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
很多人,往往是说的比做成的多,说的比唱的好听,更不要说比做到的好听了。而天地的形象、天地的境界、天地的功能——大德,却给人们提供了真正恢宏、谦逊、自信、博大而且沉潜的榜样。
语言与文字的使用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标志,它们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活动的花朵也是果实,但也是人类的灾难:多少时间、多少生命、多少财富、多少智慧都浪费在空谈、假话、作秀、诱惑、语言暴力、语言骗局当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具有宏大的美丽,却从来没有什么言语表述。
《知北游》
认识世界,认识自身,认识道
人为什么学习?动机之一,过程之始就是为了认识世界,也认识自身。
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是道的证明与体现。世界万物万象,各有其成为自身的缘由。
道,是由于运行、由于它表现出来了,起了作用了;或者是由于你的行为,由于你的试图运用它而被称作道。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
《齐物论》
辩证地认识世界
一尺之棰是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这是辩证的思想。
现在看来,这句话是不对的,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天下》
远离世界的纷纷扰扰
辛辛苦苦,心劳日拙,原因在于世界的不同一,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的世界上。
还在于寻找世界的同一性、企图把握那个最根本、最唯一的一而不可得,找不到真理,找不到一致。
人们却忽略了万物万象本来是有同样的道理、同样的存在的依据、同样的为大道所衍生的性质。本来是相同的、相通的、相合的,却还要争辩不休,区分不休,劳神不休。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被喜怒爱恶欲所驱使的心意之妄动与其内在的思辨觉知之作用是一个本原,而人们却不知道。
《齐物论》
认识世界的宏大
风之积累恰如造船的水之积累,要厚、要多、要满足数量的要求。
每一种自然现象都与大道相通。
宏伟、辽阔、高远、大言鸿论惊世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你拥有的那点风、那点水的积累有多大、多厚、多足,在于你有多少存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倒一杯水在低洼的地方,那么一片叶子就能在上面做船;放上杯子就会贴到地,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逍遥游》
世界与我相互依存
世界与自身都是相对应而存在。
如果没有我,没有感知的主体,没有有感知能力的主体,客体的存在又被谁、被哪一个所感受、所知晓呢?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
《齐物论》
把我藏进世界
把小东西藏到大范围中,本来是适宜的,但仍然会走失,仍然有被藏与包藏的区别。
藏与被藏能分离,也就是藏了也靠不住。而如果藏与被藏合而为一,把天下藏到天下中,那就是永恒的存在与包藏,永恒的合一,也就没有什么区分,也就永远不会走失。
人与天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合一,是人的思想境界的真正的扩充、再扩充,唯此才能做到人与大道的无间、合一、交融、互动。
藏自身于无限,置自身于永远,进入无限,衔接永远。永无错位,永无龃龉,永无烦恼嗔怨悲情仇恨乖戾。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而不会丢失,这就是事物固有的真实之情。
《大宗师》
融入世界最安全
鸟兽从来不嫌山岭过高,鱼鳖从来不嫌水域过深。
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与周遭环境的关系。那些善于保护自己的形体本性的人,隐蔽自己的身形,怎么会嫌弃深幽高远呢?
“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嘴大得能含车的巨兽,孤身离开山林,不能免于就擒于罗网的灾难;口能吞船的大鱼,一旦被浪头冲出水域,小小的蚂蚁也能让它狼狈吃苦。
《庚桑楚》
随遇而安
四海之内的众人都有利,他就高兴;能使众人都满足需要,自己就安生。
糊涂,忘却,混沌,融合,轻外物而重内心,无忧无虑,无心无物,无形无迹,到哪儿说哪儿,随遇而安,舒舒服服。
“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有德之人,住下来不必费心思谋,做起事来不必忧虑担心,心里不存有是非美丑之辨。
《天地》
人需用的地面,不能只顾放脚
地不能不说是既广又大的了,人所用的只是能放得下脚丫子的一小块地面罢了。
如果只留下脚踩的那一小块,把其余挖掉,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
有用无用是互相配合才发挥作用的。
你走道,道路对你行路有用的,只是与你的脚印大小与位置完全一致的那踩过的部分,这路面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呢?
“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
地不能不说是既广又大的了,人所用的只是能放得下脚丫子的一小块地面罢了。
《外物》
体会大与小
无穷大,叫作“不可围者”,即认为无穷大之外再无存在,再无外围,叫作至大无外。无形,即微小的一再分割使之已经没有形体,近于零,或者干脆就是零,无法再分割,叫作至小无内。
往浅里说,人们说出来的常常只是粗略的轮廓,人们想象体会的却可能是精微的细部,而最最宝贵与重要的,却是口里说不出,而心里也捉摸不定的那分不出精与粗的混沌与变易。这很符合实际,又带有几分悖谬,令人无奈。
“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此势之有也。”
从小里看大,永远看不全;如果是从大看小,永远看不清。大与小各有各的特点,这是情势状态所造成的。
《秋水》
整合、平衡杂乱的世界
杂多是世界的一个特点,民智越开发,教育越普及,“道”就越是花样翻新、各有一套、千奇百怪。
要懂得和而不同的必然性、君子性和优越性,仅仅反对或惧怕杂多不但没有用,而且可能走向反面,变成一言堂与专制主义。
面对杂多,要有整合与平衡的能力。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道理怕就怕太杂。杂了就多,多了就乱,乱了就焦虑而且悲观,又焦虑又悲观了,也就无可救药了。
《人间世》
自然没有高低
从无穷大的宇宙来说,不存在谁比谁高的比较依据。
从地表来说,那么当然,地比天低,而山比泽高。
从经验的角度,二者间有高低上下之别,不讲这一点,是后来的许多解人讲得不清楚不全面的地方。
从理论的、想象的、超越形而下的角度看,那么万物,包括这个星系与那个星系之间,本没有高低上下的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下高低的计较,流露着本身的狭小与卑微。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
《天下》
万物没有贵贱
从大道的观点来看,万物是大道的下载,都是大道的运行,相互间本无高低贵贱的区分;
从万物自身的眼光来看,差不多都认为自身是高贵的,而他人他物是低贱的;
从世俗的眼光看,贵贱都是机遇、运气造成的,与它们自身的品质与努力无关。
万物是相对的,没有这一面也就没有另一面;万物是主观的,一粒沙里可以看到世界,一朵花里可以看到天堂,一小时中可以体会永恒。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从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
《秋水》
尊重万物
人们各有一套缘由,对某种说法点头称是;也各有一套缘由,对一些说法不以为然。
这里是泛讲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与自然性。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物既然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缘由。没有任何东西不可以存在,不可以是它自身的那个样子。
《寓言》
不以自我判断世界
如果是按照鸟的习性与需要来养鸟,就将鸟儿放飞到深山老林,使鸟儿能够嬉戏在沙洲岛屿之上,浮游于江河湖泊之中,自自然然、随随便便、无有定规定形地栖居。
万物各有其性,要遵循万物的本性行事,这就叫把事情搞顺,而且造福长久。
太多的蠢人以己度人乃至度物,以自身为标准来判断世界、剪裁世界。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按自己的习性与需要来养鸟,不是按鸟的习性与需要来养鸟。
《至乐》
不伤害自然
不论自然界、生物界还是人类,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产生摩擦,存在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作为理想,互不相扰,当然是好。
强调和谐有序,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诸如逍遥自在、潇洒无愧、适可而止,不驱动过多地向外扩张侵略。
“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可能伤害他。
《知北游》
对待宇宙万物,以不变应万变
重视静止、平静,而将运动视为相对的假象式的东西。宇宙万物,都是既有变动不羁的一面,又有恒常、守恒、万古如一的一面,变动往往比较表面。
不因为日新月异而眼花缭乱,更不因之而头昏脑涨。也不能因为天天如此而看不到新的危险、新的可能、新的变化的契机。
以静止保持平整,保持清醒,保持判断的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一贯性;同时也必须敏锐地注视着变化与变化的先兆,有所准备,有所预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水,完全停止了运动就可以达到平整的极致。达到了平整,也就可以成为依据、成为法度了,可以保持自己的性能而不受外力激荡。德是一种和谐与完成的状态,体现为万物,万物与德也无法须臾地分离,德即万物,并无自己的形迹。
《德充符》
随时调整适应世界
圣人能够随时调整适应,无心、随机却也能顺应、回应。
用一种平顺无心,即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对待人生万事,以大道为参照系,寿夭、是非、成败、顺逆、去留的区别似乎不足挂齿。
对于大道、宇宙、永恒与无穷大来说,个体的生命确实是渺小的,然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有生之年又是重要的,是享受也是奉献,是苦恼也是欢乐,是价值追求也是听其自然。
“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
圣人遭遇什么情况,并不较劲;而错过了什么事物,也不会留恋。
《知北游》
安于自然的本性
人们常常是让本来安定的东西偏偏不得安定,而又千方百计地让本来就不安定的东西安定下来。
圣人安于自然的本性,而不能安于俗人的盲动;
俗人们常常是随人俯仰,无知盲动,却不安于自然的本分。
“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
圣人让本来安定的东西就此安定下去,让本来就不安定的东西不得安定下去。
《列御寇》
向自然学习
以自然季节表达人的品质的思路与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分不开的。
学习修养,说到底最重要的是师法自然,不仅绘画与音乐,人的道德品质状态,也要学自然、学四季、学天地、学日月山川。
“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像秋天一样凄凉孤傲,又像春天一样亲和温暖。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四季相通,与外物、与世界相适应而变化无穷。
《大宗师》
学习自然造化的奥秘,方能教化民人
没事多观察自然造化的种种特点,从中体味大道的三昧,是一种享受。
推广而言,个人的成长,企业的运行,任务的执行,国家的治理,全在于是否能够效法天地自然大道的规律,化己才能化人。
自己心身性命抱德不离,与道合真,才能很好地把握天道运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时机。
“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没有与自然造化在一起,又怎么能去教化旁人。
《天运》
与天地往来,与世俗相处
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但不藐视万物,不着意于孰是孰非,这样才好与世俗相处。
思想充实而表达无止无休,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超越死生、不分终始的人为友。
想的是阔大与终极,思想与俗鲜谐,他的表达婉转曲折随和亲切,外圆而内方。
不执着于一时一事的是与非,不抬杠,不较劲。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但不藐视万物,不着意于孰是孰非,这样才好与世俗相处。
《天下》
从容面对世界的浮躁
“填填”“颠颠”,即持重和专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文化的丰富与精微,社会生活视野的无限扩大,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财富核能爆炸般增长,欲望因其不断实现所产生的无限膨胀,使人们的心态比古人浮躁得多,现代人要更心慌意乱,更顾此失彼,更疲于奔命。
信息爆炸、任务加码、动静失衡、生活混乱的痛苦,值得研究研究、分析分析。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在大德昌盛的时代,人们做事缓慢持重,眼神也都比较专一,不怎么东张西望。
《马蹄》
修炼内心,应对险恶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无论是在人众中,还是鬼神中,都能做到光明磊落、坦荡,这之后便能独行而无愧无惧了。
不论是显明之中还是幽闲之中,人为不善,必有后患。
注重个人的心功、修养、境界,提倡以高超的自我修炼与内心功夫应对繁复险恶的大千世界。
“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对于人群清白光明,对于鬼神也清白光明,这之后便能独行于世。
《庚桑楚》
能入世,也要能出世
拒绝人间世是容易的,与人间世共舞而不失其尊严与道性的底线就难了。
与人间世共舞而不强求,不炫己,不求名,不求利,不为自己辛辛苦苦地搭桥铺路,出淤泥而不染,这实属不易。
强一己之所思、所欲、所能容易作假,与人间世打交道容易作伪,极易“滑到”虚伪中去,也就丧失了真实真诚。自自然然,听天由命,替天行道,唯天是听,这就真实了。
一个人既要能入世也要能出世,即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德之业绩。要在人间世做点好事,起一点好作用,不做坏事恶事,但不要有太多入世之心。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指人为的事情容易作假,顺乎自然的事情难以作假。
《人间世》
与天地共生
天地的浑然与辽阔也就是你的浑然与辽阔;天地的负载与持重也就是你的负载与持重。同样,天地也有了你的灵性,有了你的感知。
人的灵性、人的喜怒哀乐、人的焦虑与困惑,也来自天地,共振天地,献给天地。
并生就是共生,有了共生就有共舞、共鸣,生命扩张为万物,万物从生命的主体获得生机。
何必叹息天地的恢宏与个人的渺小,叹息万物的永恒与自我的短暂呢?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与我共生,宇宙万物与我浑然同为一体。
《齐物论》
尽享自然的恩惠
根性始终如一,真气始终涵养,德行与事功永远融合,与万物、与造化相通相交。
抱元守一,恒常如一,也就减少、延缓了向对立面的转化,与自己的异化、老迈、衰竭。
养护元气真气,调理呼吸内脏,平衡精神状态,避免受伤、自戕,时时保有自身的身心、生理的最佳值。
尽享自然的恩惠,从一切生命,从人群中汲取至乐、至尊、至爱,就是面对大道,面对万物,永远感恩戴德,逍遥快活,平和包容。
“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
根性始终如一,真气始终涵养,德功永远融合。
《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