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郑和宇清清楚楚的知道于小微对他是排斥的,是看到就想要远远甩掉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郑和宇不知道。
对于女孩,郑和宇还是比较懵懂的了解的。只是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幸福家庭的郑和宇,对于父母的恩爱他早已免疫,爸爸出差回来大包小包的一定是给妈妈带的,第一个拥抱的也一定是妈妈。妈妈性格软糯,那么大的人了,在家里还是跟屁虫似的在爸爸身边跟前跟后,睡觉前一定要让爸爸跟她说“我爱你”才算结束的小女人。已将近五十的人了,穿戴还是很年轻,身材皮肤保养的也很好,浓眉大眼,皮肤白皙,在外人眼中是一个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大学老师,只有郑和宇知道妈妈在家里的磨人精模样,从小郑和宇就觉得自己绝对是路边捡来的,不然怎么存在感那么低?但是父母的爱情是郑和宇所向往的,这样的家庭生活也是郑和宇最希望自己也能够拥有的。
第一次在图书馆见到于小微,郑和宇的心就动了。
这是一个不同于他往常所见每天嘻嘻哈哈只知道穿衣打扮外加八卦明星的女孩子,于小微沉静的气质,拒人千里之外的恬静感和郑和宇在外人面前的妈妈如出一辙。当初,爸爸也是这样被妈妈迷倒的吧?
可是,为什么我就是不能够入了于小微的法眼呢?爸爸有时候在家里了开玩笑会说当年也是花了九牛二虎的力量才追到的妈妈,如今,我是不是力量还是没有使够?
郑和宇不要看着外表阳光帅气,像一个从未经历过磨难的奶油小生,但是从小到大,他都有着一股子的拧劲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喜欢东西也是如此,如果是喜欢的,往往是第一眼喜欢之后依旧会喜欢,买衣服买东西也是一样,好,我第一眼就相中了,不用再逛了,逛也白逛,还是这一个。喜欢的衣服和鞋子会一直穿,哪怕有新的也依旧如此。从小妈妈就笑他和他爸爸一样,只要喜欢上一个东西,哪怕有再好的也会坚持。有时候还打趣郑和宇的爸爸,当年你选上我是不是就和你买东西是一个性质?喜欢上了就一直是这一款?说完还敲了敲爸爸的杯子,同一款已经买了好多次了,坏了还买同一款。郑和宇爸爸哈哈打趣儿子,儿子将来也会和我一样的。
是的,一语中的,郑和宇之于于小微,就是如此。
一眼就相中,一见钟情。
郑和宇从没有追过女孩子,从前学业忙,从未操过这种心,也没有哪个女生入过他的法眼,受到情书也是一笑了之扔了。可如今,小白一只。该怎么追上自己的女神呢?
一开始,就是想要见到于小微,四处打听,知道了她的宿舍楼,上课时间,甚至打听到了她的手机号码,是的,郑和宇对于于小微的喜欢,一开始就是显而易见的,是希望昭告天下的。是的,郑和宇喜欢于小微,于小微是郑和宇心中的女神。
对于大家的起哄,郑和宇没有反感,而是一种骄傲,喜欢于小微本是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有什么藏着掖着的?
每日,郑和宇就会早早的在于小微宿舍楼下等着于小微下楼吃早餐、上课,远远的看见于小微和一个高大的女生出来,淡定从容的样子让郑和宇心跳加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但是到底是阳光四射的男孩,见到于小微竟也能够笑的出来,白白的牙齿露出来,见于小微走近,“小微,早上好。”他知道,他的笑容是最具感染力的,在家的时候,每每妈妈不高兴爸爸就总是用呲着大白牙的方式来接近妈妈讨好她的。
可是在于小微这里完全不起效啊。
“哦,你好。”于小微不冷不淡的一句回应。脚步都没有为他停留一步就离开了。只剩下郑和宇石化在那里,一天不行,就两天,连着一个月,每天两次“偶遇”,不敢超过两次,事不过三,生怕于小微烦了恼了。
然而,并没有什么起色,倒是于小微旁边的那个高个子女生已经开始大老远就冲他挥手然后跟他再见了。于小微照旧是不冷不热的一句“你好”。
路边偶遇不行就图书馆偶遇吧,于小微是雷打不动的每周四下午回去图书馆文学类的书区借书看书做笔记的,那天,郑和宇借了本《悲惨世界》慢慢的走向于小微看书的那个大方桌子,于小微的对面没有人,郑和宇的心扑通扑通直跳,轻轻地搬开椅子,然后坐下,生怕惊动了对面的于小微,看的入神的于小微没有抬头看他,也许,除了书和经常陪着她的那个女孩子,于小微就没有关注的人和事了吧。
郑和宇此刻就坐在于小微的对面,下午的阳光很好,照的于小微整个人就像给涂了一层光环一样,就连耳鬓边细微的绒毛也照的清清楚楚。于小微看书很认真,眼睫毛扑闪扑闪的像一个小帘子,不施粉黛也依旧白净难找瑕疵,因此显得眉眼更加的突出好看,嘴唇衬得更加的红润,投入看书的模样一脸的禁欲系,衣服洗得干净朴素,细长的手指翻动书页的样子让人不忍打扰。
是的,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女神。郑和宇在心中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于小微瘦削的样子更让他想要保护她。清冷纯洁的模样让他更加尊重爱怜她。
一时间,郑和宇看呆了。
于小微沉在书的海洋中,为于三观卖血记中的冷幽默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忘了周围的一切,不知不觉书已看了大半,于小微也是在上现当代文学的时候老师讲解到作家余华的时候喜欢上他的作品的,尤其是老师说道,余华的家对面就是医院,余华从小就经常看到人生的生离死别,所以他的文章很善于以白话的形式把生活的苦难写出来,以无夸张、无议论、无感慨的纯客观冷静的叙事贯串始终,只在很少的地方运用了描写的方法,可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例如许三观六十岁卖血被拒绝后流下了眼泪:“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了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一连串的五个比喻句看来寻常,并无文采,但却切合人物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
叙述人站在中立状态,进行包孕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显示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由此透露出余华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关怀。也极大的引起了于小微的共鸣。
余三观让她想起了她那个懦弱无能的父亲。和余三观一样的无能又愿意奉献,可是在关键的时刻,余三观是挺身而出的,可是我的那个父亲呢?于小微又想起了那个无助的雨夜,父亲的隐忍不发一声,让于小微绝望,看破这个世界。想到这里,于小微的一颗眼泪不自觉的掉落书页。抽了下鼻子,想要擦眼泪,抬眼,一只大手已经递过来一张纸巾,是郑和宇?
怎么是他?
他什么时候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