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208700000004

第4章 远离灌溉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奇葩

因为有了第一次现象的发生,所以就肯定了之后的必然延续或既定发展。而一旦不符合预期,就会产生质疑或者消极判断。将自己的惯性意识强加在别人身上,理所当然地认为有一就必有二。遇到这种人,千万不要借钱给他!

【Mrs.P的开场吐槽:第一次帮你可以是人情,但第二次帮你不是义务。】

我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女同事,用上海话来讲就是一个字“嗲”!人美声甜条儿顺,走到哪儿见到男的都叫小哥哥,见的女的都叫小姐姐的那种。但是呢,这位女同事有个毛病,哎不对,有个缺点,那就是甩锅!

她本身是负责一个区域的销售助理,主要工作内容很简单,就是对接客户的销售需求。但是她似乎从来没有明白过自己的本质工作是什么。于是就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X姐,这个东西客户讲的我不是很懂哎!你能不能帮我跟客户解释一下?”

“好的。”

“X哥,这个软件我不是很会用哎,能不能帮我做一个东西?”

“没问题的妹子。”

一开始大家都用一种“她是新人,需要学习”的心态去帮助她完成工作。但是日子一长,几乎所有销售助理该去做的工作都变成了各位总监、高级经理、项目经理的固定工作。

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你找到她去处理某个事情,她都会娇滴滴地回答你:“上次这个事情是XX姐处理的,这次你也去找她吧。”

这位女同事的下场如何相信大家都能猜得到。

她在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把智商都用去拍马屁,发嗲,导致事情做不好而被辞退,而是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本质工作都寄托在“别人帮过我一次,就一定会帮我下一次”这样一个诡异的,纯粹靠拼运气的低智商逻辑之上。

反正我长得好看,你帮帮我是应该的嘛。

这件事对你来说很容易,你帮帮我又怎么了呀。

我都低三下四的请你帮忙了啊,你不帮我就太过意不去了呀。

你上次都帮了,这次不帮?

……

就这样,依赖于一次又一次的惯性求助,将一件事情的结果放在了对方对自己的帮助上,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帮助就陷入懊恼的状态,甚至觉得自己至今为止所有的幸运都是理所当然的。

开什么国际玩笑?这种行为别说是一个妹子,就算是彭于晏和胡歌,我也会很冷静地告诉他们:“亲爱的,工资也顺便帮你拿了好不好?”别人帮你一次是友情援手,没有帮一次后面就都要继续帮你的说法和义务。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需要一个因为“不愿意学习”所以“不会成长”的员工。这是HR铁律之一:你可以什么都不会,但你不能什么都不去学,不去做。

Part1.今年元旦怎么没有礼品了?去年还发了个钱包呢。

自己出来开公司的老林最近破了一笔财,在整体行业都不景气的情况下,他过新年还给全公司一百多号人每人发了一条某加奢侈品牌的围巾!

之所以干出这么傻逼的事,是因为老林扛不住公司内部员工的“舆论压力”。临近新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开始不约而同地发朋友圈:

“哎呀,去年老板大手笔,每个人发了个GUCCI的钱包,好期待今年的新年礼物呀!”

“要过年啦,不知道今年年终奖有多少呢。期待公司福利!”

“我们是家有人情味的公司,大家一起努力吧!”

老林看着朋友圈默默地骂自己员工都是傻逼:去年每人一个GUCCI钱包是因为公司赚了钱,今年行业这么不景气,能发出来你们的工资都不错了!一个两个平时看着都是人精,关键时候心里一点X数都没有……

但是负责员工关系的人资经理很快就找上门来了,搓着手兴致勃勃地说:“老板,你看今年的新年礼物预算已经做好了,你什么时候批?”

老林差点跳起来:“我什么时候让你做礼物预算的?”

“新年礼物不是我们公司传统吗?之前都有的呀?”人资经理有些吃惊:“而且老板你看哦,如果不发的话恐怕员工们会有意见的哦。今年的预算我们也压缩了,去年的钱包是人均3000元的,今年的围巾人均算下来不到2000元,真的已经用很低的预算在做啦。你想啊如果没有礼物肯定是不好的对吧,送便宜货的话那不是更影响士气了吗……”那语气仿若一个尽职的推销员一定要从你的口袋里把钱掏出来,否则誓不罢休。

老林欲哭无泪,发吧,今年确实没有什么利润;不发吧,员工已经把新年礼物当成了公司的传统。不小心替员工养成的一个“习惯”,实在是令人左右为难。

到故事的最后,老林为了避免董事会上引发各位股东的的口舌之争,只能在自己老婆那里申请了一点私房钱,给员工把“节日福利”给发了。原本以为放下一块大石头,直到清明节的时候他又看到兴致勃勃的人资经理来找他:“老板,清明节,你看……”

关于因果关系的阐述,在我们小学语文课程里就已经学过:“因为……所以……”,大体来说就是一种简单的发生原因和诱发结果因为“经常连结”而产生的交换关系。因为天气降温了,所以我们要多穿一点。因为肚子饿了,所以我们要进食。但在我们大部分时候,我们不小心也会将这种最简单的逻辑关系进行利己化。因为你去年都给我买了礼物,所以今年为什么没有?因为你之前对我都很好,所以为什么现在对我不好了?

哲学家休谟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人性论》中曾重新定义过这样的因果关系——“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

例如老林公司的员工,因为:每年新年都会得到公司发的新年礼物,那么他们都会将过去的事物经验化,所以:今年也会有新年礼物。这就是一个典型由于“经常连结”而出现的逻辑上的错误。

同样的情况我们也经常遇到:

例1:

小林妈妈:“儿子,你们公司去年春节的时候特别好,还给老人送温暖来着。”

小林:“是的,是公司福利呀。”

小林妈妈:“怎么今年都快过年了,还没听你说公司有啥东西给我们?”

小林:“还不知道今年有没有这个福利呢,话说你老人家的记忆力可真好啊。”

小林妈妈:“今年肯定会有的呀,你们那么大个公司,去年都有今年怎么会没有?”

例2:

顾客:“上次在你这边买水果,还送了我现金券来的,怎么这次没有了?”

店员:“最近店租涨得厉害,赚不到什么钱,所以就取消优惠了。”

顾客:“那我不在你这儿买了,之前买都有现金券抵扣,现在又没有了。我看你们就是生意做大了不把客人放在眼里吧?”

店员表情幽怨:“是不是我说什么你都不会相信?”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仅仅需要追溯一个事物的原因,甚至还需要追溯这个事物原因的原因,如果条件允许,科学家会将这个因果关系的长链一直向上追溯下去,直到找到事物的尽头为止,这才是正确的因果关系论证方法。

例如水果店取消了折扣,顾客的经验连结导致他判断:“以前有,现在没有,你们生意做大了所以取消了。”而真正的因果关系长链则是:优惠取消→利润微薄→铺租上涨→房东欠债需要还钱→其他原因。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要只看到一个环节就去快速地凭借着经验去下结论。这样的逻辑判断方式是极度不负责任的。

【小黑板课堂】第5讲

经验性节点循环谬论

在不考虑任何变量因素的基础上,无限制复制经验性节点作为新增未知节点的标准。因为前几次出现了A,所以导致了B,在之后的事件当中不自觉地将A和B进行经验连结,因为有A,所以结论是B,这就是经验性节点循环谬论。

例如:大国每次到深圳出差,老同学星星都会热情地招待大国吃饭。后来有一次大国再次出差到深圳,星星刚好忙着加班没有和大国聚会,大国就认为星星是对自己有意见了。因为他之前就请了自己吃饭,这次却没有。

“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的本质。

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前者以逻辑、数学、运算等方式为主,而后者则是在现实世界里真正客观存在的。

事实上,在哲学家的眼里,并没有否认因为A,所以结论是B的一个必然关系,而是没有必然关系的情况下,所有的事物依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这并不代表在每一次事物节点循环时,都会遵从既定规律。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产生经验性节点循环谬论的原因之一。

因为大部分人在总结所有因果关系的结论时,过于依赖了“观念的连接”,我们通过观察和经历不断累积因果关系的大数据,从而在下一次的计算中得出一个循环节点的结论。例如:飞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事故率在万分之零点零二以下,这是我们通过逻辑去判断的一个结论。而实际的情况发生时却始终基于更客观的“实际的真相”,如果有一天飞机出现了事故,那么就是100%的概率,没有为什么。

这就是“观念的连接”和“实际的真相”之间最大的差别。

【奇葩说】

助学就应该帮到底,凭啥你供了高中就不管人家大学了?

自己做了点小生意的季子丹最近在网络上走红了,原因是他对两名捐助了三年的贫困生弃捐。

三年前,一心想做善事回馈社会的小季通过某慈善平台对两名山区的高中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认捐,认捐范围包括了学杂费和学期内的生活费用。

三年捐助期很快就过去了,就算在生意最不好的时候,小季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两名学生的捐助。问题就出在第四年,两位大学生都考上了家附近的大学,还没等小季考虑好是否要承担两人的大学学费,对方的家长就通过慈善平台找上门了。

“你看,我们家的孩子都是通过你的帮助才完成学业的。”

“现在考上大学也是件麻烦事,我们承担不起学费。”

“你好人做到底,反正都已经帮了孩子三年了,为什么不连大学也一起帮了,反正对你来说也不是多少钱。”

小季仔细考虑一下,拒绝了对方续捐的要求:“现在大学都可以申请助学贷款,生活费完全可以假期打工,或者申请贫困生补助,你们完全不需要我继续捐助。而且你看你们家孩子,平时在微博上和我沟通都用上iphone了,你们家也并没有那么缺钱。我只想把钱捐给真正上不起学的人。”

被拒绝捐助的两名学生在愤怒之余,将小季断捐的事迹夸大后放到了网络上,“慈善人士拒绝捐助贫困大学生”“因为断捐,两名大学生面临辍学”等等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标题炸开了。一天之内,小季的微博几乎被“水军”攻占,就连家庭住址也被对方暴露了出来。

无奈之下小季更换了手机号,连夜搬家躲风头去了。

在事情过去以后,助学平台的负责人主动找上门道歉:“这件事是我们没有处理好,不然你看看要不要捐助别的学生?”

小季有点生气:“不了,谢谢。”

助学平台的负责人:“哎哟,你都捐助这么多年了,做善事不能停呀,有多少孩子都等着你们发善心才能念得上书。”

小季:“……”

我孩子的工作之前几次都是你介绍的,这次再介绍一个吧。

王阿姨最近比之前都慈祥了一些,每次经过陈林峰门口都会顺手带一两个水果,或者一些小零食给他。这让陈林峰内心很忐忑,不会又是为了她家儿子的事吧。

果不其然,在陈林峰吃了他们家三个苹果两个梨子之后,王阿姨又找上门了:“小陈啊,你小王弟弟最近又没工作了,你看看你朋友那有没有合适的,再帮他介绍一个吧?”

“可是我三个月前才把他介绍到朋友那里去啊,他又辞职了?”

“哎,你别提了,那份工作要他天天出差,回家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那我半年前给他介绍的那份不用出差的文员工作呢?老板是我哥们儿,要回去的话随时都可以回去上班的。”

“文员都是女孩子做的,哪有男人去做文员,说出去笑死人了。”

“那您看小王弟弟想要啥样的工作啊?”

“你看着办啊,合适他的都行。”

陈林峰:“我真的找不到合适他的了……”

王阿姨:“怎么会呢,你路子广,前几次我一提你第二天就把工作给安排了,再帮忙找找吧,帮帮他。”

陈林峰拉不下面子,只好又求爹爹告奶奶地找到朋友给小王弟弟找了一份工作轻松薪水也过得去的工作,陈林峰心想这回你们总该满意了吧。

事实证明他还是太年轻。

三个月后,王阿姨:“小陈啊……”

陈林峰崩溃:“又换工作了?”

王阿姨:“这回倒是没换工作,你小王弟弟挺喜欢这公司的。”

“哦,那就好。”陈林峰暗暗地松了一口气。

“就是薪水你看能不能跟你朋友说说,让他稍微给涨那么一点。”

“阿姨,这不是国企啊!这个薪水也不是我说了能算!”

Part2.小强是学法律的,他今后就是个律师了。

小强在国内一所很有知名度的学校念法学研究生,他希望在毕业以后进一步深造,以后做个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但自从身边人知道自己学的是法学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将他归类为一个单一的品种:律师,而且是可以帮忙解决所有法律问题的那种。

朋友A:“大律师,我要离婚,帮我看看这个离婚协议要怎么写合适。”

小强:“对不起,我的专业方向是刑事案件,不是民事方向。”

朋友A:“不都一样吗?”

小强:“特别不一样!”

朋友B:“大律师,我们公司有个人违约了,你能不能帮我去法院起诉他,我们付你律师费。”

小强:“我不是律师,我的领域是理论学术研究,不是替人打官司的那种。”

朋友B:“理论不都建立在实践之上吗?你不做律师怎么做研究啊?”

小强表示绝望:“因为我研究别人的案例就好了啊。”

时间长了,小强干脆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挂上“我不是律师,打官司别找我”一串个人说明。而事实上,小强困境的起源是因为周围的人都犯了一个“原理放大”的逻辑错误。

首先让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叫做“原理放大”。从思考论的角度出发,原理放大就是将事物中一两个论据薄弱的节点在人性思考层面进行夸大的描述和设想。小强的事情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学习法律是一个事物的节点,在被人的思想进行原理放大之后,一个法学研究生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大律师。

同样进行了原理放大的情况,大家可以看看身边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医闹”。

因为自己孩子突发先天性疾病,送院抢救后一度进入ICU的赵先生对医院提出了索赔,因为:“你们是医生,医生的职责是救人,我孩子刚送来的时候人还是清醒的,现在都进ICU了,这个是你们的责任。”

在赵先生的逻辑里,医生=救人,如果医生无法救到这个人,那么这个医生是没有尽到自己责任的。这个逻辑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医生并非万能,也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救到。在被医院拒绝以后,赵先生情绪失控,将医生办公室的文件家具全部捣毁,最终被行政拘留十五日。

我们基本可以发现,原理放大往往是基于人物通过自身的能力无法去解决一件事情的时候,出现的一种错误的思考。当一个人需要解决一个他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基于方法论,他会选择进行智力扩大,在自己身边寻找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类智力来替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往往自身并不具备筛选人类智力的完整能力,甚至在表浅的社交关系下,人与人之间薄弱的联系让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上面新闻里的赵先生,他希望医生能够达到救助自己孩子的目的,但是他所给予期望的医院并没有完成他期望值的能力,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病都可以治愈。

类似于这样的谬论还有,在生活中乱扔垃圾的人会经常说出:“清洁工就是为了清洁垃圾啊,街上没有垃圾他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而丈母娘通常要求女婿要带着房子和车子来娶自己的女儿,因为“男人要先证明自己能养家呀,不养家算是什么男人。”

清洁工就一定要清洁垃圾,是个男人就一定要养家,因为你是什么,所以你就一定要做到什么,而这件事情产生的所有的责任都应该是你的责任。

晨晨在结婚后一个月就开始遭遇到婆婆疯狂的催生。

“你年轻就要早点生孩子比较好。”

“可是我还想再工作几年,积累积累工作经验呢。”

“哎哟,你都嫁人了,我们又不靠你养家,赶紧生个孩子才是正经事。”

“我们都还没有做好生孩子的准备呀。”

“你没做好准备那结什么婚呀,结完婚就应该生孩子。”

晨晨满腔委屈:“但是我结婚是因为爱情,并不代表我就是想给你们家传宗接代呀!”

在这个案例里,晨晨的婆婆犯了一个典型的“原理放大”错误,她认为既然和自己儿子结婚了,那么就一定可以给自己家生个孩子。而事实上晨晨结婚只是因为想要结婚,而并非想要生孩子。结婚和生孩子之间虽然有一定的承接关联,但事实上是两件完全独立区分开的事情,不结婚的人也可以生孩子,结了婚的人也可以选择丁克一辈子。

这就衍生出了我们这一节想要阐述的一个课题:在思考中无限放大的脆弱杠杆理论。

【小黑板课堂】第6讲

脆弱的杠杆理论

在事件中找到一个脆弱的支点,来翘起一个沉重的期望值。我们知道,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存在一个核心的节点,一旦这个核心节点是成立的,那么事件的发展会随着核心不断地变化,甚至扩大。像是石子在水面投下一个漩涡,石子就是核心,而不断变化未知的涟漪就是事件的发展,虽然按照一定的轨迹进行扩大,但是每一条波纹的走向其实都是随机并不固定的。但这个节点在不同的事件当中也有可能是重复的,甚至只是相似而已。

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发现一个质量很轻的石子,就打算翘起与石子质量并不吻合的更重大的结论,这就叫脆弱的杠杆理论。

例如:总裁先生需要一个负责全国大数据的副总裁,他找到了在其它公司做过销售支撑的员工Z老师,因为大家都说Z老师做过大数据,所以他一定能做副总裁。

“原理放大”是自欺欺人的心理暗示

我们在为了完成某个目标时,往往会存在无数种需要寻找“其他智力”的混乱状态。而这种寻找的状态往往是艰辛的,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不可能完全达到一个“彻底了解”的程度,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寻找“其他智力”的时候,会将观察对象的能力筛选出几个核心的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需要ABC三项“其他智力”,其中AB是附属要求,C是核心要求,我们选中一个观察的人物,发现了他具备了C这一项能力,于是就在思考时进行“原理放大”,模糊判断对方已经具备了为自己达到目标的“其他智力”了。

这算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里暗示,这样的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在企业员工晋升当中,具体可以表现为谁和老板聊得来,谁就升值更快,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各位企业主在“其他智力”寻找中的一种原理放大暗示——我需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刚好和你聊天发现你貌似也会这么一点,然后老板们一拍大腿,这个位置你来坐了,你这么了解这件事情肯定可以独当一面了,领导我挺你的。

【奇葩说】

你是音乐学院毕业的,你就是万能的!

朋友在城南开了一家酒吧,因为临时找不到驻场歌手,所以就想到了在音乐学校教钢琴的小果。因为小果是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的,会弹钢琴的人,唱歌一定不会差。但偏偏小果钢琴弹得很好,唱歌却总是跑调。

“这么一点小忙都不肯帮我啊。”朋友气急败坏地抱怨。

“我真的不会唱歌。”小果努力解释道。

“你音乐学院毕业的哎,钢琴弹了十几年,不会唱歌谁信啊?”

“钢琴弹得好就一定要会唱歌吗?”

“你是学音乐的啊,这是你的专业,你看电视上那些歌手不都是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真是白学了十几年的钢琴啊。”

第二天,刚刚从朋友那逃出来的小果还没缓过气来又被母亲拉到了退休单位的小礼堂。

母亲:“我们单位要组织参加市里的文艺汇演,你给排练一下吧?”

小果:“文艺汇演你们不是应该去找专业的舞蹈老师帮你们编舞吗?”

母亲:“哪里有那么多钱请老师啊,叔叔阿姨都说你是学音乐的,让你来帮帮忙。你看怎么给他们弄个好看的舞蹈呗?”

小果:“你们怎么都觉得学个音乐就是万能的了呢?这是你们的幻觉啊!”

你从小练体育的?太好了,这次城市马拉松的拉练,一定要拿冠军哦,比心!

朱玉从小底子很好,身高也不错,所以从中学开始就被学校的体育老师拉去练游泳和篮球,大学的时候也参加了校篮球队成绩相当不错。

体育好也是朱玉引起为傲的特长了,出来工作以后跟同事聚会没有少提起自己曾经的光辉时代。直到朱玉所在的公司报名了城市马拉松冠名活动,需要在内部凑齐一定的人数去参加马拉松竞赛。同事们默契地推荐了朱玉。

“他从小就练体育的,跑个步算啥?”

“是的,我们这种一个月都走不了几步的和体育生没法子比。”

“朱玉,我们公司能不能拿奖就全看你啦,我带妹子给你加油!”

朱玉低头看了看自己因为疏于锻炼,而隐藏在衬衫里面的大肚腩:“你们是不是约好故意要玩我的?跑马拉松哪有那么简单啊!”

妹子:“你可以的,给你比小心心。”

朱玉:“……”

你是程序员吗?帮我做个网站吧!

在某公司做研发中心CTO的老黄遇到一个卖水果的亲戚问他:“你是搞技术的吗?你会编程?”

得到肯定答案之后,那个水果贩就说:“那你帮我做个网站吧?要可以把水果的图片放进去,再给点文字描述,然后客户看到想买的话还可以直接购买了。”水果贩兴致勃勃地说到:“就跟淘宝那样的,要求不高,你做成一样的就好!”

“可我的研发方向不是做网站啊!”老黄努力解释:“而且淘宝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啊!”

“哟,你连手机上的APP都懂怎么开发,做个网站不是轻而易举的吗?”水果贩子不满地说到:“我给你钱可以了吧!”

老黄:“这是钱的问题吗?”

Part3.这种抢劫犯抓到就该立刻枪毙,不然下次还会再犯的。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乐此不疲地出现在新闻或微博的评论区,用自己的键盘做一个勇士,替所有他们看不顺眼的人判刑。比如一个拦路抢劫伤人的新闻,下面一定出现一大群人情绪激动地开喷——

“这种人,直接死刑不就好了吗,免得再出来害人!”

“麻烦死刑,谢谢。”

“立即枪毙,判坐牢以后出来也是危害社会啊!”

仿佛因为他们站在正义的那一方,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践踏另一个人的尊严,剥夺独立个体为自己申辩的自由,随意使用语言暴力去蹂躏,这样就会显得他们是对的。甚至每当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时,都会被他们冠以水军的称号,一起被判处了“死刑”。

有这样想法的人,大多是长时间处于一种低认知状态的人群。一个人的低认知意味着他长时间处于一种生活局限,信息通道蔽塞,同时没有任何安全感,缺乏被社会认可的氛围里。

这样的人不仅仅是活在网络中,同时也出现在我们身边。

丸子异地恋的男朋友扛不住家人的压力和相亲对象见了一面,丸子知道以后哭哭啼啼地和男友闹分手。无论男友怎么认错挽留,丸子都坚决地和对方分开了。身边的朋友说:“他对你真的很好呀,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呢?”丸子很坚决地回答:“这种错误,犯了一次肯定还会有下一次,这次去吃饭,那下次是不是要去开房了?”

朋友:“但是吃个饭并不代表会去开房啊?你跟异性吃个饭你就去开房了?”

丸子:“你太不了解男人了,他们能犯一个小错,绝对会接着错下去的。出一次轨,就会一辈子都出轨。”

另一个例子是十二岁的小安,平常的时候小安每天早上都会从家里拿十块钱出门自己买早餐。但那个月,小安的父母都出差了,他住进了爷爷奶奶家。小安以为在爷爷奶奶家里也是这样自己拿钱买早餐,所以就理所当然地自己从餐桌的那堆零钱里拿走了十元钱。

但是那叠零钱是小安奶奶留给爷爷去买菜用的。老人发现桌子上的钱少了,得知是小安拿走的以后,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开始教训孩子:“你现在怎么都会偷人钱了啊?你长大以后是不是还要去抢劫啊?你现在不学好,以后你怎么办?”

邻居在旁劝说:“孩子不懂事,也不是故意要拿你们的钱,这次就算了吧。”

老人却还是不依不饶:“我告诉你,孩子如果现在都不学好以后肯定会变坏的。你看那些警察抓起来的坏人,哪个不是从小就开始学坏的呢?”

邻居:“花了你几块钱而已,这也叫学坏了?”

上面两个例子里,丸子和小安的爷爷奶奶都在逻辑上犯了同样的一个错误——“错误强化”。

看到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放大成一个更大的后果。看到一个人抢了钱,就觉得如果他不被判死刑以后就会杀人。看到男友和别人出去吃饭,就觉得男友以后一定会出轨,还不如趁早分手。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不会犯错的,因为一点小错就判处对方死刑,这其实就是主观层面上的滥杀无辜了。

这种在自我意识中不断浇灌放大的情绪,有时候也真是令人无从申辩。

【小黑板课堂】第7讲

缺陷的放大镜

你看到了某人犯了一个错误,就会将他的问题无限放大,直到触碰到自己的安全阀值为止。普通人在看到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通常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代入,俗称自己吓自己。看到抢劫有人受伤,就觉得自己受伤了好气哦,要把嫌疑犯千刀万剐才能解恨。这其实是一种“人性放大镜”的效应。

举个例子:HR主管小刚在面试一个职位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人随手丢了个垃圾,小刚认为这个年轻人相当没有素质,如果招聘进来还会拉低整个公司员工的素质水平,所以就拒绝给对方出offer。

你的极端判断不过是因为同理心放大了感受

所谓同理心,源自希腊单词Empatheia,意为:神入。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认为同理心源自身体上模仿他人的痛苦,从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在我们中文里,有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现象:感同身受。

人们之所以会对事件产生同理心,是因为人类的感受往往会大于事件的真相。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吃重庆的麻辣小面,麻辣小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我们感受到这个面一定相当好吃,我们垂涎欲滴,蠢蠢欲动地也想要吃上一碗,就是被放大的感受。

在感受被放大的基础上,我们更容易出现的是“极端判断”——因为觉得面很好吃,所以一下就点了两碗,结果就是自己根本吃不完。

在这一节的案例里,我们对一些比较糟糕的事情产生了同理心的效应,我们接受到了大于客观事实的一种感受,再反射出一种更极端的判断,这不过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认为同样糟糕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一定要反抗和避免罢了。

再来换个角度,我们在看抗日剧的时候,“手撕鬼子”这样的桥段为什么总是能令人大快人心?而当我们开始了解英法和德国之间的战争史时,我们却并不容易觉得谁输谁赢有多么重要,法国被德国按着打得抬不起头,我们也不会有多生气。

虽然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战争时期枪杀对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战场上只有输赢,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政权和国家厮杀,并没有对错的分别。但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更容易对过去的历史产生同理心——日本人曾经欺负了我们,所以我们看到小日本被刺杀会觉得这是对方应有的下场,觉得无限泄愤。而我们并非英、法、德国人,所以人家打仗谁死谁伤,对我们来说无法产生更强烈的同理心效应,因为我们是更加中立的第三方。

同理心导致的感受放大是可以做到无限、跨越时间、穿越群体的,中日战争已经结束多年,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依然在被同理心放大的感受所影响着。

“嘿,你看那边有个小日本……。”

“你去日本了?小日本的地方你去干嘛?”

【奇葩说】

超模走台步摔跤了,她就是业界耻辱!

著名的超模X小姐,在走一场国际秀的时候不小心摔跤了。本来是一件挺正常的事,毕竟在T台上摔跤的超模还挺多的,但她摔跤的原因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这个错误是和她的不专业有关。那么从逻辑上来讲,我们即使要批评也是批评对方的工作态度和专业度不够。但随着舆论的不断扩大,批评的声音已经涉及到了对X小姐的人身攻击,我们可以来看看以下言论:

“这就是超模界的耻辱,是垃圾!”

“麻烦退出模特界,混娱乐圈就好了嘛。”

“不站起来要看她一直趴在台上吗?”

“而且长得真的好丑啊,没有一点气质。”

这就是因为一个缺点而诱发的错误强化了。

大国期末考试成绩倒数第一,所以他是全年级最差劲的学生

大国的学习成绩不好众所周知,期末考试又很稳当地拿了个全年级倒数第一名。大国的父亲拿着成绩单唉声叹气,在家长会上跟老师道歉:“是我没教好儿子,给班级拖后腿了。”

没想到班主任却一脸温和地说:“大国的成绩虽然不好,但他的其他方面表现很突出呀,比如说乐于助人,对所有人都很友好而且热情,体育成绩也很好,运动会经常跑第一名。”

“但他成绩倒数第一,已经算是年级最差劲的学生了吧。”

“但你不能因为他成绩不好,就觉得他整个人很差劲呀。”班主任连连摇头:“在我眼里,大国只有成绩不好这一个缺点呢。”

“老师你也太护着他了,成绩不好,其他优点还能算什么优点呢。”大国的父亲皱着眉头一巴掌拍在大国的脑袋上:“让你不好好学习。”

大国哭丧着脸:“我对学习真的没什么兴趣,但是我其他方面做得真的很好啊,不然我给你表演一个吹口琴。”

Part4.看见了也不打招呼,她一定是讨厌我。

Hans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同公司的佩佩。因为每次上班时间在电梯里遇见了佩佩,对方总是冷着一张脸,不说话也不看他。Hans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我到底哪里得罪你了啊?

这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折磨着他,以至于他会不停地去找其他同事作为倾述对象:“你说为啥佩佩看我不顺眼?”

同事:“啊?佩佩有看你不顺眼吗?”

“有啊,她每次见到我都一脸的不屑啊。”

同事:“所以佩佩怎么看你一脸的不屑了?”

“我说不出来,但是我知道她肯定很讨厌我。”Hans懊恼地说:“其实我都不知道到底哪里得罪她了。她在公司比我高一级,下个季度的绩效会不会给我评分很低?”

同事:“绩效不是根据你的KPI来判断的吗?跟佩佩有什么关系。”

Hans:“那是很难说的了……”

下班回家,正好接近春节,小区的保安对每一个进出的业主都会说一声:“新年快乐。”Hans走过去的时候,保安正好转头去做其他事,所以漏掉了Hans。

回到家,Hans:“我们楼下的保安是不是有点瞧不起我们家?”

室友:“啥?你怎么看出来的?”

Hans:“他跟每一位业主都说了新年快乐,我走过去了他就把头给扭开了。”

室友:“兴许是人家刚好有啥事呢,你别想这么多了。”

Hans:“我看他就是瞧不起我们,知道我们是合租的租客。对租客和对业主的态度当然不一样了。”

室友:“不然你再下去走一次看看他会不会跟你说新年快乐?”

Hans扭过头拒绝再沟通:“我要投诉他!上次开车出门,他也没有跟我敬礼,是不是嫌弃我开的是宝来,不是宝马?”

室友:“看来你对保安叔叔有相当大的恶意!”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提出了“缺陷放大”和“单线程判断”的论点。

而Hans的行为与“缺陷放大”有部分的相似之处,与“单线程判断”看似也是接近的。但是单线程判断往往是发生速度极快,大脑潜意识中就做出的反射式思考。

而导致Hans这种神叨叨行为的原因是他的“预言家言论”行为。

预言家言论是通过了多次观察,判断,甚至也进行了推理思考,然后最后还是进行了不负责的预言行为。从线程上来说,预言家结论也包含了多线程的思考方式。

预言家结论:仅凭自己的观察和偶发的灵感,经过了一番错误的思考后,得到一个事物的起因或结果。

Hans单凭着佩佩每次在电梯里遇见了却很少对自己笑,所以预言了佩佩相当讨厌自己;又凭着保安没有对自己说新年快乐,而且之前也不对自己敬礼,所以预言保安是在歧视自己是个租客。

但事实上呢?

佩佩在听说Hans觉得自己不喜欢他以后,显得相当诧异。因为每天早上她都带着耳机默背英语单词,就算在电梯里遇到了老板和她打招呼,她一样是没有什么反应的。根本不存在她会讨厌Hans一说。

而没对Hans说新年快乐的保安,他压根就分不清楚这个小区里谁是业主,谁是租客,又何来单独对Hans的歧视。而没有对Hans说喜庆的话完全是因为巧合错过罢了。

【小黑板课堂】第8讲

从一个极小的事情出发,判断出一个极大的结果。

古代的预言家往往是通过茶叶在滚水中的形态,或者天空的星象来预言某件事情的。而预言家结论是对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有相当的自信,并且将这种自信放大,以至于可以从一件极小的事情上,判断出一个极大的结果。

例:

小美今天在厕所里呕吐了三次,午饭的时候还不愿意吃肉,所以小美一定是怀孕了。

超市门口每次路过都没什么人,这家超市肯定是亏损的。

小夏每次早餐只吃一碗粥,他的经济是不是出现困难了?

表面现象只是本质事物的折射

海市蜃楼,是自然环境里一个极美也极罕见的现象。光线的折射和全反射在云层上投射出折射源的虚像出来。在古代,秦始皇曾将海市蜃楼当做是蓬莱仙境,派出了八十八对童男童女前往寻找长生不死的仙丹。最后仙境没有找到,仙丹啥的也不太靠谱,他们反而找到了一片贫瘠的岛屿,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日本的地方。

在这个故事里,被光线反射出来的地方就是事物的一个本质,而秦始皇看到的海市蜃楼,是本质折射下的表面现象。秦始皇通过这个表面现象预言了一定有蓬莱仙境的存在,因此他对身体健康的追求最后也就走入了歧途,英年早逝了。

而我们要如何避免被表面现象误导,导致错误的判断呢?除了我们人生经验的积累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一次下结论之前的反思精神。用逻辑去打败逻辑并非值得提倡的事,但用逻辑推翻错误的逻辑,不妨是一个很好的反复论证的方法。

那什么是反思的方式呢?

秦始皇看到了蓬莱仙境的时候,首先他认为是有蓬莱仙境的,然后他就陷入了沉思:

1我们这个国家有出现过从蓬莱仙境过来的人么?

答案是没有。

2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出现从蓬莱仙境的人,那会是什么原因呢?

A 蓬莱仙境的人没法过来

B 蓬莱仙境是不存在的

由此,秦始皇最终也许会改变世界上存在蓬莱仙境的预言家结论。

【奇葩说】

你每天下课都那么晚回来,你是不是早恋了!

妈妈:“你现在马上要高考了,千万不要谈恋爱,谈恋爱也别怀孕了。”

小红:“???最怕家长突如其来的关心。”

妈妈很冷静地算数:“你每晚的补习班是9点下课,学校到家里的路程是15分钟,你居然每天晚上10点半到家,不是和男朋友出去玩还能是什么?”

小红:“晚到家就是有男朋友,然后还会怀孕了吗。”

妈妈:“是的!不然你还能干啥,我都观察你很久了,最近心情好像很不错啊!”

小红:“我回家晚了只是约了同学撸了两把游戏而已啊。”

他开的车是宝马,他一定很有钱!

老张:“我们最近来了一位土豪同事,开了一辆X5,你说开宝马的人还上什么班?”

老刘:“开宝马为啥不能上班?人家一样要赚钱啊。”

老张:“你不懂,我看他那样子笑呵呵的,红光满面,看面相就是特别有钱的那种人,是不是找不到事情做所以随便找份工作呀。”

老刘:“请问你说的是坐在最后一排靠近老板办公室那个位置的中年男人吗?”

老张:“是的是的,你也注意到他了!”

老刘:“那是李师傅,老板新招的司机啊,你居然不认识老板的车?”

同类推荐
  • 我说参同契(下册)

    我说参同契(下册)

    《参同契》是早期道教重要典籍,全名《周易参同契》。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是千古丹经之鼻祖。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三年在台湾讲解《参同契》的记录,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认为:《参同契》参合了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且熔于一炉——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参同契》不止是丹经道书,它既是哲学又是科学,也是古典文学之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高深之承天接地的文化。《参同契》素有“天书”之称。这部因深奥而埋藏已久的天书,因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而重新散发光芒。
  •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梁漱溟称作者是“多年相识的晚辈朋友”,在本书初版时亲自审定书稿并作序介绍。这是唯一一部经梁先生亲自审定的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作者在特殊年代里记录整理了梁漱溟在当时的各次发言以及受批判斗争的情况,在文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记录了梁漱溟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独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之争、“文革”中拒绝“批林批孔”等重大历史内容在内的1949年以后梁漱溟先生39年人生轨迹,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
  • 人一生要懂得的人生哲理全集

    人一生要懂得的人生哲理全集

    本书所谓文字明了简洁,灵气十足,这些经典故事具有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可读性强,通俗易懂的独特魅力,每个故事犹如一股股清泉悄然渗入读者的父母,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心智敞亮。
  • 政治的应许

    政治的应许

    《政治的应许》邀请读者加入阿伦特及其同伴的旅行之中,一起在时空间穿梭。这场旅行始于古雅典,阿伦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对话。苏格拉底喜欢追究种种意见和相对真理,他把城邦居民的固有信念打碎,却不给他们新的真理。结果,雅典以他无休止的追问会妨碍城邦居民获取财富为由判处他死刑。柏拉图为此构建了理念的王国,在那里善好的理念是统治者,且无须说服城邦居民。柏拉图将统治权的概念引入政治领域,从此开启了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在数世纪之后,孟德斯鸠认为正是众多不同的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人类社会,平等和差异构成了共和政体以及君主政体的行动原则。在马克思看来,包括政府和法律在内的统治权,源于人类的不平等,同时也确立了人类的不平等。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这一洞见将促使悠久而强大的传统终结。在阿伦特看来,热核战争将有可能彻底摧毁人类,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合理的政治判断力。这种政治判断力只有在众多不同的男人和女人的自由交谈中才可能诞生。因为“只有在我们彼此自由的交谈中,我们所谈论的世界才会从所有侧面总呈现出来,具备客观性和可见性”。一旦从传统的禁锢和偏见中解放出来,我们将有理由对政治重新抱有审慎的乐观与期待:政治不是对人类自由的威胁,而恰恰是人类自由的应许之地。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是儒家思想千年经典绝学。《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进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热门推荐
  • 梦回三国之我是特种兵

    梦回三国之我是特种兵

    特种兵王姜直,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所带领的小队遭到敌人埋伏,不幸全军覆没。而他自己却意外的穿越到了三国时期。特种兵王到了三国。。。
  • 犹太人经商成功商法

    犹太人经商成功商法

    犹太商人是商人中的智者,更是商人中的“魔鬼”,他们能从零开始最终成为亿万级的富翁,其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 医女农妃之娘子别和离

    医女农妃之娘子别和离

    【本文一对一宠文,爽文,男女主身心干净,龌蹉必报女PK闷骚男神,】论穿越的苦逼,医界新星前脚被人渣绿茶害,后脚被人塞后脚代嫁,给容貌尽毁腿脚残废的农夫。本要安安心心过日子,却想不到一句共妻,立马“和离!和离!和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和离。医好夫君甩手和离,左手持空间诊所,右手经商闷声发财,势要成为望月国最富小富婆。芊芊佳人无靠山,歪瓜裂枣穷算计,阴谋诡计接踵来,她不怕!你玩阴她来毒,你玩谋她来狠,打的极品哇哇叫,算的恶人苦叫天,一手医术百人传。亲爹派人来寻回,不为亲情为让她在代嫁,靠当她好欺负,看我不扒了你们一家子的伪善皮。
  • 邮箱恋人

    邮箱恋人

    我们用邮箱到现在认识了10年,好不容易再见到你,你好像不是那个你了。
  • 如果时光还记得

    如果时光还记得

    那年,我们无忧无虑那年,我们快意江湖那年,我们头破血流…如果时光还记得,这将是我最大的幸福。
  • 复仇公主嗜血归来

    复仇公主嗜血归来

    原本属于她们幸福的生活,却在一夜之间破碎在地!开始了那生不如死,地狱般的生活,十年后,她们焕然一新。归来,复仇开始……殊不知,在这段复仇之路,遇见自己的真爱……
  • 16岁日记

    16岁日记

    一个男孩子的16岁日记,记录一个女孩子路过的青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金革之声

    金革之声

    战争,这个名词隐含着多少的血泪。被称为大陆统一联合的超大联合体国家集团和环太平洋联邦之间的惨烈非核战争碾碎了那些不肯选边站的小国,只有少数中立国幸存。统一联合最后取得了胜利,这个靠着战争建立起的政权突然发现已经没有仗可以打了。所以它们把战争的魔爪伸向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魔法的世界。
  • 瘸腿富商的宠溺娇妻

    瘸腿富商的宠溺娇妻

    上官毅说,你无需对我感到愧疚,我等你是心甘情愿的,从来都不知道爱情的赵雪终于懂得了原来她对上官毅的感情不是愧疚,当失去的时候她才明白原来她早就爱上了上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