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办了一所文化学校,邀我每个周末去给一个作文辅导班上课。
第一次上课,我就惊讶地发现教室最后一排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她很认真地听课、做笔记。课间休息时,我走到她跟前与聊了起来。
她叫尚贵芝,今年已经80岁了。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和一群中学生一起听课。她笑着回答“因为喜欢”,说着,她从随身携带的帆布书包里拿出一沓打印好的文稿,告诉我那是她刚写的小说,她请我回去有时间帮她看看,给她提一些修改意见。
我问尚奶奶以前是否写过东西,她说这是第一次写东西,她小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会写作的人,能够写出让人喜欢的文章,是她一直藏在心头的梦想。只是因为生活坎坷,她读书的机会极少,写作基础太薄弱,一直没敢动笔,直到那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一位85岁才开始写作的英国老人的故事,她才鼓起了勇气。
回到家中,我细细地翻看尚奶奶的小说。坦率地说,她所写的不过是一些“流水帐”式的生活实录,缺乏必要的艺术提炼、加工和剪裁,虽然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故事,也有一些感人的细节,但她的写作素养实在太一般了,小说的不成功之处非常明显。
再次去上课时,我把小说稿还给尚奶奶,给了她一点点鼓励后,我就直言不讳地谈了自己的读后感。没有想到,她竟一边不停地向我致谢,一边非常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我的意见。看到她那满脸的虔诚,我有些感动,便好意地建议她:“尚奶奶,您不妨先写一些短篇的东西,比如短小的叙事散文或者微型小说。”
“我知道自己还不具备写出成功小说的能力,你的建议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她感到了时不我待。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地知道了尚奶奶的一些生活经历:她只读过三年的小学,11岁便失去了父母,16岁嫁给了一个铁路工人,21岁守寡,拉扯着一儿一女熬了5年,再嫁了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农民。“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她拼死拼活的劳作,仍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好几天连一粒烧粥的米也没有了,她偷偷地从生产队的马棚里拿了一小块豆饼,结果被发现,被游街示众,若不是放心不下那几个需要她养活的孩子,她真想一头跳进村头那个深池塘。再后来,她供养儿女读书、工作、成家,又帮助他们照看孩子,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直到孙子和外孙们都上大学了,她才恍然发现:有一个不了的心愿仍在心头萦绕着,挥之不去。
于是,当她偶尔听到邻居家小男孩说自己在上作文辅导课,便毅然前来报名参加学习。我的朋友要免她的学费,她坚决不肯。她说现在条件好了,她也有时间了,真想好好学点儿东西,真想把那部小说写好。
“我知道,您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小说。”我突然意识到,尚奶奶的写作,早已没了丝毫的功利色彩,只有一份真性情的自然抒发。
“我也觉得我的生活挺像小说的,应该把它写出来,可我的写作能力实在太有限了。”尚奶奶不无遗憾道。
我感动地在内心里想说,尚奶奶,即使您的小说最终也没能写成功,但您依然令人钦佩。因为您不仅把一个美好的梦想保持了几十年,在暮年仍为梦想的实现实实在在地努力着。而这些,都是值得我辈和更年轻的人们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