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能够帮助一个人练就平和的心态,你可以用在这个过程里磨炼出的特质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外人眼里的运营是什么样的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澄清一下自己对运营的一些看法。我看了很多关于运营的文章,很多观点有失偏颇,明明完全曲解了运营工作的本质和精髓,却仍被大量转发,甚至被奉为经典。有些公司的管理者甚至以此为据,给基层运营工作人员施加很大的压力。
运营工作虽然辛苦,却是十分神圣的。毕竟身处一线,需要直接面对用户,不但容易人前遭骂,而且在公司也经常背黑锅,甚至不被重视。对此,我希望大家能正视这个行业,尝试去理解他们工作的不易。当然,我知道做任何工作都不容易,我这么说也并非是有意袒护运营人,而只是想要澄清运营工作真正的形态和意义。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运营不能被取代?
“技术改变世界”“产品改变世界”这种说法经常有,但也只是在强调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性,并不代表可以漠视运营。机器、代码、规则永远是冷冰冰的、无感情的,灵活性远远不够,我也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科技可以突破这些,但就目前来说,这些不足只可以通过运营弥补。而这,就是运营之所以无法被取代的根本原因。
在此,我简单地说一说人们对运营的10个误解:
误解一:运营就是打杂的
的确,运营要做的工作很多,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想要做好运营工作,你除了要对用户保持坦诚的心态之外,更要学会用开阔的思维看待问题,学会站在大局观上考虑问题。比如做活动,我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品牌与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你只有时时思考,多练习、多实践、多总结,才能具备“华山论剑”的资格。否则就算工作很多年,也只能是浑浑噩噩。那种明明对运营不够了解却还坚持出来班门弄斧的做法更加不可取。
误解二:再烂的产品,运营也得吞下去
我觉得这是极其不负责的一句话。如今,互联网早已不是2010年以前靠运营为驱动的时代。早年的社区产品,功能其实都很烂,凭借运营硬撑,也能做得很不错。猫扑是典型的以强运营为驱动的产品,我们社区的人数从未超过20个人,所以我们做过相当多的运营模块。能够与此媲美的还有秀场模式,他们的运营强度更大。
2010年以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后,人们已经进入产品时代。用户越来越注重产品体验,你的产品做得不好,即便运营强度再大,也无济于事。
所以你必须重视产品,把产品体验做得足够好——真正把握住用户的需求才能留住用户。现在这个时代,“强奸用户”的思维已经淘汰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一代、二代的成功者,现在很少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的原因。
同时,看重产品的时候,同样不能无视运营。豆瓣的产品算是社区里面做得最极致的了,甚至达到无视大数据的程度,结果导致了一些问题——其实早在这个产品诞生之初,很多问题就已经埋下隐患。一个产品,基因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旦种下,也许再无改变的可能。这就是产品的宿命。既然两个因素都同样重要,那么产品和运营就务必需要保持一个合适的比重,我从来不赞成堆人头的战术。产品强,运营成本就可以小,运营的压力也可以小;产品弱,运营做起来就会更加辛苦。所以,如果你现在的产品还没能得到广大用户的喜欢,就从产品上找找原因,别再只挑剔运营的问题。
误解三:运营这项工作谁都可以做
运营的工作虽然门槛低,很多人都可以从事,但是我并不认为谁都可以做好这份工作。
一个好的运营,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运营气质的。在面试一个人时,其实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做事认真、踏实务实、接地气、重视细节、耐性和韧性好、逆商够高、执行力强、思维灵活等,这些都是一个好运营必备的素质。这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后天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面试者工作六七年后,思维已成定式,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所以就算每个公司都喜欢那种入职以后就能干活的人,但却不是谁都能碰到这么幸运的事。产品、技术的思维和运营的思维是根本不同的,产品和技术的逻辑性很强,而运营的思维是发散式、跳跃式的。所以好的运营会刻意规避和中和自己的思维定式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做产品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的逻辑性比之前强了很多。
还有就是,一个很优秀的运营团队更不是实习生、毕业生能够取代的。因为一个优秀的运营团队,基本上可以以一敌三。
误解四:运营就是背黑锅的
运营人员做的工作杂而多,很多都是没法拿数据来考核的。于是公司经常会把责任和指标算到运营头上。找不到责任人时,人们通常让运营来背黑锅。比如“类,你是管运营的,这个责任必须得你负”“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是的,回首我的运营工作经历,基本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背黑锅,简直是一部大写的背黑锅历史。想必如果哪天我要写小说,也可以写一个类似的创作题材,讲述一下我的血泪史。但反过来一想,这似乎也没什么——归根究底,一个好的项目本来就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根本不必相互推卸、推诿。
但是,为了避免总是冤枉同一个人:很多工作,如何赏罚,最好提前达成共识。如果确实无法界定归属,那就划定由相关人等一起承担。
很多时候,运营容易被一些“负因素”抹杀功劳,比如广告,辛辛苦苦做了很多工作,不小心遇到一个不理想的广告,导致整个团队浪费掉几个月的心血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广告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位置、素材、数量、效果是否合理,涉及的每个环节和要素都要了如指掌,但是又有几个真的能做到。
误解五:运营就是扛KPI(关键绩效指标)、背数据的
关于这点,取决于你的公司是否足够重视运营,这个项目产品驱动的成分有多少,另外也看你个人的担当。
我这些年一直在背数据,从最初踏入这个行业做初级运营开始,到现在负责项目,始终如此。
根据我多年的实战经验,其实我更赞成把数据进行分解。这样便于发挥项目所有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起来,随时心里都要有根弦儿。
如果你是项目负责人,总是习惯将总目标和责任丢给下属,这就不对了。一个好的领导,需要懂得与员工共进退,能真正起到带头作用。至于那些抢下属功劳的人,我更是鄙视至极。
误解六:运营可以适当抱怨
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还能做出东西,甚至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还能做出优秀的运营作品——这是作为一个优秀运营所应坚持的原则。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你一定要有成本意识,即给你1000元的经费,你能做出和给你100万元经费同样的效果。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所有公司的风格,靠钱才能解决问题的工作,那绝对是你个人能力有问题。
并不是说运营不可以抱怨,而是说就算你说到口干舌燥,该完成的工作也照样必须完成。领导不会让你牵着走的,否则人家凭什么领导你,能成为你领导的肯定都有一定的本事。对于你来说,永远只有两条路——要么忍,要么走。
再者说,抱怨会让你的整个团队产生负面的情绪,不利于大家抱团协作,爱抱怨的人就算能力再强,都不可留,这种人应及时辞退。
误解七:运营就是与用户聊天的
运营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和用户沟通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运营都是带着目的去和用户沟通的,并不是如你所想,随便跟朋友聊几句。最重要的是沟通的时间成本,每个出色的运营都会进行合理地把控,对时间观念的要求很强。
运营做的工作也不是只有拉新、留存,这个最多只能算初级运营的思维角度。“站内维护站外拉”的原则只是运营工作的一个分支——用户运营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后面还有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数据运营等很多工作需要去完成。
误解八:产品做完了,剩下的就都是运营的事情了
对此,我的观点是:运营根本就不能在产品上线之后才介入。我们常说,技术赋予一个个产品以血和肉,而运营则赋予这个产品以灵魂。所以运营自始至终就该参与到这个项目里,发挥运营的积极作用。产品上线以后,用户用的时候运营人员每天也要用,每天都要看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产品上线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优化。一个产品最终成为何种形态,是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运营的需求、时代趋势不断演进的——连张小龙都不敢说微信的最终形态是怎么个情形,何况是咱们这些后辈。
误解九:运营有方法论
严格说来,运营是没有方法论的。几乎没有一个运营人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优秀的运营人员都是摸爬滚打多年才练出来的。所以,我也从来不迷信运营方法论。运营需要灵活处置,思维定式就已经很可怕了,如果你再被方法论这个枷锁给禁锢住,岂不更可怕?
互联网日新月异,用户玩社区的生命周期从最早的四五年,缩减到现在的几个月。有文化的社区本身就少,一个创意随时会被抄袭和取代,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时刻都要保持更新。也许3年前你所坚信的运营思路,现在早已经不适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方法论不是无论何时都可以用的工具,但是可以拿来参考。它可以帮你建立自己的基本思维框架,建立基本的流程。比如运营大部分的模块,都是可以建立基本的模板的,但不可以过细,那样会束缚住运营的发挥空间。不得不承认,90后比我们80后的思维要活跃,所以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并通过他们挖掘到更多与产品相契合的点。
误解十:运营可以速成
关于这点,我只能抱歉地告诉你:运营真的不能速成。真正优秀的运营人员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摸索。
运营能够帮助一个人练就平和的心态,你可以用在这个过程里磨炼出的特质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把自己积累的东西写出来,就是分享自己的心态,让更多的运营初学者甚至管理人员学会在工作过程中改变对它的看法,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运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现在积累了多少,将决定你未来能站在一个多高的高度,所以,一定要好好磨炼,不要偷懒。
运营就是追求变态的极致
影响运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其实就是细节,就是把重复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运营的人都知道影响ASO(应用商店搜索优化)的主要因素,但是很多人并不会把每个因素都做到极致。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APP在各大应用市场的下载界面,直接弄个截图就放上去了。但做得好的标准绝不是这样的,一个好的界面要让用户觉得方便——一看到这个界面就有下载的欲望。比如我做一个类似娱乐的专题时,介绍图一般是放几个功能的重要界面。你也可以在页面里面放几张与专题相关且吸引别人眼球的图片,这样肯定会有人下载的。首页主要是放几个功能,但绝对不是放几个截图。
我做ASO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摸索出来的。当时,猫扑的SEO(搜索引擎优化)项目部是我提出组建的,我对这一项目非常重视,可以说达到了变态的程度。记得《非诚勿扰》(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大型婚恋交友节目,现已更名为《缘来非诚勿扰》)刚火的时候,没有人帮我做ASO关键词优化,于是我亲力亲为,每一期都做到了百度搜索结果的第一页。曾经有个电视剧叫《一起来看流星雨》,从第1集到第37集,每一集我发布的讨论帖子都在第1页。后来我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做互联网热点中,从那以后只要猫扑做热点事件营销,就会让我带头。然而,这是一个不好的开头,导致后来很多人在做热点事件营销时,很急功近利。这是一个教训,我后来反思了好久。
下面是马哥(马向群,杜蕾斯官方微博的缔造者)分享给我的一个案例。Wiss是深圳一家经营化妆品的企业,他们在粉丝效应方面做得特别极致。他们的做法我真的没想到——他们的企业微博有350万粉丝,大家知道微博有评论、转发、点赞功能,他们的运营人员(其实是比客服的技术含量高一些的运营,并非强运营)会点开每个粉丝的头像去看,然后跟每一个粉丝聊天,从而获取用户的三项资料,我记不清楚是哪三项了,但其中有一项就是这个人的肤质,想想这多难。其实运营就是把别人想不到的细节做到更极致,更有特色。他们的创始人很年轻,是1989年出生的,公司就三个合伙人,到去年年底,他们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年收入就已经达到了一亿元。为此,我觉得要做好运营必须具备两个因素:
第一,运营必须练好基本功,然后才能融会贯通,做出亮点。
运营没有好多人认为的那么高深。我们平时做的工作,其实大部分都是在“冰山”下面的,都是别人看不到的,领导更不会看到,很多工作我都觉得不好意思跟老板汇报。但只有“冰山”以下的东西积累够了,“冰山”上面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其实工作好比一面墙,好多人都喜欢绕着墙走。我很佩服一种人:找梯子的人。因为有些墙你是无法直接跳上去的,而梯子就是一种方法,找到方法之后,才能更好地去翻墙,而不是蛮干。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现在当我拿到一个项目的时候,我知道怎么搭配工作模块,怎么做内容运营,怎么做SEO。如果你没有这个经历,你就不知道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大家现在做活动基本都有预算。我工作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的。做活动所需要的奖品,都是我拉下脸皮到处索求、到处蹭来的——猫扑后期常常处于“断粮”的状态,做活动的时候,我亏欠过用户很多奖品,但是没办法,因为真的没有预算。其实我也考虑过怎么把猫扑做到线下,怎么和服装和鞋子结合起来,怎么去盈利,虽然老板毫不在乎,但我一直在考虑怎么让猫扑开源节流,活得更好。
我曾和百合网的创始人慕岩聊天,他说百合网的客服工作也不都是那种高大上的,运营不是做高大上就能做得很好的。他们尝试了很多工作,有一件事做得特别有效果——他们成立了一个二十多人的团队,专门做老用户回访。比如一些老用户曾在百合网有过相亲经历,他们就问对方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尽力帮忙解决,后来发现转化率特别高。
运营不是混年头、混资历,而是要掌握各种运营手段和方法,模块怎么搭建是你的事情,只是有些经验可以复制而已。
运营工作哪有那么多高大上的事情可做?咱们是做事的,不是空谈战略、空谈愿景的,运营整天做高大上的事情,必然会一败涂地。
第二,运营就是把经验、经历转化为价值,苦尽才会甘来。
运营就是把经历迅速转化成有效价值的过程。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临沂老家流传的故事。
有个富翁,他几个儿子都不怎么孝顺。临死前他跟其中一个比较孝顺的儿子说:“我有一千块银圆,都给你,你拿去做事情吧。”
20世纪80年代末,儿子把一千块银圆换成了两三万元,这可是一笔巨资,那个时候万元户是很少见的。他把钱藏在了房梁上,过了很多年,突然想起来房梁上还有钱呢,打开一看,顿时傻眼了,钱全被老鼠咬烂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迅速转变成有效价值,迅速变现。
所以,学习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有些人可能一毕业就丧失了学习的能力。
另外,我们一定要知道别人说的话是否有道理,不要别人一说你就反驳。每个人的成长和平台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学习比较好,大学毕业后就进了比较好的公司,然后结婚生子,被琐事所累,就这样过完一辈子。而我则是那种走南闯北,以事业为主的人,需要的东西就努力去做,去得到。
运营工作的最高境界:感情运营
有不少人总是介意我谈情怀,介意我说的“感情运营是运营的最高境界”。他们没有想过,当你对自己的工作都无法产生感情,又如何说服自己去认真地、踏踏实实地做好它呢。要知道,这是工作的出发点。正所谓“无情之人做不好社区”,以商人的心态做社区,结果必定适得其反。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感情运营的一些看法。
一、感情运营有三个前提
第一,你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兴趣融于工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和威力。
对于这点我想不用我多讲,大家也明白。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下去。
你是否曾为了多拿几百、几千元的月薪,跳槽到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的行业?对此,我曾对我带过的人说:“你在一个公司的价值,绝对不是以多了几千元钱来衡量的,而应该以倍数计算,这才是你应该努力的方向。”
你是否问过自己“究竟喜不喜欢这份工作”。如果不喜欢,那就换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吧,千万别勉强自己。30岁之前是积累经验的黄金时期,30岁之后,有多少人还能虚心请教、深入一线?所以,你的时间并不多。一年年蹉跎过去,曾经的雄心壮志也会渐渐归于平淡。
如果你工作了几年还没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那我只能用可悲来形容了。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兴趣是可以慢慢发掘甚至改变的。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许多年前,我特别想去腾讯做一名体育编辑。理由很简单也很幼稚:我喜欢NBA,我以为入职腾讯做了体育编辑起码能得到一个五位数的QQ号。直到我进入猫扑,才真正领悟到做社区的魅力,它甚至改变了我过去对论坛的看法。那时,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兴趣是在哪里。
第二,认清、正视自我。
每个人在接触一项工作前,都应该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努力工作?无非是想让自己未来的简历上能够多那么一点点耀眼的光芒;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忍”?因为要把这个字变成“韧”;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积累经验?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学海无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你选择一家公司,选择一份工作,问过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吗?如果答案是清楚的,那就放心大胆地做。
我每次面试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人时,总会对他们说:“工作两三年后就会进入一个心理浮动期,你可能认为自己积累得已经不错了,很多人甚至觉得自己都可以去创业了,其实不然。你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这个时候你应该去一家公司,好好沉淀三四年。哪怕这家公司再烂,你也需要系统地熟悉和了解一个行业,让自己能有一个和公司共同成长的过程。”
第三,学会感恩。
你必须感激那些帮过你,带给你变化,激励、刺激你,对你严苛的人。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把我带进互联网的启蒙恩师。他姓赵,17岁就获得了东北师范和河北美院的双学位。带我时他32岁,已经有9年的教龄,从事互联网行业6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无怨无悔、勤奋、付出。
现在网上的负能量太多,很多人在私下里讨论公司多么多么不好,这是个相当坏的习惯——你要知道,抱怨、负面情绪是会传染的,会让你的心情变得更糟,所以真不喜欢就别勉强自己了。当然,就算如此,你还是应该感谢你的公司,起码它支付你薪水,让你不至于饿肚子。
你也必须学会感恩用户。懂得这点,你才能真正地学会尊重用户,领悟到这才是用户运营的基本出发点,并最终学会换位思考。这对你的工作将大有裨益。
二、感情运营需要让自己的思维经历几个转变
第一,一颗不满足的心。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完美了,尽力做到让自己满意即可。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儿,日积月累,你和他的差距将不止一两倍——这和财富的积累是同样的道理。反之,当人家占领了胜利的高地你却还处在启蒙期,你如何能追得上?
因此,要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了。如果你有条件学习更多的东西,那就抓住机会多学点儿;就算没有机会,也要学着给自己创造机会。比如你是个编辑,你完全可以去学习运营,学习一些产品相关的知识。追根究底,就在于他们有重叠的部分。比如通过掌握社区的基本逻辑、功能,加上你的基础底子和对社区的理解,是完全有可能向产品人员过渡的。
第二,让自己的思维保持灵活。
以前我当编辑时,因为每天都只是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很容易思维僵化。后来我认识到这一点,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有所转变。
所以,当你感觉自己每天都只是重复做一些事情时,你就需要警惕了——也许你的脑子已经变得迟钝。这很可怕。
让自己的思维不僵化的方法很简单:每天逼自己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开拓思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做过很多我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很累,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些事情,让我将运营工作的所有环节全都经历了一遍,对这个工作也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或许你的职位暂时不允许你接触更多的东西。但哪怕最微乎其微的一步,你也应该行动起来,比如只是发一篇帖子。你只要能要求自己比别人多做、多想那么一小步,渐渐地就能掌握更多的东西。千万不要小看积累的作用。
第三,学会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简单。
我在这里说的让工作简单,绝对不等于投机取巧,而是要学会节省时间——工作是取不得巧的,思维决定行动。
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呢?当然是用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运营工作往往很细碎、很复杂,涉及的东西很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最要命的是,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短期内不容易见效,这也是很多公司忽视运营的原因。所以,耐性不好的人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而对运营没耐性的公司也注定做不好运营这个环节。
想要工作变简单,有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会总结归纳,把基本的运营工作变得流程化(但不是所有运营工作都可以流程化)。比如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等细分工作,都可以形成一个流程去处理。
三、感情运营需要知道的几个原则
第一,“二八”原则。
这是运营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所有的工作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在运营行业中,如果一个人能把“二八”原则用到极致,那这个人将是非常厉害的。你试着深思一下就能理解:运营的每个环节,都是可以再继续细分的。利用好“二八”原则,就等于是把最管用的办法用出极致,这就是所谓的高效。
第二,用户至上原则。
运营工作中最基础的一环就是用户运营,最难的一环也是用户运营。用户至上、用户为王——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从来只是挂在嘴边,根本不按原则处理事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就是根本不懂用户。一个从来没跟用户认真交谈过的人,是没资格谈运营的。很多产品型的公司,核心需求只是来自调研,这完全就是错的。真正的需求来自核心用户,调研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第三,换位思考。
所谓的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想问题。要做到这点虽然比较难,但这是处理某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当你不能理解用户,不明白为什么对方一定这样要求时,你试着站在他的角度考虑一下,自然就会明白了。
第四,类比推理。
做运营,其实就像管理一家公司。你就是CEO,想要做得最好,就需要付出足够的感情。
所有用户团队的管理,或者用户工具的运营,都是需要分级管理的。好比管理一个部门,至少得有个leader(领导)吧,且管理人的等级至少也得是两级。
总之,如果你真正具备了以上这些所谓的“特质”,就达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的最高阶段,即自我实现的需求。要知道,只有5%的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当你达到这个阶段后,公司根本就无须要求你加班,领导也根本不用天天催你,你自己就会强迫自己去成长,去学习,去踏踏实实地实践——因为你已经懂得,你不是为任何人卖命,而是在为自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