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额地区钮祜禄氏是一个大姓,原来大都生活在松花江的源头长白山地区(今属吉林省)。后来也许是跟随着建州卫南移至此的。例如,清朝开国元勋、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即“世居长白山”,后随祖父阿陵阿“移居英额峪”。额亦都一家是巨室大户,颇具资财,雄居乡里,远近知名。祖父阿陵阿在部族中很有声望,被人们称为“拜颜”(亦称“巴颜”,意为富翁)。额亦都还在童年之时,父母就被仇家所杀,他本人因躲藏在邻村才得以幸免。他怀着无比仇恨,发誓要报此深仇大恨。当他刚刚13岁时,就“手刃其仇”,不久为了避难投奔到嘉木湖寨长、姑父穆通阿家,依靠姑母和姑父生活。万历八年(1850年),额亦都在姑父家与努尔哈赤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结成生死之交。从此他一直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成为当时著名将领之一,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和珅虽非额亦都的直系,但他们同属一姓,推测应当会有血缘关系。
和珅的直系先祖叫噶哈察鸾,属正红旗人,系赖卢浑都督的亲伯父。“国初来归。其曾孙倭琛,由前锋从片山西,攻浦城县。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即“勇士”之意)号,授骑都尉。后征浙江舟山有功,加一等云骑。历任杭州副统,缘事革职未袭,又噶哈察鸾曾孙阿尔吉禅,原任郎中,兼佐领。雅尔吉、达珠湖俱原任护军校。元孙锡礼洋原任护军校。兼佐领。纳鼐原任山西布政使。常绶原任给事中。图尔泰、爱唐阿俱原任御史,兼佐领。
“拉汉泰原任给事。图尔泰、爱唐阿俱原任御史,兼佐领。拉汉泰原任郎中。察哈达原任笔帖式。郎深原任佐领。尼雅哈纳,由闲散过北京,征山东,梯攻河间府,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卒,其子鄂锡理袭职,遇恩诏加以为二等轻车都尉。卒,其弟蒙鄂绰袭职。卒,其子武勒袭职。卒,其亲叔之子长生袭职。卒,其子阿哈硕色袭职,兼佐领,从征准噶尔,在和通呼尔哈脑尔地方击贼阵亡,其叔伊兰泰袭职时削去恩诏所加之职,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历任护军统领兼佐领。卒,尼雅哈纳巴图鲁之四世孙常保现袭职,后追叙阿哈硕色阵亡军功,赠一等云骑尉,其子善宝现承袭。”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家族世代获有军功,特别是其高祖尼雅哈纳凭藉军功,为后代挣下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和王申的父亲常保袭职后,还曾任福建副都统。此时因追叙阿哈硕色军功,又赠给他家一等云骑尉的世职。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辉煌的家族,武官世家出身的和珅又怎能说出身“贫贱”、“低微”呢?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无凭无据的。按史料属实,和珅出生在清朝中叶满洲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中上层武官家庭,那才是比较客观恰当的。
2.博古通今,才貌双全
何谓博学家,乃是“饱览群书,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人。只有这样的文人才更能对一件事情客观地发表观点,更有资历指正方圆。和珅就是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文人。他自幼就聪明上进,肯动脑筋,满汉皆通,他所学的各种知识,基础都十分扎实,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
在《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只记载和珅“少贫无籍为文生员。”除此之外,有关和珅青少年时期的记载很少。但从笔记和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珅童年时曾在家里与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到了少年时期,他们两人一起被选人咸安宫官学读书,咸安宫官学坐落在皇宫西华门内,与武英殿相邻,这所学校最早建于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是在雍正帝的提议下,由内务府负责创办的。一开始雍正帝看到咸安宫有房屋空闲,而“景山官学生功课未专”,便命令“于内务府佐领、管领下幼童及官学生内,选其俊秀者五六十名,或百余名,委派翰林等著住居咸安宫教习”。雍正七年四月,遵旨意准于景山官学生,及内府佐领、管领下闲散幼童内,视其俊秀可以造说者,选九十名在学肄业。这说明学校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培养内务府人员的优秀子弟而设立的。但是到了乾隆年间,学校性质就发生了一定变化,它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主要是大量招收八旗官员优秀子弟入学。正如嘉庆时期任过云贵总督和翰林院编修的吴振械所说:“咸安宫官学,在内西华门内,为八旗官员子弟读书处。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员充。其后由掌院派充,满二员,汉四员。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满总裁稽之。”乾隆初年,该校学生的组成情况大致如下:“乾隆元年二月,……著将现在内府三旗九十名学生内,尔等共同选其优者,留三十名。再令八旗都统等,将可以造就之俊秀子弟。每旗选十名,送咸安宫读书如大臣子弟有情愿读书者,亦令入于额内读书。”又,曾在乾嘉道三朝为官的英和,在其所著《恩福堂笔记》中,谈到京师有许多学校,如宗学、觉罗学、八旗官、琉球官学、俄罗斯学、算学、国子监南学和咸安宫官学等。在这众多的学校中,咸安宫官学是一所优秀的学校。他写道:“雍正六年初设咸安宫官学,选八旗、内务府俊秀子弟入学读书。先公甫十龄在学中,同学者先世父文恭公、阿文成公、舅氏原任中丞良公卿,中第后始出学。至七旬时诵经尽卷,不遗一字,每示余日:‘皆家塾、官学之力也’。”这就是说,英和父亲德保在10岁时就进入了咸安宫官学学习,与阿桂、良卿等人是同学,这些人都是在中了举人或进士后,才离开这所学校的。
咸安宫官学的教师均为翰林充任,学校分为汉书十二房、清书三房,各设教师一人,设教授骑射和满语的教师各三人。该校所设课程,主要有满、汉、蒙古语文以及历史等文化课。此外,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习骑射和习用火器等军事课程。因为满族是靠武功“马上得天下”的,故清代前期十分重视军事课程。昭闷在《啸亭杂录》中,就曾对成安宫官学作了十分具体的描述:“雍正中,设八旗官学,凡三品。设咸安宫官学在西华门内,择八旗子弟之尤俊秀者,充补学弟子,……其教习皆用进士,或参用举人,非旧制也。其次景山官学,在景山内,皆内务府子弟补充。”由以上叙述可以得知,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筛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长相俊秀,个个一表人才。在这所学校里任课的教师,绝大多数为进士出身的翰林,最差的也是举人。该校课程多样、全面、正规,要求严格,教学效果好,成绩显著,培养了大批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于将。这说明咸安宫官学是清代各种学校中的佼佼者,即今天的重点学校。在这里就读的学生,大多数是人品出众、才貌双全的八旗后生。
和珅大概是在10岁后进入这所学校的。由于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加上他有一股上进的精神,所以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后来得到他信任、照顾和提拔的老师就有吴省兰、李璜和李光云诸人。
由于和珅的努力和博闻强记,在咸安宫官学学习期间,不仅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他的满、汉文字水平也提高得很快,此外,还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同时他的诗词、书法、绘画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正如和珅悼念其弟和琳的诗中说道:“幼共诗书长共居”。此外,当时著名学者袁枚也曾表彰和珅、和琳兄弟“少小闻诗通礼”。这些都是说他们兄弟聪敏、机智,知书识礼。
和珅还练就了一笔好字,他的字看起来很有功力。同时,他对诗词歌赋与绘画也很感兴趣,虽不能说他的诗词造诣很高,但他是写过不少诗词的。
由上面可以看出,和珅在诸同学中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优等生。因为清代中期,八旗子弟大多数已腐化堕落,终日养尊处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他们把养鹌鹑、斗蟋蟀、提着鸟笼子进出戏园、妓院视为人生的最大乐事。许多人已腐败透顶,成为纨绔子弟。同时也是因此时和珅仍勤奋好学,才为他以后进官展示充分“才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可谓“自古英雄出少年”,人一生的成就中,少年的基础是无论如何也不可缺少的。
3.喜得贤妻,英廉孙婿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女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婚姻对一个男人来说很重要,尤其是一个贤惠、能干的妻子对男人来说更是人生的一个宝。才貌双全的和珅18岁结婚,妻为英廉的孙女冯氏。
关于英廉,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再重述一遍。英廉,字计六,号梦堂,原姓冯,内务府包衣籍汉军镶黄旗人。雍正十年中举,最初为笔帖式,累迁淮安府外河同知、永定河道,内务府主事、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正黄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并担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可以说在乾隆时期他是颇得皇帝信任的有名的高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故时,乾隆帝特赐白银5000两治丧,祀贤良祠,谥文肃。由此可见,英廉在乾隆时期始终为官,地位也比较重要。《清史稿》作者在评论英廉时曾说:“先陟外台,□历著声绩。”这说明英廉为官还是比较有作为的。
英廉的先世前面已经交代过,他虽然出身内务府包衣籍,但由于本人努力而身居显位。他一生究竟生有几个儿子,目前尚不清楚,但至少有一个儿子和儿媳是在他健在时就先后去世了,并留下一个小女孩。因为孙女自幼失去双亲,祖父就格外怜爱,精心培养。长大成人后,为了给她挑选一个理想的佳婿,英廉确实费了一番苦心。他想为孙女找一个既品行端正,又年轻貌美、才气出众、将来有所作为的才貌双全的后生。他左挑右选,最后才选中了和珅。
论相貌,和珅确实是很难寻觅的美男子,他是一个英俊青年,一表人才,百里挑一,令人喜爱。只见他“躯干如中人,面白皙而事修饰,行止轻儇,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每有所言,皆能悉举其事之本末”。总之,他是一位少年英俊、颇具才气、办事干练、人才出众且人见人爱的好苗子。由此可见,英廉亦是一位颇有眼力和远见之人,他料定和珅后来会有所作为,非等闲之人,所以他决心把心爱的小孙女许配于他。
和珅家庭虽说是个中上等人家,但其父长年在外地任职,开销较大。又可能此时其生母已经过世,他与其弟和琳与继母关系不太好,因此经济拮据,手头不大宽裕。据说这个时期,他常常带着他家仆人(车夫)刘全四处找人借钱,以补助他与其弟和琳等在咸安宫官学的花用。这可能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少贫无藉”的依据吧!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英廉的多方关照、呵护,他顺利地完成了在咸安宫官学的学业。待到成年(18岁)时,英廉为其孙女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并亲自主持、操办了和珅与冯氏的婚事。
和珅与冯氏结为伉俪之后,二人相亲相爱,感情颇好,夫唱妇随,比翼双飞,彼此共祝百年谐好。这种感情从嘉庆三年冯氏去世时和珅的沉痛、寂寞的心情可以表现出来。那年他曾为妻子连作六首悼亡诗,其中一首写道:
结缡三十载,所愿白头老。
何期中道别,入室音容杳。
屏帏尚仿佛,经卷徒潦倒。
泪枯挽莫从,共穴伤怀抱。
游川分比鳞,归林叹支鸟。
追思病时言,尚祝余足好(时余足疾复作)。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与冯氏结婚以后的三十多年,彼此关系一直很好,恩恩爱爱,相互关心,感情甚深。
4.捕捉信息,伺机而动
人们常叹自己“怀才不遇”,说是世上少有伯乐。其实,不要抱怨别人没慧眼,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有为自己捕捉机遇。我们应该像和珅那样懂得捕捉信息,伺机而动。尤其当今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我们就更应该如此。
乾隆四十年(1775年),和珅从三等侍卫擢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兼副都统。第二年正月,是年和珅27岁,乾隆帝便任命他为户部右侍郎;三月,擢升为军机大臣,这是他步入中枢政务的开始;四月,兼内务府大臣;八月,调任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充国史馆副总裁,戴一品朝冠;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并全家从正红旗抬入正黄旗。真可谓“骎骎向用”。这种提升速度在清朝是罕见的。这与和珅在一个偶然机会,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恩遇是分不开的。
关于和珅发迹的原因,正史没有记载,但在野史、笔记中却有所提及,并有几种说法,现举例如下:
(1)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记载:“一日警跸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出于柙’一语。扈从诸校尉及期门羽林之属,咸愕眙,互询天子云何。和珅独日:‘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上为霁颜,问:‘汝读《论语》乎?’对日:‘然。’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自是恩礼日隆。”
(2)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一日大驾将出,仓猝求黄盖不得。高宗云:‘是谁之过欤?’各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措。和珅应声云:‘典守者不得辞其责’。高宗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遂派总管仪仗,升为侍卫,洊擢副都统,……尊宠用事,旋由尚书授大学士。”
(3)陈焯在《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大学士伯和珅,起自寒微,以生员銮仪卫一小职,扈从上临幸山东。上喜御小辇,辇驾骡,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一日,和珅侍辇傍行,上顾问是何出身,对日:‘生员’。问:‘汝下场乎?’对日:‘庚寅(即公元1770年)曾赴举’。问:‘何题?’对日:‘孟公绰一节。’上日:‘能背汝文乎?’随行随背,趱捷异常。上日:‘汝文亦可中得也!其知遇实由于此。比驾旋时迁其官,未几蹿居卿贰,派以军机。凡朝廷大政俱得与闻,朝夕论思,悉得上意。”
(4)在《查抄和珅家产清单》中记载:和珅“初官拜唐阿,值高宗驾出,于舆中默诵论语朱注,偶不属,垂问御前大臣无以应,坤时提灯舆左,谨举下文以对,即日擢侍卫,不数年洊涉大僚。”
(5)在《清朝全史》中记载:“一日车驾将发,仓卒求黄盖不得,帝日:‘是谁之过欤?’各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措,和珅应声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帝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乃日:‘汝辈之中安得有此。’然和珅本无学问,惟四书五经稍能记忆,故供奉之旁,对于帝之应签,颇能得宠之门,一跃而为侍卫。”
我们若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即和珅青年时期曾在乾隆帝身边服务,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皇帝发现了他的才华,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和珅长得五官端正,文弱可爱,再加上他口齿伶俐,生性乖巧,办事机敏,聪明能干,又善于随机应变,故乾隆帝十分赏识他,破格提拔,一跃而为皇上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
世间相传,因乾隆帝与和珅有“同性恋”之嫌,故和珅才得到乾隆帝特殊恩遇。笔者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自古以来,人们通往仕途的阶梯乃是科举与察举,或靠武功过人。但也有一种人是靠长相俊秀、头脑灵活、聪明伶俐,从而飞黄腾达爬上高官之位的。例如汉代董贤与长相漂亮,由此得到人君的喜爱从而发迹,于是便破格提拔,一步登天,这真可谓是飞来的恩遇。
乾隆用人,特别是对身边的近臣,更是多方挑剔,不但要求官员机警敏捷、聪慧机灵、办事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漂亮,惹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