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马克思称为“当代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的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仅创作过一部小说《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847)。这部凄绝骇俗的伟大文学作品问世不久即遭攻击和非难,但其谜一般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表达形式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和众多的评论家。一百六十多年来,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部神秘作品,因其内涵丰富精深,研究者对它的阐释层出不穷。西方评论界视其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正如Lawrence F·Laban博士所言:“只有研读了《呼啸山庄》,才能很好地研究英国小说。”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了挖掘研究。有人提出:既有“莎学”、“红学”,为何不可有“呼学”一说?正如我国著名学者钱青所言:“任何研究英国文学的人若忽略《呼啸山庄》一书,他的研究都将是不完整的。”西方人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众所周知,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揭示的真谛往往不止一个,人们总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解释。《呼啸山庄》本身的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空白“隐含”了这些不同的解释空间,其不朽性就表现在它对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总能提供新的东西。它“是维多利亚时期唯一的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光辉的小说。唯有它,今天仍和写成之初一样使我们激动”,它已成为英国女性文学的一座不朽丰碑。
《呼啸山庄》及其作者之所以被人称为英国文学的“斯芬克斯”——不解之谜,是因为要对其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评论是比较困难的。它的情节、结构、主题和艺术手法等都与众不同,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分析和挖掘其中的深层意义。对广大读者而言,每次阅读《呼啸山庄》都会给人带来人类自我意识的新维度,加强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进一步思考。也正如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A·C·史文朋所言:“要充分领略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一个人必须天生具有她的某些直观,并且从小就养成对大地的同样一些特殊方面——那人迹罕至、荒芜不毛、毫无遮拦的荒原的同样粗犷、开阔的景色中同样的光、声、色、嗅、景象和形状——的爱。”
阐释与评价《呼啸山庄》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远比评论同时期的狄更斯、萨克雷、乔治·艾略特、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困难。眼前这本《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融入了笔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尤其融入了近几年来个人学术探索的诸多体会。该书记载了笔者作为一个中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审视和鉴赏《呼啸山庄》的点滴体会,在惶惑中尝试将小说《呼啸山庄》这一研究课题置于多维视野中去观照,以便能与更多的读者分享阅读这部经典的欢乐,诉说自己粗步领略这部经典之美后的感动和景仰之情。对《呼啸山庄》的研究应体现开放的人文关怀视野和不囿于性别研究的学术探索模式,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尽量保持开放的姿态。《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侧重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探讨作品的道德和社会作用,同时兼及其他理论的吸收和应用。本书从十九世纪前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入手,从人类文明、人类感知、人类理性、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女权主义、资本主义及人性本质等几个方面对《呼啸山庄》所隐藏的深层次思想作进一步的探讨。虽然侧重文本的内部研究,但也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宗教诸因素,以此揭露资本主义文明的伪善、****、懦弱、动摇、表里不一、排除异己等弊端,希望藉此能发掘出《呼啸山庄》新的内涵,解开这个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之谜,从而给我们以更多的启迪和思考,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生活被文明扰乱后的错综复杂和人类精神中一些宝藏的毁灭,认清资本主义文明的真面目。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同时,让我们对现存的社会状况进行思考和探索,努力构建起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体系。面对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阅读文学经典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审美快感似乎越来越远,然而《呼啸山庄》所演绎的这些深层思想总能与时代呼唤的新声和谐共振,这些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物质世界中一种珍贵的乐趣,更为我们寻觅到了一条提升生命质量的途径。
本书通过对《呼啸山庄》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建构、文本对比、故事章节等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分析、探究和诠释,在认真甄别各种评论的基础上,仍不乏对其永恒的价值增加绚丽的新亮点。时光荏苒,铢积寸累,竟得纸百余张,不胜欣慰。虽困心衡虑、锲而不舍地搜集阅检有关方面的书刊和评论,但自知笨拙,并无创见,算是盲人摸象、抛砖引玉吧。《呼啸山庄》是一座知识的宝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丰富的内涵需不断地挖掘。时至今日,《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的出版仍得到了不少学者或口头或书面若干不乏友善和科学性地批评和建议,作为对在荒野上的探索者的鼓励,我非常感谢,并铭感怀中。
本书每章节自成一体,读者可择己所需者先读。限于笔者的学识和理解力,书中错讹之处一定不少,因此热切期待各方面的批评、指教和帮助,以匡正悖谬,补苴罅漏。
王喆2013年1月于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