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葛慈》问世于1773年,是一出悲剧。《葛慈》一剧的基本情节和主人公葛慈·封·伯利欣根,并非完全出自歌德的虚构,而是有着一定的史实和生活原型作为依据。葛慈原为德国十六世纪时的一名强盗骑士,是马克思所说的一个“可怜的人物”。
他早年在战斗中失去了左臂,但装上一条铁打的假臂后仍继续其强盗骑士的冒险生涯,英勇强悍不减当年,并曾一度参加农民起义。
歌德决定题材的依据有三点:一,时代相近;二,思想意识相近;三,题材重大。而事实上,《葛慈》一剧的选材,也完全符合他的这三点标准。
歌德出自市民家庭,青年时代成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发起人和中坚分子,思想上反封建的倾向非常之强烈。他提出的上述三点选择题材的标准,以及照此标准选定的《葛慈》一剧的时代背景和矛盾冲突,都反映了他的鲜明的阶级意识和锐敏的眼光。
(二)
如果说,青年歌德鲜明的阶级意识和锐敏的眼光已在题材的选择和时代背景的确定上反映出来的话,那么,他作为诗人的天才,则在时代特色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
歌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危机四伏的德国,一个充满惊心动魄的阶级搏斗和奋不顾身的个人抗争的德国。
时代特色的成功描写,使剧本的内容大大地生动起来,为主要剧情和冲突的展开提供了一个真实感人的背景。
此外,剧中还有以下一些具体内容,也是狂飙突进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同情农民。
二、推崇处于自然状态的人。
三、主张人性自由发展。
四、粗犷自然的语言。
(三)
可是,与上述各端比较起来,歌德在剧中塑造的葛慈这位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成功,更加集中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一代先进青年的社会理想。
那么,对于歌德塑造的这个人物,又该如何评价才算恰如其分呢?
笔者认为,葛慈只是如恩格斯说的一个叛逆者;他的确拿起了武器与社会进行抗争。但是他抗争的目的,仅在于谋取自身的生存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地位。所以,讲得更确切一点,是迫不得已才参加了起义农民的行列,且目的在于约束农民的过激行动;再说,他在起义军被击溃后负伤被俘,至死并无任何变节行为。
他就仅是作者歌德所谓的那么个“在野蛮、混乱的时代里强悍而善良的自助者”,本质上与历史上的葛慈没有两样。
(四)
《葛慈》这部历史剧在描绘时代色彩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歌德早年努力学习莎士比亚的结果。
对于整个狂飙突进运动,《葛慈》也不愧为第一个成熟的果实,在思想倾向、艺术风格以及语言运用诸方面,都起到了决定运动方向的作用,因此被誉为狂飙突进的“军旗”。在它问世的一些年,摹仿之作大量涌现,德国甚至出现了一股写历史剧或“骑士剧”的热潮。
对于歌德本人,《葛慈》则是早年仅次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最成功杰作,按其意义和影响,应当算作他漫长文学生涯的真正起点。歌德因此十分珍惜它,晚年在与艾克曼谈话时称它是他“骨中之骨,肉中之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