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不仅把陈浩放了,还派人把他送到了关外。
此时正值黄昏时分,看到荒凉的大漠,还有远处正在西沉的夕阳,陈浩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37年,即大唐开元三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在途中写下了《使至塞上》这首边塞诗。
已经隔了很多年了,但是陈浩还能背出这首诗来: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陈浩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能在相似的场景下背诵这首诗,而且这时候王维还没有出生呢,更不用说写下这首诗了。
他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如果现在自己把这首诗公布于众,是否就跟王维没有任何关系了呢?
想想都觉得好笑,不过王维毕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可不想因为自己的恶意抄袭,毁了一位伟大诗人的命运。
远处的落日只剩下一点点了,夜幕开始降临,眼前的大漠渐渐变得凄凉起来,陈浩赶紧往落日的方向赶路,胡人的军营就在那个方向上。
出发前,杨凡已经把胡人的基本情况跟陈浩说了一遍了,目前正在跟他们交战的胡人主将叫做阿史那咄云,东突厥可汗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的弟弟。
颉利可汗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搅得边塞民不聊生。这次他派出自己的弟弟打前锋,为自己再次进扰内地做准备。
杨凡已经和阿史那咄云交手几次了,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他这人就是莽夫一个,且极其自负,根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要不是倚仗着所向无敌的骑兵,他早就被杨凡给结果掉了。
杨凡最怕的就是阿史那咄云麾下的骑兵,他们是游牧民族,擅长骑马作战,且对塞外的地形十分熟悉,杨凡每次跟他们作战,只能把他们挡在家门口,根本不敢深入大漠去追击他们。
陈浩这次前往敌营的首要目的,就是想办法废了阿史那咄云的骑兵,让他失去主要的依靠。这样,杨凡就可以轻易地把他消灭掉了。
夜幕终于完全降下来了,狼声四起,陈浩听了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来,不由得加快了脚下的步伐。他可不想葬身狼腹。
好在爬过了一座山头后看到了胡人的军营,陈浩紧张的心情终于可以放下了。
胡人的军营里灯火通明,歌声四起,戒备也没有杨凡的军营那么严,看来阿史那咄云真如杨凡所说的那样狂。
陈浩并没有立刻接近胡人的军营,毕竟他并非真的是胡人派来的奸细,他怕自己已接近军营,立刻被胡人当成奸细,乱刀砍死。
在来的路上,陈浩已经想了很多进入胡人军营的办法了,但是他觉得一个都行不通,还得继续想。
正在陈浩为如何打入敌军内部而烦恼时,他突然看到一个胡人士兵从军营里走出来了,而且是朝自己这个方向走来的,他灵光乍现,顿时想到了一个进入敌方军营的办法。
他悄悄地躲到了旁边一个小山包后面,抓起地上一块拳头大的石头,趴低身体,等待那个士兵走近,然后向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从后面把那士兵敲晕去。
眼看着那士兵渐渐走近,陈浩却越来越紧张,他害怕自己等下会出现失误,抓着石头的手不由自主地发起抖来。
那士兵走到陈浩刚才待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解开裤腰带,开始小便起来。
一股带着浓重酒气的尿骚味顿时飘进了陈浩的鼻子里,陈浩立刻想起自己以前喝多了酒之后,撒的尿也是带着浓重的酒气。
趁那士兵不注意,陈浩像狮子捕食一样,悄悄地走到他的身后,然后举起手中拳头大的石头,用力地砸向他的后脑勺。
后脑勺突然受到重击,那士兵身体顿时重重地向前倒去,晕了过去。
看着那士兵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陈浩一度陷入了恐惧之中,生怕自己把他给砸死了,拿着石头的手在不停的发抖。
过了好一会儿,陈浩才缓过神来,他立刻扔掉带着血迹的石头,然后去脱那士兵的衣服。
他本想把那士兵砸死的,但他最终下不去手,毕竟他只是一名普通人,杀人这种事他可不敢干,会做噩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