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乌木棍》第一部
《大义梅花拳》
铁拐残龙著
前言
提起笔,心情激动万分,一时不知从何写起。
五年前便有了写一部宣扬本地特色的故事,可是对于很多过去的事不甚了解。小时候听爷爷讲了很多他们那个年代的事,听起来很有传奇色彩,但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毕竟带有一定局限性。
父亲那个时代虽说一部分和那个年代挂钩,毕竟跨越新旧社会的交接点,故事虽多,仍是达不到我写作的要求。
我的家乡正处于自古南北交战的中间地带,被历代军事家视为“一方要冲”。上古至明清,无数场历史大战俱都发生在这里,比如秦朝巨鹿大战、项羽破釜沉舟、张角黄巾军起义、罗成(士信)大战周西坡、杨延昭大破天门阵,等等,宋朝以后,黄河以北便是主要战场。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便养成了好武之风,家家练武,户户藏兵。
别的地方都是有山靠山,有水靠水,而我们这里是大平原,只能靠地里刨食。无涝无旱还好,若不然,地里就会颗粒无收。在过去,因涝旱之灾,导致背井离乡的人常有。
因此,我们这里老祖宗传下了三门手艺,一是练武,二是拉大锯,也就是解锯匠,三是制作酱菜。
这三样都是古时传下来的手艺。练武可以防身,行走天下避险躲灾;拉大锯(解锯匠)和制作酱菜,是主要的谋生手段。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饿不死。
到了我们这一代,正赶上改革开放,国家越来越富,家家户户奔小康。生活好了,天下太平了,练武的人也少了,到了现在几近面临失传的地步。拉大锯的解锯匠也换成了现代机器带锯,制作酱菜的也开了酱菜厂。
我们家到了我们这一代,家传武术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地步,不是后人稀少,而是后代们怕苦,都不想练。大侄子小时练得不错,十二三岁便能提纵两米来高,也学会了蹿房越脊,可是迷上了电脑打游戏,功夫也慢慢荒废了。
现在村里老一代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中青年也丢下了曾经的功夫,闲来无事摸起了麻将,玩起了手机电脑,少年更是怕苦怕累不想学。
伤心之余,便想把老一代人的故事整理成册,以留后人。通过爷爷和父亲两代人的故事整理起来并不能充分展现出他们那一代人的真正风采。
后,利用工作之余,通过多村走访,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开笔了。
开始本打算把这里的传统武术和解锯匠、酱菜制作一起写进故事里,练武的朋友建议以解锯匠为主,毕竟解锯匠在那个时代做出的贡献更大一些。
2016年初春,正式开始落笔。写长篇小说也没什么经验,虽说以前写过一部《点梦录》,但那毕竟是写着玩的,算不得数。
只因三尺棍是解锯匠的身份象征,所以初时定名为《三尺乌木棍》,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写的,那时候边写便往网站发表,希望广大的文友能给提提意见,也许是人缘不错吧,网站里很多同事给提出的建议对我写作很有帮助。也有人提出往小说网站试试水。我觉得第一次写,没什么信心。但是大家的热情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怀着试试玩儿的心态发到了小说网站,引起的反应还不错。虽说那个网站没有给签约,但是别的网站的编辑给发了几次签约信,并提了建议,说这么好的一部故事不应该以回忆录的形式来写,希望修改了和他们签约。
毕竟是初稿,没有经过什么大的修改,质量还差得远,我只想等写完了一并修改,所以也没有给人家签约。(主要还是我的工作特殊,时间不由我,不可能每天按照网站的要求发稿,即每日发稿不得低于三千字,每月必须发稿二十八天,断更不能超过三天,这个规矩我真的达不到。)
小说写到八十回,第一部分终于写完了。原来说过,等修改好了再和大家见面。这一次的修改,吸取了大家给提出的建议,还有那两个网站编辑提的建议。虽说做了次大的修改,但是故事情节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这次的修改,为了能更确切的表达故事里的情节,故第一部分名字改为《大义梅花拳》(《三尺乌木棍》第一部);第二部分名字定为《忠义梅花拳》(《三尺乌木棍》第二部);第三部分名字暂定为《护国梅花拳》(《三尺乌木棍》第三部)。
故事分三部分进行,每部分类似的编到一部书里,暂定作为三部分编写。
在此,向曾经给我提出建议的朋友们致以谢意!!!
铁拐残龙
2019年7月于瑞源康复中心
序言
在中国旧社会时期,民间活跃着一大批靠拉大锯(解锯匠)为生的农民,大多都是艰苦出身,尤其是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涯,都练就了一身惊人的胆量。三尺棍是解锯匠必备的工具,人手一把,任何地方只要见到手拿三尺棍的人,便知道是解锯匠,三尺棍便是解锯匠身份的象征。
本故事讲的就是以河北邢台东八县几个解锯匠为原型改编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们生在武术之乡,活在旧社会中艰苦讨生活。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与万恶的旧社会抗争,不得不与日本人巧妙周旋,不得不与土匪恶霸斗智斗勇。
他们在辽东夜斗无头鬼,黑土岗勇挫日本忍者,血溅乌头岭,三打蒲世仁,山神庙打擂,剿灭黑风口,智擒鲁大头,泸沟桥秘密送信,一夜失三英,飞毛腿大闹宪兵队,刘长青智斗飞天上人,罗家寨逼婚,老虎嘴巧斗狐狸精,竹叶林夜探狐狸洞,三庙口施展法术,五虎斗群羊,大闹河南滩,等等热闹情节尽在其中。
2016年春月于平乡县瑞源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