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秦王府的路上,豆卢达看着怀中的李恪,还是觉得这些时日的经历是那么不真实。
皇宫之中,年幼的李恪离了爷爷李渊,来到殿下,伸手搀扶起震惊中的豆卢达。(也算不上搀扶,他一伸手,豆卢达自己就起来了,要不然不满周岁的李恪再厉害,也搀不起个健壮成年人。)豆卢达本就对李恪多加关注,自然知道李恪的月数,不满周岁的孩子能如此伶俐,实乃他平生仅见,原来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特别李恪还是杨玲之子,这更让他高兴不已。
李渊也乐见二人亲近,当即赐豆卢达从四品的殿中少监,可宫中行走,却无需在宫中当值,日常只负责陪伴秦王三子李恪,如有需要,另行差遣。
豆卢达少不了再次谢恩,说实话,他真没想到李渊会如此大度。
听得李渊如此安排,豆卢达松了一口气。豆卢达松一口气是因为无需再掺和宫中的争斗;这些年在洛阳虽位高权重,可也真是心累,能休息休息,陪在杨玲左右,正是自己所求的。
可李渊的套路也是很深的,封了豆卢达官职之后,再次问起了他对河东局势的看法。要说没封官职之前豆卢达还能只是笼统的说一说,敷衍过去,封官之后可就不行了,毕竟以后是吃李家的俸禄了。
思量了一下,豆卢达决定应该把自己的想法,没有保留的和盘托出,实话实说李渊待自己可以说是不薄,而且自己也是颇为自负之人,不愿让人小瞧。也不推脱,当下就说:“陛下此时应当亲征,即使不去柏壁,也应到华阴亲自坐镇,给夏县之敌造成巨大的压力,使刘武周的军队两下不能相顾,前番又是新败,自乱就在眼下。”
豆卢达的这番谏言出乎意料,让李渊很是吃了一惊,他可没想到豆卢达会如此谏言。前番接到秦王两次大胜的消息,李渊不是没想过亲征,刘武周进犯,兵锋指处,所向睥睨,自己一度也畏其锋芒,甚至想要退守黄河以西,据河而守。还是次子秦王李世民极力劝说,自己才下决心和刘武周在河东决战。秦王与刘武周两番大战过后,河东局势好转,自己将亲征可是会为自己获得巨大声望,秦王虽是自己的儿子,可毕竟不如自己亲临前方。没想到刚刚一提,朝中文武劝阻的人太多,理由也很充分,‘河东局势虽有好转,胜负也不过五五之数,一国之君如何能身赴险地?!’这让他不得不取消了亲征的念头。
如今豆卢达旧事重提,还给他出了个好主意,不必亲临一线,只需在华阴坐镇,遥领大军攻击刘武周兵力薄弱,冒进突前的夏县,既不置自己于险地,又能有战绩显于朝野,且进退自如,如何能不让自己动心。话虽如此,李渊即使十分赞同豆卢达的提议,也没有立即拍板做出决定,他还要和自己的心腹商议一番,优柔寡断这是李渊的最大缺点。
有了心事的李渊没再多留豆卢达,索性让他陪着李承乾和李恪早些回秦王府,自己则召见心腹,商议亲征的可行性。豆卢达很有眼力的当即告退,陪着李承乾和李恪,在禁卫的护送下,出了皇宫回秦王府。
马车之中,没了外人,豆卢达向抱着李恪的郑氏提出,自己想抱一抱李恪。郑氏知道豆卢达如今高居殿中少监,又是皇帝亲自指派给秦王府,照顾李恪的大宦官,哪里敢拒绝,又担心李恪认生,不肯跟豆卢达。正犹豫着,李恪却向豆卢达伸出了小手,郑氏知道这是李恪和人亲近之举,立马将李恪交与豆卢达抱着。
接过李恪,豆卢达面带微笑目不转睛的盯着李恪,将他放在自己膝上,一小心手搂着,另一只手不断在李恪全身上下不断按捏,越按脸色越是惊奇,到了最后放在李恪胸腹间的手竟然微微颤抖。见豆卢达脸色不停变换,李恪的内心很是纠结,不知他摸出什么来了,难道豆卢达还是医道高手不成,看出自己身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李恪的疑问不是没有根据的,李唐皇室子裔早亡者多,他还真拿不准,历史上要不是李恪被李治杀了,即使寿寝正终又能活到什么年纪,耄耋之年?呵呵。
马车内,豆卢达搂着李恪不说话,李恪也是自己在那瞎捉摸,一声不吭。李承乾还在自己奶娘彭氏怀里睡着,这货今天起得早了,刚刚豆卢达觐见的时候就睡着了,要不然李渊召见豆卢达时也不会只抱着李恪。郑氏和彭氏平日里都会在车内聊上几句,可今日车里多了人,二人都不说话,气氛有些沉闷。好在路不远,不多时便到了秦王府。
下了马车,豆卢达也不在抱着李恪,交还给了郑氏。郑氏和彭氏引着豆卢达,直接进了府中,奔内宅而来。到了长孙无垢的院外,豆卢达虽是宦官,但也很懂规矩的止住了脚步,等着郑氏和彭氏进去通报。不多时,就听院内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不用猜就知道是杨玲迎出来了,要是府中下人可不敢走起路来毫不顾忌脚步声,会被责罚的。
果不其然,出来的正是杨玲,见了豆卢达眼泪又有止不住的架势。豆卢达摇了摇头走上前去,施了一礼道:“见过秦王妃!”杨玲吓了一跳,止住了泪水,马上搀起豆卢达,面带愠色薄怒道:“师父这是做什么,难道是与玲儿生分了吗?”
“礼不可废!”豆卢达如是回答。
不说还好,此言一出杨玲娇颜微怒,‘哼’了一声,如同小女孩一般,一跺脚竟然转过身去。
这种情况豆卢达可不陌生,在前隋宫中杨玲一发脾气就是如此,说句逾越的话,自己对杨玲疼爱的很,只能好言相劝,哄杨玲开心。此时又见杨玲如此,不仅想起以往的岁月,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如几年前一样,上前哄劝杨玲,许下诸多诺言,这才让杨玲转怒为喜,可对杨玲称自己‘豆师’还是不应。杨玲拿他也没办法,只好由他去了,可也言必称‘豆师’。二人都是拧脾气,一番争执过后,都做出妥协,豆卢达可以不接受‘豆师’的称呼,可必须叫杨玲‘玲儿’;而杨玲也必须叫豆卢达‘豆监事’。协议达成,免不了又是一番唏嘘。
杨玲带着豆卢达拜见长孙无垢之后,便被安排在杨玲的院中住下,好照顾李恪。
再说宫中。
李渊安排豆卢达去照顾李恪,不仅豆卢达松了一口气,李忠松何尝不是松了一口气。他松这一口气是因为豆卢达从此不会和自己争宠,刚刚李渊封豆卢达为殿中少监的时候,李忠的心都要跳出来了,要知道李忠的实际官职也是从三品的殿中监,和豆卢达在伪郑王世充处的官职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所担负的职责比豆卢达要大的多,甚至拥有少量调动宫中禁卫军的权力,可见李渊对他的信任。如今豆卢达不在宫中当值,也免了李忠提防于他,可谓皆大欢喜。李忠自然上前向豆卢达道贺,一脸笑意再真诚不过。豆卢达名义上还是李忠下属,更知道他在李渊心中的地位,是他一个降臣万万得罪不起的,豆卢达能坦然面对李渊,却不敢对李忠稍有慢待,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李忠和君子谈不上,和小人吗,呵呵......
豆卢达陪李恪回秦王府后,李渊召集心腹,再次提起亲征之事,并且保证知道华阴之后便不再继续深入北方,太极宫内李渊的几个心腹: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窦诞、颜师古等人一个不缺,都互相交流着自己对亲征之事的看法,最后一致得出结论,可行!
要说这几人可都是李渊的铁杆支持者,其中不乏和李渊有亲属关系,可以说和李渊的利益是一致的,前番反对李渊亲征,也真是关心李渊的安危。此次李渊保证亲征只到华阴,安全肯定无忧,进退皆可,也就不再反对,而且几人也对秦王李世民抱有提防的心态。虽说李世民是李渊的亲儿子,可此时秦王李世民对李唐的功劳之大、名声之响,超过太子李建成太多!使得李渊也不得不打压次子李世民。
储位不稳这可不是好事,远的不说,前隋杨广就是例子。杨广本不是太子,而是晋王。杨广得到太子之位可不是只靠阴谋诡计。还是晋王时,杨广就是一个少年虎将,勇猛善战。这让他显得比当时的亲哥哥,太子杨勇优秀的太多。不说当时太子杨勇失德,只说杨广的没当太子只是晋王时的功绩,特别是在军事上他有很大的成就,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克南陈。当时大家认为长江天堑无法逾越,灭陈朝是比较困难的事,在杨广的指挥下,隋军军纪严明、英勇杀敌,消灭陈朝。
而此时的秦王李世民与杨广何其相像,李渊此番亲征,有很大原因就是要让掩盖次子光芒,不想重蹈前隋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