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
第一节【高祖李渊】
第一回〔出身高门因功仕隋〕
唐高祖李渊,是唐王朝的建立者。公元618年在长安称帝,626年传位次子李世民,在位9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祖父李虎,为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官至太尉,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荣贵,死后追封唐国公。父李昞,袭封唐公,北周时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柱国大将军。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李渊出生于长安,7岁袭唐国公。
隋大业初年,李渊为荥阳(今河南荥阳县)、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二郡太守,不久,又任命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升为卫尉少卿。这一年,隋炀帝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当时,民不堪苦,怨声沸腾,大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李渊飞书奏闻,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以备御杨玄感。玄感兵败,李渊留守如故。在这期间,他广树恩德,结纳豪杰,因此隋炀帝对他有所猜忌。大业十一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黜陟讨捕,携家眷至河东,行至龙门,遭到母端儿农民起义军的阻击。
大业十三年,李渊为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不仅兵源充足,而且饷粮丰沛,储粮可供10年之用,因此李渊十分满意这个职位,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大举。
李渊击败义军后,他在太原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商也纷纷投靠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倾财赈施,广泛结纳。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隋炀帝又远在江都,沉湎声色,鞭长莫及,李渊实际上成为太原的最高统治者。
第二回〔晋阳起兵拥立隋主〕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各地农民起义蜂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蜂起。全国有近200余支反隋武装。他们在反隋斗争中逐渐走向联合,形成了以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支主要力量。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炀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大业十三年二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国号定阳。李渊遂以讨伐刘武周为名,自行募兵。由于李渊以维护隋朝统治的面目出现,所以远近的地主武装纷纷赴集,不几天就有近万人成为李渊直接控制的军队。
李渊晋阳起兵后,即决定进军关中,直取长安,以号令天下,图谋大业。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县)丞高德儒表示不服从李渊,李渊便令长子建成、次子世民率军攻取。二人与士兵同甘共苦,所过秋毫无犯,甚得军心和民心,不几天,就攻下西河,擒斩高德儒,在城中又开仓济贫,令百姓各安旧业,名声逐渐传播开来。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秋七月,李渊率兵西图关中,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今山西霍县),阻挡李渊前进。适逢霖雨连绵,饷粮不给,又流言突厥与刘武周联合欲乘虚袭击太原。有的将领主张先还师太原,再待机以图后举。李渊准备班师。李建成兄弟俩反对,李渊遂决定继续进军。终于击败宋老生。
李渊进入长安后,下令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遣建成、世民率所统兵守城,秩序井然。城内百姓对李渊军队夹道欢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立隋代王杨侑为皇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为丞相府,设官治事,独揽军国大权,总理万机。又以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敦煌公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为齐公。又以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礼乐征伐,兵马粮仗,事无巨细,悉归丞相府负责,李渊通过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长安的局势,隋恭帝实际上成为李渊的傀儡。
李渊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集团,又大封功臣。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春正月,封丞相长史裴寂为魏国公,司马刘文静为鲁国公,其余诸将,加封有差。
第三回〔长安称帝建国大唐〕
大业十四年五月,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和司马德勘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兵变,杀死炀帝,立秦王杨浩,自为大丞相。旋即率10多万禁卫军北上,扬言要返回关中。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被李密击败。宇文化及率余众走魏县(今河北大名东),毒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次年在聊城被窦建德擒杀。
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于是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首先逼隋恭帝禅位,然后即皇位于太极殿,国号唐,改元武德,大赦天下,都长安。六月,他令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相国府司录窦威为内史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以李渊为首的李氏王朝得以建立起来。
李渊父子统一全国过程中,最后消灭的是梁师都。梁师都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雕阳、弘化,延安等郡,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贵族,受封为“解事天子”,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为唐军消灭。至此,李渊父子兼并了地主割据势力,又打败了农民起义军,夺取了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统一了全国。
第四回〔创立制度修明政治〕
李渊称帝后,百废待举,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初具规模。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初,经隋末战乱,人口减少。武德初年仅有200余万户,不及隋朝最多时户数的四分之一。由于缺乏劳动力,大量土地荒芜,在这种地广人稀的情况下,唐政府要保证赋税收入,稳定政权,就必须把流亡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此,唐朝继承了北魏、隋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稍加损益,颁布全国。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四月,李渊颁布均田令,规定:对百姓授田,丁男(21岁~60岁为丁男)和18岁以上的中男(满16岁为中男)各授田一顷,其中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老男(60岁以上为老男)、笃疾、废疾者授口分田40亩,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这些人若作户口,则每人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尼姑、女冠(女道士)各授田20亩,工商业者减丁男之半,一般妇女、部曲、奴婢不再授田;对贵族官僚授田,有封爵的贵族按品级的不同授给不同数量的永业田,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数量由100顷递降至5顷,在职官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田数由30顷递降到2顷,有战功的勋官也分别受田30顷至60亩不等,此外,各级官吏还有职分田,其地租作为官俸的补充。官府有公廨田,其地租充作办公费用;对土地买卖,官僚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在无力丧葬时准许出卖永业田,若百姓从人多地少的狭乡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亦准许出卖。
实行府兵制。府兵制始创于西魏宇文泰时期,历北周、隋而至于唐。李渊太原起兵时有兵3万,进军关中后,众达20余万,为了使这支军队归心于唐和解决军粮问题,李渊把军队逐步纳入府兵组织系统,基本具备了府兵制的雏形。武德元年李渊在长安称帝不久,即置军府,任用功臣和招降军将为卫大将军、将军,完全因袭隋制。当时十二卫所属有骠骑、车骑两将军,是事实上的领兵者,武德二年置十二军,每军有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武德六年,废十二军,武德八年,因突厥入侵,又重设十二军。十二军是唐初关中比较固定的基本禁卫部队。此外,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各开府领兵。
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之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兵士平时在家生产,农闲时由兵府加以训练。府兵的经常性任务,是轮流到京师宿卫或到边境戍守,称作“番上”;若遇到战争发生,则出征打仗。府兵在服役期间,可免除本身租调,但“番上”、“出征”时的兵器、衣服、粮食均需自备。这种“寓兵于农”的兵制,保证了兵源,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同时,练兵权与将兵权分离,防止了将帅拥兵跋扈,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始创于隋朝,到唐朝时更为完备。李渊初即位,就设立京师和地方学校,收揽人士。但同时也恢复了隋朝废除的中正官,以本州高门士人充任。这是对士族的让步,不过大中正只是名誉职务,用人权仍在吏部,而吏部用人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士人仕进不再专凭门第高低,而是主要依据学才德识,从而使唐代的用人比以前有所改进。
制订《武德律》。隋朝末年,统治者滥用刑法,民无所措手足。李渊攻下长安后,就学着汉高祖刘邦的样子,约法为十二条,称帝后,宣布废除隋朝的《大业律令》,并令裴寂、刘文静等依隋《开皇律》重新修订法律。在“务在宽简,取便于时”的原则指导下,制订了新律53条。到武德七年,正式颁布新律,即《武德律》。从内容上看,《武德律》较隋律用刑有所减轻,但对劳动人民的反抗制裁更严酷了。
第五回〔被迫退位古稀寿终〕
李渊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当然过着封建特权式的宫廷生活。特别是武德后期,多内宠,妃嫔成群。李渊宠妃怠政,必然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渊听信裴寂的谗言,错杀大将刘文静。刘文静最早参与晋阳起兵之谋,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李渊称帝后,大封功臣,刘文静对自己位在裴寂之下甚感不平,遂与裴寂产生矛盾。有一天,刘文静酒后口出怨言,裴寂等乘机陷害,说刘文静欲反朝廷,李渊竟听其言,杀刘文静。李渊赏罚不明,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唐统一全国后,李渊产生了骄傲自满思想。他越来越不关心政事,犯了不少错误。特别是对武德后期的皇位之争问题没有处理好。他想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结果相反,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武德九年夏,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推荐齐王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骁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后借为李元吉饯行之机,秘设伏兵,除掉秦王。不料这一密谋被李世民得知。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经过与自己的僚属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一夜密谋,决定先发制人。他先是向李渊奏告太子、齐王淫乱后宫,李渊答应次日诘问。次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当太子、齐王途经玄武门时,李世民及部下将其杀死,并让心腹尉迟敬德带甲入宫报告李渊。此时李渊正和他的臣子萧瑀、裴寂坐在一只小龙船上,荡漾在南海池中,他见尉迟敬德全身武装立在岸边,十分惊骇。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把他们处死,特派我前来保驾。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旁边的萧瑀等赶忙劝李渊把国事都托付给秦王,尉迟敬德也敦促李渊下诏,令诸军悉受秦王节制,以便制止东宫和齐王府军队的骚乱。李渊无奈,被迫写下“手敕”,命令所有军队悉听秦王处置,并于六月一日下诏立世民为皇太子。此时,全国局势基本上已被李世民所控制,李渊无奈,表示愿早些退位。八月,李世民正式即皇帝位,从此李渊徙居太安宫,过着太上皇的生活。
李渊当了太上皇后,自知大权已被李世民掌握,自己心灰意懒,也就不再干预政事,李世民对李渊表面上也隆礼相敬,对李渊的享乐需要尽量满足,并准备在长安城东北修建大明宫,作为李渊的养老享乐之所。李渊也明白李世民的用意,颇为知趣,自乐于过太上皇生活。李渊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宫廷矛盾,同时也为李世民施展雄才大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渊病死,时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