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代元成宗继位开始,北京开始设立大都庙学和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间,就是公元1302年左右,是当时我国官方的最高学府,也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的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那是在1222年,元太宗窝阔台的重臣王檝向窝阔台建议,待灭金计划取得胜利后,就把金国都城中都城南的枢密院旧址改建成孔庙,以便春、秋两季能有地方进行释奠礼,元太宗同意了王檝的建议。
1234年,元军攻灭金国,王檝又向太宗窝阔台提出这一想法,并同时建议在建孔庙时设立国子学,这一次又获元太宗准许。
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即位,立刻命令开始兴建元代新都,建都地点就选在金国中都故地,并命大臣刘秉忠负责新都的整体规划。
当时的燕京之地刚刚从战火中平定下来,刘秉忠可以说是元大都的主要设计者。从那时起,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就有了确切的规划位置。
刘秉忠规划好的大都,由于种种原因,在忽必烈一朝没有立即动工修建,大都的孔庙和国子监也是在30多年后元成宗铁穆尔继位时才开始兴建的。
1299年,元成宗的左丞相哈喇哈斯奏请元成宗筹建大都孔庙,庙内设学馆,选拔名儒做教员,让近臣子弟入学,这就是元代的“庙学”。元成宗同意了这一奏请。经过3年的筹备,1302年6月,在哈喇哈斯的直接督促和指挥下,修建孔庙的工程在北京正式动工。
在建设孔庙的工程中,有一位汉族官员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他就是贾驯。修建孔庙时贾驯位任工部奉正大夫,他“入理曹务,出营庙事”,不管风吹雨打还是烈日寒风,他始终坚守在孔庙工程现场,亲自组织指挥,具体到涂墙墁地、砍削梁材,他都亲自谋划、指点。1306年8月,京师孔庙终于在忽必烈时期刘秉忠规划的位置上建成。
在修建京师孔庙的同时,御史中丞何玮对元成宗提议,希望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在孔庙的西边营建了国子监。元成宗欣然同意。
1306年正月,京师孔庙竣工前七个月,营建国子监的浩大工程也正式开工。到元武宗海山继位时的1308年,北京国子监终于建成。
元王朝从1266年刘秉忠设定北京孔庙和国子监位置到最后的完全建成,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三朝42年的时间。
元代北京孔庙的建筑形制是参照当时山东曲阜孔庙而建成的,后经历代多次重修,成为了元、明、清三代京城祭孔之所在,但整体建筑仍保留了元代的风格。
北京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以大成殿为中心,“大成”取“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和崇圣祠,大成殿为主体建筑,建筑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
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结构,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
先师门之后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后来在清代重修为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浮雕有海水龙纹的图样,其中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是仿周宣王时的石鼓遗物而刻制的。
孔庙的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拜孔子之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和神厨,用于准备祭孔时所需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用来存放祭孔的礼器和供品的备制。
在第一进院落的御路两侧立有198座高大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所刻3通,明代所刻77通,清代所刻118通,记载了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共计51624人。
孔庙的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
大成殿殿内全部采用金砖铺地,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高等级的建筑,堪与后来的故宫太和殿相媲美。殿内正中设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牌位,以及一套清代的乐器和祭器,包括编钟、编磬、琴、瑟、笾豆、登和爵等。
孔子牌位两边设有配享牌位,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被称为“四配”。殿内东边分列的儒学名人有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和有若,西边分立的儒学名人有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和朱嘉12人的牌位,这12人被称为儒学中的“十二哲”。大殿内外悬有清康熙至清宣统之间的9位皇帝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十分珍贵。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却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布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后来重修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
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10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以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和孟轲4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二程颐、程颢、张载、蔡沈、周敦颐和朱熹6位先儒之父的牌位。
三进院落及其建筑具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了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元代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5号,与孔庙相邻。经过元代以后的建设,成为了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及两侧的六堂、彝伦堂、敬一亭,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太学门是国子监的第二门,进入后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
琉璃牌坊是3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建于清乾隆时期的1783年。横额正反两面均为皇帝御题,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我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也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是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
辟雍建于清乾隆时期的1784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6级。
辟雍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清代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六堂是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国子监学生贡生和监生的教室。
彝伦堂位于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年间的1528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还珍藏有190通“十三经”刻石碑,这些石经内容包括13部儒家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计63万多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这些石刻经书刻于清代乾隆年间,故又有“乾隆石经”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