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时空,说中国的社交网站,必须要提一下校内网,这家由后世美团创始人王兴创建的社交网站。
王兴是国内最早抓住了中国大学生躁动痛点的人,他受到大洋彼岸Facebook的启发,找到了社会群体中对网络最熟悉和对社交需求最为旺盛的人群—大学生,于2005年成立了校内网。
大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组建自己的小团体;有人对校园风云人物的江湖地位眼馋,想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也有人偷偷注意暗恋对象的一举一动,想寻找机会主动出击,校内网满足了中国几千万在校大学生的这些需求。
只是在早期在中国做互联网,比拼的就是烧钱,王兴在清华大学校园里拉不来那么多的资金,无奈之下只能将自己辛苦抚养的孩子‘校内网’卖给千橡集团,由此校内网迎来了新的掌舵人陈一舟,随后陈一舟蒋校内网的运营交给了从搜狐来的25岁青年许朝军。
许朝军秉承着对六度分割理论的透彻理解,明确了校内网的定位-做大学校园里的熟人社交,并将此业务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而校内网实行的实名认证机制,保证了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梳理出清晰的人脉圈层,并逐步扩张。
“上人人,找同学”的口号被提出来,通过个人资料的完善,你可以在网上找到你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的同学。里面有你当年偷偷喜欢却不知道名字的隔壁班女生,有成绩总是给你垫底、毕业就各奔东西的救命恩人,还有一起为地震捐款、一起参与网上奥运圣火传递,或是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网友们。
到这里,校内网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了简单的facebook的模仿者的路径,通过学习吸收当时中国市场上各种社交产品的模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互联网社交成熟的模式有三种:一是负责信息交换的即时通讯软件,即QQ,Skype;二是具有公共性的讨论场所,即BBS站和论坛,如著名的天涯论坛,猫扑论坛和豆瓣;三是新兴的兼具个体表达和公共讨论的Blog,比如依托于搜狐、网易、新浪、腾讯四大门户网站的博客。
依托QQ,腾讯推出了强调私密性,只限于朋友或网友之间沟通交流的QQ空间;百度推出了基于主题的新型论坛;各路名人则纷纷入驻新浪博客,意见领袖们有了一个众人围观的发声阵地,各路人马得以有战场展开一场又一场骂战。
只不过早期的互联网用户并不习惯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除了公共人物外,混论坛和贴吧的普通人一般都顶着几个马甲替换着穿,QQ网名隔三差五地换,开个人博客则仅仅限于意见领袖和精英们。
而校内网实名认证的出现为社交开辟出了介于陌生人和亲密者之间的“熟人社交”。用户可以像在QQ空间上那样发布心情状态、照片、日志,可以和好友即时私聊,也可以在人人小组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讨论,实名制的用户也会努力创作优秀的原创内容去吸引周围人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因为一篇文章而在一夜间全校皆知的人层出不穷,部分同学成为学妹眼中的校园偶像,甚至就此告别了单身。
在许朝军的努力下,校内网成功打造了一个封闭生态,一个只属于高校学生的社交圈子和舆论空间。在校内网上,青年们谈论梦想,收获爱情,展示自己的生活点滴,参与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观点,用“转发评论”表达支持或反对的态度;有人不打不相识,也有人分道扬镳,他们的QQ上没加多少好友,经常聊天的更是没有几个,却能在只听说过没见过的校友状态下面积极留言;和不认识却年龄相近、文化程度一致的陌生人热情交谈,有时互相还会惊讶地问一句:“你也认识他啊?”然后感慨一下世界真小。
广大青年真正认同了校内网,把这一方天地当作自己在互联网世界的安身立命之所,乐此不疲地向身边好友、老师、同学安利校内网,无数“校园大使”不拿一分钱,自愿承担起推广宣传的任务,帮校内网占领市场份额,颇有一种80万辆小推车打赢淮海战役的感觉。
2008年,“校内网”更是达到了巅峰,全国数千所高校入驻,不仅在校学生,学生组织、校园官方媒体等高校相关的组织或个人,都在校内网开通了账号和公共主页。
在那一年,全国的情绪被一件接一件的社会大事调动起来,南方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上任、经济危机,都少不了校内网上大学生群体的舆论参与。
校内网真正地把一个代际群体聚集起来,自身也有了清晰的定位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整个校内网洋溢着青春、理想的气息。每当公共事件发生时,校内网便成为互联网世界青年人的发声阵地。小到学校,大到国家,中国知识青年的话语更多地被外界听到,变得掷地有声起来,校内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正式成为青年最主要的表达窗口。
如果按这样的模式走下去,校内网可能就像后世的二次元聚集的B站、文青根据地豆瓣、直男主场虎扑一样,成为大学生群体粘性最高的社区,一批批大学生来了又走,把最美好的青春回忆留在这里,像当年的很多人“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册校内网”一样,不断有新用户加入,并维持一个较高的活跃度。
但是到2009年,一切都变了,校内网改名人人网,新的名称暗示着新的野心,虽然现有的几千万大学生用户为网站带来了不少收入,但大学生就那么多,想要达到上亿的用户量,必须推广到其他人群中去。
一个属于中国SNS的巅峰时代也随之到来,这块肥肉引来了江湖里最凶悍的一头猛虎,背靠坐拥几亿用户的腾讯帝国,QQ校友跳出来与人人网抢食,周围环伺着开心网、朋友网、Qzone,而更大的敌人还隐藏在角落里,等待发动致命一击。
改名后的人人网虽然没有抢占SNS头把交椅,但也在稳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新注册的用户越来越多,成功跳出了大学生的圈子,形成了热闹的社交氛围,但属于校内网的那种气质也逐渐被冲淡了一些,此时的人人网越来越像中国的Facebook了,可还没等人人网成长为Facebook,互联网的潮水又再次涌动起来。
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线,2001年微信横空出世,尽管2011年,人人网在美国上市,迎了它最高光的时刻,但为了增加公司营收,大量嵌入的广告和游戏内容洗去了人人网的社交底色,大大降低了用户的粘性,开启了人人网的衰落之路。
但是此时正式接管人人网运作的陈一舟却并没有嗅到危险,仍沉浸在美国上市的辉煌中无法自拔,推出的政策进一步向商业妥协,各种急功近利政策的出台,短时间内吸引住了曾经活跃在天涯贴吧等地的段子手们,他们仿佛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争先恐后的入驻人人网,一时间内容充盈,可这些内容完全跟大学生的生活脱节,至此人人网再也没能成功推出过任何一位校内红人,人人网正一步步将它的核心用户推离平台。
从2012年开始,学生用户们突然有一种感觉,周围人仿佛在一夜之间迅速撤离人人网,公共话题讨论去微博,私人生活展示去微信,人人网刚迎来自己的巅峰,转身马上就坠入了悬崖。
后世提起人人网,不少人还是会起那个响亮的头衔“中国社交网络鼻祖”,只是,很多曾经的用户会评论陈一舟的策略:“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典型。”
2012的手游,2014年的互联网金,2016年的直播,2017年的二手车,2018年的区块链,人人网为了扭亏止损,以一年上马一个新项目的速度改弦更张,说好听点是紧跟时代步伐,说难听点就是什么火做什么,随波逐流追风口,追到最后连自身的定位都丢了,也就不奇怪用户会抛弃平台了。
最终这个大有可为的社交网站落了个2018年以2000万美元的现金加4000万美元的股票的价格被出售的结局。
就像后世诺基亚的总裁接受采访时说的我们没做错任何事,但我们就是败了,不管多么伟大的公司,落后于时代,就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不过现在朱子尧来了,他清楚往那个方向走,是引领时代的风口在PC时代,人人网在中国发展到facebook在美国的程度是不成问题的,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再通过张小龙的手,推出微信,衔接紧密,不给任何对方以可乘之机。
接下来的二天里,朱子尧在张小龙的陪同下夜游珠江,爬白云山游中山陵,逛越秀公园和天河批发市场,两人一路玩一路深入交流,朱子尧仗着脑海中未来十多年的记忆,将糅合了校内网,微博,B站,豆瓣等后世不同网站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发展策略和经验分享给张小龙,彻彻底底将这个天才折服。
让他从内心深处认同朱子尧为人人网设定的发展路线,总结吸收前人,竞争对手,后来者的优势,兼容并蓄,不忘初心坚定决心做社交,不为任何风口而动摇,不向商业利益妥协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