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是20世纪中外历史上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伟大爱国者。他因发动西安事变,从地位显赫的统帅,跌入“囚徒”深渊,落差之大,可谓天上地下。在抗战动乱的年代,他辗转迁徙南京、浙江、安徽、江西、湖南、贵州、四川、台湾等地,2001年10月15日长眠于美国夏威夷。
很多人都想知道,张学良小时候身体不好,年轻时生活荒唐,吸毒而后戒除,随之而来,又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徒”生涯,他何以能高寿?
笔者以为,他之所以健康长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优越的绿色环境
张学良的幽居地,一般都在远离喧嚣闹市的深山老林,是和尚、道士、尼姑的居住地。以他居住时间较长的奉化雪窦寺、郴州苏仙岭、沅陵凤凰山、修文阳明洞、贵州麒麟洞、桐梓天门洞、台湾井上温泉与北投新居为例。这些地方都是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碧草绿荫、鸟语花香、风光秀丽的山川美景,地地道道的绿色环境,空气新鲜,氧气充足。他每天清晨,都走向重叠的山间,寻找一份自然野趣。到台湾新竹井上温泉后,“每天六时左右起床便进温泉浴室淋浴。先全身冲得精湿,然后按摩,这样既活筋,又出汗,全身舒服。早饭后,便到山上丛林里散步,去一会儿至少要走上千步,有时还来个小跑步。”
山间丛林中的生活,为张学良长寿提供了极为有利于健康长寿的客观环境。蒋介石软禁张的本意是让他与世隔绝,读书思过,在漫长的寂寞中了此一生,结果适得其反,却为张学良长寿于他们父子,创造了难得的条件,这是蒋介石始料未及的。
高尚的精神境界
(1)心底无私天地宽
张学良在1990年90寿诞时,给他的学生张捷迁先生题写小诗:“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次年,他对采访他的台湾记者讲:人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钱,钱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应是想想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了点什么,有什么贡献,甚至更高尚一点,你对世界做了点什么。在人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方面有什么建树。这就是张学良的人生哲学与追求的远大目标。
在战争年代,张学良不顾生死,率先士卒,冲锋陷阵。为挽救民族危亡,不顾身家性命,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他说,人的生死,不过是换个地方而已,没有什么可怕。不怕死的人,其实并没有死,怕死的人,活着又有什么用?这就是他的生死观。
(2)视功名利禄财富如粪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日本顾问本庄繁把他留在奉天的部分财产装上特别列车,送到了北平。在阴谋与欺诈已成为家常便饭之事的日本关东军中,本庄繁的这种诚意与古老作法,虽然使人觉得有些用错了地方,但这件事却给张学良留下了鲜明的记忆。他说:“本庄繁把我的私人财产,送来两列车。他派一个人来,给我写了封私人信。我收到信,跟那人说:我的东西不能收,我绝不收。我们两个人虽然过去是朋友,关系很不错,但是现在就等于敌人一样。你这样对我,等于羞辱我。这件事不是我(你?)个人发起的。我说了一段故事:当年美国华盛顿作战的时候,有人保护他的房子。为这事他很难过。他说:‘我是军人,作战为保护我自己的财产,等于羞辱我。’我对来人说,你等于羞辱我。你务必将东西拿去,我家里怎么摆的,你给我怎么摆上。假如你要不拿回去,我就在北京火车站都放火烧喽。这等于我羞辱你。所以请你拿回去。后来他把东西带回去了。”张学良还说过:我这一辈子从不看重金钱,更不看重财产。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在北平的一批张学良旧部、朋友鉴于张氏财产在日本投降后无人接收的现况,决定由彭相庭出面给南京的宋子文写信,请求由宋出面向蒋介石恳请发还张学良,很快就得到蒋的首肯。
为此,张学良给大姐张冠英写信:“……陕西的房地产业蒙您劳神,我要说明的:咸阳和平凉城外有一块地是我私人的。现在请您也不必查询。平凉的地,那不是我的私产,那是我准备给东北流亡关内的眷属住宅和生产的,如同西安城外的村子一样,那钱也不是公款,也不是我的私产。财产多少,在何处,我是弄不十分清楚的。除了爸爸给留下来的,我买的房子地,或者股票等等,不是为了好玩,就是为了帮朋友们忙。我从来不十分注意它们的。我向来抱着‘楚弓楚得’的原则。我希望您也这样。咱们不会饿死的,就是饿死亦是应该了。‘暴民暴物’也不晓得做过多少罪孽事,‘披发冠缨’为义,我愿为之。如果因为钱财事,和人争长争短,那,我是不肯做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我现在想起张江陵的一首诗,录于您。您看多么大气!‘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当如此。”
不把闲事挂心头
张学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主题,生命是空虚的,人没有信仰,只能像水上的浮萍一样飘来飘去,人不是为个人活着,而是为别人活着。他一生历尽坎坷、曲折,都是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富强而奋斗,即便身陷囹圄,也不改爱国初衷。在晚年,他完全生活在耶酥基督的世界内,其所有的喜怒平安,都由他来决定。
“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不把闲事挂心头,本是人生好季节。”仔细想来,“不把闲事挂心头”七个字,正是张学良总结的长寿之道。他心实志坚,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正义的。
按张学良的说法,他能长寿非常简单:过简单生活,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他跟台湾作家郭冠英说:“我为什么长寿?就是睡觉睡得好,我就是这个样子,无论什么时候,我要睡觉,就躺在那儿睡觉。没关系,就是有人在那干什么,我都照样睡觉。我长寿最大的原因,我这个人真不知道,只是不知道愁。不跟你说笑话。真的不是我说笑话,你明天要枪毙我,我今天晚上也照样睡觉。我不管那些事,我是不在乎的,我就要睡觉。我这一生,就真的可以说不怕死,不爱钱,……我现在正在度余年。”他又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养生之道。我就是好吃好喝好睡,有时候我可以整整睡上一天也不睁眼睛。至于喜欢吃什么?我内人烧的菜就很好,有北方人的风格。喜欢喝什么?我当然喜欢喝白开水,咖啡和茶,我也喜欢。这就是我长寿原因嘛!”
美满幸福的家庭
张学良有两位贤内助——于凤至与赵一荻。于凤至协助张学良主管家务,赵一荻协助张学良处理政务。张学良幽居在浙江奉化时,于、赵有时轮流陪伴他,有时二人同在。1940年,于凤至赴美就医,赵一荻将刚满10岁、还不能自立的亲生儿子张闾琳,化名交给美国的一位朋友抚养,只身前往贵州修文县阳明洞陪护张学良。他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一直到她故去,整整60个春秋。
张学良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好也多。凡是张学良要做的,赵一荻就陪着做,跟着学,样样都会。用英语与张对话,陪张打网球。张学良研究明史,写文章,赵就给他买书籍、查资料。当张学良厌倦读书,喜欢文物古玩时,就由赵一荻前去采买。
在台湾,有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能如此相亲相爱,成为世人楷模?赵四说:“我喜欢他,是因为他为人诚实,从不欺骗人,对自己做的事,敢于负责。”问张学良:“你怎么爱她?”张笑着说:“她能烧很好的菜,我爱吃。”记者问:“难道你们之间就没有一点矛盾吗?”张说:“那也不是。家庭中哪能不发生矛盾,发生矛盾,各自都让一点就是了。”赵说:“这都是上帝的安排,上帝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他让我跟他好,我就好好做。”
健身以恒
张学良从小就是一个好动的人。入讲武堂后,身体由弱变强,他喜爱各类体育活动,尤爱打网球;骑摩托、开汽车、驾飞机样样都会。
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为解除精神疲劳,染上毒瘾。出国前以非凡的毅力将其戒除,归国时,身体之好,判若两人。在幽居期间除坚持打网球外,还玩双杠、做体操、打麻将、下象棋、常散步、爱垂钓。
1993年张学良在会见东北大学一位教授时讲过这样的话:“人体是一个运动不停着的组合肌体,始终处在循环往复的有序运动之中,才维系着生命的生存。上了年纪的人除心绪要开朗外,要创造条件到树林去吸收新鲜空气和做力所能及的活动,让自己谷气消、血脉通、筋络活、增健康,预防体魄老化。”
读书养花兴趣多
看书写字,这是张学良幽居生涯中又一爱好。他潜心研究明史、佛教和圣经,颇有成就。在台北和夏威夷,人们说他老而思维敏捷,神志清晰,故事连珠,说话极有条理而具感染力,有时还发出令人解颐的幽默语言。这恐怕与他每日勤读书,善用脑有关。
张学良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造诣颇深。“称他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并不为过。他熟读四书五经,《三国演义》、《鲁迅全集》等书已读得很熟。在台北时有些场合会用孔孟学说谈今古之事。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开卷有益”、“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等,是每个欲求知识长进的人必备品德。他评说鲁迅改造国民有深刻的洞察力,对国人有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痛感。
他常年练习毛笔字,书法效法黄庭坚,有时也写钟鼎体和隶书。他还喜爱写诗作画,早在幽禁台湾新竹井上温泉时,对第一位前去探望他的军方人士莫德惠,就即兴书写五绝一首:“十年无多病,故人亦未疏;余生烽火后,唯一愿读书。”
如前面章节所述,张学良莳养国内外的各种名兰,不惜工本,在兰界传为佳话,对兰文化之研究,造诣颇深。
合理膳食,乐群好玩
张学良幽居期间,蒋介石用一个团的经费监护他,尽管在抗战后期和台湾“二二八”事件前后,生活上遇到一些问题,但时间都较短。总的来说,蒋介石在物质生活上没有亏待他。难怪张学良给蒋介石写的挽联为:“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关怀者,则主要是指物质生活。尤其是宋子文、宋美龄,对张学良的生活更为关切,有些食品、水果,都是他们从国外买来送给他的。
张学良多吃素食,果菜占其饮食的相当部分,有人说东北人爱吃大块红烧肉,张学良除炒菜中有少量的精肉外,平时极少吃大块猪肉。他住台湾40多年饮食的标准是:一是面粉做的大饼、馒头、面条、糕点成为一日三餐的主食,有时也吃点米饭和牛奶。二是爱吃鲜活水产,包括黄鱼、鲳鱼、海蛰、海虾、大蟹、带鱼等。他认为这些水产含有丰富的钙、蛋白质、脂肪酸,可以分解胆固醇,有益于老年血管畅通。三是常吃果菜。可见讲求饮食结构,也是促成他长寿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1978年张大千回台湾定居后,他参与“三张一王团团会”(三张以年龄次序为张群、张大千、张学良、一王即王新衡),每月聚集一次,轮流作东,谈写诗作画之经。这一活动,为其生活增添了情趣。
张学良是一个“京戏迷”。一年四季常唱京戏。高兴起来或不看书写字,就以唱京戏为乐。一些早年流传大陆而在台湾听不到戏段子,能在他口里哼出来,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问他这“底子功”是怎么练就起来的,他总是笑着回答说:“得益于东北,得益于老家嘛!”原来他在青少年时,就已是个“京戏迷”了。
1993年8月上旬,他在台北与朋友谈京剧时说道,他略知京剧发展史二三,先后听过名家谭鑫培的戏,30年代听过京剧名家陈德林、裘桂仙、杨小楼、郝奉寿等人的戏,以后又听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的戏。张学良在台北的弟弟张学森也很爱京戏。1990年前后每周邀台北名琴师马庆琳到家中操琴吊嗓子,张学良也参与其中。有人戏言张氏兄弟俩是一对“戏胞”。
良好的医疗条件
常言,人吃五谷杂粮,谁不得头痛脑热,张学良也不例外。他在贵州幽居期间患阑尾炎,因得到当年贵州省医院名医的及时治疗,转危为安。晚年在台湾患脑溢血,也因荣民医院的及时抢救,“有惊无险”。后来,张学良把他的长寿归结为上帝的恩赐。实则因上述条件使然。
1991年,台湾的一些新闻记者摸不透他的健身之道,利用当年3月10日下午张学良获准赴美探亲而在中正机场公开露面的时机,纷纷前去追踪采访,询问“长寿要略”,想揭开他的健康之谜。张学良笑着说:我的一生诸位都知道,作为“刁民”过漫长的漂泊生活,移居台湾45年大家都看到,过的是幽禁生涯,我用行动公布了我的“养生之道”。没有多少好谈的,不必对我作宣扬了。
到蒋经国接管蒋介石权力中期,张学良认为自己人生的大半已尝遍苦与乐,剩下的小部分不至于坏下去,就得避开政治旋涡,像以往幽居在山上时那样,“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过那种读书、写字、练身、研究历史、养花种树的生活。这恐怕真是他的“长寿之道”。
在张学良健康长寿的因素中,无私无畏的心态最为重要。长寿歌称:“难割舍的功名利禄,要死要活的进退荣辱。想上不想下,能赢不能输。纷纷嚷嚷,忙忙碌碌。嘴里说不在乎,心理却在打鼓。”在这些方面,张学良真正做到了视功名、利禄、财富如粪土,不计进退荣辱,能上又能下,能放又能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我们常人难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