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规律的工作时间,工资稳定,按照贡献和工作年龄可以慢慢得到晋升,享受分房等福利——这是1978年之前,中关村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踏实、确定,一眼望得到头。因此,很少有人关心科研成果会不会转化为生产力,也很少有人关心四季青公社的田地收成好还是不好。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出生或成长在吃“大锅饭”的时代,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
当然,不只是中关村的科研工作者,中国众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情况都类似——如一潭死水,了无波澜。大家仍在为吃饱肚子,忙于解决“三农”问题。
但此时的世界却是另一个样子:美国已发射了火星探测器,日本的新干线列车已跑到了286千米/小时。
改革开放是一阵春风,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是一湾活水,搅动着一成不变的社会结构。那些有着冒险家基因、追求不确定性的人们,逐渐出现在了舞台上,他们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奋斗、拼搏、勇立潮头,引领并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切又是历史的必然。
有时,企业家创业和国家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有共同点的,它们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当一个企业家告别体制开始创业,他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当一个国家告别计划经济体制,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时,具体路线怎么走,也是不确定的。
既然不确定,就要有人出来探路、做先锋。
中关村就是这样的先锋,这里不仅有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笔国际风险投资、第一次接入互联网的经历,第一份电子邮件的发送,也是国家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在中关村,创新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成就。然而,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定是在多元尝试中取得的成果,而尝试的过程中一定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科研如是、企业如是、政府也如是。
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向往和敬畏,成就了今天的中关村,成就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中关村,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关村园区成立30周年,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中关村这样的地方?它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它的商业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中关村的企业又是如何影响整个国家的?
这些问题该如何解释清楚呢?似乎很难。
生机勃勃而又充满变化的世界,总是不容易被理解和把握。我们总在观察中关村,我们希望以人物沉浮把握时代,以科技创新思考时代,以市场发展见证时代……当然,我们无法凭这本书,完整地展现中关村改革开放40年的全貌,但我们力图通过这样的观察角度,让读者置身其中,感受时代洪流下,中关村乃至整个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看懂中关村,看懂中国,看懂改革开放,也看懂我们这个民族激流勇进的奋斗姿态。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