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异株
雌雄异株指在具有单性花的种子植物中,雌花与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株体而言。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仅有雌花的植株植株称为雌株,仅有雄花的植株称为雄株。有的植物雌株与雄株的染色体组成具有显著的差异。苔藓和蕨类植物雌雄两性的繁殖器官是分别在不同的株体上形成的。最初的有性世代也称为雌雄异株。
超数排卵
排卵率可以通过药物的方法进行控制。应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诱发卵巢多个卵泡发育,并排出具有受精能力的卵子的方法,称为超数排卵,简称“超排”。
超二倍体
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或数条时,称超二倍体。
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人按病原体分类,有人按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促进扩散
促进扩散也称协助扩散,是一种物质的运输方式。其运输特点是:
(1)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
(2)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再增加,运输也不再增加。因膜上载体蛋白的结合位点已达饱和;
(3)有特异性,即与特定溶质结合。这类特殊的载体蛋白主要有离子载体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错义突变
错义突变是指编码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经碱基替换以后,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使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错义突变的结果通常能使多肽链丧失原有功能,许多蛋白质的异常就是由错义突变引起的。
虫霉目
虫霉目是接合菌纲的一目。本目成员菌丝体多核。无性繁殖时,菌丝体形成隔膜,然后断裂成虫菌体,或是在孢子体的顶端形成单生的单核或多核孢子,待成熟时强力射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基物或寄主,可不立即萌发生出菌丝,而多次重复形成能再次强力射出的次生孢子。有性生殖与接合菌纲的其他种类大体相同,可形成接合孢子,也可不经过融合而形成无性接合孢子。
本目真菌大多寄生在昆虫或其他动物上,一小部分可以寄生在植物上,或者腐生在土或粪中。
出糖树
在北美温带地区,有一类能分泌糖液的槭树。这种出糖槭树以加拿大最出名,从加拿大国旗上有糖槭树叶子便可得知了。
糖槭树分泌液中含糖3%~5%,有的资料说含糖0.5%~7%,高的可达10%。一般15~20年的糖槭树便可供采割糖液。在每个树干周围钻1~4个孔,孔深约46厘米,每孔一年可流树液20加仑左右,连续采集时间可达50年以上。据说槭树糖营养价值可与蜜糖媲美。
成都鱲
成都鱲属鲤形目,鲤科,亚科,鱲属。成都鱲体长,侧扁,腹部圆。头长与体高约相等。吻稍钝,口端位,口裂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仅达眼前缘垂直下方;下颌前端有1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无须,眼较小,位于吻端。鳞小,侧线鳞60~67。背、腹鳍起点相对,位于体中央;臀鳍发达,雄鱼最长鳍条达尾鳍基;胸鳍尖长,末端达腹鳍。体背黑灰,腹部银白,体侧有10余条黑横纹,其间具红斑点。背、尾鳍灰白,具绿斑点,其他鳍带红色。
叉角羚科
叉角羚科属偶蹄目的一科,是北美洲特有的有蹄类,其起源介于牛科和鹿科之间,角也介于二者之间,似牛角分为骨心和角鞘,雌雄均有角,角不脱落,但是角却像鹿角那样分叉,角鞘则每年脱落。叉角羚科在史前时期是北美洲非常繁盛的有蹄类,种类繁多,现在仅存叉角羚一种,原本数量较多,后被大量捕杀,受到保护后则又有所恢复。叉角羚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开阔地带,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擅长奔跑,是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叉角羚科动物曾经是史前北美食肉类动物北美猎豹、短面熊、恐狼、美洲拟狮等动物的主要捕食对象。在美国洛杉矶著名的拉布雷沥青坑中发现了大量的叉角羚科动物化石。
长臂猿
长臂猿是猿类中行动最快捷灵活的一种。我国有4种长臂猿,即白掌长臂猿、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它们都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长臂猿的前臂特别长,身高不足一米,双臂展开却有150厘米,站立时手可触地,故而得名。长臂猿生活在高大的树林中,采用“臂行法”行动,像荡秋千一样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一次可跨越3米左右,加上树枝的反弹力可以达8~9米,且速度惊人。但是它们在地面上却显得十分笨拙。
长臀鮠
长臀鮠属鲇形目,长臀鮠科,长臀鮠属。长臀鮠体长,侧扁,背鳍起点为体最高处。头平扁,略呈三角形,背面骨粗糙裸露。吻突出,钝圆。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上颌齿带横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齿绒状。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1发达的鼻须,鼻须一般伸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上颌须1对,一般伸达胸鳍刺的1/2~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须2对,下颏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下颏内侧须可达峡凹部。鳃孔大,鳃膜游离。匙骨后端尖形。体无鳞。侧线直线形。背鳍很高,尖刀形,位于体背前部,硬刺的后缘和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很长,臀鳍条26~34;胸鳍位低,后伸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伸达臀鳍;尾鳍尖叉状,体背侧橄榄色,腹侧乳白色。鳍灰白,基部黄色。
长颈鹿科
长颈鹿科是偶蹄目中最独特的一类,牙齿为原始的低冠类型,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头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头上有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长颈鹿科现存仅分布于非洲,有2种,而史前分布较广泛,可以分成古麟亚科(古长颈鹿亚科,古羚亚科)、长颈鹿亚科和西洼兽亚科。古麟亚科是长颈鹿科的原始类型,体型较小,四肢和颈均较短,生活于森林中,史前时期分布较广泛,我国也能见到。古麟亚科至今仍有一个代表生存,即霍加狓,分布于非洲刚果东部的热带雨林中,保持着很多原始特征。长颈鹿亚科是生存于稀树草原地带的长颈鹿,由于稀树草原的树木多为伞型,树叶集中在上层,长颈鹿进化出较长的颈和四肢,可以吃到树叶。长颈鹿亚科现存仅长颈鹿一种,广布于非洲的稀树草原地带,是现存身材最高的动物,也是人们最熟悉的非洲动物之一。西洼兽亚科是比较特化的长颈鹿,体型较粗壮,角大而扁,现在已经全部灭绝。
长麦穗鱼
长麦穗鱼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长麦穗鱼体纤细,近长圆筒形。头小,甚尖,几近楔形。吻尖细,平扁,口极小,上位,口裂几近垂直。唇薄,无须,鼻孔小,近眼,眼大,位偏上。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鳍起点位于体中央;其他鳍均短小。体银灰略暗,中轴宽黑纹自吻端达尾,其上方具4条细黑纵纹,背中央1条。背、尾鳍具零散小黑点,尾鳍基具1大黑斑。
长身鳜
长身鳜又称长体鳜。属鲈形目,鮨科,长身鳜属。长身鳜体较细长,近似圆筒形,其长为高的5倍。头长,稍平扁。吻尖。眼中等大,临近头背缘。口裂大,稍倾斜,下颌明显突出;上颌达眼下方,两颌及犁、腭骨有尖齿,口闭合时下颌前端犬齿外露。前鳃盖骨后缘有十多枚细锯齿,腹缘有向前倾斜的鳃盖骨棘2枚。鳃盖后端有1枚扁平棘,其上端有较小的短棘1枚。鳃膜左右分离且不联于峡部。鳃耙退化为痕粒状。肛门近臀鳍。体披弱小的栉鳞。头及前腹面无鳞。侧线前端位较高,至尾柄处为侧中位。幽门盲囊5~10个。背鳍条ⅩⅢ-ⅩⅣ-10-11;臀鳍条Ⅲ-7;腹鳍近胸位;偶鳍与尾鳍圆形。体黑褐色,具不规则的黑斑,腹侧灰白,各鳍黄色。
长毛象
长毛象全身长满了长长的黑毛,特别是脊背上的毛更长。长毛象动作迅速,性情凶猛。不像一般的大象那样行动缓慢,性情温顺,专家认为,长毛象很可能是一种已在泰国绝迹多年的大象的后代。
长毛象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哺乳类动物,它们的全盛时期是从上一次冰河期到10万年前,它们的活动范围遍及整个北半球。这些庞然大物重约6到8吨。现代大象,无论是非洲象还是印度象,都是长毛象的“表兄弟”。不少科学家相信,人类的过量猎杀、疾病或自然灾难是长毛象灭绝的原因。
长薄鳅
长薄鳅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俗称:花鱼、花斑鳅、花泥鳅、花鳅、红沙鳅钻、火军。
长薄鳅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一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长薄鳅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黏附在石上孵化。
超级水稻
1960年代以来世界水稻产量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亚洲人口增长的速度。在这期间,稻米的价格已下降了50%,许多人预测要发生的灾难性饥荒也没有发生。取得这样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新的高产品种水稻。这些高产水稻品种中的第一个品种叫IR8,是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66年推出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是设在菲律宾的洛斯马尼奥斯的一个独立机构。IR8是由一种矮生的中国稻和印度尼西亚的一种水稻杂交而成的。它改变了植株的结构,它的茎较短较壮,因而在增加施用氮肥使稻穗长得较大时不致倒伏。接着又于1982年推出了IR36,它是用13种亲本稻育成的,具有对15种害虫的遗传抗性,生长期只有110天,而一些传统的水稻品种则需要180天。这样,一年就可以种三季作物。这种水稻是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广的作物品种。
IR36的培育者是古尔德夫·库什,他是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作物育种家。他认为,在今后10年内,采用现有技术能使水稻产量增加25%至30%,根据预测,世界人口至少在今后30年内将继续增加,到那时,全世界将有43亿人以米为食。
为了养活这些人,从现在起直到今后30年这一段时间内,世界的水稻产量至少必须每年增加1000万吨。
库什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努力培养一种新的超级稻,它能使比较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一般的水稻有20~25个分蘖,而这种超级稻只有3至4根分蘖。其中每根分蘖上都将长有一个异常大的圆锥花序。它将需要比较茁壮的茎秆,深绿色的稻叶具有较多的叶绿素,因此生长较好,更加发达的根系,并具有对多种病虫害的遗传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