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儒音读之法,凡言读如,读若,读为,读曰,读与某同,皆别举一字以定其音,此常例也。亦有即本字为音者。盖字包数音,音包数义。字同而音异者别其音,字同而义异者别其义;故或举经典习见之文以证之,或举方俗易晓之语以征之,字虽不改而音与义已判矣。此又一例也。复有字止一音一义,虽为比况之词,但就本义为本音者,此又一例也。前一例,人所易知。后二例见经籍古注者,详考如下:杜子春《周礼注》八事:《地官·稻人》:“以沟荡水。”注:“荡读为和荡。”《春官·磬师》:“击编钟。”注:“读编为编书之编。”《箠氏》:“掌共燋契。”注:“燋读为细目燋之燋。”《大祝》:“五曰振祭。”注:“礼家读振为振旅之振。”“四曰振动。”注:“振读为振铎之振。”“七曰奇拜。”注:“奇读为奇偶之奇。”《夏官·圉师》:“射则充椹质。”注:“读为齐人言铁椹之椹。”《职方氏》:“其浸颍湛。”注:“湛读当为人名湛之湛。”《服不氏》:“以旌居乏而待获。”注:“乏读为匮乏之乏。”郑司农《周礼注》二十六事:《地官·序官》“遗人”注:“遗读如《诗》曰:‘弃予如遗’之遗。”《春官》:“巾车黳总。”注:“黳读为凫鹥之鹥。”《车仆》:“大射共三乏。”注:“乏读为匮乏之乏。”《天府》:“衅宝镇。”注:“衅读为徽。”或曰:“衅鼓之衅。”《典瑞》:“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注:“驵读为驵疾之驵。”《夏官·大司马》:“师旅执提。”注:“提读如摄提之提。”《秋官·序官》“萍氏”注:“萍,读或为‘萍号起雨’之萍。”《序官》“冥氏”注:“冥读为《冥氏春秋》之冥。”《序官》“哲蔟氏”注:“蔟读为爵蔟之蔟,谓巢也。”《同仪》:“皆旅摈。”注:“旅读为‘旅于泰山’之旅。”《掌客》:“车三秅。”注:“秅读为‘秅秭麻答’之秅。”《秋官·序官》“掌讶”注:“讶读为‘跛者讶跛者’之讶。”《考工记》“函鲍”注:“鲍读为鲍鱼之鲍。”《轮人》:“欲其掣尔而纤也。”注:“掣读为‘纷容掣参’之掣。”《轮人》:“捎其薮。”注:“薮读为蜂薮之薮。”《辀人》:“马不契需。”注:“契读为‘爰契我龟’之契,需读为畏需之需。”《辀人》:“良辀环灂。”注:“灂读为灂酒之灂。”《冶氏》:“铤十之。”注:“铤读为‘如麦秀铤’之铤。”《鲍人》:“之事卷而抟之,欲其无迤也。”注:“卷,读为‘可卷而怀”之卷;迤,读为‘既建而迤’之迤。”《梓人》:“为笋虞。”注:“笋,读为竹笋之笋。”“出舌寻寸焉。”注:“读为竹中皮之。”《弓人》:“菑栗还迤。”注:“菑读为‘不菑而畬’之菑;栗读为榛栗之栗。”“夫筋之所由幨。”注:“幨,读为车幨之幨。”《矢人》:“亦弗之能惮矣。”注:“惮读当为‘惮之以威’之惮。”郑康成《易注》一事:解,读如人倦解之解。康成《尚书注》二事:降,读如“郕降于齐师”之降。聒,读如聒耳之聒。康成《毛诗笺》三事:《终风》笺:“嚏读为‘不敢嚏咳’之嚏。”《狼跋》笺:“孙读如‘公孙于齐’之孙。”《伐擅》笺:“飧读如鱼飧之飧。”康成《仪礼》注四事:《觐礼》注:“右读如‘周公右王’之右。卓读如‘卓王孙’之卓。”《特牲馈食礼》注:“与读如‘诸侯以礼相与’之与。”《士丧礼》注:“綦读如‘马绊綦’之綦。”康成《周礼》注二十六事:《太宰》注:“利读如‘上思利民’之利。”《小司徒》注:“甸读如衷甸之甸。”《外府》注:“布读为宣布之布。”《人》注:“滞读为沉滞之滞。”《质人》注:“淳读如‘淳尸盥’之淳。”《钟师》注:“鼓读如‘庄王鼓’之鼓。”《磬师》注:“缦读为缦锦之缦。”《典同》注:“甄读为甄曜之甄。陂读为险陂之陂。读为飞钳之。”师注:“读为之。”《射人》注:“作读如作止爵之作。”《弁师》注:“会读如大会之会。”《廋人》注:“散读如中散之散。”《挈壶氏》注:“挈读如挈发之挈。”《掌客》注:“见读如卿皆见之见。”《掌交》注:“辟读如辟忌之辟。”《秋官·序官》注:“冥氏冥方之冥。”《桌氏》注:“量读如量人之量。”《人》注:“穹读如穹苍之穹。”《陶人》注:“庾读如‘请益,与之庾’之庾。”《荒氏》注:“渥读如‘郑人渥菅’之渥。”《匠人》注:“淫读如淫腋之淫。”《弓人》注:“简读如简札之简。测读如测度之测。”《矢人》注:“抟读如抟黍之抟。”康成《礼记》注七事:《丧服小记》:“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税丧。”注:“税,读如‘无礼则税’之税。”《乐记》:“则易直子谅之心。”注:“子读如不子之子。”《祭义》注同。《中庸》:“可以与知焉。”注:“与读为‘赞者皆与’之与。”“仁者人也。”注:“人,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温故而知新。”注:“温读如温之温。”《深衣》:“续衽钩边。”注:“读如‘鸟喙必钩’之钩。”《表记》:“衣服以移之。”注:“移,读如水汜移之移。移,犹广大也。”高诱《吕氏春秋》注六事:卷二《当染篇》:“以茹鱼去蝇,蝇愈至。”注:“茹,读茹船漏之茹字。茹,臭也。”卷三:“执舆如组。”注:“组,读‘组织之’之组。”卷三《论人篇》:“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注:“居,读曰居处之居。居,犹壅闭也。”卷三《月纪篇》:“与为敻明。”注:“敻,读如《诗云》‘吁嗟敻兮。’”卷二十六《务大篇》注:“巧,读如巧智之巧。”《任地篇》:“农夫知其田之易也。”注:“易治也读如易纲之易。”高诱《淮南注》六十五事:卷一《原道训》:“柝八极。”注:“柝,开也,读‘重门击柝’之柝。”“怳兮忽兮。”注:“怳,读‘人空头扣怳’之怳。”“虽有钩箴芒距。”注:“距,读距守之距。”“用不屈兮。”注:“屈,读‘秋鸡无尾屈’之屈。”“而田者争处埆。”注:“埆读‘人相椽’之。”“新而不朗。”注:“朗读汝南朗陵之朗。”“一之解。”注:“解,读解故之解。”“连嵝。”注:“读‘嵝无松柏’之嵝。”“不以慊为悲。”注:“慊,读‘辟向慊’之慊。”“漠于势利。”注:“,读‘织绢致密无间孔’之。”卷二《俶真训》:“蚑行哙息。”注:“哙读‘不悦怿外之哙。’”“汪然平静。”注:“汪,读《传》‘尸诸周氏之汪’同。”“代谢舛驰。”注:“舛读舛渎之舛。”“茫茫沉沉。”注:“沉,读‘水出沉正白’之沉。”“设于无垓坫之宇。”注:“垓坫,垠堮也。垓,读‘人饮食太多以思下垓。’坫,读为‘筦氏有反坫’之坫。”“被施颇烈。”注:“被读‘光被四表’之被。”“乃始觟离跂。”注:“读‘萧无缝际之。’”“以睹其易也。”注:“易,读河间易县之易。”卷三《天文训》:“本标相应。”注:“标,读刀末之标。”“是谓朏明。”注:“朏,读若朏诺皋之朏。”卷四《坠地训》:“曰亢泽。”注:“亢,读常山人谓伯为亢之亢。”“食木者多力而奰。”注:“奰,读‘内奰于中国’之奰,近鼻也。”“有斥山之文皮焉。”注:“斥,读斥丘之斥。”“其人蠢愚。”注:“蠢,读人谓‘蠢然无知’之蠢。”“山。”注:“,读人姓氏之。”卷五《时则训》:“穿宝窖。”注:“读窖藏人物之窖。”“乃命大酋。”注:“酋,读酋豪之酋。”“秫稻必齐。”注:“齐,读齐和之齐。”卷六《览冥训》:“书随灰而月运阙。”注:“运,读运围之运。”“夫阳燧取火于日。”注:“夫,读大夫之夫。”“过归雁于碣石。”注:“过,读过之过。”卷七《精神训》:“芒芠漠闵。”注:“闵,读闵子骞之闵。”“日中有踆鸟。”注:“踆,读踆巍之踆。”“薄蚀无光。”注:“薄,读厚薄之薄。”“而增之以任重之忧。”注:“任,读任侠之任。”“得茠越下。”注:“越,读‘经无重越’之越。”“仇由。”注:“仇,读仇余之仇。”卷八《本经训》:“其行侻而顺情。”注:“侻,读‘射侻取不觉”之侻。”“芒繁纷挐。”注:“芒,读麦芒之芒。”“戴角出距之兽。”注:“距读距守之距。”“盘纡刻俨。”注:“俨,读俨然之俨。”“菱杼”注:“抒,读言抒读结之。”“巧为纷挐。”注:“挐,读‘人性纷挐不解’之挐。”“益树莲菱。”注:“莲,读‘莲芋鱼’之莲。”“甬道相连。”注:“道,读道布之道。”“冠无觚蠃之理。”注:“蠃,读指端蠃文之蠃。”卷九《主术》训:“黈纩塞耳。”注:“黈,读‘而买黈益’之黈。”卷十三《汜论训》:“以劳天下之民。”注:“劳,读劳来之劳。”“干鹄知来而不知往。”注:“干读干燥之干。”卷十六《说山训》引“者为之止也。”注:“读土行之。”“揲挺其土。”注:“揲,读揲脉之揲。”“社何爱速死。”注:“江淮谓母曰社。”注:“社,读虽家谓公为阿社之社。”“故寒颤惧者亦颤。”注:“颤,读天寒冻颤之颤。”卷十七《说林训》:“非其任也。”注:“任,读甚任之任。”“以王者发。”注:“发,读射百发之发。”“倚者易也。”注:“,读济之。”“毁舟为杕。”注:“杕,舟尾。读《诗》‘有杕’之杕。”“绘为之纂绎。”注:“纂,读曰‘绫绎纂’之纂。”卷十九《脩务训》:“以身解于阳盱之阿。”注:“解,读解除之解。”“啳哆。”注:“哆,读大口之哆。”“越人有重迟者而人谓之。”注:“,读燕人言趮,操善趍者谓之,同也。”“攫援摽拂。”注:“摽,读刀摽之摽。”“虽鸣廉脩营。”注:“营,读营正急之营。”《史记》注八事:《秦始皇本纪》:“推终始五德之传。”《集解》引郑氏注:“传,音亭传。”《高祖纪》:“尝告归之田。”《索隐》引韦昭注:“告,音告语之告。”“高武侯鳃。”《集解》引苏林注:“鳃,音鱼鳃之鳃。”《平准书》:“名曰白选。”《索隐》引苏林音选择之选。《陈涉世家》:“又闲令吴广。”《索隐》引服虔云:“闲音中闲之闲。”又《樊郦滕灌列传》:“赐上间爵。”《索隐》引如淳证“上间音中间之间。”南越尉《佗列传》:“即被佗书。”《集解》引韦昭曰:“被,音光被之被。”《傅靳蒯成列传》《集解》引服虔曰:“蒯,音菅蒯之蒯。”《万石君传》:“减宣。”《集解》引服虔曰:“减,音减损之减。”《汉书》注五十三事:《高祖纪》:“上隆准。”文颕曰:“准,音准的之准。”“走至戚。”郑氏曰:“音忧戚之戚。”志八注同。“高武侯鳃。”苏林曰:“鳃,音鱼鳃之鳃。”“燕将臧为燕王。”郑氏曰:“,音毒之。”“明其为贼。”应劭曰:“为,音无为之为。”郑氏曰:“为,音人相为之为。”“卢绾。”苏林曰:“绾,音以绳绾结物之绾。”“枞公。”注:“苏林曰:‘音枞木之枞。’”《高祖纪下》:“万民与苦甚。”如淳曰:“与,音相干与之与。”“沛侯濞重厚。”服虔注:“濞,音滂濞。”“行田宅。”苏林:“行,音行酒之行。”“居南方,长治之。”晋灼曰:“长,音长吏之长。”“亡可足待也。”如淳曰:“,音如今行乐行之。”“塟长陵已下。”苏林注:“下,音下书之下。”“规摹宏远矣。”邓展曰:“若画工规模物之摹。”《文帝纪四》:“常假借纳用焉。”苏林注:“假,音休假。借,音以物借人之借。”《景帝纪》:“五更议著合。”苏林注:“著,音著帻之著。”《武帝纪六》:“怵于邪说。”如淳注:“怵,音怵惕。”《昭帝纪七》:“今三辅太常谷减贱。”郑氏注:“减,音减少之减。”《王子侯表》:“三戛羹侯。”服虔注:“戛,音戛击之戛。”《礼乐志》:“二丰草葽。”孟康注:“葽,音‘四月秀葽。’葽,盛貌也。”又“窅窊桂华。”苏林注:“窅,音窅胅之窅。窊,音窊下之窊。”《郊祀志五》:“上推终始传。”郑氏注:“传,音亭传。”《天文志》:“六天棓。”苏林注:“棓,音棓打之棓。”《五行志七》:“母乃有所辟。”服虔注:“辟,音辟邪之辟。”《五行志七中之上》:“露性风若。”服虔注:“露,音人傋露。”《五行志七下之上》:“大经在辟而易臣。”服虔注:“辟,音刑辟之辟。”《地理志八》:“平原群般。”如淳注:“般,读如面般之般。”《韩王信传》:“国被边。”李奇注:“被,音被马之被。”《韩侯传》:“刻印刓。”苏林注:“刓,音刓角之刓。”《周勃传》:“趋为我语。”苏林注:“趣,音趣舍。”《周亚夫传》:“吏簿责亚夫。”如淳注:“簿,音主簿之簿。”又《张汤传》苏林注同。《任敖传》:“及以比定律令。”如淳注:“比,音比次之比。或曰:‘比,音比方之比。’”《贾谊传》:“则因而梴之矣。”服虔注:“梴,音梴起。”《黾错传》:“连有假五百。”服虔注:“假,音假借之假。”《邹阳传》:“封之于有畀。”服虔注:“畀,音畀予之畀。”《传二十三》:“淖姬。”郑氏注:“淖,音泥淖。”《司马相如传》:“二十七末光绝炎。”李奇注:“炎,音火之光炎。”《传二十七》:“坌入曾官之嵯峨。”苏林注:“坌,音马坌叱之坌。”《传二十七》:“下云之油油。”苏林注:“油,音油麻之油。”《武五子传三十三》:“因长御倚华。”郑氏注:“长,音长者。”《李广利传三十一》:“名昧蔡。”服虔注:“蔡,音楚音蔡。”《东方朔传三十五》:“是窭薮也。”苏林注:“窭,音贫窭之窭。数,音数钱之数。”又“同胞之徒。”苏林注:“胞,音胞胎之胞也,言亲兄弟。”《段会宗传》,即留所发兵垫娄地,服虔注:“垫,音垫阸之垫。”《扬雄传》:“上天动地岌。”苏林注:“岌,音岌岌动摇之岌。”“蹶浮麋。”郑氏注:“蹶,音马蹄蹶之蹶。”“弸环。”苏林注:“弸,音石堕井弸尔之弸。”《王莽传》:“上摽末之功。”服虔注:“摽,音刀末之摽。”《叙传七十上》:“匪党从之敢拾。”郑氏注:“拾,音负拾之拾。”《叙传七十》:“说难既酋。”应劭注:“酋,音音豪之酋。酋,惟也。”《说文解字》十五事:《部》:“,读若《春秋传》‘辅’。辵,读若《春秋公羊传》曰:‘辵阶而。’”《足部》:“蹢,当读如豕白蹢之蹢。”《言部》:“该,读若中心满该。”《穴部》:“,读若《虞书》曰:‘三苗’之”《髟部》:“,读若江南谓酢母为。”《马部》:“,读若《尔疋》‘小山,大山峘。’”《犬部》:“獡,读若南楚相惊曰獡。”《黑部》:“黚,读若染绘中束黚。”《大部》:“,读若《诗》‘大猷。’”《手部》:“掔,读若‘赤写掔掔’。抌,读若告言不正曰抌。”《女部》:“孎,读若人不孙为不孎。”《瓦部》:“瓬,读瓬破之瓬。”《糸部》:“读《易》‘有衣。’”
案本字为音,汉魏注家,此例多矣。《说文》,字书也。读若之音,例举它字,然亦有辄用本字者;如辵,蹢,该,獡,黚,掔,抌,孎,瓬,等字,是也。盖所拟之音,与其本字形声义三者,皆无别异者也。汉人未有反切,凡解释文字,徒以声相譬况。声不足明,则又为内言,外言,缓气言,急气言,笼口言,闭口言,急舌言,作江淮间人言,以舌头言,以舌腹言,诸法其委曲晓示之意,亦可见矣。近儒段若膺最精《说文》之学,独于等读若本字者,以为“传写淆讹。《说文》注中‘三苗’之,二字仍当作窜。‘大猷,’仍当作秩秩它放此。”考《说文》:“,读若麦为之。段君云:‘注两字,皆之误。证以《广雅》,也。’此说信然。然之形似,相乱可也。与窜,与秩,皆形相远。且难而窜易,难而秩易,传写不应讹书诗之窜秩为也。况《说文》蹢耳獡掔抌孎等字读,若与一例,此又何以言之。案糸部:,读若《易》“有衣。”陆氏《周易音义》引薛虞云:“古文作”。《说文》称《易》孟氏,古文也。经之作,更无淆伪。段说于此不可施矣。《犬部》:“獡犬。”徐本作:“南楚谓相惊曰獡,读若愬。”小徐本作:“读若南楚相惊曰獡。”以字注例之,则大徐未必是,小徐未必非也。《虞书》:“三苗”作窜者,惟枚颐本,《伪孔传》则然。别无左证,非真古文也。《说文》:“窜,匿也。”它字书亦无疏放之训。《左氏传》言:“流四凶族,投之四裔。”《史记·五帝本纪》作“迁三苗于三危”。则经文不作窜可证。《孟子》引《书》作:“杀三苗。”杀者,之同声假借字。与音正相近。《说文》:“,散之也。,塞也。”言其流散之意,谓之;言其闭塞之义,谓之;义正相合。许叔重以本音本义,即援古文尚书以明之。此与杜子春先郑后郑高诱应劭服虔如淳孟康李奇苏林等注书所读,若出一辙,不必疑也。
又案《说文·品部》:“喦,读与聂同。”《春秋传》曰:“次于喦。”案今《春秋》即作聂,不作喦。《文部》:“,读若杜。《书》曰:‘乃擭。’”案今《书》作杜,不作。《口部》:“圛,读若驿。《尚书》曰:‘圛。’”案今《书》即作驿,不作圛。《邑部》:“,读若许。”案今经传国名皆作许,不作《部》:“,读若偃。”案今经传旗斿皆作偃,不作。《夰部》:“奡,读若傲。”案《尚书》:“毋若丹朱傲。”傲,当作奡,即《论语》所谓“奡荡舟”也。今书作傲,不作奡:此类疑是隶变之后,博士经师改易其字。亦如《周礼故书》经杜子春贾景伯郑少赣父子灼然变易者也。但杜贾郑三君子发疑正读,多存古字。而杜元凯之于《春秋》,王子雝之于《尚书》,则信今而弃古,失之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