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马库森在论述对资本和劳动力具有“粘着性吸引力”的经济区域的特征时,曾将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作为“第三意大利”新产业区经济的代表(Markusen,1996)。马库森承认新产业区模型是经典的马歇尔产业区模型的最直接变异。在马歇尔模型中,产业区企业的主要构成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进行的生产大多集中在一个特定产品的某一环节,因此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区整个地方生产系统是由不同的企业价值链构成,企业间的分工、协作造成整个产业区价值系统的报酬递增,以此获得“范围经济”。本章在考察艾米利亚产业区企业构成特性的基础上,对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进行了界定,探讨了产业区形成的条件及竞争力,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产业区经济的静态优势。
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统计资料表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意大利近98%的制造业企业雇佣人数在100人以下,90%的企业人数不足20人。2000年,意大利“非第一产业私营企业部门”(不包括从事农业、渔业和狩猎业的私营企业部门)中的企业总数为412.5万个,企业平均雇员数为3人,为欧盟各国中最低,而且企业构成中相当比重是1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Euro-pean Commission,2002b)。
但是,意大利直到采用了欧盟标准后才有了统一的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和划分。欧盟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依据企业雇员人数、年营业额或资产总额。根据欧盟委员会1996年发表的“欧盟委员会建议”,中小企业雇员总数应在250人以下,年营业额在4000万欧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2700万欧元以下)。考虑到意大利企业规模一直较小的历史事实,意大利工业部在欧盟标准上做出了适当调整,规定中型制造业企业的雇员数在50~249人之间,中型服务性企业则在20~95人之间;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雇员数在10~49人,而小型服务性企业则在10~19人;企业雇员人数低于10人则被统一归为微型企业。另外,中型企业年营业额一般在2000万欧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1000万欧元以下,小型企业年营业额则在750万欧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375万欧元以下。
必须指出,在艾米利亚产业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构成是市场竞争、政府产业政策、区域产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中小企业依托专业化产业区的竞争优势
产业区内企业间存在劳动分工,单个企业将本企业生产活动集中到产品的某个生产环节上。这种垂直分解的生产方式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培养、提高“核心生产能力”,结果一方面是单个企业的生产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并有效地解决了产品的质量控制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产业区企业在取得成本优势的同时,还能够在日常生产中获得高度的灵活性。首先,企业可以利用生产分包制带来的优势,在产品需求发生变化时及时对产量进行调整。另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市场需求,通过调整其承包商的结构,使产品生产出现差异性。为此,有学者将产业区内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归结为专业生产、企业间协作和生产中的灵活性(Bianchi,1997)。该生产方式带来的较稳定的利润使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观上缺乏大幅度扩大经营规模的实际愿望(Good-man,1989)。
二、意大利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意大利政府认为,中小企业可以克服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结构刚性,成为创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主力。意大利中央政府通过各种立法,在生产经营、企业融资、产品国际化和技术研发与转让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引导、扶持。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好的使用,意大利政府在欧盟的政策框架内将低增长的经济结构调整区(第一类区域)、工业衰退区(第二类区域)、就业形势严峻地区(第三类区域)、产业升级调整区(第四类区域)、农业地带(第五类区域)等五类地区确定为优先扶持对象。其中第五类区域又细分为农业结构加速调整区(第五类甲级区域)和农村发展地区(第五类乙级区域)等两个子区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中央政府颁布的旨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立法。
意大利政府的产业政策客观上造成产业区的中小企业为了继续享受这些优惠待遇,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仍希望维持较小的经营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资本市场并不发达,中小企业无法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性并购。同时,意大利中小企业中家族企业又占相当大的比重,而此类企业主对家族的控制权一直非常看重,这也为中小企业以传统的并购方式实现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带来了实际运作困难。
三、区域产业结构对中小企业格局的影响
意大利的经济地理可以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即西北部工业三角地带、中部和东北部新兴的“第三意大利”以及南方地区。西北部是意大利工业化最早的地区,包括伦巴第、皮埃蒙特、利古里亚、瓦莱·达奥斯塔等大区,米兰、热那亚和都灵等大城市是重要的经济中心,从事钢铁、能源和汽车生产的大型企业较多。与此相反,由农业经济发展起来的“第三意大利”则以传统消费品生产为主,专业化产业区中的中小企业使地方生产系统更加富有弹性。南方地区一直是意大利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至今仍以农业和传统手工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为了扶持南方经济发展,意大利政府和私营企业部门兴建了一批大型制造业项目,造成南方地区大型企业数量攀升。
通过考察三大经济地带1961~1981年间制造业就业比重,就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结构对企业构成的影响。1961年,西北部工业三角地带和“第三意大利”的制造业企业均以大型企业为主,此类企业就业人数占本地区制造业就业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6%和29%。到了1981年,西北部地区大型企业就业比例尽管下降到27%,但此比例仍为全国最高,而“第三意大利”随着区域产业结构向传统消费产品制造业转变,产业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就业比重最大,约为32%。南方地区在这20年间一直是1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在制造业中就业比例最高,但以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升幅最快(Bellandi,1989b)。
是1971年,传统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第一大就业部门。伴随着传统制造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该地区企业出口大幅增加,企业员工收入也快速增长。一方面,到1980年,中小企业员工与大企业员工收入差距已缩小到20%左右,但企业人均资本品投入比例却超过大企业16%(Amin,1989a)。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规模并未出现明显扩大,5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至今仍是“第三意大利”地区最重要的企业类型。这种企业构成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区域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采用的“弹性专精”生产方式相吻合,因此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第三意大利”的核心区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造业的就业结构。尽管微型企业就业仍占相当比重,但是小型企业就业比重最高,达33.3%。
四、传统的经济地方主义影响
在意大利中部地区,左翼社会主义思想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东北部地区则是罗马天主教的传统势力范围。19世纪中后期,意大利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上述两种政治势力均未获得更广泛的政治权力,但却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政治文化被保存下来。这两种政治文化均以推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地方政党和宗教团体发起建立了很多中小企业互助组织,通过银行系统吸纳当地社区居民储蓄支持本地经济发展,提倡职业教育。中部地区的很多社会活动家甚至认为这种社会协作型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具有剥削本质的资本主义的一种替代模式(Goodman,198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意大利共产党和基督教民主党分别控制了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它们都致力于与企业工会等地方利益集团进行协调、合作,共同制定有利于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正是它们“对产业关系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才构成了中小企业经济的地方主义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取得了一种社会调和关系,产生高度的经济灵活性”。这种经济地方主义带来三个直接后果:
1.“第三意大利”工会势力相对薄弱,企业间劳资关系比较平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许多企业为了避免因设立工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乐于将企业控制在一个较小规模。
2.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软性生产要素”外,地方政府还注重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提倡企业间协作、担保融资,鼓励技术转让和产品国际化等。地方政府负责确定地方发展项目,向意大利中央政府部门或欧盟的有关部门申请资金支持,并负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指导。
3.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兴起。最具意大利特色的此类机构是“真实服务中心”。这是一种具有互助组织性质的服务机构,主要为专业化产业区的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市场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机构大多有着深刻的政府背景,有的甚至就是由地方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合办。
经济地方主义为意大利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具有经济外部性的发展环境。产业区中小企业在维持原有经营规模的同时,如能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商业环境,就既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避免了因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高昂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但是,形成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核心条件是企业间的协作,而中小企业只有在以专业化产业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域才能获得这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