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七年(1881)三月十一日凌晨,宫中传出一件离奇大事,说是有一位太后于前一日夜间驾崩。此前慈禧太后的病情虽已有所好转,但也有可能反复,因此都以为崩逝的是慈禧太后;及至进宫,才知道缠绵病榻数月的慈禧太后安然无恙,死的是身体一向很好的慈安太后。
都不相信,慈安太后刚过四十五岁,平日里淡泊简静,知命乐天,看上去是克享大年的样子,怎么会出这样的事?群臣莫不心存疑虑,由是流言四起。
她是初十戌时去世的,戌时是晚上七点,而大臣们得到宫中“出大事”的消息,却是在夜间的三点多钟。中间隔了八个多小时,才通知外臣进宫,让人怎能不起疑心?而进去以后,不是先去钟粹宫“擗踊哭临”,而是先去太医院看方子,一共是五张,都是初十这一天的,最早的一张,有“额风,痫甚重”的字样。到了傍晚,即宣布“六脉将脱,药石难下”,具名的是太医院左院判庄守和,和一个从未听说过名字的周之桢,而一向很红的李德立,竟不知哪里去了。
照方子上看,头天中午就已经“神识不清,牙关紧闭”,病情十分凶险了,何以这时不通知王公大臣,反而封锁消息?崩逝之后,又为何相隔四个时辰才报丧?而且病势如此凶险,何以不传名满天下,为慈禧太后治病的薛福辰、汪守正诊脉,反倒传了名不见经传的周之桢?
凡此种种,都让人疑窦丛生。
从昌平匆匆赶回来的恭王,一到军机直庐就让人拿方子来看,是表示不相信。随即又问宝鋆瞻视了遗容没有?得知进去“哭临”的时候,慈安太后已经“小殓”,且太后的内侄恩焘并不在跟前,越发觉得可疑。
原来,宫中多年传下来的规矩,后妃一死,首先是传娘家的直系亲属进宫瞻视,然后才能小殓。如今说是恩焘不在场,就已小殓完毕,不是欲盖弥彰是什么!
各种流言不胫而走,传的最多的,是慈安太后死于慈禧太后送去的一盘“克食”。“克食”是满洲话,译成汉话,是恩泽的意思,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凡御赐给臣下的食物,不论肴馔果饵,都叫做克食,后来才渐渐专指“饽饽”。慈安太后爱吃零食,这天歇午觉起来,见慈禧太后派人送来一盘克食,当场就捏了两块吃了。谁知吃下去不久就手足抽搐,钟粹宫的首领太监去长春宫报信,居然让李莲英给拦下了。
然则慈禧太后好好的,怎么会突然想起来下这样的黑手?据说是起于多年以前,文宗显皇帝的一道遗诏。“文宗显皇帝”即咸丰皇帝,他死后谥“文宗”,“显”是他的庙号。那是咸丰十一年春,在热河行宫的事,彼时慈安太后还是皇后,慈禧太后也还是懿贵妃的身份。病入膏肓的咸丰帝,担心自己死后,“兰儿”会爬到慈安太后的脖子上拉屎拉尿,就预先准备了一道“遗诏”:
咸丰十一年三月初五日谕皇后:朕忧劳国事,自知大限将至,不得不弃天下臣民,幸而有子,皇祚不绝;虽冲龄继位,自有忠荩顾命大臣,尽心辅助,朕可无忧。所不能释然者,懿贵妃既生皇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太后;惟朕实不能深信其人,此后若能安分守法则已,否则着尔出示此诏,命廷臣除之。凡我臣子,奉此诏如奉朕面谕,凛尊无违。钦此!
本来,权臣肃顺是劝他行“钩弋故事”的,但他思前想后,到底于心不忍。所谓“钩弋故事”,是指汉武帝幽毙钩弋夫人的事。汉武帝晚年,爱姬相继下世,后宫十分寂寞。他五十九岁那年,巡幸到了河间地方,随扈的方士中,有人善于“望气”,说是那一带有奇女子,武帝于是派出“郎官”四处查访,果然就访到了。此女姓赵,曾得过一场大病,六年后病愈,却两手成拳,怎么也打不开了。
这是件很离奇的事,汉武帝下令召见。一见之下,果然眉目如画,丽质天生,只是两拳紧握。武帝唤她到自己面前,亲自去掰她的双手,居然掰开了。这也许是有人有意安排,为的是耸动听闻,才能到达御前。武帝当即将她带回宫里,封作婕妤,住在钩弋宫,所以称做“钩弋夫人”。
后来,又出了一件奇事,钩弋夫人有了身孕后,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一个男孩。老年得子,武帝珍爱异常,取名弗陵,小名就叫个“钩弋子”。又因为传说大尧在娘胎里,也是十四个月才出生,就有心把大位传给这个小儿子。但这话是不能明说的,“钩弋子”还小,说出来会遭不测;也不能总放在肚子里,就让人画了一张画,是周公辅成王的故事。这样,左右的大臣一看,就都明白他的心思了,只是谁也不敢说破。有一天,武帝无缘无故,突然就大发雷霆,拿钩弋夫人下到了狱里,当晚就处死了。
武帝的想法,自古以来,幼主在位,母后年轻掌权,必然骄淫乱政,形成所谓的“女祸”。但文宗生性优柔寡断,又哪里有汉武帝的手段?只能亡羊补牢,先准备一道“遗诏”。坏就坏在这年的二月二十八,孝全成皇太后生日,慈安太后在钟粹宫默坐追念,突然就想起这件事了。孝全成皇太后是文宗生母,生前住在钟粹宫,崩逝那一年,文宗才十岁,以后一直在里面住到十七岁才迁出。慈安太后感念文宗的恩遇,所以在穆宗大婚之后,就挑选了钟粹宫作为定居之所。她对她这位没见过面的婆婆,也是敬礼有加,每逢正月十一的生日,二月二十八的忌日,都要请喇嘛唪经。想想二十年来,自己和慈禧太后共同经历的大风大浪,再想想文宗当初的担心,不由得心生感慨,悲从中来。这道“遗诏”留着,终究是个祸害,但就这么烧了,又不甘心,于是拿出来交给慈禧太后,是捧出自己一颗真诚相待的心,让她知道。慈禧太后是什么人?如何能咽下这口气?慈安太后到死都不明白,是她的一念之慈,把自己害了。
清朝的野史笔记中,有很多关于慈安为慈禧所鸩的记载。但是近来,有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推测慈安太后是死于脑溢血,其主要依据是《翁同龢日记》。据三月十日翁同龢记述:“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语气平静。此后他还在日记中,记录下了慈安的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情况,从中可以知道发病的全过程:“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根据这一记录,综合现代医学知识,慈安极大可能是死于急性发作的脑血管疾病。但当晚翁同龢接到入宫通知时,又表现出了极大的惊慌失措:“子初,忽闻呼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闻云东圣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促中悲与惊并。”这与上面的两段记述,明显自相矛盾。众所周知,翁同龢日记是删改过的,因此对他所说的话,我们也只能存疑。
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
当时天下称东宫(慈安)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款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
王庑生《述庵秘录》:
慈禧既病数月,孝贞后(慈安太后谥孝贞)独视朝,辛巳春三月十日晨,召见军机,御容和怡无疾色,但两颊微赤,军机退。午后四钟,内廷忽传孝贞崩;命枢府诸人速进。向例帝后疾,传御医,先诏军机悉其事,医方药剂,悉由军机检视,时去退直五小时,宫廷暴变,诸臣皆大惊。
抵宫,见孝贞已小殓,而慈禧坐矮凳,言东宫向无病,日来未见动静,何忽暴变至此!诸臣仰慰顿首,出议丧事。曩(以往)时后妃薨,即传戚属入内,瞻视后小殓,历朝以为常。孝贞薨,椒房无预其事者,众咸叹为创闻。
王庑生《述庵秘录》:
孝贞故喜小食,薨日,慈禧以糕饼进御,逾数时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