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语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杰出的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和思想家。
亨利·海涅(1797至1856)出身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诗人早早地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十五岁还在念中学时就写了第一首诗。
同时,他崇拜歌德,并遵照“导师”施莱格尔的建议老老实实地读了歌德的作品。
他在1833年写成的《论浪漫派》中,已对这个包括自己“导师”施莱格尔在内的派别作了严厉的批评。
在二十年代,海涅事实上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游记的写作上。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正在赫郭兰岛休养的海涅无比欢欣鼓舞,浑身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忍不住唱出了那首以“我是剑,我是火焰”开头和结尾的、充满战斗豪情的昂扬《颂歌》,渴望着去“投入新的战斗”。然而,诗人生活的德国在封建专制的重轭下仍如死水一潭,令人感到窒息。因为这个原因,加上他先后在汉堡、柏林和慕尼黑等地谋取律师和教授职位均告失败——主要因为他是犹太人而遭到反动教会人士的排斥,诗人遂于第二年的5月干脆移居到了巴黎。
这样,海涅便开始了他写作生涯更紧密地联系现实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第三个阶段。
进入四十年代,特别是在写成功《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后,海涅的诗歌之泉在干涸了近十年后又迅速而激越地流淌、喷涌起来,从而开始了他文学生涯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与早年的抒情诗相比,诗人这时的作品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抒发个人喜怒哀乐的低吟浅唱,而成了战场上震撼心魄的鼓角和呐喊。可惜的是,在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整个欧洲都掀起了革命高潮之际,海涅的诗歌创作又中断了一两年。原因是诗人在年前罹患脊髓痨,到1848年已经卧床不起,正苦苦地与死亡进行着抗争。可是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像一位临死仍坚持战斗的战士一样坚持写作,直至1856年2月17日与世长辞。
海涅一生不倦地写作,作品数量巨大,样式丰富。随时代的变迁和个人思想的发展,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早年,他“囿于温柔的羁绊”,抒写的主要是自己个人对于堂妹阿玛莉和特莱萨的恋慕之情和失恋的痛苦。
二,二十年代,在尝试写作《柏林通信》和《论波兰》等散文作品以后,他1824年于漫游途中信手拈来似地写成功了《哈尔茨山游记》,自以为找到了一种能更加充分、更加自由也更加有力地表达他的思想情感的体裁,于是便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建造他所谓的“战舰”上面,完成了《诺德尼岛》、《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和《卢卡浴场》等一系列风格新颖、手法灵活、内涵丰富深刻、诗情画意浓郁的游记作品。
三,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海涅迅速“投身时代的伟大战斗行列”,诗歌创作遂进入成熟的中期。在各个阶段,海涅创作了不少成功的政治时事诗。
四,1848年以后,受到大革命失败和自身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影响,海涅的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由斗志昂扬、激情奔放的中期,转入了低沉悲壮的晚期。尽管可以分出以上几个阶段,且不同阶段的思想、情调都有变化,体裁样式也有侧重,但综观海涅一生的创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以下鲜明、突出的风格特点:贯穿于他整个创作的机智和幽默情趣,不管是在诗歌中也罢,还是在游记和散文中也罢,应该说都是一个使海涅区别于其他所有抒情诗人和散文家的天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