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采取政治、文化措施后,唐太宗把眼光放在了骚扰不断的边境地区。唐太宗早期以忍让为原则和突厥签订渭水之盟,但面对突厥的反复背叛,唐太宗终于找准时机一举平定了突厥,然后消灭吐谷浑、高昌等边境小国,荡平西域,确保了中原和西域的道路畅通。在武力处理边境骚扰的同时,唐太宗还大度地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唐蕃和亲为代表,极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往来,被当时的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
平定了国内的割据势力,又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促使国内进入了稳定的时期后,唐太宗把目光放在了骚扰不断的边境地区。唐太宗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突厥。突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其祖先是平凉杂胡,在后魏时期移居阿尔泰山的南面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到隋朝开皇年间,突厥分裂为两个集团,即东突厥和西突厥,其发展壮大之后便不断对中原边境进行骚扰掳掠。隋文帝在统一全国后,开始集中力量对付突厥。隋文帝利用突厥集团内部的矛盾,对其进行分化瓦解,集中兵力打击对中原地区侵扰最频繁的东突厥。隋文帝采取大臣的建议,派遣使臣到西面联络西突厥的领导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迫使东突厥的首领沙钵略分兵西防,然后隋文帝又联络契丹等部落,使沙钵略又分兵抵御,这样隋朝出动兵力集中对其进行打击,大败东突厥。其后,沙钵略承认中原皇帝隋文帝为真皇帝,自己为藩属。沙钵略死后首领地位传给始毕可汗,同时期隋炀帝开始当政。隋末天下大乱,始毕可汗趁着中原地区的混战,极力扩充自己的势力,发兵征服了契丹、吐谷浑、高昌等周边的小国,拥有的军队达到了百万士卒。始毕可汗仗着强大的兵力,加大了对隋朝北方地区的掠夺。鉴于东突厥势力的强大,隋末的很多割据势力都和东突厥联手来扩充自己的势力,甚至窦建德、刘黑闼等人,都曾经向突厥人借兵,来帮助自己争夺天下。
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的时候,迫于突厥的威胁,也曾派刘文静向突厥称臣纳贡,始毕可汗派了兵马资助李渊夺取天下。唐朝建立后,高祖曾经送金银财宝给突厥作为回报,但突厥的贵族们贪得无厌,仗着兵力强大到长安来索取财物。同时,为了让中原继续混乱好趁机掠夺,突厥人千方百计支持当时的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等各方割据势力,甚至直接出兵阻挠新生的李唐政权统一全国。武德二年(619),始毕可汗率兵到夏州和梁师都会合,又分兵给刘武周,打算入侵太原。但是到中途,始毕可汗因病身亡,其弟继位,即处罗可汗。处罗可汗死后,其弟继位,是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立始毕可汗的儿子为突利可汗,而且勾结王世充入侵汾阳。其后,又勾结其他割据的头领入侵朔州、并州等地。自武德三年到九年,在这七年时间里,突厥对中原的侵扰就多达五十多次。
武德七年(624),李唐王朝基本统一全国。看到中原统一,突厥贵族动用全部力量发动了对中原最大规模的入侵。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分兵率领两支军队进入原州,一直到幽州地区,高祖闻讯,大为震惊。高祖急忙派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出兵幽州抵御突厥的进攻。当时唐军的大批兵马还在各地,没来得及回都,所以可以抵御突厥的军队并不多。看到敌强我弱,齐王李元吉主张退兵,而秦王李世民则主张坚决抵抗。他带领精锐兵力,亲自到阵前,对颉利可汗喊话,秦王说:“我们和可汗世代友好,可汗为什么三番五次违背我们的约定,出兵占领我们的领土呢?我是大唐的秦王,现在来与可汗决战,若固战,请您与我单独决斗,如果你们仗着人多来和我们决战,那我们只有这一百多个骑兵!”颉利可汗没想到秦王会亲自和自己对阵喊话,摸不着他的计划,深怕中计,就开始犹豫起来。这个时候,李世民又到另一边,对突利可汗说情,颉利可汗思考了很久,怕被夹击,就对秦王说:“秦王误解了,我们这次出兵并没有恶意,不会与您作战,我希望和你好好谈谈。”说完带兵退了几里。最后,秦王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以金银贿赂突利可汗,让他首先退兵,又佯装攻打突厥,扰乱突厥军心,就这样颉利可汗想继续开战也非常困难,不得不与秦王进行会谈,在获得无数金银财宝后退兵。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刚刚结束,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以为唐朝政局动荡,就率领二十万大军,进犯关中。突厥军队一路杀来,其先头部队来到离长安不远的高陵,震动了长安城。对于是战是和的问题,满朝大臣议论纷纷。唐太宗对于是战是和没有直接表态,只是派尉迟敬德率兵出击,敬德到泾阳和突厥军队开战,大败突厥于晋阳,斩获突厥士兵首级一千多个,并俘获大将阿史德乌没啜。随后,颉利可汗率领主力军队抵达长安北边的渭水便桥扎营,并派使者执失思力到长安求见太宗。执失思力非常高傲和无礼,对太宗说:“我们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乘你们的牛马正肥的时候,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想和陛下在中原一起狩猎,不知陛下意下如何?”太宗听了执失思力这般挑衅的话,非常愤怒,对执失思力大喊:“朕当年当着你们的面和你们可汗结为兄弟,赐给了你们那么多的金银财宝,朕可以说没有丝毫对不起你们的地方,而你们的可汗居然擅自违约,带领兵马入侵我大唐境内,还扬言要和朕在中原一起狩猎。你们怎么这般忘恩负义呢?”说完,便命令两边的武士把执失思力拖出去斩首。执失思力看见太宗大怒,吓得脸色大变,跪在地上求情:“陛下饶命!这次入侵不是我们二位可汗的主意,是那梁师都从中作梗。他告诉二位可汗说是唐廷兄弟残杀,刚刚发生内乱,劝二位可汗趁机南下,可以掳掠美女和财宝,我们的可汗这才率兵南下。刚才我不知道陛下英武,多有冒犯,还望陛下网开一面。”这时,两边的大臣也纷纷上来劝说,他们都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执失思力已经知道错了,还望陛下放他回去。”太宗说:“如果现在放他回去,突厥人还以为我们畏惧他们,将更加盛气凌人,进而得寸进尺。”于是下令将执失思力囚禁了起来。
第二天,太宗决定和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人马到渭水便桥和颉利可汗、突利可汗进行会面,劝他们退兵。谁知太宗刚刚出城门就遭到了大臣们的阻拦,大臣们都说突厥人天生狡诈,没有信义,太宗只带着几个大臣和几百个士兵去便桥不安全,这涉及江山社稷的安危,于是在路上极力阻止太宗。唐太宗看着这些大臣,就冷静严肃地告诉他们:“朕前去便桥,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诸位爱卿有所不知,突厥之所以举全国之力来侵犯我大唐,是因为朕刚刚继位,位子还不稳,他们以为朕不敢贸然抵御他们。如果朕紧闭城门,不和他们作战,他们一定以为朕很软弱,气焰会更加嚣张,如果他们趁着这个气势大肆抢掠,谁能制止?朕就带着几百个人去见他,就是故意轻视他们,他们如果敢出击,朕早已经布置好的军队就出其不意对其攻打,他们孤军深入,肯定会一触即溃。如果他们要和朕讲和,朕正好趁这个机会可以和他们建立永久的盟约,使他们退兵,这样不是更好吗?”
最终,在太宗的坚持下大臣们都只好同意他的想法,他就亲自率领六名骑兵,飞奔渭水河边。颉利可汗见对岸有几名骑兵跃马横枪奔驰而来,就马上出营隔水遥望,见为首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不觉大吃一惊,他派去的使者执失思力也没有回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他心中非常着急。唐太宗高声喊道:“颉利可汗,我与你订立的友好盟约才几年,你就背弃盟约,侵扰我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几句话问得颉利可汗哑口无言,只好说:“我率兵前来,没有侵犯的意思,只是看大唐的麦子都熟了,想向皇帝陛下借点粮饷。”太宗听了这话,又质问说:“我大唐这么多人,这么多良田,产出来这么多粮食,每年也赠给你们不少。你们反而恩将仇报,屡屡侵扰我大唐的边境,杀害朕的子民,这样也算是借点粮食吗?如果你是真心来借粮,为什么率领百万大军前来?”太宗的话刚说完,唐朝的各路大军纷纷赶来报道,一时间渭水畔聚集着数十万的唐军。太宗先令这些人慢慢退后,然后对颉利可汗说:“朕听说可汗想与朕一起在中原狩猎,我看就在此处,我们弯弓射箭,来一起逐鹿,不知可汗意下如何?但是朕只担心这猎物太重,可汗带不回你们突厥去。”颉利可汗听了唐太宗的这话,又看见唐朝军队人马纷纷赶到,而且一看军队的气势就知道是善战之师,顿时心生畏惧,不敢应答。看见颉利可汗畏惧了,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太宗就说:“如果可汗想全身而退平安回国,我们不妨在这便桥上杀白马,重新订立盟约,永不互扰。”颉利可汗听了这话,赶紧跪拜说:“我愿遵大唐皇帝陛下的命令,与大唐永世修好。”于是,第二天,太宗和颉利可汗再次来到便桥,歃血为盟,重新和好,史称“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后,颉利可汗得到太宗的大量赏赐,很快引兵北还。渭水之盟,唐太宗利用非凡的大智慧,巧妙劝退了敌兵,避免了唐廷在不利条件下作战,稳定了局势。同时为唐朝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力量的积蓄赢得了时间,也是唐与突厥强弱变化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