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块地皮盖个小院,上顶天下挨地,这是老郭长久以来的心愿。今天平房终于落成,老郭约了一大帮亲朋前来参观。
我在人群中,站在西屋正当屋。这间房是传统农家房结构,屋门南面建的火炕,北面一排大木柜,挨着西墙支着一个装衣服的木箱。奇特之处在于窗台下的两根铁管,铁管从外间屋穿墙引入,用铁栓紧紧固定在土墙上。铁管很长,从南墙尽头拐个弯延伸至西墙。初看像暖气管,细看没有连着暖气片,而是接着两个水龙头,一个在窗台下,一个在西墙上。西墙上的那个连着塑料水管,引到当屋的木箱南侧,那里堆着衣服和枕头。
“老郭,这水管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铺在了炕上?”我忍不住好奇心。
“克俭,我还以为你能想到呢。”老郭露出既神气又有点失望的表情,“这是我发明的,目前为止没在别处看见过。人老了腿脚不好使,不愿意下炕或者下不了炕,但是想喝水了怎么办呢,支使人倒总是落个不方便。”他挤挤眼,“你说呢?”
“哦,厉害,还真是很方便!不过毕竟是在炕上,到时候要铺炕被,水管漏水了怎么办?”
“连这个都想不到,我还能叫老郭吗?你上去瞧瞧,早设计好了!”
我没脱鞋,翘着脚爬到炕里边。原来两根水管的正下方有两条水槽,由于铺在火炕最里端,又稍微有点下凹,在当屋看不出来。水槽是金属镀锌的,横截面不足两厘米,里外并排着两条,间隔一厘米左右。通过这个我才发现上面两根水管与墙的距离并不一致,既没有横向并排,也没有纵向并排。
“厉害,设计得太好了!”我赞不绝口,觉得老郭就是奇才,专门研究些新鲜玩意,不愧技师这个称号。
他们这一代的工人一专多能,基本上什么活都能干,相互可以替工。虽然脱离钳工岗位多年,但手艺没有丢,平时不管什么东西坏了都是他修,包括电脑、打印机等后来的东西。
窗台上摆了很多盛着剩菜的盘子,有个小孩从外边经过,伸手向我们要吃的。
我打开窗户,给他递出去一盘,却再也关不上,玻璃被盘子顶离了窗框。现在天气尚冷,我不能让屋里的人挨冻,小心翼翼地调整了几个瓷盘的位置,才恢复如初。
王牧之带着孩子们在外间屋跳舞,玩得不亦乐乎,家长在旁边欣慰地当观众。我想这样的家庭组合是必要的,前段时间孩子在自己家里闷着,都快闷出病来了。现在有同龄人陪伴,不用看电脑、玩手机,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对身心健康有益无害。
晚上睡觉的空间有限,每个榻榻米睡四个人,我和一位孩子妈结成对子,使用同一套铺盖。为减少肢体接触,避免造成误会,我选择倒头就睡,而且紧挨着墙壁,尽量远离她。两个人头对脚,我双手抱在胸前,只有胳膊肘躲闪不开,挨着她的小腿。
我也不知是自己想的,还是后来跟同事说起此事,他们都说我傻。“她一个女的都不怕,你怕什么?而且是她主动与你结对,何必躲那么远!”
我想也是,我的小腿怎么挨不着她呢,没准她是故意的。因此再睡时,我就不再委屈自己,手直接搭在她的腿上,胸腔里涌起鼓胀的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