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尊儒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褒扬前代的名儒和寻访当代大儒。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命令在国学中建立孔子庙堂,尊孔子为圣人,颜渊为前代杰出的老师。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下诏册封表扬前代大儒皇侃、褚仲都等九人,认为他们学识渊博,教出的学生非常优异,给后世带来很大影响。还下令让人寻访这些大儒健在的子孙后裔,录下他们的姓名,并加以适当的任用。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又下诏说先代圣贤左丘明、卜子夏等二十一人行了大道,应该褒扬和崇敬,可以和孔子共飨庙堂,甚至亲自去祭奠这些大儒。
从登基开始,唐太宗就开始广泛寻求天下有学识的儒生,赏赐给他们布帛、马车、食物,命令他们到京城来,赋予他们官职。太宗在弘文殿旁开设了一个馆,取名弘文馆,并选拔了天下通晓儒学的精英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等人,组成了智囊团。这些人除了担任原来的官职外,还是弘文馆的学士,在弘文馆里办公、值班。每次上朝结束后,唐太宗都会抽空把智囊团的人召集到内殿,和他们继续谈论朝政,有时讨论到深夜才结束。贞观十三年,除了弘文馆之外,太宗还在东宫设立了崇文馆,成为和弘文馆规格相当的学校,专授儒学。弘文馆、崇文馆和由儒学精英组成的智囊团,对唐太宗治理天下起到了很好的参谋和帮助作用。
唐太宗极力推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也是出自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为此,他十分注意学习儒家经典,颇有儒者之风。唐太宗尊崇儒学,十分赞同儒学中关于礼的见解,并且亲力践行。尊敬师长,提倡仁义、忠诚、孝道、谦让、礼乐、文史,反对谗邪、奢靡,这些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政论的主要议题。唐太宗所实行的选贤任能、虚心纳谏等做法就是源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难得的是,唐太宗不仅对这些思想认识深刻,而且努力实践。直到贞观十二年,他还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为了培养更多的儒生,来继续传播儒家思想,唐太宗不遗余力兴办学校。唐太宗规定京城的学校直接隶属于国子监,称为国学。授课的内容也在隋朝时候的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五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律学,扩大为六学。为了增强国学的师资力量,唐太宗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召集儒士,让他们来到长安,为学生传授儒学。甚至有的时候,唐太宗亲自去国学听课,太宗听了祭酒和博士们的课,给那些学士中能诵一经以上的人,都安排了相关官职。对儒学的重视,直接的结果是生员的增加,据统计,当时的生员增加了三千二百多人。学生和老师的增加,促使唐太宗在国学里又增加了一千多间学舍。唐太宗甚至把玄武门屯营飞骑作为学生,让博士和儒生给他们讲课。这些政策,极大刺激了各个地方的儒士,他们纷纷带着自己收集的儒家典籍,来到京师传播儒家思想。不仅如此,儒学的兴盛还吸引了包括高句丽、百济、新罗、吐蕃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贵族子弟来长安求学。于是,在当时的长安可以看到各个民族成千上万的人,纷纷学习儒学的景象。正如书中记载:“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唐太宗不仅仅在中央兴国学,对儒学非常重视,对于各个州县的地方办学他也非常重视。贞观六年(632),唐太宗下诏,令各地建孔子庙,后来又在大臣许敬宗等人的建议下,在各个州县建立三献官来管理祭祀孔子等事。通过自上而下的崇道尊儒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践行,唐太宗把道家和儒家的精华结合起来,为贞观时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