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李村没通公路,孩子们去镇上读书不安全,后来村里就决定在村里建一所小学,李村现在有一千四百多人,大大小小的学生五六十个,村里只有一个男老师,四十岁左右,很辛苦,却在李村坚守了十八年。
人生有几个十八年啊!
村教师姓马,村里人都叫他马老师,无论老人孩子都如此。至于马老师是怎么来村里教书的,李秋寒不知道,村里肯定有人知道,但从来没人说起过。
在村支书李云林的撮合下,马老师后来娶了村里的一位姑娘,现在孩子都上中学去了,听说成绩还可以。
李秋寒不知怎地走到了学校门口,其实也就是一所民房,加一个大一点平一点的院子,院子中间立着一根长长的木旗杆。鲜红的旗子在雨中孤零零地,也许只有马老师才能真正懂它。
李秋寒没有进去,就在外面听了一会儿孩子们的朗读声,然后抱着李宝珠回家去了。李秋寒心情有些低落,也许是重活一次让自己变得有些伤感了起来。前世的时候,李树根其实是个没心没肺的人,没关心过跟自己无关的人或事。
这一世的李秋寒虽然是在村小学毕业的,但也只是个高中未毕业的问题少年,也没有多大的理想抱负。没想到两世为人后,却多了一些社会责任感。
李秋寒决定给村里奋斗所小学出来。
李明财还没回家,家里做饭需要用水,村里还没有自来水,要去水池里挑,李秋寒便自告奋勇地说去挑水。水是山里出来的山泉水,有些甜甜的,没有冬暖夏凉的神奇,夏天是凉的,冬天它也是凉的。
村里刚通电两年,没电视,没手机,没电话。村里的电器好像就只是那几台打米机器,李秋寒有些不习惯,不像后世的时候,手机整天不离身,经常上上网,购购物,玩玩游戏,看看视频,刷刷网页。
在大学的时候,出门不是坐公交就是地铁,下雨天都可以做到不打脏鞋子。哪像现在,出门挑了两趟水,膝盖以下全是泥,鞋底更是厚厚的一层泥巴。
走路没有摔倒也是运气,虽然李树根是农村出生的,但没几年农村就开始大变化,家里虽然穷了点,但也没吃过什么苦,农活什么的更是没干过。
这雨时大时小,雨大的时候哗啦啦地下个不停,屋檐水滴滴哒哒,溅得到处都是,走路都不好走,只得待在屋里;雨小的时候,刮着风,不一会也能让你头发滴下水珠。
就这样滴滴哒哒下了几天,时间都到周末了。
趁着雨小,李秋寒带着雨伞去了躺小学,马老师是住在学校的,当初村里集资建学校的时候,是建的两层的木房,楼下的做教室,楼上做老师宿舍,并在学校后面给修了一个厨房。
村里最先是有两个老师的,一年后走了一个,后来的老师大多是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只有马老师从来没有离开过。去年县里分了一个年轻老师下来,上上个月也走了。
这里条件实在是太艰苦,生活也很枯燥乏味。城里来的年轻人大多都待不住,就连村里的年轻人都有些出去打工了。
李秋寒不知道马老师具体叫什么,只知道全村人都是叫他马老师,逢年过节的都会有村民给他送些吃的去,但每次马老师都会给钱才收下。
马老师这种精神李秋寒是学不来的,但这类人是最值得李秋寒敬佩的。
李秋寒走在学校门口,隐隐听见了里面传出一阵谈话些,听得不是很清楚,于是走近了些。
“老支书,村里得想想办法留下年轻老师呢,老是这样下去不行,孩子们需要接触新的东西啊。”
“马老师,你说的我又咋个不知道呢?可是你也知道村里的条件,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久待嘞!”
“唉,村里得把路修上来,现在公路已经通在山脚下了,村里到山下也不远,地势也还算平坦,完全是可以修上来的。”
“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也想过,可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大家抽不出空啊。”
李秋寒知道这是老支书李云林来了,敲了敲门,李云林和马老师有些意外,问道:“是寒小子啊,你来做啥呢?”
“三叔公,我来看看马老师。”
马老师诧异,他知道前段时间李秋寒的事,还去做过思想工作,只是李秋寒铁了心不去上学,失望地无功而返。
“李秋寒,你找我什么事啊?”
“是这样的,马老师,我现在不是没去上学了嘛,这段时间待在家里我也想了很多,就是想问问,我能不能跟着你带学生呢?”
马老师以为听错了,叫李秋寒重复了一遍,李秋寒只得再说一次,这一次语气说得很肯定。
“好,好,好啊!寒小子你能这样想真是太好了,学校欢迎你啊!”李云林摸了摸胡须,欣慰地说道。
自从李秋寒来过一次学校后,想留在学校教书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脑海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他:留下来,留下来,哪怕是半年也好!
李秋寒感觉自己都要魔怔了,趁着今天周末,就来找马老师说一下这个事,没想到还碰见了村支书李云林。
马老师也很欣慰,李秋寒能够自己想清楚不再在家里虚度光阴,他真心为李秋寒感到高兴。
“寒小子啊,三叔公也不能让你白来,每个月开你两百工资。”
要知道,马老师现在的工资都才三百五十八块,李云林能开出两百的工资,说明对李秋寒也是很重视的,毕竟李秋寒开了一个好头,说不定以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也会像他一样回来教书。
就这样,李秋寒在命运的安排下,从马老师的学生成为了他的同事。
回到家,李秋寒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明财和高玉梅,两人听后,反应各不相同,高玉梅喜极而泣,为儿子的改变真心感到高兴,李明财脸上也是充满了笑容。
一来是儿子不用每天待在家里看着烦心,二来是每个月有两百的工资补贴家里,吃饭的时候,就连李静都主动给李秋寒夹菜了。
李秋寒本来是想出去闯荡一番的,但他知道父母肯定不会答应,更不会给路费,这样就完全断了李秋寒外出的心思。但他又不甘心这样每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好不容易重活一次,不能浪费得之不易的机会。
山里的人都知道,大山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堡,里面的人想出去很困难,外面的人想进来也不容易。
村里很多老一辈人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镇上,至于县城,想去都不敢去,一来是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不放心;二来也是老思想作怪,怕。
再说去县里也不近,三十多里地,哪是那么容易去的,坐车心疼钱,走路也没那功夫,离家久了,都不放心。
村里很多就连去镇上都没那功夫,碰上赶集,大多是叫别人带点家里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