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
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有可能是他自己,光注意表现自己、兜售自己了,他能看明白这个世界吗?他看得明白比他强的人士、比他所懂得的更高明的道理吗?光自以为是了,自己掉在自己的坑洼里了,他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彰显的光辉吗?只知道吹嘘表白表功的人,谁愿意承认他的功绩?越是自高自大,越是得意扬扬,越是压人一头,越是无人买账,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自己挡住了自己的道路,自己蒙上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堵上了自己的耳朵,自己使自己变得可笑兮兮,那就是孤家寡人,脱离大道,脱离生活,脱离人群。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不要老是盯着自己与一味表现自己,看什么想什么都会更明明白白一点。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有影响有威信。不自吹自擂、自我表功,所以才真有贡献。不自高自大,所以形象高大,能带动旁人。正因为他不去争夺浮名小利,所以天下没有什么人是他的对手。
《第二十二章》
认识自己很重要
怎么样才能回到最初、回到起点、回到本原上去呢?
办法是杜绝有害信息,近于实行软性的(不像佛教那样严格的)闭关修炼。叫作闭门思过;叫作打坐或者气功;叫作一心修行,乃至灵魂出窍。这是一种相当惊人的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
认识自身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塞上感觉的进出口,关闭感觉的门户,生命与大道就永远不会枯竭了。打开你的感官,为满足你的感官需要而行事,你也就永远不可救药了。
《第五十二章》
人皆有毛病
人有贪欲,有骄傲,有浮躁,有自命不凡,有不智而又多言,有好勇斗狠,有自取灭亡的种种弱点毛病。这些弱点毛病的必然发生与不幸后果,或者都可以说是这些弱点毛病得到了教训与惩罚纠正。
同样的背道而驰者,有的由于一意孤行而自取灭亡,有的由于及早醒悟而面貌一新、终得自保,有的由于最后终于进入很高的境界而无限光明、无所不克。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大道是万物的深秘与奥妙所在,是善人、好人的自然的宝贵与宝贝所在,又是并非那么善良美好的人之不那么自然的保持与保有,也是后者的赖以生存与保有——得到保护的依据。
《第六十二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
能了解别人、了解外物的人是聪慧智谋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白坦荡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也是国人的自古以来的共识。原因就是自己往往高估自己,溺爱自己,原谅自己,美化自己。一围绕自己立论,便容易丧失掉客观、公正、全面与应有的严格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别人、了解外物的人是聪慧智谋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白坦荡的。
《第三十三章》
人生需要痛苦的反思
人的踮脚拔高之意,跨越求捷之心,人的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毛病,正是人自身失道缺德的表现,是一些人切不可自视过高的证明。
在学道、习道、闻道的过程中没有深刻与不无痛苦的反思,又怎么可能把握人生的真谛呢?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自夸自傲的人是不会有未来的,从道的观点上看,这些人的言行全属多余的垃圾。
《第二十四章》
学会看到自己的问题
一般的人,容易病物,病他,病环境,病社会,病老板或者下属,病运气,病自己择君非圣、择偶非人、择业非当、出生非时、国籍非地……总之除了自己美好而又冤屈以外,什么事什么“点儿”也没有碰对过。谁能不病,谁能不患?就是说不得这种见到自己的病、不承认是病的臭毛病!能病自身之病,这几乎快要成为圣人啦。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为什么圣人没有这种毛病疾患呢?就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毛病疾患当成毛病疾患看,不讳疾忌医,不死不承认自己有毛病疾患。正因为将毛病当毛病,所以就没有什么大毛病了。
《第七十一章》
做人别太小儿科
老子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反面教员的形象图。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人,太多太多。
这样的事情像是剩饭吗?可能是说它气味恶劣,品质恶劣,添乱添堵。这样的可笑的行为像是赘疣吗?则是说它完全无用、多余,只能添丑添病。而这样的弱点又是太普遍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己总是表现自己,急于兜售己见的,未免糊涂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总是要让别人承认自己一贯正确的人,反而不可能光耀彰显。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有多大功劳留下或被承认。骄傲自满的人,得不到(长久的)尊敬与服膺。
《第二十四章》
不要对自己估计过高
人这种东西有时候会由于贪欲、由于疯狂、由于妄想,主要是由于对自身估计过高——例如追求长生不老,追求百战百胜,追求万世基业,追求绝对权威,追求集众富于一身,追求万代霸权……而走到了大道的对立面,于是弄巧成拙,画虎类犬,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聪明反被聪明误,雄心反被雄心误,意志反被意志误,作为反被作为误。
人啊,你们干了多少蠢事!其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善于建立的人,他的建设成果是不可能被拔除取消的。善于抱持的人,他所怀抱的东西是不可能脱落和被夺走的。
《第五十四章》
自我不要膨胀
你有多高就是多高,踮起脚尖来能算数吗?走起路来,勉强地迈起超过你的下肢的可能性的大步,一时可以,以此赶路,就太小儿科了。
所以更不能踮脚求高,跳跃行路,不能自我过于膨胀。这些都是劝诫世人不可自视过高、不可自命不凡的警世之大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脚跟来拔高,很难站稳。跨越式的走路求快,很难用这种方式行路赶路。
《第二十四章》
给自己定好位
自己要很好地给自己定位,不过度往上跑,而是往低处走,叫作人往下走,眼睛向下看,就能免去很多麻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给万物提供便利而从不为自己而争,水待在最卑下的地方,所以说,水差不多就体现了大道。
《第八章》
不要忘乎所以
千变万化之后回到本态。
任何人与物都有自己的本态、本初状态,也可以说是常态。但是人又受许多外力的影响,受许多机缘、群体、社会、历史、他人的影响而偏离本态常态。忘乎所以,那就叫作不知道自己是老几了。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世间万物,各自运转,万物杂陈。我们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然后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能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各自回到自身的本初状态。
《第十六章》
不自大
你自高自大,他还要自高自大呢,所以越是自高自大的人越是自高自大不起来。而出来一个得道者竟然能够做到不自大,他反而显得境界高蹈,心胸辽阔,人格伟大,如长江沧海,如珠穆朗玛峰了。
而且这种因不自大而成的大,不具有侵略性,不占领空间,不妨碍他人他物,不造成对旁人的压力与伤害,不给自身背包袱,不端架子,不鼓肚子。他是让人舒服的大,而不是让人吓一跳、压人一头、让人讨厌的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正因为它不自高自大,所以更成就了它的伟大。
《第三十四章》
把自己放得靠后一点
如果你太在意自身,如果你一心自我经营,如果你老是往前抢,锱铢必较,反而什么也得不到。有时,你越是经营自身,完蛋得就越快。你的私心越重,越是时时事事为自身着想,越会成为笑柄,暴露丑态,也就越会什么都做不成。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长生,正因为天地并不为自身打算,而是劝导世人要向圣人学习,以圣人为榜样,把自己放得靠后一点,放得远一点、边缘一点、靠外一点。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为什么天能长地能久呢?因为天与地都并不在意自己的存在,不认为自己属于自己所有,不为自身做任何事情。不关心自己的生存,就能生存长久了。不那么全神贯注于自身的生存,反而能长久地生存了。
《第七章》
学会换位观察
人的特点是眼睛向上,你已经颇有点养尊处优了,但是你会盯着那些比你地位还高、能力还低、享受还优渥、贡献还小的人,你老觉得别人欠着你的,你总是冤屈、不满足。如果是反过来,你看一看有多少比你强的人,命运却远不如你,你还会是同样的愤愤不平的心情吗?
你开始把思路往这方面转化了吗?若是,你就开始“入圣”了、“得道”了。那么圣人比非圣人更快乐、更坦然、更光明也更自信。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
人当中有没有把自己有余的东西拿出来供给天下的呢?也有,那就是真正懂得大道的圣人了。
《第七十七章》
让自己心胸扩大
人都要有广阔的心胸,有很好的容受性,有容乃大。
切莫狭隘封闭,鼠肚鸡肠。这些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心善渊,与善仁。”
水有广阔的心胸,渊深容受,同时要与人为善,不是一脑门子官司。
《第八章》
别让贪欲毁了自己
不管你追求什么,喜好什么,收藏什么,积攒什么,都要自我控制,适可而止,不要失控,不要过分,不要使自己的所好变成自己的敌人。要考虑长久,而不是享受完了等着杀头。
每个人本来可以过得舒舒服服、自自然然,偏偏由于贪欲而毁了自己。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喜好大发了,必然为之付出过多的代价。积攒得大发了,丢失损毁的危险性与严重性也随之增大。
《第四十四章》
需要战胜自己
有多少人能够使自己完全做到言行一致,灵肉一致,理智与感情一致,对人与对己一致呢?原因在于,你需要战胜的自己,不是自己的一个观点、一个行动、一次安排、一个念头,而是你的活生生的私利、私欲、私心、杂念。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加强对自己的控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使各种私利、私欲处于不会恶性膨胀的状态。我们至少可以培养自己真正的志趣、高尚的志向、开阔的胸豁,越是能投入到事业、科学、艺术、造福一方的活动中去,就越能在某种意义上战胜自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旁人的人是有实力的,能战胜即掌控自身的人才是不可战胜的。
《第三十三章》
回到起点,认清自己
回到最初,回到起点,回到本源,这不失为认识真理的途径之一。确实,许多事情是在庸人自扰,在无事生非,在自己绕糊涂自己。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的初始也就是天下的母亲——本原。
《第五十二章》
不忘本
事有成败,运有通蹇,名有大小,财有多少,地位有高低贵贱,然而一个人不管处在什么情势下,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忘了本:本初、本原、本态、本相。不沉浸在爆发的喜悦或幻想之中,不叫苦于背运的阴影之中,不白日做侥幸的美梦,不因焦虑而无端地战栗、失眠、崩溃,这就叫不失其所,这就叫不失其本,这就叫有长劲,这就叫可持续发展,这就叫庶几近道了。
“不失其所者久。”
不迷失自我、不脱离自己的本原、不会忘记自己是老几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并保持长久。
《第三十三章》
不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一个人的志向有高低,寿命、体力的本钱人与人不同,才具有大小,成就有不一样,命运的许多因素是个人无法选择的,是无劳个人过于费力吃劲的,那么,人的选择主要表现在负选择即不能干什么、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不喜欢、最感厌恶、最感作呕的人。你无法完全摆脱这样的人,你不得不与这样的人周旋,然而,你至少可以,你绝对必须使自己不成为这样的人。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任性许诺的人必然没有信用,把事情看得太轻易了,必然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第六十三章》
找到自己的主心骨
按照国人的思路,有一个一,得一个一,就是有了主心骨,就是有了依托和根据,就是抱元守一,不移不裂不二。
就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不变应万变,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如果天得到了这个一,天就清晰明朗了。地得到了这个一,地就平安稳定了。众神得到了这个一,众神就灵验了。山谷、谷地得到了这个一,就充盈丰满了。万物得到这个一,就有了自身的存在与形成了。侯王得到了这个一,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标杆(规范天下)了。
《第三十九章》
保持淳朴和均衡
你只要保持你的淳朴与本初状态,就自然而然与大道一致。你不要给自己胡乱命名、定义、设置,不要把自己装满填死,不要作茧自缚、自我死机、自找死机。天下就会往你这儿来,因为你这儿最可为,最不生事,最有容量。
大道通过甘露滋润着天地,并不厚此薄彼,并不偏爱谁嫌弃谁。它们出自天地之合,它们回到普天遍地。而你越是企图干预甘露的分布,你就越弄不均匀,越玩不转。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大道的运作如同甘露的下降,是天与地阴阳二气相结合、相协调的过程,不需要人们的干预与人为的指挥,它自然而然能做到普润均匀。
《第三十二章》
做一个更本真的人
少说一点漂亮话,少听一点漂亮话,多回到自身的良知良能,回到本态与朴素,回到常识与本性,过更本色也更简单明白尤其是更诚实、更率真的生活。
做一个更本真的人吧。我们要的是大道,是返璞归真。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大道被丢弃了,人们各行其是乃至胡作非为了,才会出现对于仁义道德的提倡彰显。智慧计谋发达了,心眼儿越来越多了,虚伪与欺骗才会越来越多。
《第十八章》
做一个方方正正的人
太方正了反而没有棱角;太方正了你就不会站队拉帮结派,不会为山头而冲锋陷阵,反而对人生的事事产生了最大的包容。
这样你才能接受忠言诤言,最后才能海纳百川。
“大方无隅。”
最到位的方正,可能反而显得大而无当、缺少棱角。
《第四十一章》
德是根本,需要积累
中国百姓爱说一句话:积德。积德之议源远流长,但是积德之记录应该说乏善可陈。
德不是现金,不是立即兑现、立即出成果的。德是根本,需要的是积蓄、积累、存储;德是基础,需要提前挖好、夯实、填满,而且要有超过上层建筑重量多少倍的承担能力。
“早服”就是积蓄,就是打基础,就是积德、积攒、积累。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什么是提前量与预应力呢?就是重视积累与储蓄德行。重视了积累与储蓄德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障碍,就能稳操胜券。
《第五十九章》
不必刻意
真正的高品位的道德并不刻意去做什么,也没有理由去要求做什么。
勉强的道德做不成什么,却老想着做这做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高位的品德无须标榜品德,而是一切出于自然。勉强的品德,生怕失去了品德,最终仍是体现不出太高的品德。
此言极高明,但包含了与儒家辩论抬杠的意念。
《第三十八章》
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外人也罢,某个集团势力也罢,社会也罢,世界也罢,对你的反应,往往不是按照你的真实情况而是按照他们的想象与需要,他们对你的想象与他们的需要恰恰一致了,于是铺天盖地之荣之誉会在一个早上自天而降。同样,如果你的表现恰恰不能满足他们的想象与需要,再加上俗人难免的嫉妒啦、谗言啦,以及你不能不正视的个人确有的缺失不足的因素的影响,于是外界对你的反应会瞬间一落千丈,荣极易变为辱,誉极易变为毁。
外界的镜头可能放大,可能缩小,可能变形,可能扭曲。可能是毁誉无定、荣辱无端,也可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谁让你自己不可能做到绝对地百分之百地无懈可击呢?如果再一惊一乍,你还活不活了呢?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遇到好事或者坏事,受到抬举或者侮辱,人都会很受刺激很激动。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上了。
《第十三章》
不论宠辱,你还是你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特别是社会生活中,每天都有一些小小的却令人困惑的宠辱。对于某些小心眼的人,座位的排列、发言的先后、文字的版面、老板的眼神、一句话的说法、一个小道消息的传来,都会带来或宠或辱,或惊或怒或狂。
我们自身的宠辱有时候太多地依赖于外界对你的态度与评价,依赖于一些无聊的细节。而对于外界的态度与评价,你不可能要求它太有准头,人们对它不应该期望过高。某些历史的过程中,一宠一辱,座上客与阶下囚的距离只有一厘米、一瞬间。祸福吉凶,瞬息万变。有时没等你弄明白,宠就发生了,或者辱就扣下来了。你还是你,而一宠一辱、一誉一毁,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你自己也闹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了。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争宠受宠之心本来就不高尚,得到光荣了,一惊一乍;失却光荣了,又是一惊一乍,这就叫宠辱若惊。
《第十三章》
真正的高看起来低
上品的道德好像低下。
因为不争,因为无名,因为不起哄、炒作、大轰大嗡,你太清高了,是对于世俗的挑战与蔑视,你难以见爱俗世,但是你至少自身充实,不会被任何炫目的东西唬住。
“上德若谷。”
高尚的德行反而好像是低下如溪谷。
《第四十一章》
不受外力左右
加强自己的定力、静力,认识到吉凶互转、福祸相倚的道理,看透外力与环境的非道性、非郑重性、非长久性,转化到反面的习性。看透外力与环境对你的亲近与疏远、予利与加害、提升与贬低的共同性:这个共同性就是扰乱你的清静理智,降低你的人格尊严,增加你的贪欲或恐惧,取消你的主动精神、主体性,使你用侥幸、用迎合、用躲避、用服膺、用作秀来适应环境,争荣防辱,趋利避害,思贵惧贱,实际上是摧毁了自己的道心、道性、道觉、道力。你能抵御得住这一切,能够不受外力的亲疏、利害、贵贱的左右,就是至人、圣人、哲人了!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关门闭户,闭目塞聪,磨钝你的锐气,减少你与旁人的纠纷、分歧,调和五颜六色,认同于尘世的非绝对洁净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广大深厚的认同精神、尚同精神。
《第五十六章》
保持人生定力
忍受得住各种眼皮子底下的利益的诱惑与宵小的骚扰,经受得了历史与人生的种种试炼,任你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这就是静气、定力、涵养、明辨,这是修身做人的大功夫。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你的灵魂,你的精神,能不能永远与大道在一起,而不分离、不撒手呢?
《第十章》
不折腾自己
简朴本色,诚信自然,不要自己折腾自己,不要自己折腾完了再去折腾别人,再去折腾那个原先的折腾,不要老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无作为是不可以的,如何不滥作为,则是值得考虑的。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要在意素净,坚持朴质,减少私心,控制欲望。
《第十九章》
越是大人物,朋友越少
一个人究竟是与旁人的关系越多越好呢,还是适当减少为好呢?
越是大人物,朋友越少。大人物的目标太大,作用太大,目的性、目标性太强。他与别人来往,别人与他往来,都有自己的所图,他能不多多少少羡慕一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与交际方式吗?
交友,是小人物的专利。但是小人物中也不乏借交友以营私者。
这也算是一种说法吧。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与邻近地区城镇,互相看得见,也听得到对方的鸡叫狗吠,但是互不往来,直到老死。
《第八十章》
减少人际往来
减少人际往来还有一个作用,客观上增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越是耽于人际往来,越会轻视忽略大自然的存在。
旧中国有谚云:“万事不如牌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忙于与另外三个人斗牌的人,连月亮都看不见。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与邻近地区城镇,互相看得见,也听得到对方的鸡叫狗吠,但是互不往来,直到老死。
《第八十章》
坚持自己明朗的人格
一切的愚蠢和邪恶之后,守住了、坚持住了对于黑暗的全部体察与承担的人,丝毫不欺骗自己、不安慰自己的人,守住了、坚持住了对于光明的不懈的追求的人,坚持住了自身的明朗的人格心态的人,他的对于光明的努力才是最有用也最可敬的。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成就了知白守黑的处世模式,也就不会背离恒常的德行,不会与德行不一致,同时可以回到无为的顶峰——极致。
《第二十八章》
适时洗清心灵的垃圾
你经常洗涤你的头脑与心胸,能不能做到干干净净、无瑕无疵呢?
心灵深处像是一面大镜子,各种影像、有害信息与四面八方的灰尘都会使之不那么清明,不那么灵敏,不那么公正。你的镜子可能变脏,变得不平,变成哈哈镜,更可能变得越来越模糊和不准确。
自我的心理清洁,倒是一个有益于身心的功课。我希望每个人每周至少有一次,练练心功,清洗一下贪欲、烦恼、杂念、恶念、焦虑、紧张,这可以通过静坐、通过太极(拳或剑)、通过书画音乐来进行,也不妨通过重读《老子》来完成。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你经常洗涤你的头脑与心胸,能不能做到干干净净、无瑕无疵呢?
《第十章》
达到虚和静的状态
虚就是给自己的头脑、内存、硬盘、系统,留下足够的空、空白、容量。一台电脑,如果什么都占满了,这台电脑就无法工作,而只能动辄死机,变成废品,除非重新格式化,把一切废旧数据删除。一个人也是如此,就知道那么几条,膨胀得哪儿也装不下,实际上已是废人。我们常常说从头学起,从头做起,也就是重新格式化后再开始运算,当成一台新电脑来从头开始。
静的含义不是一动不动,而是要有准头,要平心静气地理智思考,要慎于决策,要把心沉下来,把头脑理清楚。就是说,要心静,不要慌乱,不要焦躁,不要冲动,不要忘记了大脑不会使用大脑而只去听内分泌的驱动。还要克服一时的情绪刺激、利益诱惑、心浮气躁。
“致虚极,守静笃。”
我们要达到虚空、虚无、谦虚的极致,不搞偏见,不搞强求,不搞自己的一本糊涂账,绝对不刚愎自用。保持平静、恒定和诚实厚重。
《第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