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国勇
野心、贪婪、自爱、虚荣、友谊、慷慨、公共精神:这些在不同程度上掺杂在一起而遍布社会的情感,自有史以来一直是所有行动和事业的动因,它们已为人类所注视。
——休谟
1977年,刘海粟下放在安徽凤阳,寄居在一位陈姓老汉家中。
陈老汉有两个儿子,陈老大与陈老二。这两兄弟相差一岁,都长得高高大大,但是性格却迥异。陈老大豪爽干练,做事风风火火,口头禅是“我怕啥”。陈老二却天生胆小,连杀鸡都不敢,而且极为迷信,一天到晚口中念叨着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一天家里断粮了。陈老二跟着村里一帮年轻人去邻村偷南瓜。大家摸着黑,蹑手蹑脚地奔进南瓜地,抱起南瓜就跑。跑回村一看,陈老二不见了。陈老汉急了,这孩子莫不是被人家逮住了。那年头,偷人家粮食可不是小事。被抓住了,打个半死还算轻的,搞出人命来也是常有的事。
一想到这,陈老汉眼泪就下来了。陈老汉哭哭啼啼一路找回去。奔到南瓜地边一看,陈老二好生生的,正一个人跪在地上,朝着南瓜磕头呢。陈老汉火了,一脚把陈老二踹倒在地上,轻声喝道:“你在搞什么名堂?”陈老二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期期艾艾地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偷人家的南瓜总是不对吧……但是我又确实饿得受不了了,所以我给菩萨磕头,请菩萨原谅。我正在‘问诰’呢……”
这‘问诰’是当时农村的一种迷信活动:心中要是有什么事要请求菩萨,就用两块竹片往空中一抛。竹片落下来后,如果一个正面一个反而,就代表菩萨同意了。若是两个都是正面,或两个都是反而,就代表菩萨不同意。
那天说也奇怪,陈老二反复掷了十多次竹片,愣是没出现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于是,他就跪在南瓜地里不停地磕头,乞求菩萨发慈悲了。
那天,陈老汉是揪着陈老老二的耳朵,把他拽回家的。第二天,陈老汉气得躺在床上睡了一整天。气完了,陈老汉就在心里叹气:老二这孩子,老实得过了头,看来是废了!
陈老大呢,跟他弟弟恰恰相反。有一回,家里又断粮了。大半夜里,陈老大一个人跑到十几里外,把人家地里种的红薯偷回来一大袋子。其间,还与两个看地的小伙子发生了冲突。陈老大一拳就打倒了一个,然后旋风一样跑走了。
有了这一袋子红薯,陈老汉一家总算度过了难关。每次吃红薯的时候,陈老汉都要数落一下陈老二:“要是指望你,这一家人就得饿死。你瞧你哥,多能干。”每当此时,陈老二就低着头,涨红着脸,一句话也不敢说。陈老大就劝父亲:“弟弟其实也很好,就是胆子小点。您老消消气,不是有我嘛。只要有我在,咱这一家人就不会饿着!”说到最后一句,陈老大总是骄傲地一扬头。
陈老汉喜欢陈老大,村里人也都喜欢陈老大。陈老大走到哪,都会聚过来一大帮大姑娘小伙子,有说有笑。陈老二呢,挤在人群中,努力地挤出几份笑容,却没人答理。
但是,刘海粟却并不这么看。他觉得陈老二这孩子勤劳、本分又善良,是个好孩子。而陈老大呢,虽然能干,但行为张扬狂放,若是不加以约束,只怕会惹出事来。
这想法,刘海粟也跟陈老汉说过。但是陈老汉不以为然:“先生,您是文化人,我一直觉得您懂得道理多。但是这次,您只怕是看走眼了。老二跟老大,根本就没法比!”
1979年,刘海粟回到了北京。但是不断有陈老大与陈老二的消息传来:陈老大承包了村里的鱼塘,赚钱了;陈老大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生意很红火……陈老二呢,精心侍弄着家里的几亩薄田,日子嘛,也还算过得去。
但是,到了1988年,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老二用辛苦攒下的钱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由于大家都知道他天生胆小谨慎,所以都放心用他的车,他的生意十分兴隆。而陈老大,却因为偷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判了十年刑。
竟然一语成谶!听到这些消息,刘海粟轻叹了一口气。
人的内心,总得敬畏点什么。可以是法律、道德,也可以是行业权威、宗族礼法,甚至可以是宗教迷信。只要有一件是他所敬畏的,就能对他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若是无所敬畏,那迟早是要出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