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何时有火葬场,一般人都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仓镇附近建好的火葬场。那时人们对火葬尚不适应,人们在打架或闹意见时常会扔出一句话:“要你死,送你上北仓”,意思是把你送到火葬场烧了算了。其实,这个火葬场并不是天津的第一座。
天津市第一座火葬场是建立在1930年以前,当时人们不知道它的名字,人们互相谈起它来,就管它叫“烧死人的工厂”。这个“工厂”的具体地点就在和平区新兴路口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南运河的三元村到海河有一道河,这就是天津市的第一道墙子河,河的北面是一条高三四米的大堤,大堤到达海光寺就折向了东南,一直到达佟楼。由于大堤折向东南,所以堤内就形成了一条马路。这条马路就是新兴路和延伸下去的西康路,大堤在南营门和万德庄东桥交口处有一处豁口,在新兴路口上的大堤堤头上是一座公共厕所,再往里走约五六十步就是那“烧死人的工厂”。前门是新兴路上大堤豁口,后门是卫津路,当时,只要这里的大烟囱一冒烟,住在附近的人们就相互走告:“大烟囱冒烟了,又死了一个日本王八蛋!”从人们的话中就可以听出来,这个“烧死人的工厂”是日本人建的。
人们都知道,日本人是实行火葬的国家,自天津有了日租界后,来天津的日本人逐年增多。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所以,日本才在天津建火葬场。他们建火葬场,一是不在租界内建,二是雇用的人员也不是日本人。原因很简单,一是怕影响日租界环境卫生,二是在天津的日本人,除军人外,都是商人和学生,这些人当然不愿意干这种工作。所以,在建立这座火葬场时,除了有焚烧炉、祭奠灵堂的大厅及休息室外,还为管理火葬场的中国管理员盖了好几间房子。叫管理员一家子在这居住。
管理员姓居,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居广仁,一个叫居广义,和我是同学。所以,我们管这个管理员叫居伯伯。居伯伯这个人,日语说得好,为人和蔼可亲,拿我们当他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因此,我跟我表哥及同院的小孩经常去火葬场玩。因为我们这几个人都是同学。又都对烧日本人感到好奇。所以,一遇有日本人死了要烧时,居家小哥俩就告诉我们。我们听见信,早般般地就去了。去的目的,一是看热闹,二是为了图个好吃的东西。每当一个日本人死了,就见好几辆汽车,不是轿车,而是日本的载重汽车,也就是货车,车上不仅有死人还有男男女女的家属和那些日本和尚,他们都跪在灵堂大厅里,听那穿黑袍子的日本和尚念经。那居伯伯就跟来的人把死人抬到焚烧炉,拔开插销把铁门拉开。从里面抻出一个两米多长、一米多宽,四角翘起的铁板来。把死人放上去。因为铁板下面早已摆放好了事先准备的木头。木头都有一尺来长,粗细跟菜瓜似的,居伯伯把油桶提起来,把煤油浇在木头上面,然后把铁板推进去,划上一根火柴,把木头点着了,再关上铁门。再下一步,居伯伯就上炉前去了。那炉前半人多高处有一个二十公分左右的四方窗口,可以从窗口看见死人被烧的情况,我们几个小孩总是抢着窗口往里看。等把死人烧成灰,日本人家属及和尚们都走了之后,居伯伯就把那供桌上的点心分给我们几个小孩吃,每次我们都能分到一个或两个。那点心跟咱们中秋节吃的月饼一样,只不过是厚一些,大一些,重一些而已。拿手掰是掰不开的,牙也咬不动,虽然小时候经常吃些崩豆、臻子一类的坚果,牙齿挺坚固,可也只能啃下一点来,只好拿回家拿榔头砸开一点一点地吃。这种月饼式的点心,上面也像月饼似的有各种图案,看来,也是拿模子扣的。砸开后,发现里面有切碎的杏干、桃仁果脯,是一个什锦糖疙瘩,面少、糖多。每当拿回家时就与弟弟妹妹们分享。至今仍然不忘当时那种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