做大老板,光是有学问,如果因缘不足还是不够的。除了宿因,尤其现世的因缘也很重要,广结善缘,给人一个亲切的微笑,说几句话赞美人、点头、握手,随喜功德,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福德善缘。因此,人生要重视无限的未来,要不断地播种,不断地培养未来的因缘,才会拥有财富。

所谓感恩的经济生活,是每个人对生活上的一粥一饭,要有当思来处不易的感恩。一条丝、一块布都不是简单的事,我们有衣服穿,是因为有工人织布;我们有饭吃,是因为有农人种田;没有主播、演艺人员,我们就没有电视节目可看;没有公共汽车司机,我们出门就没有车子可乘。我们所以能生存于人间,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社会大众满足我们的需要。没有社会大众,我们就无法生活。所以我们要把经济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上。

在过去,佛教界一向不喜欢谈金钱、谈财富。提到某某人很富有,有人就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或者看到某个人很会理财,很欢喜赚钱,就鄙视他。其实,有钱并不是罪过,贫穷才会招致罪恶,所以我们应该导正观念,要发心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因为黄金非毒蛇,净财作道粮;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

富人之名,不是由所拥有的金钱多寡而决定,一个人即使没有很多钱,只要他肯布施给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虽然很有钱,却不肯普济于人,则与穷人无异。推行人间佛教,不一定希望人人都是有财有势,主要是必须心里富有。有仁爱的心,即能发菩提大愿。

教徒以钱财护持佛教事业,供养布施,不但成为兴隆佛教的净财,同时也为自己广植福德因缘。但是净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恼、不悔施”的条件下,才算合法。

佛教是个富有、快乐、幸福的宗教。为了推展佛教,为了在人间建设净土,今日佛教应该重视净财,重视安和乐利的生活,重视现代化的设备与弘化方式,如此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佛教认为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一切都有“因缘果报”关系。因此寺院经济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色。

星云日记

佛教认定的财富特点是:1.内财与外财同具;2.接受与施舍同行;3.拥有与享有同有;4.知识与信仰同重。

都不是你的,又都是你的

过去秦人遗失一把宝剑,不但没有懊恼,反而说道:“天下人失之,天下人得之。”这么一转念,不但宝剑没有失去,而且还拥有了全天下,何其乐哉!失去与拥有,包容与喜舍,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唯有将两面结合起来,我们才是真正地提起了全部。所以我们在世间生活,若能同时具备“什么都是我的”的胸怀,与“什么都不是我的”的雅量,才能如行云一般舒卷自在,像流水一样任运而行。

财富人人喜爱,但是,圣者又说“黄金是毒蛇”,财富究竟是好是坏呢?当然,善财、净财用得得当,财富越多越好;用得不当,财富也会造业。所谓“名枷和利锁,相牵入火坑”,可不慎乎!

财富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财富无“善恶”,但善的因缘能成就一切,不善的因缘又能分散一切,正如水火,相助相克!

其实,财富分很多种,有狭义的财富,也有广义的财富;有有价的财富,也有无价的财富;有有形的财富,也有无形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也有来世的财富;有个人的财富,也有大众的财富;有物质的财富,也有精神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远的财富。

所谓狭义的财富,就是金钱、房屋、土地、股票等;所谓广义的财富,就是健康、智慧、人缘、信用、口才等。

所谓有价的财富,诸如声望、名誉、成就、历史等;无价的财富,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

除了以上这许多广义、狭义、有价、无价的财富类别以外,还有圣者的财富。

什么是圣者的财富呢?有一次,佛陀与阿难尊者在路上行脚,看到一群乌鸦为了一块死老鼠的肉,彼此争抢,打得头破血流。阿难无限慨叹地说:“真可怜!一块死老鼠的肉,也值得这样争食吗?”佛陀说:“世间的人,对功名富贵的追逐,不也是像乌鸦争食死老鼠吗?”在圣者的眼中,功名富贵如同死老鼠,但是,众生也是争得头破血流。

所谓圣者的财富,他们安住于般若禅定的财富里,他们拥有法喜与禅悦的财富享受,他们怀着惭愧慈悲的财富愿力,他们在“七圣财”里享用无尽。

其实,你固然可以拥有私有的财富,但更要懂得享受共有的财富,例如阳光、空气、净水等。如果你懂得的话,宇宙山河、公园道路,都是我们的财富,那我们还贫穷吗?

星云日记

什么才叫欢喜?吃好的,不一定欢喜,因为肠胃吃坏了,你就欢喜不起来。跳舞跳累了,打牌输钱了,你都不会欢喜,唯有从于闻法中得到的法喜、打坐、礼佛、禅定、结缘、赞美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欢喜!发财,要发什么财?有形的金钱、股票、投资……皆靠不住,故勉大家要发信仰的财富,发忏悔的财富,发勤劳的财富,发知足的财富。

利和同均

德里·卡内基曾经是美国最富有的人。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便从家乡苏格兰来到了美国。他干过各种各样的零工,直到最终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大王。那时候,曾经有四十三个百万富翁为他做事。要知道,在当时,百万富翁可是非常罕见的。那时候的一百万美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两千万美元。

一位记者问卡内基:“你怎么会雇四十三个百万富翁为你工作?”卡内基回答道:“你应该记得,他们刚开始为我工作的时候,并不是百万富翁。他们成为百万富翁,是为我工作的结果。”

这位记者又接着问道:“那么,你又是如何把这些人培养得对你如此具有价值,以至于你甘愿付给他们百万之巨的报酬呢?”

卡内基回答道:“培养人才和挖掘金矿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当开采金子的时候,每获得一盎司的金子,都要先去除几吨的矿渣和废石,但是,人们进入矿区,并非为了寻找矿渣,而是为了寻找发财的金子。”

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人民所得偏低,国家太穷了,固然是社会制度不好。过分的贫富不均,也是社会制度有了问题,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都是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这样的社会形态,国家难以长治久安。

贫富不均,其实是古今中外存在已久的问题,根据经济学家米拉诺维奇为世界银行进行的一项“世界贫富分化形势”的研究显示,全球贫富分化情况有急剧恶化的趋势,从1988年到1993年,全球贫富差距又扩大了5%。目前全球人口中最富裕的1%(5000万个家庭)的平均收入是24000美元,他们的总收入要高于收入较低的全球60%的人口总收入。全球贫富差距比人们以前所想的要大得多,当中最大的贫富收入差距出现在五个经济大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另外就是印度、中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这项调查并指出:84%的全球人口只有全球那16%的富裕人口的收入,全球最富裕的10%的人口收入是最穷的10%的人口收入的114倍,而这些差距可能还会扩大。

贫富不均是国家的隐忧,尤其是城乡的贫富悬殊,一直是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调查完成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显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是“世界最高”。中国除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几个大城市外,一般的乡村都经济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受先天的自然环境限制,加上人才外流严重,更难有所发展。

英业达集团前副董事温世仁先生曾说,每次他到西部城市,都会听到当地人民抱怨说,西部的人才都跑到沿海地区去了。而到农村一看,农村好不容易培养的少数人才大多也离开了农村。在整个社会由农业转型到工业时代的过程中,西部农村一开始就没有来得及搭上“工业化的列车”,尤其现在举世已经进入信息网络化时代,更令农民们望尘莫及。农民没有机会、能力获得各种信息,与城市相比,在知识、信息和机会上的不对称,都是造成他们继续贫困的原因。

对此,温先生想出了走信息技术培训的道路,着手培育当地的“知识工人”,发展网络经济,让“农业社会”转型为“网络社会”。于是他投资五千万美元在中国西部开展“千乡万才”计划。首先他以甘肃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山村黄羊川作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个基地,赞助他们计算机,教他们如何利用计算机销售产品,因为因特网是与全世界联网的,只要一上网,即可打通销路,很快把产品卖完,慢慢就能改善经济,达到城乡均衡发展的目的。这项计划从2000年7月开始实施,三年来,黄羊川靠着电子商务已成功卖出三万美元的农产品,成效斐然。这在千百年来贫穷而静止的小山村,可谓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黄羊川地区因为网络而走出贫穷,成为知识经济下乡成功的实例。这项成果被温先生于2002年秋在墨西哥举办的APEC会议上公之于世,随即引来泰国政府表示,希望有二十所泰国学校加入“千乡万才”计划。

温先生一手发展的“千乡万才”计划,旨在把信息网络科技引入农业社会的乡镇,促进当地发展知识型的经济,达到“就地创造财富,就地改善生活,就地发展文化”的目的。他认为硬件设施的改善,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落后、偏僻地区所遇到的问题。唯有把最新的观念和信息带给他们,辅导他们掌握、适应信息社会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另外,他觉得开发和建设落后地区的重点应该放在道路与网络两方面,因为道路可以把有形的资源送到落后的地区,而网络则可以把无形的信息快速传到落后地区,让村民的学习能力更加快速地得到提高。温先生的见解与做法,值得参考。

在佛教里,有所谓的“利和同均”,也就是僧团中如果有施主财施供养,不可私自独享,要交由常住集中处理,大众共有,通过经济上的均衡分配,大众才能过着“利和同均”的经济生活,所以在佛光山,个人不要有钱,点滴归公,让团体有钱,才能有所发展。

这种利益共享的观念,现在的企业界也普遍有此共识,不少企业主也懂得把利益分享给员工,例如依公司盈余发放年终奖金,甚至有些公司会让员工持股,员工自然以公司为家,发愤工作,努力经营,自能提高效率,创造利润,彼此共享。

“利和同均”的思想运用在社会上,让有钱的人帮助穷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如此在没有经济的垄断、劳资的对立、贫富的悬殊等社会问题下,人人得其所应得,自然可以建立一个民有、民享,而且平均、富足的社会。

星云日记

常有人说,执台湾工商界牛耳的王永庆先生是最富有的人,但我却认为我们比王永庆更富有。因为王永庆拥有的是几家塑料厂及几千亿的财富,而我们学佛的人则拥有三千大千世界,世界都是我们的。更何况外在的财富是有限的,内心的宝藏才是珍贵的,从“无”上去体会,实际上得到的会更多。

“我”一辈子的成就

几十年来,我陆陆续续地看到,幼年的一些同道在生活艰难的压力下,纷纷另作打算,有些人则被金钱名利埋葬,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在惋惜之余,我不禁为自己感到庆幸,如果当年在困苦的环境下,自怜自艾,不能在内心挖掘宝藏,成为自己的动力,或者短视近利,只贪图眼前现实的利益,又怎能坚守佛教的生活和心中的抱负呢?直到现在,我一直认为,物质上的空无,正是生命历程中的试金石。

我毕生关于佛门的理想、发展、作为和想法,可以用四句话告诉大家:第一,光荣归于佛陀;第二,成就归于大众;第三,利益归于常住;第四,功德归于信徒。因为我一生的事情很多,说来话长,但很难得和各位见面,我就谈自己一直很执著,也是为佛教坚持的一些想法。

一、光荣归于佛陀

什么叫“光荣归于佛陀”?我们出家了,我们的中心就是佛陀,我们的目标就是佛陀,我们的生命就是佛陀。

有一次,南京向社会大众宣布,大报恩寺里发现佛顶盖骨,好多人要看。其实佛顶盖骨不是用看的,佛的骨头、人的骨头都是一样,所不同的是,佛顶盖骨应该是在我们的心里,不必去看,我们要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寻。

几十年来,我曾七访印度,为什么?我要找寻佛陀。我曾到过蓝毗尼园,希望在那里能发现佛陀的一些事迹;又跑到苦行林、尼连禅河边上找寻佛陀修道的事迹;也在佛陀的菩提树下、金刚座旁多次徘徊,甚至发愿:“就让我在这里死了吧,让我能和佛陀常在。”我在佛陀的说法台前、转法轮的塔前徘徊,也曾经跪在佛陀涅槃的拘尸罗城,流泪、哭泣着不忍离开。

我究竟有没有找到佛陀?七十多年的出家生活,佛陀没有跟我讲过话,甚至在梦中,我也不曾和佛陀交会。但是我心里感受到,佛陀就在我身边。我吃饭,他跟我一起吃饭;我走路,他跟我一起走路;我睡觉,他跟我一起睡觉。

在这个世间,我觉得我没有获得什么,我只要拥有佛陀就好。所以我常叫信徒跟着我说:“我是佛。”因为佛陀不抽烟,不喝酒,不说谎,不会吵架、骂人、打人,只要我们承认自己是佛,就不会抽烟、喝酒、说谎、骂人、打人。

人人都有佛性,为什么不敢承认“我是佛”?我才感觉到,我们一直寻寻觅觅,原来佛陀就在我们心中,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假如自己有什么好,即便是些许的好事,也要把光荣归于佛陀;时刻都想做一点好事,供养佛陀;更要礼拜、赞美、观想,在身口意里,让佛陀跟我常在。

六十多年前,在弘扬佛法的路上,初出道的我,非佛语不讲、非佛事不做、非佛的文章不写,所以我这一生,自许“非佛不作”。甚至四十多年前创建佛光山,当局给佛教种种压力时,我也奋然不顾,要叫“佛光山”。为什么?我要打起招牌,一不做、二不休,我要与佛同在。所以我教信徒唱歌,成立“佛教歌咏队”;我办出版社,叫“佛教文化服务处”,后来改为“佛光出版社”,我一切都要冠上“佛”。甚至当时有一些年轻人跟随我,我鼓励男士们身上挂一个小别针,上面要有佛像。女孩子挂一条项链,要有佛陀的相片,我就是打起招牌让你认识。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只是表示我的信仰,表示“我是佛教徒”。佛陀给我们荣耀,助我们成长,我们也是一心皈命,所谓皈依佛,皈投他、依靠他,就是与佛陀同在。

各位同学,我们要时时刻刻以佛陀为中心、为榜样、为模范,把自己能表现的,统统奉献给佛陀,所有好的都是佛陀的。一个出家人能把自己好的、优秀的供养给佛陀,与佛陀共有,那么就算不能成佛,也是一个好的佛教弟子。

佛教徒一定要强调自己的修行和信仰。过去的大德也是如此,不是要去拜佛,他不肯走一步;不是要去看经,他不点灯,佛法就是自己的生命。

在我这一生岁月里,时光迅速,对于“佛光普照,法水长流”,觉得还是不够,还在努力和佛陀相应。

二、成就归于大众

假如有些许的成就,都应该归于大众。我们没有个人,佛教是讲究僧团,僧团所有的作为都强调“众”,甚至连佛陀都说:“我是众中的一个。”没有众,就没有我,这是佛法。我们一定要有团体,要有大众。

六十年前我到台湾时,孤单一人,无亲无戚,没有同学、朋友,人地生疏,语言不通,甚至连单衣都没有了。仰仗佛教的僧团护持我,寺院收留我,给我日后弘法利生的因缘。

曾经有一个团体到佛光山访问,跟我见面的时候,他们介绍这位董事长有三千名员工,那位董事长有两万名员工,那位董事长有十万、八万员工……后来他问我:“你在佛光山有多少人?”

我说:“我们的出家人不多,只有一千多人,但是我的老板很多,有三百万到五百万。”

他说:“哦!怎么有这么多?”

我说:“他们都是我的信徒。”

他就问:“奇怪,你的信徒怎么会是你的老板?”

我说:“一盏灯,都是他们的供养;一朵花,都是他们的成就;一砖一瓦,都是来自十方的信徒。因为有他们才有这许多,我只是他们的服务员。”

所以每次在佛光山开信徒大会,面对几千上万人时,我都说:“各位老板,欢迎大家回来。让我们向你们报告,我们这一年做了什么。”我觉得把信徒看成老板、上司、领导,没有什么不当。再说,我能办大学、报纸、电台,在全世界建几百座寺庙,都是因为这许多老板的支持,才让我有这一切事业。

所以,假如建了一座寺庙,“这是大众成就的”;出了一份杂志、印了一本书,“这是大家帮忙的”。不管哪一件事情,少了大众,我能成功吗?因此,把成就跟大众分享,让我们的徒弟也好、信徒也好、住众也好,都成为我们的领导,成为我们的上司、老板。果能如此,我想佛法是很好弘扬的,一切事业都是很好办的。

有人问我:“你怎么管理你的僧团?”“管理”在现代很流行,学校管理、医院管理、工厂管理等,什么都讲究管理。其实管理事、管理钱都还容易,管理人很难。管理人也还容易,管理自己、管理心最难。我们要能把自己的心管理好。比方说,慈悲不可少,智慧、慧巧不可少,对人的尊重、恭敬不可少,耐力、发心不可少。把自己心中的宝藏发掘出来,上供十方诸佛,下供一切大众。一切成就,都是大家的。

近年来,我们在台湾兴建佛陀纪念馆,耗资庞大。我自己老了,力不从心,应该要传承,让年轻人来接棒。但是由谁来作业?谁来主持工程?我的要求是,谁有“无我”的观念,谁就可以建设佛陀纪念馆。什么叫“无我”的观念?这个佛陀纪念馆不是为你建的,你不能说“我要怎么样”,而是“大众要怎么样”,不可以把自己掺杂到里面,要重视大众。

要重视“众”、大众。所谓众缘和合、众擎易举,有“众”,才能成功。

三、利益归于常住

有一些人对我很好奇,因为我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却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向各位坦白,虽然我常到外国,但我不会说英语,也不会说日语,甚至在台湾六十几年,也不会说台湾话;念经也不好,五音不全;什么神奇、灵异,统统都没有。我所有的,只是自己心里的一些能量,我不过是发挥能量而已。我不是要向各位宣传我自己,我只是向各位告白,在成功的背后,需要自己的奉献、牺牲,要服务。你不要想拥有,你要想去布施。过去陈履安先生跟随过我一段时期,他很聪明,他跟我说:“大师,我看得出你的一切成功,在一个‘给’字。”我那时候都没有注意到。我会说“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服务(给人方便)”,因为“给”很好,给就是舍,有舍才能得。其实我也没有东西给人,只有给人佛法、信心、欢喜、希望、服务。我有一颗“给”的心,即使没有钱,我可以给你说两句好话;我没有力量帮助你,但我可以给你表示一种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给”能放光,能发挥威力,因此要“给”。

我们佛教界,过去都叫信徒“你要布施,你要喜舍,你要服务、要慈悲、要帮助人”,这都是不对的。佛法是叫我们自己“我要去布施,我要给人,我要奉献”。

我再向各位告白,我的一生,除了年少时,最近几十年来,我没有多余的钱,没有跑过百货公司,没有买过东西,我什么都不要,有什么都给人。我没有银行存款,佛光山在全世界有几百座寺庙,也没有一片土地在我名下;不管走到哪里,我只有一根拐棍,拿着就走了,甚至有没有换洗的衣服我都不重视;我一生没有用过锁匙,房门也不锁,也没有抽屉,也不开橱子,我不要许多形相上的东西,但我真的没有吗?宇宙虚空、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的。“以无为有”“以不要为有”,就是我的人生观。有,有限、有穷、有尽;无,无限、无穷、无尽。

不过,财富也不一定是金钱,思想、智慧、慈悲、耐力、精神、欢喜,都是财富。甚至不要说我,应该说我们出家人,只要自己提得起、放得下,我们心包太虚,全法界都是我们的。

出家了,我们还需要世间什么东西?家庭有家庭的经济,不需要我们负责,我们又不结婚,既然出家,除了佛教给我们弘法利生的使命,我们还要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世俗也有所谓的“点滴归公”,所以,我们一切都是常住三宝的,都是公家的,我自己什么都不要。

“不要”不代表“没有”,我有一次到大陆来,坐下午的飞机,中午出席一场告别式。我是不做经忏的,但他是我的信徒,我要为他服务。他在我车上放了一个袋子,里面有五百万新台币。念经才十分钟,怎么要五百万那么多?我叫随从的人把它拿回去,说不可以收。但是他态度很坚决,还说:“不可以给佛光山,给你自己用。”我说不必,我很富有,为什么?因为我不用。用,反而会贫穷。后来我把钱拿去做公益基金。利益是常住的,不是我们的。这个观念很重要。

台湾的寺庙常有纠纷,比方师兄弟争一座寺庙,出家众和在家众也争管理权。我有几百座寺庙,我都不管,也没有纠纷。甚至于你们哪一个要寺庙,我都可以给你。我的徒众也是一样,你们哪一个要做住持,给你做。为什么?有寺庙没有用,寺庙里又没有钱,但要有佛法;有钱,就拿去办大学、报纸、电台,去布施、救济。所以没有人要寺庙,也没有纷争。有,有纷争;无,没有纷争。我们出家人的财富,就是“无”。

四、功德归于信徒

当我们有了佛法的成就、荣誉、赞美时,要知道,这些都不是我的,要归于信徒。当然现在的信徒慢慢地受教育了,他们也不计较虚名,要功德或者是争什么利益,所以“无名氏”很多。但是,对于佛祖,我们以心香一瓣供养;对于信徒,我们的成就、荣誉、赞美,都是因为信徒们的播种、耕耘,才会成长、开花结果,所以这份功德,当然要归于信徒。

我们是僧宝,我们是为人服务的,我们要学习布施、学习给人。常言“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慈悲不光是在嘴巴上说说而已,甚至我自己慢慢体会到,这个世界我可以什么都不要,但我不能放弃慈悲。我只要心中拥有一点慈悲,我就要给信徒,我就要“给”。

所以你们如果问我一生有什么奇特,都没有,就只有刚才简单的四句话:我的光荣给佛陀,我的成就给大众,我的利益给常住,我的功德给信徒,所以潇洒、解脱自在。人生不必追求往生,也不必追求将来要涅槃,把握每一个当下,活得自在,时时刻刻都欢喜快乐。

星云日记

每个人在白天繁忙应对时,很多事情都可以无动于衷,但是到了晚上,就很容易在脑海里反刍,故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此也是“心牢”之分际也。

好利,非所以求富也。

好誉,非所以求名也。

好逸,非所以求安也。

好高,非所以求贵也。

好色,非所以求子也。

好仙,非所以求寿也。

今人所求,皆反之所好,无惑乎百无一成。

同类推荐
  • 禅宗与道家

    禅宗与道家

    本书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等,做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做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佛教·世俗

    佛教·世俗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佛教与世俗的关系。
  • 禅意人生

    禅意人生

    本书的内容性质,是以禅法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通过深入的体验及简明的介绍,推广到人间的现实生活中来,以期使得不论年龄性别、职业层次、教育程度的社会大众,都能分享得到挥法的利益。若能定时禅修者,本书中提供了基本的撵坐方法;若是忙碌异常的人士,也不妨试著用本书中介绍的禅修观念,调整自我,消融自我。
  • 悟道

    悟道

    本书是采撷星云大师的禅心禅话,锤炼成一本智慧的结集,希望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开垦一块天地,洒上几颗莲花的种子,等待净莲绽放的日子,身心皆安,烦恼不再丛生……
热门推荐
  • 管理基础与实务

    管理基础与实务

    《管理基础与实务》是一本着眼于培养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的管理素质与管理技能的教材。本书以管理的四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本书设三篇,共九章。第一篇管理内涵篇,主要介绍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第二篇阐述了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全书的重点部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管理的一般职能以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篇是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篇,主要介绍创新、组织的变革和发展,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
  • 囚鸟

    囚鸟

    应该就是这样吧!你是我生命的全部,忘记你就等于忘记我自己。本以为这样的离开,会逃离他的世界。没想到,最难逃离的却是自己的心。这样的自己要怎么忘记他。
  • 当Z遇上了Y

    当Z遇上了Y

    一段不被外界也不被女主看好的感情,未来未知,他们的感情将何去何从
  • 妖妃恋吻

    妖妃恋吻

    杨暖暖一个普通的人类却成了魔界的圣女,这里有许多帅哥啊,流口水……可是小暖暖,不是每个帅哥都是善良的,不要被那张英俊的脸蒙蔽了双眼!“是你不要我的,你凭什么不准我和玥在一起?”杨暖暖大声的抗议!銮烬看着这个曾经绕着自己跑来跑去,身体里留着自己血液,已经是自己女人的人现在居然要和自己的弟弟在一起,他的心里就一阵暴躁。“既然你这样选择,我只能告诉你杨暖暖!我銮烬的东西绝对不会给任何人碰!
  • 神脉传

    神脉传

    他拥有神奇的血脉,神奇的武功,他凄美的爱情让人感动,富可敌国的财富让人咂舌,真挚的情谊让人叹服,强烈的民族感情让人敬佩!这就是神脉拥有者叶一帆!且看叶一帆如何在学校斗争,家族争霸中,俘虏美女芳心,玩转商海;如何在民族对抗中大显身手!
  • 奇萌大陆

    奇萌大陆

    他虽没有名分,却坐拥天下九州,在普通人眼中,他是完美的全能天才,而在某些人眼中,他是个一句话可以毁灭世界,翻手间洗牌世界格局的人。他还是地球自主孕育功法《天地无极》的拥有者,然而在地球灵力消失的时候,他该何去何从......庚金之地,不死不灭——金灵现枯木逢春,绝境逆转——木灵现八方汇雨,百雷齐现——水灵现点缀之光,焚尽苍穹——火灵现劈天裂地,移山填海——土灵现五灵聚,八相生,太极境——大成!奇萌大陆,运随天生.........
  • 主宰四界

    主宰四界

    这个世界终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在你认为真实的世界上,在其他人眼里却是虚伪的。一个少年因为拥有最强血脉而被神族放入幻想世界修炼,从试炼之地出来后的他有会发生什么,一切都是未知数。
  • 好想和你一起看日月星辰

    好想和你一起看日月星辰

    遇见她的那一刻起,他就明白,遇见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那一刻,他才明白,倘若这世上真的有比日月星辰更美好的东西,那一定是她
  • 地龙诀

    地龙诀

    他们探险秦岭深处神奇古墓,不巧女友却在这座古墓里被诅咒成为了一尊石像,为救女友探寻破解诅咒之法,却引出一段牵绊两千多年的古老传说.......从此他们不得不去面对一座接一座极度诡异的古墓等着他们去挑战、去冒险、去解密!最终的答案到底会是什么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