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
【释义】
原意指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现在形容车马众多,连续不断的情景。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zhuó)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典故】
汉明帝的皇后马氏,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
马氏十三岁时被选入宫,做了汉光武帝皇后身边的一名侍女。汉光武帝去世后,汉明帝刘庄即位,封马氏为贵人。因为马氏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一个儿子,名为刘炟(dá)。公元60年,马氏依靠着皇太后的宠爱,登上了皇后的位置。
马皇后是个知书达理之人,经常会阅读《春秋》《楚辞》等名作。有一次,汉明帝故意将大臣的奏折给马皇后看,并就此询问她的意见。马皇后读后,当场提出了比较中肯的建议,由此也让汉明帝刮目相看。但马皇后深知后宫干政的忌讳,所以自此后再也不参与朝政的事情了。
汉明帝去世后,汉章帝刘炟即位,尊称马皇后为皇太后。不久,一些大臣提出加封马太后弟兄的建议,马皇后却遵着汉光武帝有“外戚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极力反对,加封其弟兄的事情也就耽搁下来。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旱灾。朝中某些大臣就此上奏说,今年之所以会发生大旱,就是因为去年没有加封外戚。于是,他们再次上奏请求加封马太后的舅父,马太后依然不同意,并特意下诏书说:“凡是上奏要加封外戚的人,都是想要谄媚于我,都是想要以此来加固自己的权力。天气大旱和加封外戚能有什么关系呢?一定要谨记前朝的教训,重用外戚最终会惹来大祸的。先帝之所以不让外戚担当重任,原因就在于此。如今,又如何让马氏家族走上这样的路呢?”
诏书上接着又说:“马家的舅父,每一个都非常富贵,我身为太后,生活尚且还非常简朴,后宫的其他嫔妃也比较简朴。我如此做的目的,就是要做个榜样,让外戚也能够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如今,他们不仅不反省,反倒埋怨我简朴。前几天我从娘家门口路过,前去拜见舅舅的人,车子如流水一般不停,马匹来来往往,好像一条游龙,很是招摇。他们家的仆人,穿戴整齐,衣着华贵。再看看我的车子,和他们真是相差甚远啊。我当时一直在克制自己,没有责怪他们。他们一心只图享乐,却不为国家考虑半分,我如何能让他们加官晋爵呢?”
车载斗量
【释义】
形容数量非常多,不值得奇怪。
【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聪明特达者,八十人,如臣辈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典故】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刚开始,吴国和蜀国联合起来对抗魏国,后来吴国和蜀国生了嫌隙,吴国杀了蜀国大将关羽,占领了荆州。刘备愤怒之下,率领七十万兵马,誓要为关羽报仇。吴国担心抵抗不了刘备的攻势,便派遣赵咨前去魏国,想要寻求帮助。
当时,魏文帝曹丕在位,有人对曹丕说:“听说赵咨在吴国的地位很高,东吴派他前来想必是有要事。”曹丕想要试探一下他,便命左右卫士抽出佩刀,端在胸前,然后召赵咨进殿。赵咨是个有胆识之人,看到魏文帝摆出的阵势并没有惧怕。他行过礼后,对曹丕说:“我家大王派我前来和魏王商讨一件大事。”
不过,曹丕并没有直入正题,而是打断他说:“你叫什么名字?”赵咨回答:“我叫赵咨。”“你必定是孙权帐下的重臣了,否则他怎么会让你出使我的国家呢?”赵咨回答:“我并不是什么重臣,只是为我们大王做点小事罢了。”
曹丕说:“我听说孙权是碧眼虬髯,从来不会读书,是这样吗?”曹丕原本是要损一损孙权的,没想到赵咨回答:“魏王,为何这样说呀?我们的大王日理万机,从早到晚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尽管这样,每日处理完政事后,还要读上几卷书。”曹丕说:“按照你的说法,你们大王读了这么多书,他都明白什么呢?”赵咨回答:“我们大王统率几万只战船,百万大军,带领着文武百官,这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啊。他有时候读《吴子兵书》,有时候读为人之道,有时候读修身之本,有时候读治国之要。可以说是无所不读。如果他不明白这些内容,又怎么可以治理好东吴这个国家呢?”
曹丕接着说:“你倒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不过你这一次来肯定是有求于我们魏国吧?我听说刘备率军要攻打吴国,你们大王派你前来,是害怕刘备吧,或者是担心我趁机出兵,和刘备左右夹击把吴国给消灭了?”
赵咨回答:“您这话可是说错了。我们大王并不惧怕任何力量。吴国有长江这个天然屏障,又有百万将士守卫。更何况,我们大王用人有道,比如吕蒙、鲁肃等,都是我们大王知人善任的结果。我们吴国的将士有很多,并不担心他国会趁机兴兵犯境。我只是受大王委托,前来给您分析局势的。”
听了赵咨的一番话,曹丕很是佩服,便问:“请问像你这样的人才,你们吴国多吗?”“像我这样的人,在吴国是不值一提的。光是称得上旷世奇才的,吴国就有八九十个。像我这样的,更是车载斗量,数不胜数。”曹丕听后,对他更为欣赏了。
惩前毖后
【释义】
批判之前犯下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以使得今后小心行事,不要再犯下类似的错误。
【出处】
春秋初期·《诗经·周颂·小毖(bì)》:“予其惩而毖后患。”
【典故】
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辅助处理政事。
周武王的其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对此深为不满,便四处造谣周公,说他想要伺机废掉周成王,霸占王位。周公听到此谣言后,为了躲避是非,离开京都避嫌去了。
周公离开后,管叔鲜和蔡叔度暗中和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想要篡夺皇位。
周成王得到消息后,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有大臣说:“这件事情只有周公能够解决!”周成王听后,立即让人将周公请了回来。周公亲率军队出兵讨伐叛贼,历经三年的苦战,终于平息了这场叛乱。此后,周公接着在朝中辅佐政事。周成王成人后,周公便让周成王自主处理政事了。
正式接管朝政的这天,周成王前往宗庙祭祖。在祭祖典礼上,周成王评判了之前的历史教训,并且还说:“我要从之前所受到的惩罚中吸取教训,从今以后要小心谨慎地行事,免得再遭受到同样的祸患。”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释义】
成事在于萧何,败事也在于萧何。形容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在于一个人身上。
【出处】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典故】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臣,他曾经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使韩信成了刘邦帐下的一员名将,为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找来萧何商议对策,萧何便以庆祝平叛胜利为由,将韩信骗进宫。韩信刚一进宫,便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掉了。所以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乘龙快婿
【释义】
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现在也用来称赞别人家的女婿。
【出处】
西晋·张方《楚国先贤传》:“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
唐·徐坚《初学记·鳞介部》:“黄尚为司徒,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温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
【典故】
据说,秦穆公有一个小女儿名弄玉。弄玉公主十几岁便出落得亭亭玉立,只可惜性格有些孤僻,不愿和人交往。因为讨厌宫中烦琐的礼仪,她干脆闭门不出,独自在宫苑中吹笛吹笙。秦穆公见她如此喜爱笙,便让最好的工匠把西戎国进献的一块碧玉制作成玉笙,送给弄玉公主。自从有了这玉笙,公主每日吹奏的时间更久了,技艺也更加娴熟。
弄玉公主到了招驸马的年纪,秦穆公想要让邻国的王子做驸马,但弄玉公主却有自己的打算,她对秦穆公说,如若不是懂得音律之人,她便不嫁。秦穆公自小便对她疼爱有加,也只好依着她。
有一天晚上,在月色的陪伴下,弄玉公主摆弄起笙来。这时,远处似乎有一阵仙乐,附和着弄玉的玉笙节拍。公主凝神一听,声音仿佛从远处传来的玉箫声。接连几夜,都是这样的情况。趁着空闲的时候,弄玉公主将这件事情告诉给秦穆公。秦穆公派孟明依据公主所述方向,前去寻找吹箫之人。就这样一直找到了华山,才打听到这里有一个名为萧史的人,擅长吹箫,箫声可传几百里。
孟明找到萧史,并将他带回宫中。
这天,正好是中秋佳节。秦穆公见萧史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内心非常高兴,便请他现场演奏箫。一曲还未吹完,殿中的金龙、彩凤都好似在空中翩翩起舞一般,在场的大臣不约而同地赞叹:“仙乐!真是仙乐啊!”
后来,萧史迎娶了弄玉公主,此后萧史便教给弄玉吹箫。十几年后,弄玉的箫声宛如凤凰的叫声,甚至有时会引来天上的凤凰。为此,秦穆公专门为她建造了一个凤凰台,萧史和弄玉住在里面,数年不下。
有天晚上,萧史对弄玉公主说:“我非常想念华山的生活。”弄玉公主说:“我自幼便厌烦这宫中的生活,我愿意和你一同前往,去山野中过一番清静的日子。”自此二人便在华山的中峰上隐居。
直到有一天,弄玉乘着彩凤,萧史跨着金龙,双双升空而去。当时的人们便将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出尔反尔
【释义】
原意是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现指自己说过的话又反悔,形容言行举止前后不一、反复无常。
【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学生《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年,邹国和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战败,死伤不少。邹穆公对此很是愤怒,对孟子说:“这一次战争,官吏死伤几十个,老百姓都眼睁睁地看着将领被杀,没有一个肯为他们拼命的,真是可恨。想要把这些人全部杀掉,可人数太多,杀也杀不完。如若不杀,又着实可恨,您说到底该如何做呢?”
孟子说:“有一年闹饥荒,年迈体弱的百姓被饿死,年壮的百姓逃荒在外,大王您的粮仓满满当当,国库也非常充盈。只可惜管钱粮的官员并没有将饥荒的严重性上报给您。他们不关心百姓的疾苦,甚至还会剥削、残害百姓。百姓如何不恨他们呢?当官员遭遇危险时,百姓自然也不会救他们。”
接着,孟子又将这件事情详细讲解给邹穆公听,后来又说:“孔子的弟子曾经说过,一定要警惕呀,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将如何对待你。而今百姓算是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那也只是用相同的手段来对付那些将领罢了。”最后孟子还对邹穆公说:“由此可见,大王您不该责备他们。如若实行仁政,那么百姓就会拥戴他们的长官,并会为他们付出生命的。”
听了孟子一席话,邹穆公恍然大悟,开始实施仁政,邹国也逐渐强大起来。
出人头地
【释义】
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出众,成就突出。
【出处】
北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典故】
北宋嘉祐二年,欧阳修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阅卷的时候,欧阳修被一个考生的文章深深吸引,他把文章给各位同僚看,也都赞赏不已。不过,欧阳修感觉这篇文章和自己的学生曾巩的风格相像。为了避嫌,他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
放榜之后,欧阳修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曾巩,而是苏轼。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阅读苏轼的文字,让我有些汗颜。真是太痛快了,我应该给苏轼让路,让他高我一头才行。”
听说这件事情的人,认为欧阳修是在自谦。后来看了苏轼的文章后,他们才发觉欧阳修说的是对的。
出类拔萃
【释义】
形容一个人的品质、才能超出同类。
【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典故】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询问孟子:“老师,伊尹(商朝丞相)、伯夷和孔子,是否可以并称为天下圣人呢?”
孟子说:“当然不可以。”
公孙丑又问:“这三位贤人有共同之处吗?”
孟子回答说:“有。如伊尹愿意背负篡位叛逆的罪名,流放太甲,巩固商汤的社稷。这一件事情,孔子会这么做,伯夷也会这么做;伯夷忍受贫寒的生活,不愿背弃父亲的意志,放弃了爵位,孔子和伊尹也会这么做。如果这三个人做君主,都有能力一统天下,能够让天下诸侯依据规定前来朝见;如果让他们去做有违道理的事情,他们都会拒绝;如果让他们去杀害无辜之人,哪怕会因此而得到天下,他们也会拒绝的。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
公孙丑继续问道:“他们同样都不会做坏事,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孟子回答说:“不同的地方就有很大的差别了。孔子的弟子宰予说:‘老师比尧舜高明多了。’子贡说:‘老师可以从一个国家的礼制来判断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听一个国家的音乐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的品德水平。老师的治国思想是那些君主必须遵守的最高准则,谁违背了老师的治国思想,谁就无法治理好国家。’有若说:‘凡是同类都可以相互比较,比如麒麟和其他走兽,凤凰和其他飞鸟,泰山和其他山丘,江海和水洼细流。前者都远远超过了后者。圣人和其他人也是同类,但圣人却远远超过同类人。自从人类诞生之后,没有人比老师更加伟大了。’伊尹和伯夷属于同一时代的贤人,但是和孔子相比,他们还是相差甚远,因为他们并没有千秋万代的治国思想。所以,从这一方面说,孔子比他们优秀多了。”
初出茅庐
【释义】
原意是第一次做某种事情。现在多指刚刚毕业或离家外出工作的人。也形容缺乏相关的经验。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典故】
东汉末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拜为军师。不过刘备的拜把兄弟关羽、张飞却对此不以为然。
不久后,曹操派遣大将夏侯惇(dūn)带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却只有几千兵马。他急忙找来诸葛亮商议对策。诸葛亮说:“愿主公借我印剑一用,也好让众将听令。”于是,刘备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点将。
诸葛亮让关羽带领一千精兵在豫山埋伏,以起火为号,迅速出击。张飞则带一千人马在山谷埋伏,起火号令后,进攻博望城。关平、刘封带领五百人马,兵分两路埋伏在博望坡的后面,等敌军一到,就立即放火。又将赵云调来为先锋,刘备带领一千人马为后援。
关羽见诸葛亮如此安排,忍不住问道:“我们全都去打仗了,先生做什么呢?”诸葛亮回答:“我在城中等候。”张飞随即大笑道:“我们众将士都拼命作战,先生你倒是很逍遥!”诸葛亮回答说:“印剑在此,违抗命令者,斩!”关羽、张飞便不再说什么了。
战斗中,各个将领依照诸葛亮的吩咐做事,将曹操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诸葛亮初次用兵,便凭借着自己的神机妙算,大获全胜。自此关羽、张飞等人也抛却偏见,对他非常尊重。
尺璧寸阴
【释义】
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要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表示时间非常可贵。
【出处】
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得而易失也。”
唐·房玄龄等人《晋书·陶侃列传》:“侃性聪敏,勤于吏职……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pú)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
【典故】
东晋名将陶侃升任荆州刺史后,惹来权臣王敦嫉恨,便将陶侃调任广州刺史。
那个时候,广州地理位置偏远,陶侃上任后,政事较少,整日都很清闲。陶侃却并不想要这种悠闲的生活,他让人在院子里准备了上百块砖头。每天早上他将这些砖头搬到屋外的空地上,到了晚上再把砖头搬到院子里。每天都是这样,从未间断过。
衙役们很是奇怪,便问:“大人,每天把这些砖头搬进搬出的,您不累吗?您又为什么这么做呀?”
陶侃回答说:“虽然身在南方,但我却一刻都不敢忘记中原。如果现在懒散了,将来一旦有事发生,我就担负不起了。所以一定要用搬砖这个方法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和筋骨。”
没过多久,陶侃又被调任荆州刺史。荆州公务繁忙,不过陶侃依然保留着搬砖的习惯。有人劝说他要以身体为重,陶侃说:“古时候的大禹,是一个圣人。即便如此,他还是爱惜每一寸的光阴,我们这些普通人更要爱惜光阴才行。所谓‘尺璧非宝,寸阴是金’呀!”听到他的话,众人都深受教育。
沧海桑田
【释义】
大海成了桑田,桑田成了大海。形容世间万物变化巨大。
【出处】
东晋·葛洪《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典故】
从前有两位神仙,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
有一次,他们二人相约去蔡经家里饮酒。到了约定日期,王远乘坐五条龙拉的车,前往蔡经家,很是威风。王远降临在蔡经家里后,和蔡经寒暄了几句,便独自坐在院子里等待麻姑的到来。
等了很久,麻姑还不见踪迹。于是,他让自己的侍从去请麻姑。不一会儿,侍从回来对王远说:“麻姑让我向您致意,她说已经五百年没有见过您了。她正受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后就来见您。”
没多久,麻姑从天而降。她看上去十八九岁的模样,长相俊俏,长发及腰,衣服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夺目。麻姑和王远相互寒暄之后,王远便吩咐开宴。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接受天命以来,我曾经亲眼看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在蓬莱仙岛巡视的时候,又见海水比之前浅了一半,难道又要变成桑田了吗?”
王远叹息说:“是呀,圣人们说大海的水位在下降。不久之后,那个地方就要扬起尘土了。”
饮酒完毕,王远和麻姑各自驾车离去。
沧海遗珠
【释义】
原意指珍珠被采珠人遗漏。现在指人才被埋没。
【出处】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狄仁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典故】
狄仁杰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狄仁杰小的时候,有一次他家中的仆人被人杀了,县衙派人前来家中调查,家人都忙着招待。狄仁杰却一动不动地坐在一边看书,县衙的人责备他,狄仁杰回答说:“书中的圣贤我还应付不来呢,又哪来的时间招待你们这些庸俗之人?”后来,狄仁杰被举荐为汴州判佐,当时阎立本任职河南道黜陟(zhì)使,有人向他污蔑狄仁杰。阎立本召见狄仁杰,核实情况,之后感叹说:“孔子曰:‘观过知仁矣(观察一个人的过失,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人品)’,狄仁杰可以称得上是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了。”于是阎立本便举荐狄仁杰为并州都督府法曹。
长袖善舞
【释义】
原意指衣服的袖子越长,跳起舞来就越好看。形容有所依靠,事情就更容易成功。后来形容那些善于投机取巧、有财势耍手段的人。
【出处】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五蠹(d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典故】
战国时期,秦国丞相范雎深得秦昭王的赏识,范雎任职丞相十多年,辅助秦国增强了中央权力,巩固了秦国政权,为秦国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后来,范雎推荐的大将郑安平带兵攻打赵国,失败后带着两万秦军投降赵国;范雎的亲信河东郡守王稽被人指控和诸侯私通,并被处以重刑。这一连串的案件让范雎在秦昭王面前变得小心翼翼,生怕会出什么状况。范雎心知秦昭王已经对他起了嫌隙,便想着退身之策。
有一天,燕国人蔡泽求见,他对范雎说:“我蔡泽具有雄辩之才。如果可以见秦昭王一面,必定可以夺掉你的相位。”
范雎问:“你有什么能力夺取我的相位呢?”
蔡泽说:“您并没有高明的见识。众所周知,君主英明、臣子耿直,是一个国家的福气;父亲慈爱、子女孝顺,丈夫诚信、妻子忠贞,是一个家庭的福气。可是,正直的比干却无法辅佐殷商长久地发展,深谋远虑的伍子胥也没能保全吴国,申生孝顺但并没能制止晋国的混乱。问题出在哪里呢?性命和名声都有的,属于最上等;有名声而没有性命的,属于中等;有性命但没有名声的,属于最下等。秦国大臣商鞅、楚国大将吴起、赵国大夫文种等,都是尽心尽力效忠国家之人,功劳赫赫,可却都惨遭杀戮,无法保全性命,真是可悲啊。而今您的名声、功劳并不如上述的三位,俸禄、地位和家产却远远超过了他们。再看看秦王信任您,并不如秦孝公信任商鞅、楚悼王宠信吴起、越王信任文种。到了这个时候,您还不知道进退之法,我担心您会受到比商鞅等人更深的祸患。您为什么不放弃丞相之位,选择一个更贤能的人任职呢?”
范雎很是赞赏,便将蔡泽举荐给秦昭王,让他取代自己担任丞相。秦昭王见了蔡泽以后,蔡泽长袖善舞,发表了好一通言论,让秦昭王非常满意,拜他为客卿。范雎趁机以病为由,辞去了相位。
司马迁对此感叹道:“长袖子的人善于跳舞,有钱人善于做买卖。”
长门买赋
【释义】
陈皇后曾经以百金作为回报请司马相如作赋,由此感动了汉武帝,重新获得宠幸。后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比较高,文采比较美。也作“千金买赋”。
【出处】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君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典故】
馆陶公主拥立汉武帝登基,汉武帝即位后,迎娶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为皇后。陈皇后膝下无子,性情刁蛮善妒。汉武帝的妹妹平阳公主经常会给武帝送美人,卫子夫就是其中之一。卫子夫深得汉武帝的喜爱,这让陈皇后心生嫉恨。有一段时间,卫子夫体弱多病,经查发现是陈皇后在宫中施行巫术所致。汉武帝大怒之下,将陈皇后贬至长门宫。
陈皇后整日以泪洗面。后来,馆陶公主给司马相如以及其夫人卓文君送去了百两黄金,希望他能够为陈皇后写一篇赋以打动汉武帝。司马相如不负所望,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长门赋》,将陈皇后的悲思写得淋漓尽致,让汉武帝备受感动。之后,汉武帝对陈皇后好了很多。
长城自坏
【释义】
指杀害守卫边疆的将士。
【出处】
唐·李延寿《南史·檀道济传》:“乃坏汝万里长城。”
【典故】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名将,宋文帝时期,檀道济带兵和北魏作战,连战连胜,威名赫赫。檀道济班师回朝后,升任司空,手握重权,这也惹来了朝廷的猜忌。当时,宋文帝体弱多病,宋文帝的兄弟彭城王刘义康害怕如果宋文帝突然去世,没有人能够制服檀道济,于是便想要先下手为强,找机会除掉他。
有一次,宋文帝病重,刘义康便以北魏入侵为由,召檀道济入宫商议对策。檀道济刚到达京城,便被关入大牢。随后,刘义康让人逮捕了檀道济的儿子和心腹,连同檀道济共八人都被杀掉了。
檀道济被捕之后,很是生气,说:“你们现在的做法,就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杀的消息传至北魏,他们都高兴地说:“檀道济死了,其他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公元450年,宋文帝北伐,反被魏军逼到了京城周围。宋文帝登上石头城的城墙,看着北魏的阵容,感叹道:“如果檀道济还活着,敌人又怎会如此猖狂!”
长驱直入
【释义】
指军队向很远的目的地前进,然后径直插入敌军阵营。形容行军速度快并且顺利。
【出处】
东汉·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典故】
公元219年,蜀军大将关羽率军围攻襄阳,驻守在樊城的曹军大将曹仁,和蜀军大将关羽形成对峙。八月,连日暴雨,汉水成灾,关羽趁机引水淹没了曹军阵营,曹军损失惨重。曹仁还是坚持守卫樊城,没有撤退的念头。
曹操派遣大将徐晃带军前去营救曹仁,徐晃自知兵力不足,又大多是没有经验的新兵,所以不能和关羽硬碰硬,只好先驻扎在离樊城稍远的地方,伺机行动。徐晃让人用箭给樊城内的曹仁送信。此时曹操也在组织人马救援樊城,得知徐晃还未行动,便命令徐晃暂驻原地,等待援军到齐后再向樊城进军。
此时,刘备还有一部分兵力驻扎在和樊城距离不远的郾城,徐晃带兵来到郾城附近,挖掘陷阱,做出截断郾城驻军退路的阵势。郾城驻军中计,烧掉了自己的营寨,连夜撤出郾城。就这样,徐晃轻易拿下郾城。于是便两面夹击,逼近关羽大营。
关羽在围头和四冢两地都有驻军,徐晃佯装攻打围头,实际上是带兵攻打四冢。等关羽发现徐晃的计谋后,连忙亲率五千士兵赶去救援。徐晃率领曹军和关羽交战,关羽败退,最后襄阳、樊城得以解围。
曹操听说徐晃打败关羽的消息后,很是高兴,写了一篇《劳徐晃令》,让人送给徐晃。令中说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沉鱼落雁
【释义】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
战国·庄子《庄子·齐物论》:“毛嫱(qiáng)、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典故】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鱼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西施,落雁是西汉时期的王昭君,闭月是后汉的貂蝉,羞花是唐朝时期的杨贵妃。
沉鱼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人。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被西施的美貌所吸引,看得入迷竟然忘记了游泳,以至于沉入水中。
落雁王昭君,自幼长得面若桃花,聪明伶俐。诗人赞她为:“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相传,王昭君出塞的时候,满腹愁绪,为一解思乡之苦,便在马背上弹奏琵琶。曲目哀怨,连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以至于忘记了飞行,掉落在王昭君的周围。
沉默寡言
【释义】
性子沉静,不爱说话。
【出处】
后晋·刘昫《旧唐书·梁崇义传》:“梁崇义,长安人,以升斗给役于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钩。后为羽林射生,从来瑱(tián)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
【典故】
唐朝时期,长安人梁崇义投奔到名将来瑱帐下,后随着他来到襄阳。梁崇义在营中沉默寡言,将士们都认为他是个沉稳之人,于是他便慢慢地升任到偏将的地位。来瑱被人诬陷,一时间军中群龙无首,鉴于梁崇义的平日表现,大家拥立他为首领。不久后,朝廷封他为节度使。
乘人之危
【释义】
趁着别人危急的时候加以迫害和威胁。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典故】
东汉时期,盖勋成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县是好友凉州刺史梁鹄的管辖范围。
当时,在梁鹄的管辖范围内有一个横行霸道的武威太守,做尽了坏事,百姓深受其害而又敢怒不敢言。梁鹄的属官苏正和是个忠于职守之人,他依法彻查武威太守的事情。谁知,梁鹄却担心这件事情会牵扯出权贵,便不想让苏正和插手,甚至还想暗地里杀掉苏正和。万般纠结之下,梁鹄只能找好友盖勋商议方法。
巧的是,盖勋和苏正和是死对头,有人便趁机建议盖勋借此机会除去苏正和,谁知盖勋义正词严地说:“为了私人恩怨而残害忠良,是为不忠;趁着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危害别人,是为不仁。”
随后,当梁鹄找盖勋来商议除掉苏正和的事情时,盖勋打比方说:“人们喂养鹰鸢,为的就是让它变凶猛,这样才能够为您抓捕猎物。而今它已经足够凶猛了,您却想要将它杀掉,那么之前又为何要养它呢?”
听了盖勋这么一番话,梁鹄改变了主意,没有杀苏正和。后来,苏正和听说了这件事,对盖勋十分感激,多次登门道谢,但盖勋就是避而不见。盖勋对人说:“我阻止梁鹄杀苏正和,纯粹因为公事,和我们之间的恩怨没有关系。”
宠辱不惊
【释义】
受宠受辱都不在乎。形容不会因为个人得失而动心。
【出处】
晋·潘岳《在怀县》诗:“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典故】
唐太宗时期,大臣卢承庆为官清廉,做事仔细,主要负责官员考察事宜。考察官员也有级别标准,大体上先分为上中下三等,然后每一级再细分为上中下。如最好的就是上上等,最差的就是下下等。
有一次,一个官员在运送粮食的过程中,因为翻船而使得很多粮食掉入水中,卢承庆给了他一个中下的评定。这个官员并没有生气,不仅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认为这种做法很合理。卢承庆认为这个官员认错态度良好,有责任心,于是把中下改为中中。得到这一消息后,这个运粮官也没有因此高兴。卢承庆认为他是一个宠辱不惊的人,于是又把评分改为中上,并在后来的考核中,有意提拔了他。
唇亡齿寒
【释义】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形容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典故】
春秋时期,晋献公攻打虢(guó)国,要从虞国借道。
晋献公询问大臣的意见:“如何才能从虞国借道呢?”大夫荀息回答:“虞国的君主是个目光短浅、喜欢贪图小利之人。我们可以派人送去美玉和宝马,这样他必定会答应借道之事。”晋献公有些不舍,荀息接着说:“虞国、虢国二者相依相存,虢国灭亡,虞国自然也无法独存。这样一来,您的美玉和宝马只是暂存在虞国君主那里罢了。”晋献公便采纳了荀息的建议。
虞国君主看到晋国送来的美玉和宝马,心中很是欢喜,当下就答应了借道的事情。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急忙劝阻说:“大王万万不可答应,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我们两个小国家相互依存,是要彼此帮助的。万一虢国被晋国所灭,我们虞国也将自身难保了。俗语说:‘唇亡齿寒。’没有了嘴唇,牙齿也是保不住的。所以,大王千万不要答应晋国借道的请求啊。”
虞国君主说:“晋国是大国,他们特意送来美玉和宝马,表示交好之意。借道给他们有什么不可以吗?”宫之奇深知灭国日子不远了,无奈之下,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最后,晋国借道灭掉虢国后,反过来又灭掉了虞国。
寸草春晖
【释义】
儿女的心力犹如小草那般微弱。形容父母的恩情重如泰山,难以回报。
【出处】
唐·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典故】
唐朝诗人孟郊曾经写过一首《游子吟》,表达了一个慈母对即将离开的孩子的深深的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才高八斗
【释义】
形容一个人才华出众。
【出处】
唐·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典故】
谢灵运是南朝宋时我国著名的山水诗作家,大多以描绘庐山、永嘉等地的山水为主,擅长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山水诗一派。
谢灵运的诗作带有很强的艺术性,注重形式美,深受当时文人的追捧和喜爱。人们争相抄送,流传甚广。宋文帝对他颇为赏识,征召他回都城任职,并且还将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
谢灵运素来是一个自命不凡之人,有了宋文帝的赏识,使他更加狂妄自大起来。他曾经说过:“如果天下的文学之才有一石(十斗),其中曹植占了八斗,而我得一斗,其他人共分剩余的一斗。”
才疏意广
【释义】
才能有限却有很大的抱负。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典故】
山阳人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素有交情,后来张俭因为揭发侯览的罪行而遭到通缉,于是前来投奔孔褒。当时孔褒不在家,十六岁的孔融见张俭落魄,便收留了他。事情败露后,张俭逃跑,官府抓捕了孔融一家。孔融说:“是我收留的张俭,你们治我的罪吧。”孔褒说:“张俭是前来投奔我的,并不是我弟弟的错,治我的罪吧。”孔融的母亲说:“责任在我,你们治我的罪吧。”官府一时间无法决断。
孔融性情敦厚,喜欢结交士人,提携后辈。他经常说:“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我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孔融喜欢评论时政,言辞激烈,后来因为激怒了曹操而被杀,时年56岁。
《后汉书》评论孔融:“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大诗人苏轼却不赞同这个观点,他说:“以成败来评定人物,所以曹操被人称为英雄,而孔融则被人称为‘才疏意广’,真是太可悲了。”
草菅人命
【释义】
把人命看得如草芥一般。形容统治者滥杀百姓,轻视生命。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jiān)然。”
【典故】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韩非子的建议,以法治治理社会,崇尚刑罚。当时,他任命赵高为胡亥的老师。赵高内心阴险狡诈,手段毒辣,他教授给胡亥的都是杀人、割鼻等酷刑和手段,以致让胡亥也成了一个残酷暴虐的铁石君王。
后来,胡亥在丞相李斯和赵高的扶持下登上了帝位,称为二世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秦二世”。胡亥登基后,立刻下令让后宫中没有子女的嫔妃全部给秦始皇陪葬。胡亥担心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便听从赵高的建议,杀掉了十二位公子和十位公主,受株连者更是数不胜数。一时间,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在胡亥的暴力统治下,人们都敢怒不敢言。
为了修筑阿房宫和骊山墓,秦二世征调了70万劳力,其间累死的不计其数。后来,为了不泄露墓内的秘密,秦始皇的灵柩一入墓,秦二世便下令封住墓门,那些修筑陵墓的民工全部被埋在墓中。70万百姓无一生还。
不仅如此,秦二世还加重赋税,残害忠臣,甚至有“税民深者为名吏,杀人众者为忠臣”的法令。一时间,集市尸首堆积如山,全国上下惶恐无比,百姓苦不堪言。
没过多久,深受残害的百姓一举爆发,农民起义揭竿而起,胡亥的暴政最终也走向了灭亡。
汉朝学者贾谊在总结秦二世的教训时写道:“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为之诽谤,深计为止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草木皆兵
【释义】
将草木都当成了敌军。形容一个人的神经紧张到了极点,有些疑神疑鬼。
【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wǔ)然有惧色。”
【典故】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掌控住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带领90万兵力攻打晋朝,晋朝大将谢石、谢玄率领八万兵力奋力抵抗。苻坚知道晋军兵力薄弱,便想仗着自己强大的军力,来个速战速决。
不料,苻坚25万的先锋部队被晋军突袭成功,损失惨重,士气大挫。这时,苻坚登上寿春城,看到晋军队伍整齐,军容威严,士气高涨,再看看北边的八公山,只见山上晃动的草木,犹如埋伏好的晋国士兵。苻坚对自己的弟弟苻融说:“晋军的队伍很强大呀,怎么会说他们的兵力不足呢?”
第一次的失败给苻坚心头埋下了阴影,他下令让军队依靠淝水北岸驻扎,想要依据有利的地理优势来扭转战局。此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让秦军向后退一些,以便他们渡河作战。苻坚暗笑他们不懂得军事常识,便想趁晋军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所以就很爽快地答应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撤退的命令一下,后方秦军以为秦国战败,一时混乱不堪,难以控制。晋军便趁着这个机会迅速渡河出击。最后,苻坚受伤,弟弟苻融阵亡。这也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重蹈覆辙
【释义】
形容不知道吸取教训,又走上了失败的老路。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典故】
东汉时期,汉桓帝宠幸宦官,致使宦官权势滔天,陷害忠良无数。当时,大将军窦武的女儿是汉桓帝的皇后,窦武为侯爵。看到宦官的此番做法,窦武非常愤慨,便上书汉桓帝说:“如果您任由宦官这么胡作非为下去,必定会像秦二世那般,导致宦官造反,失去江山。陛下应该吸取教训,万不可重蹈覆辙啊。”
经过窦武的提醒,汉桓帝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处置了专权的宦官,释放了被诬陷的忠臣。
梁上君子
【释义】
躲在梁上的君子,泛指窃贼。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寔(shí)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典故】
陈寔是个公正之人,当地有了争论不休、难断是非之事,便会让他去判个明白。他也一定会据理分析是非,直到双方再无异议。有些人甚至说:“宁愿被当官的责罚,也不愿意被陈先生说不是。”
有一年,当地收成不好,百姓生活困难。有一个小偷半夜闯进陈寔的家中,躲在他们的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便假装起来整顿衣服,随后又把自己的子孙叫来,对他们训诫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他的本性并不一定是坏的。坏的习惯往往是平日里不注重自身修养造成的,最终才会走到这个地步。房梁上的先生便是这样的人。”
小偷知道自己已经被陈寔发现,只好从房梁上跳下来,连连向陈寔请罪。陈寔耐心地告诉他:“看你的样子,并不是一个坏人,应该改掉这个坏毛病,重新做人。不过想想你现在的行为也是因为贫困所致吧。”说完,便吩咐人给他拿了两匹绢。
自此,县中再没有出现过偷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