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乱世从军,两度出使中国
1900年2月12日,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出生于沙皇俄国图拉省奥谢特尔河谷的谢列布里亚内普鲁德村的一个贫寒家庭。1912年,由于家庭贫困,12岁的崔可夫辍学到首都彼得堡谋生。
1917年的“二月革命”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就此覆灭。同年的7月4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兵镇压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崔可夫亲眼目睹了这一血腥屠杀的场面。此后许多工厂倒闭,崔可夫所在的工厂也难逃噩运。崔可夫失业了。
无计可施之下,1917年崔可夫投奔了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的哥哥,在喀琅施塔德成为海军水雷教导队的一名水兵。
不久,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崔可夫随波罗的海舰队加入了红色政权的行列。1918年春,崔可夫去了莫斯科,并在那里参加了红军军事教官短训班,成为步兵第二班的学员。同年7月2日,崔可夫和其他学员受到列宁亲切接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苏俄军勇敢抗击来犯之敌。崔可夫被任命为副连长,不久,由于表现出色,被提升为连长。
返回莫斯科,崔可夫参加了军事教官短训班,获得了“红军军官”证书后,旋即被派往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在咯山参加步兵第40团的组建工作。此时,年仅18岁的崔可夫被任命为步兵第40团负责队列的副团长。
1919年红军统帅部将步兵第40团编入北部战役集群第2集团军第28师,移驻维亚特省的波梁内地区。第28师的师长阿津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指挥官,19岁的崔可夫处处都在模仿阿津师长。当时,正值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外国干涉军的支持下准备推翻红色政权,崔可夫率领部队转战东西。
1920年,在苏波战急中,崔可夫任第43团团长,英勇战斗,取得杰出的战绩。
1922年,战事已基本停息。8月,崔可夫到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院去深造。1925年8月,崔可夫以优异成绩随第五期学员们如期毕业。在三年的时间里,崔可夫得以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使自己的军事理论素养在丰富的实战经验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由于学业优异,崔可夫被学院决定留在东方系的中国部继续深造一年。
1926年秋,崔可夫以外交随员的身份,随资深外交官克罗日科前往中国。
1927年秋,崔可夫正式完成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的学业,再度前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
1929年,中苏双方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出现纠纷。7月13日,苏联宣布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崔可夫奉命随苏方外交人员撤回国内。
20世纪30年代初,苏军开始大力培养各级指挥官。具有实战经验、系统军事理论素养和外交官履历的崔可夫被苏联军事委员会选派担任首长进修班主任职务。1936年初,崔可夫被选送入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的速成班学习;年底,他从速成班毕业后被分配担任机械化旅的旅长。
1938年4月,崔可夫被任命为步兵第5军的少将军长,这时他才38岁;三个月之后,他又升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群司令官。1939年初,纳粹德国疯狂扩军备战致使国际形势急剧恶化,位于苏联西部前哨的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行重大改组,在原博布鲁伊斯克集群的基础上组建了第4集团军,崔可夫出任集团军司令官。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政府宣布:鉴于波兰局势已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苏军将越过苏波边界,“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随后,苏联政府组建了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崔可夫指挥的第4集团军被编入白俄罗斯方面军,参加了入侵波兰的行动。
侵略战争结束后,崔可夫被调至第9集团军,任集团军司令官;指挥该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承担了对芬战争中切断芬兰“腰部”的任务。12月底,崔可夫的第9集团军虽然楔入芬军防御区40多公里,但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的两个主力师由于当地的严寒,被芬军歼灭过半。因此,统帅部下令解除崔可夫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职务。
1940年,法国败降,欧洲局势更加紧张。而远东地区的形势也对苏联不利:日军此前先后在张鼓峰、诺门罕发起对苏的武装挑衅,使苏联远东地区面临严重威胁。
鉴于严峻的形势,苏共中央委员会经过慎重的酝酿和审慎的筛选,决定让崔可夫担任苏联军事使团团长前往中国,指导中国政府的抗日战争,协调中国国共两党的关系,以此束缚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脚,避免苏联两线作战。
1940年12月,崔可夫带着军事顾问和军事专家从苏联出发,于1941年1月1日抵达陪都重庆。在当晚的新年晚宴上,崔可夫与蒋介石进行了短暂的礼节性会晤,双方有一段精辟的对话。
蒋介石说:“今天,世界上有三股力量没有卷入战争,即苏联、美国和某种程度上的中国。中国可以抗战。未来取决于它们和它们的行动。换言之,三个人物将决定世界的命运。日本不可能战胜中国,中国根本不可能战败。战争对中国只不过是生病。而一切病都会好的……。”
崔可夫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疾病会导致死亡。”
蒋介石又坚持表示说:“不,我们不认为疾病会导致死亡。死亡并不是疾病。没有疾病也会导致死亡。”
崔可夫将军担任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后,除了参加一周由参谋总长兼国防部长何应钦主持的军事委员会会议之外,还与美国驻华代表、法国维希政府的代表等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获得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为苏联政府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以避免两线作战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1942年1月,美国政府任命陆军第3兵团司令官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为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参谋长;1942年2月上旬,史迪威赴华任事。
此时身处重庆的崔可夫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来华的任务,便向莫斯科提出:“我认为,在这种局面下,我作为总军事顾问在中国已无事可做。和史迪威将军作顾问竞争是不适当的,甚至是荒唐的。我不能介入,也就是说,不能建议蒋介石或中国军队参谋总部怎样帮助美国和英国打日本……我想回国投入我国人民抗击希特勒的战斗。”
2.为斯大林格勒勇敢战斗
1942年3月,崔可夫将军结束了在中国的使命,奉召返回莫斯科。崔可夫汇报了在中国的工作之后,便要求上前线,迫切地希望马上参加抗击法西斯侵者的战斗。
1942年5月,崔可夫被任命为配置在图拉地区的后备军的副司令员。由于司令员还没任命,崔可夫负责指挥部队。
7月初,统帅部将崔可夫所在的后备军改编为第64集团军,戈尔多夫中将任集团军司令;并在顿河或伏尔加河一带迎敌。
7月23日,戈尔多夫被任命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官,崔可夫开始代行第64集团军指挥权。
7月25日,崔可夫在卫国战争第一次参加了战斗。当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战车师的强大兵力对第64集团军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三天过后,第64集团军的右翼撤过了奇尔河,但德军从下奇尔斯卡亚地区突袭斯大林格勒的企图落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官戈尔多夫中将对崔可夫后撤部队的做法不满意,指派舒米洛夫少将担任第64集团军司令。
8月1日,德战车第4集团军在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第64集团军和整个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左翼受到德军从南面的包围。崔可夫迅速赶赴形势最糟的南部地段,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崔可夫战役集群”,并迅速与方面军司令部取得了联系(与第64集团军联系不通)。
5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命令第64集团军在科捷尔尼科沃方向迎击德战车第4集团军,“崔可夫集群”则奉命从南面掩护第64集团军的行动。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崔可夫率部将德军赶回了阿克赛河,取得了反击的胜利。
8月中旬,希特勒调整部署,要从西北和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8月23日,德军向斯大林格勒派出了大量的轰炸机,进行了近2000架次的轰炸飞行。形热万分危急。
1942年9月12日,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任命崔可夫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的中部和工厂区。
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为鼓舞士气,崔可夫在到任伊始就发布命令:“斯大林格勒是我们最后的战场;未经我和参谋长同意,任何部队严禁擅自撤离现有阵地;集团军司令部在任何情况下不向后撤。”
崔可夫在作战会议上指出:“我们不能仅限于防守,而应该抓住一个有利战机去打反击,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敌人,并用我们的积极行动破坏敌人的计划”。
14日凌晨3时,崔可夫指挥第62集团军从马马耶夫岗向德军发起了攻击;但遭到德军的强力抵抗和反击,进展极不顺利。15日,德军对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地区展开激烈的城区街巷战斗。
9月16日、17日两天的战斗更加激烈,尤为残酷。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巷战,崔可夫摸索出了一些规律。他告诫属下的各级指挥官,不要束缚于既定的战斗条例条令,要相信士兵们并给他们充分的战斗自由,要多化整为零地组织突击小组,甚至可将“单人堡垒”作为新的战术单位。这些措施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在接下来的残酷战斗中,崔可夫及其司令部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防御阵地,从未撤离到伏尔加河的对岸。
在10月中旬,德军甚至攻至第62集团军司令部仅400公尺之处,而崔可夫和参谋长克雷洛夫都镇定自若地表示:“我们将一起清洗好自己的手枪,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的脑袋”。
10月底的战斗中,在对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来说是更为艰苦的日子,但胜利的曙光已冉冉升起。
1942年11月13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军部队。
12月17日,第62集团军从一块块漂来的巨大浮冰上步行渡过了伏尔加河,与德军展开激战。
1943年1月10日,苏军部队对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在视察第62集团军时告诉崔可夫的任务是:“以积极的行动,从东边将更多的敌人吸引过来。如果敌人企图越过结冰的伏尔加河突围,就坚决地把它堵住。”
崔可夫向罗科索夫斯基保证:坚决完成任务,在顿河方面军主力发起主攻之前,第62集团军决不让保卢斯的德军部队撤走一兵一卒。
随后,崔可夫指挥部队由东向西推进,对德军发起了强劲的攻势;1月26日,第62集团军与自西向东进攻的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胜利会师。
1月31日,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领都成为了第62集团军的战俘。
2月2日,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向最后负隅顽抗的德军部队实施最后的攻击,俘获德第11军军长施特雷克尔中将。当天16时整,顿河方面军终于彻底完成了歼灭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集团的使命,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终于以苏军的彻底胜利宣告结束;希特勒宣布德国全境为此哀悼三天。
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在市区防御作战中,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数倍于己的德军部队,完成了苏联最高统帅部“不许后退一步”的任务。
苏军的《红星报》在社论中说:“第62集团军的震惊世界的顽强精神,使我统帅部有可能集结兵力,转入反攻,重创庞大的德国法西斯部队。”
为表彰第62集团军的战功,苏联最高统帅部将第62集团军改为近卫军,而崔可夫则获得了苏联最高荣誉称号——“苏联英雄”。
3.得之不易的库尔斯克之战果
1943年3月底,苏联最高统帅部将第62集团军调入西南方面军编成队,从斯大林格勒附近换防到北顿涅茨河的库皮扬斯克和斯瓦托沃地域。
1943年4月16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把第62集团军改编为近卫第8集团军。
1943年4月中旬,最高统帅部命令崔可夫利用休整时机,使所属部队做好实施进攻和突破敌防御地带的准备,并深入研究诸兵种协同作战、近战、夜战、反战车战等进攻作战中的常见作战样式。崔可夫在与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大将、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库兹涅佐夫上将、战车第3集团军司令雷巴尔科夫将军、战车第6集团军司令哈里托诺夫将军等著名战将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切磋之后,获得了诸多宝贵的教益。
为了报斯大林格勒城下惨败之仇以及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德军统帅部又拟定了代号为“堡垒”的进攻计划;希特勒于1943年4月15日发布了第6号命令,其战役企图是:从北面奥廖尔和南面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根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占库尔斯克,继尔再向苏西南方面军后方实施突击。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察觉了德军的这一企图后,计划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带交战,并立即部署了这次交战的兵器和兵力。
7月4日,苏军掌握了德军将于次日凌晨发起进攻的准确情报。7月5日2时20分,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抢在德军之前发起了先发制人的强大炮火反击行动;德军阵脚大乱,被迫在原计划两小时后发起进攻。
7月7日,崔可夫和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应召到西南方面军的司令部,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向他们传达了苏最高统帅部的意图——利用德军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库尔斯克方向的时机,向顿巴斯发动攻击行动——强渡北顿涅茨河,协同正由米乌斯河向斯大林诺进攻的南方方面军,突破巴尔文科沃地域之敌的防线;歼灭敌顿巴斯集团并前出至第聂伯河。
这是崔可夫第一次参加指挥大规模的进攻行动。在进攻前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崔可夫一遍又一遍地审订着整个进攻作战计划,给各兵团指挥员下指示。
7月17日4时50分,在长达90分钟的炮火准备之后,近卫第8、第1集团军在北顿涅茨河右岸对德军发起了强劲的进攻;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亲临崔可夫的集团军观察所督战。
第一波攻击部队及其战车和火炮迅速从先遣工兵营临时架设的舟桥上渡过了北顿涅茨河;但在扩大登陆场时,不仅德军的抵抗越来越强,而且,德国航空兵也加紧了行动。对渡口实施了猛烈的航空轰炸,使崔可夫部队的进攻行动受到严重阻滞,其原定的进攻计划全部落了空。
这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集团军实施的第一次进攻。受领的任务,没有一项得以完成。对崔可夫来讲,这是相当困难的时期。
可是,苏军牵制德军的目的已受到了明显的成效。在接下来几天的激烈战斗中,近卫第8集团军虽顽强作战,但进展不大;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命令损失较大的近卫第8集团军暂时撤为第二梯队,改由第6、第12集团军接替之,准备在北顿涅茨河右岸的登陆场发动新的攻势。
鉴于首轮进攻的失利,崔可夫向上级请求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第6、第12集团军组织实施进攻的全过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批准了他的这一请求。
8月17日,新一轮进攻开始,崔可夫来到第6集团军进攻地带的中心,观察进攻的发展情况。但此次进攻也未达到既定的目的。在8小时激战之后,第6集团军只向前推进了不足两公里;此后就难以继续向前推进。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只得再命令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进入第6、第12集团军之间的结合部,准备参加进攻行动。
崔可夫对三个集团军进攻行动的连续失利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认为失利的最大原因是苏军的进攻行动没有达成突然性。于是,他拟订了一份实施机动、改变突击方向以达成进攻突然性的新作战计划——将突击集中在一个狭窄地段上,楔入德军防御纵深8~10公里,为机械化部队投入战斗创造条件;同时请求允许自己的集团军进行适度的休整。
8月22日清晨,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猛烈攻势,强大的航空轰炸和炮火准备使德军阵地立即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德军万万没有料到苏军会在两次连续失利后再度发起第三次强大的进攻行动,德军部队被打得措手不及,纷纷溃退。
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此次终于为西南方面军在浴血奋战一个多月后赢得了首次胜利。紧接着,崔可夫指挥部队加强攻势;但德军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首次使用了防战车地雷,使苏军的战车部队受到很大损失。
尽管如此,西南方面军的进攻还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草原方面军则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协同下,攻占了哈尔科夫城,从而为下一步收复左岸乌克兰并前出到第聂伯河奠定了基础。
至此,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之后,德军统帅部不得不放弃进攻战略,转而采取防御战略。大兵团夜战的大胆杰作在取得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后,苏军在从大卢基至黑海长达1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德军展开攻击行动,以歼灭德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并解放顿巴斯工业区和乌克兰的农业区。
而德国陆军总部则于1943年8月中旬发布了希特勒的第10号命令,企图在苏德战场构筑起一道代号为“东方壁垒”的新防线(第聂伯河一段是该防线的主要部分)来阻挡苏军的进攻行动。
通过8、9两个月的浩大攻势,苏军几乎收复了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全部领土;而德军则撤到第聂伯河右岸的“东方壁垒”后面继续坚守。
苏最高统帅部命令西南方面军不迟于10月3日全部肃清位于第聂伯河左岸的扎波罗热登陆场的德军,并在该方向上前出到第聂伯河。
9月16日,根据大本营的命令,准备将近卫第8集团军调到中央方向上,而朱可夫坚持要将其转隶于草原方面军,以便支援科涅夫实施的大规模战役,但是,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认为,没有近卫第8集团军,他无法占领扎波罗热登陆场。
9月23日,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命令崔可夫率他的近卫第8集团军立即在第12集团军和近卫第3集团军的集合部集结并替换这两个方面军的部队。
德军统帅部苦心经营了一年的扎波罗热登陆场,建有防御外廓和防御内廓及大量中间支撑点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系统,其整个外围前沿均筑设有一道深4公尺、宽6公尺的梯形截面防战车堑壕,堑壕内灌有1公尺深的水以阻挡苏军步兵的进攻;还建有4排防战车雷场。德军用于防守扎波罗热登陆场的部队为步兵第125师、第304师、第123师、战车第40军(下辖2个战车师、1个摩托化师和1个党卫军骑兵师)。为取得进攻的胜利,崔可夫亲临前线观察敌情,并利用航空侦察获得了大量情报。
10月1日,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与其左翼的近卫第3集团军、右翼的第12集团军一同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崔可夫指挥炮兵对德军部队实施了巧妙的推进式打击,近卫第8集团军在当天上午就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防战车堑壕。但德军利用苏军炮兵因弹药锐减而不能对步兵和战车提供支援的时机,迅速用精良的“虎”式战车部队实施反击,挡住了苏军的攻势。2日夜,苏军暂停进攻行动。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在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部召开指挥会议,决定由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承担主要突击任务。
10月10日晨,崔可夫命令近卫第8集团军的部队发起了又一次强攻行动,到中午就在德军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使整个方面军的进攻战线全面推进了3公里,德国士兵已纷纷丢弃战壕逃到各支撑点。苏军在这一天战斗中,防坦克歼击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鉴于此种原因,崔可夫决心对德军实施夜间攻击行动。
10月11日苏军进攻的任务仍未改变——在预定的各个方向上突破敌人防御,继续开展歼灭敌坦克的斗争。
12日夜23时,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发起了夜间进攻,猝不及防的德军被击溃了。在战斗过程中,崔可夫不顾个人安危,带领自己的司令部人员亲赴前线各处督察战况。
13日上午,马利诺夫斯基来到崔可夫指挥所,决定集中整个方面军的部队暂停攻击,准备对扎波罗热实施夜袭行动。
13日夜,西南方面军集中全部炮火对德军实施了毁灭性的轰击,进攻部队随即发起攻击行动,德军一触即溃,纷纷败逃。次日13时,苏军终于攻占了扎波罗热(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要求的时限提前了整整一个昼夜)。在这一夜的进攻战斗中,崔可夫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苏联最高统帅部在广播中对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的辉煌战绩表示了祝贺。崔可夫在大兵团夜战方面大胆而成功的杰作,被载入了苏军作战的史册。
攻占了扎波罗热后,西南方面军利用战场的短暂间歇进行休整。此时的崔可夫由于连续征战,已身心疲惫,便被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和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勒令返回莫斯科住院休养,由马斯连尼科夫上将临时代任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一职。随即,原属于第12集团军的近卫步兵第4军就近被编入近卫第8集团军。
尽管崔可夫在莫斯科,但无时无刻不牵挂第8集团军。十月革命节过后没多久,崔可夫便急不可耐地返回前线,重新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领受的任务是进攻阿波斯托洛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告诉崔可夫“进攻阿波斯托洛沃!大本营将根据向阿波斯托洛沃进军的情况来判断近卫第8集团军的作战行动,哪怕一天前进5~10公里,也是在前进”。
以前,乌克兰几乎无人知道,但阿波斯托洛沃小城对于西南方面军攻打尼科波尔具有重要的战役价值,可以切断尼科波尔德军的退路。
为使部队减少伤亡,崔可夫对阿波斯托洛沃发起了避实就虚的攻击。崔可夫规定各部队绕过敌人要构筑在各大车站的强大支撑点,沿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尼古拉耶夫卡——波斯托洛前进。
德军投入大量战车实施连续有效的反冲击,使缺乏反战车武器的崔可夫部队损失严重,在秋雨连绵的泥泞道路上的进攻行动受挫,6天才向前推进了10公里。
在此作战的紧要关头,崔可夫向所属部队发出命令指出:此刻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已非兵力和兵器,而是部队的意志、耐力和决心;各部队要坚决对疲惫不堪的德军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
崔可夫的果断指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26日,近卫第8集团军攻占科什卡诺夫卡;27日向前推进了12公里。为守住尼科波尔和锰矿区,德军收缩防线,用主力部队抗击近卫第8集团军;崔可夫部队的进攻受到了遏制,战事陷入暂时的相持状态。
1944年初,苏德战场两军之间的战线,从北往南自拉多加湖南岸经斯摩稜斯克南下,沿第聂伯河为界,德军在西,苏军在东。但苏军的实力已明显高于德军的。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在西南战区实施主攻突击,收复乌克兰和克里米亚。
1月10日,在冰雪严寒之中,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所属近卫步兵第4军在肖洛霍沃方向发起攻击,几乎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便前进到索菲耶夫卡——尼古拉耶夫卡公路。
15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在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召开作战会议,要求该方面军各集团军加紧攻击行动,尽快拿下尼科波尔。
崔可夫针对战场情况,向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提出了一份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局部突破的作战计划,获得了采纳。根据这一计划,苏军兵力做了调整,近卫第8集团军的进攻正面缩短了整整60公里。
2月1日,近卫第8集团军向德军阵地发起了进攻,突破了德军的防线。2日中午,崔可夫带领集团军司令部人员亲临前线了解敌情,要求部队继续加强攻势。2月5日,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会合,开始集中兵力猛攻阿波斯托洛沃。
到了3月10日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完成了对因古茨河当面德军部队的合围。
德军为了解除困境,向崔可夫的部队发起了激烈的反击。对此,崔可夫镇定自若,指挥自己的近卫第8集团军调整兵力部署,坚决挫败了德军的反冲击企图。
3月19日,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强渡了南布格河,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德军从陆路完全孤立起来,并打开了通向德涅斯特和敖德萨的道路。为表彰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取得的辉煌战绩,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3月21日再次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
1944年6月5日,近卫第8集团军被调为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预备队,随后根据大本营的决定,被编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此时的德军已根据苏军的进攻特点,采取了一套全新的“弹性防御”战术:一旦受到苏军的进攻威胁,德军即撤离受威胁地带以保存实力;待苏军突入后再发起突然反击给苏军以大量杀伤。
针对德军的这一新战术,崔可夫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决定将通常在进攻前一、两天实施的战斗侦察改在进攻前两、三小时内进行,以使德军无法及时判明苏军的进攻企图。为防止德军脱身,崔可夫决定以不断投入新的攻击兵力来实施突击的“添油”战术,使德军无法及时躲避苏军的打击,丧失其防御的“弹性”。崔可夫的上述想法受到方面军司令部一些人的质疑,却得到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朱可夫元帅和方面军司令官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大力支持。
7月20日,崔可夫的部队和友邻部队越过苏联与波兰的国境线。
23日,近卫第8集团军攻克卢布林。7月27日,苏最高统帅部决定下一步进攻计划。崔可夫奉命率近卫第8集团军在华沙以南强渡维斯瓦河并夺取登陆场。崔可夫向方面军司令部大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攻击地点和攻击发起时间,并向有些犹豫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立下军令状:如果进攻失败,自己甘愿被革职送交军事法庭论处。
8月1日,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沿用由战斗侦察迅速转为主力进攻的战术,在自己亲临一线选定的攻击地段发起了攻击行动。
8月2日,崔可夫的部队在德军猛烈的航空轰炸下源源不断地强渡了维斯瓦河,占领并扩大了登陆场。在紧接着的几天时间里,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对德军的疯狂反扑,实施了坚决而顽强的抗击;在艰难的时刻,崔可夫亲自率领集团军司令部指挥人员渡过河去,在战事最激烈的马格努舍夫实施战地指挥。
最终,在集团军全体官兵们的浴血奋战下,崔可夫终于实现了自己许下的军令状,牢牢地将维斯瓦河登陆场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登陆场之战的胜利,为苏军下一步实施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朱可夫元帅盛赞崔可夫“以高度的指挥艺术和决心,赢得了在维斯瓦河上夺取和扼守登陆场的交战”;方面军司令官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则明确指出“崔可夫的斯大林格勒保卫者们善于保卫维斯瓦河登陆场的一小块土地”。
尽管取得如此骄人战绩,崔可夫本人却谦虚地表示说:“这些指挥官善于鼓舞和引导士兵们去建立功勋,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大无谓精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使战役取得了成功”;他努力为近卫第8集团军的各级勇士们向上司争取到了包括“苏联英雄”、“一级光荣勋章”、“一级卫国战争勋章”、“列宁勋章”等在内的各种大量的荣誉表彰,并亲自前往近卫第8集团军所属各部队,向获得奖励的英雄们授勋。
4.攻打战争的最终目标——柏林
到1945年初,苏军已将德军全部赶出苏联国土,并攻入东普鲁士境内。已陷入四面楚歌境地的希特勒妄想与节节进逼的苏军进行破釜沉舟的决战,他在维斯瓦河与奥得河之间构筑了纵深达500公里的7道防御阵地。
为突破德军的最后防线,苏联最高统帅部调集了庞大的部队,配备了大量武器。准备在华沙——柏林方向上实施新一轮强劲攻势。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领受的作战任务是从崔可夫所部驻守的维斯瓦河马格努舍夫登陆场向库特诺、波兹南方向实施主要突击。
后来,由于英美联军在阿登战役中严重受挫,为了缓解西线盟军的压力,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将原定1月20日的进攻行动提前到1月14日进行。崔可夫在接到提前进攻的命令之后,立即组织集团军司令部制订了相应的进攻战役计划。
到2月22日,经过苏军30多个昼夜的浴血奋战,苏军胜利攻占波兹南。
当波兹南城激战正酣时,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和卡图科夫的近卫战车第1集团军的主力部队也不断向西挺进。1月28日,近卫第8集团军攻入德国境内;方面军司令官朱可夫元帅命令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及其友邻部队由奥得河向西继续进攻。
此时,崔可夫将近卫第8集团军的司令部西迁至普涅维,他本人则在普涅维与正在激战的波兹南城两地之间往返穿梭实施指挥。
1月31日,仅用一天时间,近卫第8集团军几乎就彻底攻克了梅塞里茨筑垒地域。自2月1日起,近卫第8集团军开始进入森林地带,逼近了奥得河。奥得河可以说是德国首都柏林的大门。为守住这一生死之地,德军在此调集了重兵进行防守,并出动航空兵对苏军实施了疯狂的轰炸,使崔可夫的部队遭受了较大损失。崔可夫亲临作战第一线指挥部队实施强攻,于2月3日攻占了渡河的登陆场;近卫第8集团军的攻击部队随即强渡了奥得河。但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苏军攻击部队的弹药补给出现了严重问题,使得部队的攻击力受到削弱。
鉴于形势的变化,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暂缓对柏林的不间断攻击行动,命令各集团军扩大奥得河的各个登陆场并使之连成一体,以便下一步对柏林实施大规模的进攻。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的任务是与别尔扎林将军的突击第5集团军一同攻占德军的科斯钦要塞。经过一系列的联合攻击行动,近卫第8集团军和突击第5集团军于3月29日攻克了科斯钦要塞核心堡,使两个集团军的登陆场完全连成了一片,于是,围攻德国柏林已是指日可待。
到1945年4月中旬,在德国东线战场,苏军已在宽大正面上前出到奥得河和尼斯河并占领了登陆场,攻占了维也纳,从东、南两面包围了柏林(距柏林仅有60公里)。在西线战场,盟军合围了鲁尔德军集团,进抵易北河,并向汉堡、莱比锡和布拉格方向发展攻势,距柏林也只有百余公里的距离。
但是,希特勒并不甘心失败,他又纠集了大量德军和国民突击营精心设置了防务:在奥得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了纵深达20至40公里的三道防御地带;在柏林地区,又精心构筑了三层防御阵地体系;在柏林城内还设置了大量的街垒防御阵地,甚至在临街的房屋的窗户上都修筑了坚固的射击孔,使整个柏林城变成了一座巨型掩体和射击阵地。为给守军打气,希特勒声称:“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战斗下去,正如腓特烈大帝所说,要一直打到那该死的敌人中有一个精疲力竭不能再战为止”。
为尽快攻克柏林以结束战争,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从1945年4月中旬对柏林德军发起总攻。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集团军群承担突击并攻占柏林的任务。朱可夫决定由崔可夫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47、第3集团军及突击第5集团军从科斯钦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行动。
4月12日,朱可夫元帅向崔可夫发布作战命令,要求近卫第8集团军在霍尔措夫铁路车站和萨克森多夫村之间实施突击行动,突破德军的防线。
4月16日莫斯科时间5时整(柏林时间3时整),崔可夫下达了攻击命令。苏军的炮弹呼啸着倾泄到德军的防御阵地上,整个大地都在可怕的颤抖之中,苏军进攻部队随即发起了强大的攻势。但泥泞的道路和纵横交错的沟渠以及德军的顽强抵抗,大大减缓了苏军的进攻速度,使崔可夫当天攻占泽洛夫高地的计划落了空。
针对战场的不利情况,崔可夫当即决定利用夜色掩护来秘密转移炮兵阵地,变更兵力部署,以便对德军实施出其不意的突袭。此一战术果然收到了奇效,近卫第8集团军于4月17日就突破了德军的第二道防线,夺取了泽洛夫高地;此后,苏军部队就有了将所有战车部队投入攻击行动的便利条件。
到20日晚,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已突破了德军的第四道防线,前出到加尔岑、金巴姆、爱尼肯多夫一线;其友邻进攻部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1日,近卫第8集团军迅速向柏林的东南郊和南郊,从南面收住了对柏林的合围圈,并于次日开辟了通向柏林东郊的进攻道路。
4月23日,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的进攻部队开始在达米河以西的柏林城区与德军守城部队展开激战;24日,近卫第8集团军以强劲的攻势向柏林市中心地带发起了攻击。此时,正视现实的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将军心里明白,柏林城的失陷已是几天内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但疯狂的希特勒还不死心,他命令负责指挥作战的约德尔上将将西线德军全部撤回柏林,命令海军总司令邓尼兹元帅立即放弃海军的战斗任务而迅速调运部队回柏林,仍然妄想战局出现戏剧性的转机。但此时强大的苏军部队已开始对柏林德军发起了势不可挡的向心突击,希特勒的幻想逃脱不了破灭的命运。
在强击柏林的作战中,亲临一线的崔可夫将军命令战车部队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战术,以步兵、战车、炮兵和工兵的密切协同,全力弥补战车在巷战中容易暴露翼侧的弱点;这样一来,近卫第8集团军减少了战车的损失,大大加快了在巷战中的推进速度。
4月27日,崔可夫的部队逼近希特勒的最后一个堡垒——集中了帝国办公厅、国会大厦和希特勒大本营的蒂尔花园区;困守在此的德军仍然在进行最后垂死的抵抗。
5月1日凌晨3时55分,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打着白旗钻出帝国办公厅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苏近卫第8集团军的前线指挥所来谈判;崔可夫在此接见了他。克莱勃斯故作神秘地对崔可夫说:“我想告诉您一件绝对机密的事,您是我通报此事的第一位外国人:希特勒已于4月30日上午自杀了。”
听到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拥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崔可夫以一付早已知情的模样,淡淡地回答说:“这消息我们已经知道了。”崔可夫立即到另一间房子里,用电话将情况向朱可夫做了报告。根据苏联最高统帅部的指示,崔可夫立即向克莱勃斯将军严正指出:“我要直接了当地问你,你们的抵抗有什么意义呢?你们的军队已经在投降,你们的官兵成千上万地作了俘虏,而此时此刻你还在提什么停战和谈判?”
5月1日9时45分,苏联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德军必须彻底投降,否则苏军将在10时40分对德军实施最后的猛烈炮击。在未得到回应的情况下,苏军按时发起了最后的强攻行动。
5月2日早晨,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时分,柏林守军全部投降。
1945年5月9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什图姆普弗上将、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上了各自的名字;崔可夫作为历史见证人,参加了德国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
旷日持久的苏德战争终于落下了庞大的战幕。崔可夫以自己出色的指挥才能,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为此,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授予崔可夫“苏联英雄”称号,向他颁发“金星勋章”,使他成为在此次战争中98名两获此项殊荣的功臣之一。而崔可夫所统率的近卫第8集团军也一同成为一支伟大的英雄部队,有233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十余万人次获得各种勋章和奖章,145个作战单位获得集体勋章。
1945年6月10日,驻德苏军部队统编为苏驻德占领军集群,朱可夫元帅出任总司令,崔可夫上将任副总司令;11月,索科洛夫斯基元帅接替了朱可夫的职务,崔可夫升任第一副总司令。
在此期间,崔可夫协助总司令采取各种措施对苏占区实施管制,为后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及经济的基础。
1949年3月,崔可夫上将继任苏驻德占领军集群总司令,兼任驻德军管局总指挥官。5月,崔可夫宣布取消自上年3月起对柏林与西占区及德国东占区与西占区之间的交通及贸易封锁。此后,崔可夫致大力于东德的筹建工作。
9月21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政府成立。11月6日,苏联部长会议(内阁)任命崔可夫上将出任新成立的德境管制委员会主席,将原来苏联军政府的行政权力移交给东德政府。
1952年,崔可夫上将在苏共十九大上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53年5月底,苏联政府取消了德境管制委员会,崔可夫被调回国,担任基辅军区司令。
1955年,时年55岁的崔可夫获晋元帅军阶。
1960年4月,崔可夫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同年7月,兼任苏联民防司令。1961年,崔可夫元帅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成为苏联武装力量的高层中坚人物。
1972年,72岁高龄的崔可夫元帅改任国防部总监小组组长,仍然着力研究军事理论问题,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在自己的晚年中,崔可夫勤于笔耕,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军事指挥生涯,撰写了《在战火中锤炼青春》和《在华使命》两部回忆录;出版了《集体英雄主义的集团军》、《斯大林格勒:经验与教训》、《战火中的180天》、《空前的功绩》、《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斯大林格勒近卫军西进》、《在乌克兰的战斗》、《本世纪之战》等8部很有份量的战史著作。
1982年3月18日,戎马一生的崔可夫安详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享年82岁。他在自己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以其大胆的独创精神屡建战功,先后荣获了9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4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红星勋章。
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与幸福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