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的信里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好好学习,这肯定是没问题。
其实,一个人如果沉浸在书本里,不用叮嘱,也会加紧学习。
现在,金斗就属于在这个阶段,老师给金斗制定了学习的书录和学习计划,金斗都严格照着执行。
平时,还有朱老、王大妈、于伯伯的教导,虽然金斗还要干活挣钱,但也没怎么耽误他的学习。
而且,这小子还有闲心去和朱老讨教的知识,朱老爷把金斗那些个收的那些物品都看了,都是些晚清民国的玩意,也就是买的房子里的这家里有些好玩意。那个红釉瓶,就很不错。
一些杯碟碗筷,家具都很讲究,朱老就开始讲着千年的历史发展,从服饰、用具、金银器、钱币、文房用品、书画等等,这根本就是浩如烟海。越是这样,金斗就越好奇,当然学的就越认真。
王大妈有时候就说,金斗有些不务正业了,正统的数理化还没学利索呢,这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学懂弄通那得学到哪辈子去。
确实,这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朱老能给讲的就是历朝历代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这已经够金斗学一辈子的了,所以他也就能知道个皮毛,具体的一些知识还要他自己从那些文献自己去求索。
不过,这时候也就新华书店能对外开放,其他有书的地方根本就不接待普通人,这样老师留下的那些藏书就让金斗像蚂蚁搬家似的,一个劲的往琅琊市的房子里搬,也确实有着无穷无尽的宝库。
朱老给金斗开了一大篇的书目,其实他是抄人家胡适先生的。
就是《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这个书目是胡适给清华学校胡君敦元等四个人拟的。这四人他们都是将要往外国留学的少年。很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对于金斗正好适用,朱老就弄了个拿来主义。
胡适的这个书目,还是一个学习的法门,对初学人最重要的是培养真兴趣,然后才肯下死工夫。胡适用历史的线索做天然系统,用这个天然继续演进的顺序做治国学的历程。这个书目便是依着这个观念做的。这个书目的顺序便是下手的法门。
但是,一看书目,金斗就要好好研读了。
为什么这里有上百本的书籍,参考了胡适给北大学生的一个书目,那叫一个全,却对是培养古文休养的好书目,就是数目看着有点让人眼晕。
这还是初级水平,所以金斗的学习之路还要慢慢来,急不得。
书目这些书,有些他还得现收集,所以这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做完的事情。
这只是提高文学修养的书目,还有古玩鉴赏的一些书目,如《营造法式》、《工程做法》、《陶说》、《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格古要论》、《天工开物》以及碑帖集,这些都是基础,反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古文化。
咱就说这文字吧!
民国时候发现了甲骨文,这个也只是有少量的著作,主要是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这主要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还有商周的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秦朝有大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
汉代的草书,这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汉末有了今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
到了唐朝有了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这些种种的文字,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只能事慢慢的增长知识吧!
一转眼到了七月份,在报纸上看到了恢复那位大人物职务的报道。
这还是王大妈晚上带回来的旧报纸,朱老拿过去看了,竟然又让金斗去报刊亭买了最近几天的报纸。吃着晚饭也在看,一遍一遍的看。现在大家在新买的地方住,原来的棚,则放一些杂物。
朱老吃完饭也没有放下报纸,躺在摇椅那,边看边琢磨。几个人也端着小凳子,围着旁边的茶几。
于伯伯拿着那位老人复出的报纸看了起来,也是极为的认真。王大妈也是把金斗拿着的其他报纸翻出看了起来。
朱老看完后,肯定的说,这个天要变。
“这位老人是留过洋的,他的政策是支持发展经济的,当时也因此而沉寂了一段时间,他主持政局的时候,政策也都是启用老干部、恢复了一些人的名誉,加强经济方面的建设,我想这天是要变好了。”
“这位老人,怎么感觉有点像党政军一把抓呢!”金斗不解的开口问了出来。
几个人就笑了起来。
于伯伯就说到,这就是这位老人已经掌权了。
朱老补充到,他估计是分管科技和教育,你看这里有他的文章。
众人也都看了过去。
朱老对金斗说,小斗子,你最近最好加紧复习基础知识,也别学其他的了,你就把数理化学好。我估计国家召开科技和教育大会,是要有所改变。小于,你也给你的两个孩子,寄信,让他们找资料复习。我看那个自学丛书就很好,就是只有一套。咱们都辛苦点,大家一起抄,有备无患。
王大妈不太确定的说,小斗子还有她的儿女都已经过了年纪了,也不是应届生,现在就是农民或兵团职工,这能行吗?
“我觉得有戏,就现在的学生,你也知道都学的是什么东西,学工学农,要不就是背名言,能和原来的学生比嘛,这政策还真可能松一些。现在开始学,备不住能考呢,到时有咱们也可以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你说是吧!”于伯伯琢磨出这番道理。
“那我也能考吗?”金斗有些紧张的问,这就是转折,如果能考大学,那就是多幸运的一件事。
“这个很难说,不过咱们先准备着,不行再想办法。”王大妈安慰这金斗。
金斗点了点头。
“这本丛书是魔都出版社出版的,也不知道那里现在有没有,刘老师就回魔都了,我可以打电话让他买几套,刘老师也可以买一套。”
就这样第二天金斗就到邮局打长途电话,当时打个长途一是死贵死贵的;二是特别的麻烦,还得审批;三是转接也非常费劲,等了几个小时才联系上。四是通话质量真的差,必须靠吼,这才能连蒙带猜的知道对方都说了些什么。
刘老师也有些感觉到了时局发生了变化,他已经买了一套丛书正在复习,让金斗不要怕机会渺茫,外一有奇迹发生呢。又让刘老师再买几本过来,这样就结束了通话。通话费就八块多,真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又在邮局那挂号邮寄了一百元钱。这是让于伯伯出的,让多买几本。
最终和书过来的就一封信,把只买了一套的原因说了下,等刘老师再买的时候,只抢到了两套,一套是他的家人要用的,所以说了声抱歉。因为世界上绝对不缺少聪明人,这两套还是他通过内部关系弄过来的,现在正在着手再版,但那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买到,不过到那个时候确实也买不到了,一般都是只能买到一本两本的,大家传着抄。
有一套已经很好了,于伯伯也有先见之名,让大家手抄了一套,金斗决定留下手抄本,两套印刷本分别寄给了于伯伯的一对儿女。
金斗也回村看看家里的亲戚有没有要学习的,可以一起复习。但用奶奶的一句话说,这些人没有一个读书的料,让金斗好好学,别操那些没用的心。
回到琅琊,除了工作外,就一心扎在基础知识里,又有三位名师的教导吧,进步还是很快的。
10月份,高考的通知就下来了,而且是农民、工人、军人、下乡知青也可以报考。于卫红和于卫国都激动的在信里表示老爸老妈万岁了。
开证明报完名以后,金斗就专心的在家里复习了。生活起居就拜托给王大妈了。初考很轻松就过了,根本就不费力。等领了准考证,已经是12月份了,那真是天寒地冻啊,不过考点放到了山厅区的学校,也是很远的,不过好在徐金斗有自行车,每天可以来回跑,有些山区的直接就睡在大道上的都有,背着行李,弄得厚厚的,搭了个草棚,不过大多都找人家寄宿,有钱的住了招待所,几个人合住也是很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