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望族,亦非豪门。张学良的先祖原籍河北大城县。清晚期,遭灾荒,先祖挑担装着儿女逃荒到今辽宁省海城县驾掌寺地方,射箭占地(东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占地容易),除耕种外,以烧碱为生,仅能糊口。
张家本为李姓,高祖时代,张家与李家结亲,他们又都是同时逃荒到东北的,后因张家无子绝户,领养李家之子,以继香火,李家之子随张姓。到张学良已是第六代。
祖父张有财娶妻邵氏未生育,邵氏病逝后,续娶王氏,生育3男1女。长子作泰,因男女之事被其父在吃饭时用棍打死,年仅18岁;次子作孚,在宣统年间剿匪阵亡;老三作霖,日后声威;女儿最小,嫁给杨姓。
张有财为人慷慨侠义,对于乡里不平事,虽与己无关,多挺身而出。尽管家境贫寒,衣食无着,还常出入赌场,因为在赌场得罪王某而丧生。张有财死时张作霖才10多岁。
张作霖,字雨亭,号畲堂,1875年生于今辽宁省海城县北小洼村,后迁至驾掌寺村。他个头不高,清秀机敏,胆识过人,略通文墨,大志在胸。时逢庚子之乱,他凭着江湖义气,拉帮结伙,同几位好友共营保险生涯(保险者,乃是在政府控制不了的地方,盗贼蜂起,豪强者集聚人马,保护地方),驻守某地时,由某地供给粮饷,此地之治安则须他们负责保护。当时张作霖驻扎八角台(现属台安县),后来有一伙豪强的头领海沙子,率领一伙人马过境,向八角台索要粮饷,如不交出,即行攻打。张作霖向交涉者说:“我在此地,受父老之托,受人家供养,保护此地,你们在此勒索,我决不应允,如相攻打,必致糜乱地方,民众受苦,于心何忍?”他相约与海沙子单独决斗,在郊外同时以枪互相射击,如张死,海则领张之众,领受此地粮饷;如海死,则海众归张。于是二人在八角台郊外同时互相射击,结果张作霖仅受轻伤,海沙子毙命,张遂收其众,实力大增,名声远扬。从此,张作霖由略懂兽医之术的普通游民,继而草莽英雄、清朝将领、洪宪子爵、民国将军,多次入关参与军阀混战。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自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大获全胜,势力扩充至上海、江浙一带,控制了北洋政府,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末代元首。因为他始终只想依靠日本人的帮助扩大自己的势力,问鼎中原,而不愿死心踏地充当日本侵略中国的驯服工具,以软磨硬泡装糊涂的外交手腕对付日本的无理要求,惹恼了日本侵略者,1928年6月4日晨,被日本关东军炸死于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年54岁。
张作霖死讯很快传到张学良处,他正在滦州指挥奉军撤回东北,立即化装成伙夫,乘闷罐车,于6月18日秘密潜回沈阳。
次日,张学良、臧式毅和刘尚清等以张作霖名义,伪称张作霖大元帅正在病中,所有督办奉天军务一职,不能兼顾,由张学良代理。并通告各国领事,官商各界纷纷前往拜谒,各国驻奉领事,也到督军署祝贺,至此奉天人心安定。张学良发表《就任奉天军务督办通电》,公布施政纲领:(1)罢兵言和,反对内战;(2)睦邻政策,友好外交;(3)精兵主义,兵农实边;(4)开源节流,政治改革;(5)尊重民意,取诸公决。“以上所列之则,秉承于庭训,内则发动于良心,端绪虽繁,精神不贰。志愿所在,生死以之。敢布腹心,敬希公鉴。”此为张学良之就职演说。
6月21日下午,奉天省长公署公布张作霖逝世的消息,成立丧仪委员会,委员长张作相,副委员长袁金铠。开吊公祭,为张作霖发丧。全城下半旗。停止一切歌舞,以示哀悼。并成立葬仪筹备处,负责勘测墓地和修建陵墓。
同时公布《张作霖遗嘱》:“余不幸归途遇险,今病势已笃,殆朝暮间人矣!早自誓以身报国,死生置诸度外。……惟是救国之志未遂,不免耿耿耳。今以奉天重任付于学良,望汝善为料理。延聘贤能,修明内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以慰父老悬悬之望。一面努力和平,以弭战祸,促成统一,勿背余佳日息争通电之旨。并盼我袍泽同人共体此意,但能遵余之遗嘱,事事以国家人民为重,协力进行,即足征诸同人相爱之诚,余身虽死,亦瞑目矣。”
该遗嘱表达了张作霖本人的意愿,即:一是明正言顺地把东北军政大权交给张学良;二是谆谆告诫张学良要罢战息争,保境安民。
7月2日,东三省议会联合会一致决定推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总司令。同日,张学良正式就职。张作霖的灵柩暂停放在奉天一个寺庙内,直到1937年才迁葬于驿马坊。
对于张作霖的人生,张学良在自传体遗著《杂忆随感漫录》中有如下评说:
“现在恕我斗胆以子论父,给他一个论断:生非其时,他确具有刘邦、朱元璋之风度;亦具有项羽、陈友谅之气概;英雄豪杰也!”
如今,我们回望张学良的世纪人生,可见其父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