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昂的突然昏迷不仅吓坏了与他交手的魔昂太子,也让整个西海龙宫陷入到一片愁云惨雾之中。龙母愁容满面,老龙王叹息不止,就连天真烂漫的八公主敖听心,也比以前安静了许多。
这一次昏迷就是三个月,而在这三个月里,我们的陈昂同学这次就没有做梦了,他也没有感觉到外界时间的流逝,因为,他正在很专心的考虑另一件事。
陈昂双手抱着胸,又伸出右手来轻轻摩挲着下巴,心里面总是觉得想不通,“你真是从我身上跑出来的?”
这里是陈昂的识海,其实那天他的确被魔昂太子的战意冲击的休克了过去,毕竟老实说,他根本就是一个在地球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典型宅男,虽说拥有了小白龙敖烈的记忆,可那些记忆终究也只是记忆而已,就好比是看了一场印象异常深刻的电影,难道一个宅男看一场电影就能成托尼斯达克了?难道一个小学生看一场《战狼》就能去单挑特种兵了?所以他虽然在记忆里发现小白龙敖烈和魔昂太子交过手,也熟悉双方的手段,可是真的面对的时候,那就另外一回事了。
不过这种昏迷显然不可能长达三个月之久,其实他早就可以醒过来了,只是昏迷过去没多久他就听到有“人”嘲讽他,那家伙嘴太毒了,陈昂实在没忍住,就出来想教训教训他,后来,就有了如今的局面。
识海之中,陈昂摸着下巴,目光幽幽的打量着眼前的一匹马,一匹火红色的马,周身毛发如水波一般涌动,使人看一眼就心生烦躁,怒火攻心。陈昂对这匹马隐隐有些印象,当年他第一次从地球上昏迷的时候,曾短暂醒来过一次,看到过一匹火红色的影子冲进他的身体,应该就是这匹马了把。
“聿聿——没错,当时你的魂魄游离在两界之间,是我救了你。”“嗯?什么鬼?我没说话啊?”陈昂一脸错愕的时候,对面的那匹马又说话了,“聿聿——你不用说话,我都说了我就是你心里面出来的,你想什么我都知道。”
“你不会来真的把,我心里那么大点地方,哪来的马啊?难道是我身上有一抹绿?”陈昂显然一点也不信眼前这匹马的话,而且,一想到自己在《西游记》中的悲惨命运,陈昂就觉得他对马这种生物过敏。
“聿聿——我觉得你想多了,我都说了,我是你的心,虽然看起来像马,但我不是马,白马还非马呢,意马当然也非马了。”陈昂动作有点僵硬,“你是要成精吗?一匹马还知道白马非马,你是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吗?”“聿聿——都说了我是你的心,你知道的我都知道,你不知道的我还知道,哎呀。”
陈昂漫不经心的收回拳头,在衣服上蹭了一蹭,面无表情,“手滑了。”“聿聿——你!”意马大眼珠子一转,“你也就欺负欺负我了,也不知道是谁被吓晕过去。”显然,作为号称是陈昂的心的意马,对于对方的弱点一清二楚,看到陈昂的脸越来越黑,察觉到他又有动手的征兆,意马马上大喊:“聿聿——你不是研究过《西游记》吗,就没听过心猿意马吗?”
陈昂闻言心里一动,“你是说?”
俗话说定住心猿则悟空,拴住意马便化龙,戒贪戒色共八戒,戒杀戒嗔是悟净,身心纯净朝佛祖,心之所在即西天。
陈昂渐渐有些明悟了,毕竟意马所说,其实也就是他在地球进行过的研究。确实,四大名著里,《红楼梦》地位最尊,《西游记》的解读却最复杂。既有83版《西游记》的光明向解读,还有吴闲云的阴谋论解读,其余诸如《悟空传》等,更是多不胜数,这些解读虽然谬误颇多,但读来多少也有些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中就有一种说法,说是“从来没有什么孙悟空,也没有什么西游记,师徒五人,其实只有唐僧,其他四个,都是唐僧的心魔。途中的磨难,都是唐僧内心的磨砺——定住心猿则悟空,拴住意马便化龙,戒贪戒色共八戒,戒杀戒嗔是悟净,身心纯净朝佛祖,心之所在即西天。”
这其实是从道家修行术语入手来进行解读的,重点便是“心猿意马”。
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心猿”共出现34次,专门指代孙悟空,尤其是出现在诗文里,为了对仗整齐,心猿是个重要的词汇。心猿也常常与意马结合,有心猿意马的意思。
据清代汪象旭《西游证道书》载,有一篇作者为元代虞集的人写的《西游记序》。
在这部序言中,作者对“心猿”有过很详细的阐述。虞集用一句话概括《西游记》,那就是“收放心而已”。一旦放心,就会产生妄想,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想占据天宫胜境,想统治整个三界等。一旦收心,则能灭魔,如孙悟空降妖除魔就是他收心的表现。
整个《西游记》取经故事,实际上是孙悟空这个角色,一路上与自己本心的斗争。时而收心,时而放心。在六耳猕猴的时候,孙悟空放心一回,结果引发了巨大的灾难。这被如来佛称为“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所谓二心其实就是收心与放心混在了一起。
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其实是孙悟空一心的象征,两边的金箍其实是将他的心包住,让他收心的象征。一旦孙悟空放心,金箍棒就成了凶器,杀伤无度。一旦孙悟空收心,金箍棒就变成了绣花针,藏在耳内。
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全是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结果。
心猿这个概念受王阳明影响很大,这是毫无争议的,但是还要说的是,这里还受禅宗很多思想的影响。在禅宗思想中,成佛也在一念之间。禅宗是典型的包裹着佛教皮囊的黄老思想,讲究的是顿悟,是出世,是普度众生,其实是佛教与本土道教、儒教融合的结果。
因为说到这里,陈昂突然想起来,他在地球上很喜欢的一本叫做《一人之下》的漫画,也对西游故事做过一番有趣的解读。
中国古代就有用五脏对应天干地支,分别是心火、肺金、肾水、肝木、脾土。心与肾,火与水,相生相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心脏时时跳动,仿佛一只火炼的猴子,所以为了锻炼这只猴子,要去游历,经历越多,心智越坚,所以又被成为行者。心肺阳气在极静中萌发,所以心猿只有修到“空”才算圆满,所以称作悟空。
而这在《西游记》中也是可以考证的,悟空求学时,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师于菩提祖师。这句话所指地点非常巧妙,古人就把心说成是“灵台”,而“方寸”指的也是心。同样,“三星”就是指心字的三点,而“斜月”则是指“心”字底下的斜勾。所以悟空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是找到了修炼心的方法。佛家讲究苦修、静修,而修炼心猿的过程也正符合这些特点。修炼心猿就是“佛在心中”、“即心是佛”。而悟空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后受封“斗战胜佛”。
心肺阳气在体内有一个冤家那就是肝肾阴气。五行配干支,肝肾对应水亥,这阴气被形容为一只水浸的猪。
这猪专司人的七情六欲、馋嘴滑舌、贪淫好色,所以锻炼这只猪需要持戒,故名八戒。这些欲望并非一无是处,要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所以这只猪的目标是悟一个能字。
而在《西游记》中八戒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多是被貌美妖精所迷惑,也可看出其修炼之法——悟能。八戒的修行之法与佛家相去甚远,其所用兵器九齿钉耙也是道家珍宝,所以在《西游记》结局中,如来佛对八戒说到:‘’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
八戒只是被封为净坛使者,并未封佛。
猴子与猪相互对立注定只能出头一个。脾,五行属土,为调和心阳与肾阴之物,所以叫作沙和尚。当阴阳有矛盾的时候负责打圆场,所以他自己不能太闹腾,要悟个静字。《西游记》原著中沙和尚的性格相较于悟空和悟能较为温和,也正印证了其悟静的修炼之法。
不过这种解读当时看的津津有味,如今回想起来却未免有些让陈昂不喜,原因很简单,说的这么热闹,但就是没有我玉面小白龙的位置啊,照这么解读,就是没得玩咯?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在道家典籍中,心猿意马一向是合在一起说的,既然心猿能有这么大本事,大闹天宫,翻江倒海,那作为意马的小白龙显然不应该只做一个坐骑啊。
莫非……?陈昂眼睛发光的看着眼前的意马。可怜的意马被看的瑟瑟发抖,“聿聿—你干什么?我是正经人,卖艺不卖身的。”陈昂脸一黑,“想什么呢?你是一匹马哎,还是公的,我口味有那么重吗?再说了,就算我口味真的这么重,作者也不会写啊,这么刺激的情节,百分之一千会被封的。我只是想问你,人家心猿从石头里蹦出来以后变得那么厉害,你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厉害。”
“聿聿——你想太多了,你又不是没看过《西游记》,那猴子确实有天资,可那也得遇到菩提祖师点化啊,我就只有你,你会点化我嘛?”这话听着倒是没错,可是陈昂就是觉得很不爽,他看着那张马脸,怎么看都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