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仁,90后,出生在北方山区的一个小村庄,肤黑精瘦小平头,浓眉大眼双眼皮儿,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子机灵劲儿,戴着的黑框近视镜,又给这农村小伙增添了几分书生气。此时,他正跟父亲周利民,一位同样黝黑但却更加健壮的老农民,一人扛着一个编织蛇皮袋,略带胆怯不安地走出了K市长途客运站。
站在门口的台阶下,看着车水马龙的都市街道,浩仁心生感慨,这就是我将要学习生活三年的城市吗?这在以前,是浩仁做梦也不敢想的事。过去的三年,浩仁在县城素有“考试工厂”的L中寒窗苦读,特别是在初三,熬过了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的比猪差、活的比驴累的365天之后,终于实现了每天早操喊出的:“今日疯狂,明日辉煌”的目标,金榜题名,迈入了省重点高中的门槛!
“来之前,你方叔还不相信,说你怎么就能从村子里直接来到省城呢,这学校原来只招收市区的学生啊,而且还听说学校学杂费全免,你张叔有钱都没有找到门路,这事儿啊,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一个劲儿说不可能,到底可能不可能的,今儿去看看就知道了,”周利民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对老邻居感到不满,只是对孩子上学的事儿比较骄傲。
“哎,爸,这些不用计较吧,他不相信就不相信吧”。
“对,不跟他计较,咱们县就考上了不到十个,他儿子康健成绩不怎么样,估计最近心情不怎么好,所以才不愿意相信,”
“恩,不说这了,我们往右走,那边有3路车的公交站牌,上次来考试回来的时候,老师告诉了我们,坐3路车直接到学校门口,”浩仁提醒道。
“今儿是什么日子,今儿儿子开学啊,是个好日子啊,也别管几路公交车了,咱不坐公交了,咱打出租车。”
“坐公交车也就几站路,一人一块钱,打车要贵一些,不浪费那钱了。”
“这哪能是浪费啊,这钱要不该花,那什么地方该花,听我的,打车,”说着,周利民招呼来了一辆出租车过来。
“师傅,去H中,多少钱。”
“打表,H中不远,也就起步价,5块钱”,出租车师傅看起来有些纳闷?这对父子去H中干什么,干活?上学?
师傅的反应不算过分,这对父子,一老一少,一胖一瘦,一样黝黑的皮肤,一样的板寸平头,一样的健康精壮,虽说浩仁还没有经过太多农活的打磨,但也有了劳动造就的肌肉线条,唯一区别的就是浩仁多了副眼镜。这对父子,站在城市的大街上,咋看都是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农民工”,而且父子俩一人拎了一个大容量的编织蛇皮袋,更让人觉得这种判断是没有错的。可是在这个开学的季节,学校的维修施工应该在暑假期间就完成了,哪会等到这个时候,那应该就是来上学了,
开学前几天,浩仁的母亲李慧敏专门去镇上的商店,为爷儿俩一人买了一套像样的衣服,纵使是这样,这打扮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省城,显得还是有些朴素,或者说直白点、不客气点说,就是透着格格不入的寒酸,特别是周利民那浅色短裤、锃黑瓦亮的皮鞋、黑长袜的搭配,要是搁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显着比较“洋气”,现在这打扮走在大街上,已经显得有些“另类”了。
装好行李上车后,父子俩略显拘谨,还是司机师傅先打破了沉默,“去H中,孩子上学还是?”
“孩子去上学!”周利民自豪地说道。
“这学校可真不赖,每年清华,北大有好多个,还有好几个去美国上学的呢,而且,这学校每年都出高考状元呢!”
清华、北大、美国、状元......这些以前这对父子想都不敢想,现在说出来后感觉就在眼前似的,触手可得。
“这么厉害呢这学校,以前就知道比我们县城的学校都好,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好啊。”
“那可不,别说县城了,就是省城都没有几所比得上的学校呢,”
一路上,两个中年大叔谈天说地,东拉西扯,兴奋的不行。
周利民为人豪爽淳朴,走过南闯过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曾只身杀到广东,为村子里农产品的销售,找到了一条出路,为村里人找到了致富的道路,不过后来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司机犯困出了车祸,坐在副驾驶的周利民被撞成了植物人,经过好几年才恢复起来,家里的境况急转直下,到现在都没有缓过劲儿来。
周利民感慨万分,以往自己出远门那是背井离乡为了养家糊口,今儿出远门,是因为儿子金榜题名外出求学,这差别可大了去了。以前心里装的是满满的辛酸,现在是满满的自豪,城里的司机师傅这么的尊敬认可,更增添了周利民的信心和骄傲,是啊,以前,谁正眼瞧过咱呢?
浩仁一路上没有说话,安静地看着窗外的风景、听他们聊天。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再加上对高中生活的期待和些许的畏惧,让本就腼腆含蓄的浩仁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无所适从。
转眼间,到了学校,没下车前爷俩从窗户看到学校气派的大门就有些恍惚了,从未见过如此高端的学校。
“大哥,这就是了吧,”
“是啊,这就到了,”
“嘿呦,这学校看上去真气派,”
“待会啊,您带孩子报完道,也去里边转转,里边更好呢,”
“您孩子也在这上学?”
“嗯啊,现在在上海读书呢,就这下车吧,过了马路就到,”
“好嘞,多少钱。”
“算了吧兄弟,这趟我免费。”
“那可不行,打表收费,正好起步价,给您五块,谢谢您了。”
要不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干起事儿来也大方,以前这种情况周利民大概要跟司机讨价还价一番的,今儿交钱都显得大方潇洒。
“得,那我就不客气了,大侄子,再接再厉啊!”司机冲着浩仁竖了个大拇指,然后跟周利民摆手告别,忙着自己的生意去了。
H中果然名不虚传,门柱是精心打磨的花岗岩,厚重大气,“H高级中学”鎏金大字,遒劲耀眼,与门柱颜色搭配相得益彰,整体建筑风格古朴而不老气,未入校门已经能感受到学校悠久的教学历史的和深厚的文化气质。
“儿子,看这条件,在这读书绝对不受罪,那是享福来了,***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今儿这话我也送给你,努努力,争取将来考个好大学!”
周利民年轻时候当过红卫兵,围过臭老九,背过***语录,唱过八个样板戏,在那个不安分的年代,周利民把所有该参与的不该参与的,都参与了一个遍,到头来才发现,这其实跟自己关系不大,闹来闹去,耽误了学习,高考名落孙山,加上家里缺钱缺劳动力,周利民就家了,在农村,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浩仁的妈妈李慧敏是周利民高中同学,就住在邻村,两人自由恋爱,在当时也算是进步青年、知识份子的摩登做法了,两个高中生搭伙过日子,自然差不了,在村子里也备受其他人的敬重。
两个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视的,大概是为了弥补自己当年的缺憾吧,特别是周利民,儿子有了这份出息,这种自豪的感觉只有当父亲的才能切身地感受到吧。
话说回来,今天,学校大门旁边停了不少好车,那是来送孩子上学的。知名学府,必然是社会上“成功人士”、“达官贵人”子女的首选之地,他们的孩子也确实更有资格来这里读书,城里人的子女学习资源、条件要好很多,有个好成绩,读个好学校,那也是理所应当的。周浩仁这样出身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寒门难出贵子”是不无道理。
这时候,浩仁看到一个女生,在家人的簇拥下,走进了学校大门,看样子,也是从外地赶来读书的同学。“送学的阵容真够豪华的,”浩仁不禁感慨道,小孩和大人加起来,差不多有十个人了。浩仁带着周利民随他们之后进入了学校,迈进了校门,浩仁的高中生活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