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做人要留余地,做事要留退路。可见,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很难的,难在怎样给自己留下余地和退路。尤其是那些心胸狭窄的人,是不可能懂得给自己留下余地和退路的,当然也不可能给别人留,这样的人最后往往是将自己逼进了死胡同,进无所进,退也无可退。而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不管做什么事,他都会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才能够在人生的路上,真正做到进退自如。
1.不要把事做太绝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做人太绝,不给人留后路,搞得对方非常尴尬。其实应该想想,如果你自己处在这种状况会怎样。很显然,人一旦处于这种窘境,则不仅仅是气别人,也气自己,气自己无能、无力,甚至会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萌生很强烈的人生挫折感和失落感。那么,有过这种体验和经历的人就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一旦自己通过努力证明自己比对方强,完全有能力战胜对方,那么就应当适可而止,别再以牙还牙,以毒攻毒,把对方完全置于屈辱的地位,不然只会使对方蒙受如自己当初一样的打击与屈辱,从而为自己制造一个仇敌。
冤家宜解不宜结,问题解决了就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对方记了你的仇,将来还可能会伺机报复。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求人的时候,如果受了气,你要放开眼界,把立足点放在解决问题而不是斗气上。
和人家斗气,一来未必能斗得过,二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补益,因此换一种视角,换一套思路,另辟途径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一旦问题解决了,你受气的根源也自然消失了,这时候你还不解气,还让那些本来已经很尴尬的人下不来台,那就太没有“心机”了。你应当想到,也许下次你还要求人家,要是把后路堵死,你就会无路可走。相反,如果你能够适当给他一个台阶下,他感谢你的宽容大量,下一次办事时也许就能给你帮上大忙。
在人际交往中注意做人不要太绝,完全可以化敌为友。
每个人受了气后都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于是心怀怨恨,寻找时机。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因为说不定你哪天还会有更大的气受。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有了实力,或是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完全有能力战胜对方时,能够恰当地利用这种优势,以一种大度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对方,求得他的信任与感激,再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来增进彼此的感情,那么就不但排除了树敌的可能性,而且多了一个很可信赖的朋友。朋友多了,社会性实力就会强大,同时能够弥补个人能力的种种不足,那就更不容易受气了。对于矛盾的双方而言,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最为理想的。
给自己留后路,不是要我们思前想后,犹豫不决,也不是见人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而是要我们做事不可太狠,说话不可太过头。为人处世要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不要轻易跟人翻脸斗气。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没必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凡事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找条出路。做人要有人情味,给别人留退路就是一种人情味,有心机的人都是最善于顺人情的人。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可视作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在交往中,你会给自己和他人都留下进退的余地,这样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魏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魏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小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魏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魏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显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来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魏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魏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边县的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魏国人和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魏王,既表示自责,亦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宋就在智慧谋略方面的“心机”,显然高于那些亭卒,正是因为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成就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则易入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不利己。
做人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强者,都是最善于顺人情的人。人们喜欢把成熟的人比作一块鹅卵石,它是由生活的潮水长年累月地冲刷,把种种的棱角都磨得光滑了而生成的。男人就应该做这样的一块石头,圆滑一点,既不损害他人,又容易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3.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有过失,人无完人,所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最忌讳口出恶语,伤人自尊。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保全了别人的面子,也就是保全了自己的面子。
《呻吟语》中说:“责人要含蓄。”意即在指责他人过失时,最好不要一次把心中想要说的话完全表达出来。这是从政治生涯中总结出来的名训。《菜根谭》中也有“攻人之恶,毋太严”的教训。
此外,《呻吟语》还具体地指出:“指责他人之过,需要稍作保留。不要直接地攻击,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譬喻,使对方自然地领悟,切忌露骨直言。”“即使是父子关系,有时挨了父亲的骂,也会无法忍受而顶嘴,更何况是别人呢?”父子有血缘关系,无论如何不能割舍,但朋友就不是这样了,过激的言辞很可能会断送友谊。不揭短,不打脸就是给别人、给自己都留下了退路。
《韩非子·说难》中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龙作为一种动物,经过驯服就可以骑在它的背上,如果你接近并戏弄它咽喉下长一尺左右倒长的鳞,它必定会吃掉你。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方的短处就是逆鳞,如果你抓住这个加以苛责,必然会令对方感到无地自容,那么你就应当小心了,因为对方总有一天会报这一箭之仇的。因此,即使指责对方时,也要为其留一点退路。
与人争辩时也一样,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也未必非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才行。因为只要略想就可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很愚蠢的,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得不到对方的认可,而且终究有一天会自食恶果,受到对方的攻击。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应付自如,在这方面就得留心。所谓“君子之交绝不出恶声”。即在这个世界上,与人亲密地交往时,需诚意待人,纵使交恶断绝往来,也不可口出恶言,说对方的不是。一个有“心机”的人,无论持何种理由,即使中断来往,也不会口出恶言、诽谤对方。
当我们和他人发生摩擦时,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后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下,陈述自己的意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记住。
4.得饶人处且饶人
当面指责别人是不好的,因为这会令人难堪,最好的办法不是挑剔而是宽容别人。
每天八小时,你对于办公室的感受如何?有人形容它为“人间地狱”,有人则视它为实现理想的地方,当然也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社会的缩影。就以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你要认真计较的话,每天你随便都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气的事情,如:被人诬陷、同事犯错连累你、受人冷言讥讽等等。有人不便于即时发作,便暗自把这些事情记在心里,伺机报复。但这种仇恨心理,无法损害对方分毫,更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从而自食其果。
办公室里的矛盾,有时真是“无风也起三尺浪”,叫人防不胜防。下面就是较典型的几种:
(1)你在公司里担任中层干部,你的上司是个难缠的人物,事事独断专行,而你的下属又往往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每天,你都需要耗掉不少精力在这种人事纠纷上,但这样做的效果却未必理想,令你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你渴望息事宁人,大家合作愉快,消除各人的误解与隔阂。问题是,你应该怎样缓和彼此间的矛盾?
首先,你要搞清楚究竟自己对什么事情感到不满?你能否准确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你是否真的有理由生气?假如你发觉那只是自己一时的偏见或自以为是的弱点在作怪,就应该马上停止这种负面情绪的发展。
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你对着什么人说话,千万别抱着“有理说不清”的消极思想,或乱讲一些晦气的话。你应该坚定地把自己的看法简明道出。
在你未肯定自己的意见必定是正确的之前,为人为己要留一点余地。换言之,当你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后,切勿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你应该停止说话,大家好好冷静一下,让真相自己显露出来。
(2)一个同事不知何故,总和你作对,甚至在背后中伤你,你应该以牙还牙吗?那只会令你沦为泼妇骂街一般的人物,这会妨碍你的事业进展。
(3)你偶然发现某位和你十分投缘的同事,竟然在你背后四处散播谣言,说你的不是和缺点,这时你才猛然发觉,原来平日的喜眉笑目,完全是对方的表面文章!
晴天霹雳之余,你会痛心地想,跟他一刀两断吧!然而大家是同事关系,你若摆出敌视态度,一定会吃亏。一则外人以为你主动跟他反目成仇,问题必然出在你身上。这无形中给对方又多了一个借口去伤害你,太不理智了。更何况你俩还有合作机会,加上老板最不喜欢下属因私事交恶而影响工作。所以,你应该冷静地面对。暗中将自己跟对方的距离拉远,因为你知道这是一个不可信任的人,但表面上最好保持以往跟他的关系。
(4)你发现自己竟然被某些同事冷落孤立,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他们凡事一起行动,对公司的各项政策,全采取相同的反应,对某些部门采取同一态度,只剩下你不知所措。
所谓当局者迷,尝试去找一个走中间路线的同事,恳切地或旁敲侧击地向他探问,究竟同事们对你有什么不满。然后努力将他们看着不顺眼的地方,加以改善或改变。这样不是没有性格,也不是妥协,而是有诚意。而诚意在与同事相处时是十分重要的,大家相处融洽,合作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当知道了问题所在,请冷静地检讨,认定自己可以做出哪些改变。然后首先让步,努力显示自己的改变。
当然,工作上不应因循苟且,请仍坚守原则,公事公办。同时,切莫将此事向上司或老板告状,因为他们只会认为你太小家子气,这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
(5)你十分注重在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自以为在同事间甚受欢迎。有一天,一位同事来向你告密,指出原来有不少人其实是不喜欢你的,甚至仇视你。
你愤怒不已,但这样于事无补。请保持冷静,并告诉对方:“多谢你的提醒,可我受不住刺激,就此打住吧,我不想多知道了。”这样,对方只有告别。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少知一点为妙。一来以免自己失去控制,二来以免对方控制你的情绪。冷静想想对方的来意,如果是你的心腹,有可能是受别人利用;如果对方与你的交情泛泛,有可能不怀好意。总之,别完全相信就是。最好离开一下,使情绪平静下来,再反省自己平日的行事为人,有过则改之,无过则勉之。虽然没有人能够讨好全世界的人,但作为一个成功的强人,深谙处世之道是必须具备的本领。记着,要做到遇事不怒,避免情绪化是很重要的。
若要真正获得同事的尊敬与爱护,你要注意自己的表现,切勿盛气凌人,恃宠生骄,做出令人憎恶的事情。这里有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你要学习与每一个人融洽相处,表现出你的随和与合作精神。面对同事的时候,不要忘记你的笑容与热忱的招呼,还有要多与对方眼神接触,在适当的时机赞美一下他们的长处。
假如你不得不对某位同事的工作表现予以批评,你的措辞也要十分小心。先把对方的优点说出来,令他对你产生好感后,他才会接受你的建议,还会视你如他的知己良朋。
人人都会遇到情绪低落的时候,你要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切勿把心中的闷气发泄到同事的身上,这是自找麻烦的愚蠢行为。没有人会愿意跟一个情绪化的人相处,上司更不会对这样的人期望过高。所以,替自己树立一个随和而善解人意的形象,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管同事怎样冒犯你,或者你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总之“得饶人处且饶人”,人际麻烦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也许认为,这样战战兢兢,活得未免太累,以为只要自己能做好分内的事情,不卷入同事之间的是非圈子里,便能明哲保身,最终有飞黄腾达的一天,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聪明人不会把自己孤立起来,他很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身为公司里的成员之一,你要想办法与每个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气氛,成为这个小圈子里的一分子。
5.冤家宜解不宜结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为人处世,不可树敌太多,树敌太多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太小。
你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与你关系最密切的搭档,不知为何突然变得对你十分不满,他不但对你冷漠得吓人,有时甚至你主动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不睬。
可是,你究竟在什么时候得罪了对方?连你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有一天,你实在按捺不住了,索性拉着对方问:“究竟有什么不对呢?”但对方只冷冷地回答:“没有什么不妥。”双方的关系僵持到了这个地步,如何是好。
既然他说没有不妥,那你就乘机说:“真高兴你亲口告诉我没事,因为万一我有不对的地方,我乐意改正。我很珍惜咱俩的合作关系。怎么样,一起吃午饭好吗?”
这样,就可使他也面对现实和表态。要是一切如他所言真的没事,共进午餐是很礼貌的行为。或者,邀他与你一起吃下午茶。在你离开办公室时碰上他,开心地跟他天南地北神聊一番。总之,尽量增加与他联络的机会。
另外,假如你另有高就,准备递交辞呈,肯定心里会想:那几个平时视我的痛苦为快乐的同事,一定很开心,如果趁此时,乘机向老板告他们一状,岂不是很好?奉劝你要三思而后行!
因为世界很小。说不定今天被你告状的同事,明天也会成为你新公司的同事,你将如何面对他?这岂非陷自己于危险境地?要是对方的职位比你高就更加不妙,所以何必自设绊脚石呢?此外,同行虽然是冤家,但同行间的往来还是不少的,你原来公司的上司没准正跟你新公司的上司是好朋友,一旦将你背后打小报告的情况相告,你以为你在新公司的前途会怎样?因为所有上司都不会喜欢乱打小报告的下属。他们会想,整天忙于侦察人家的缺点,还有多少时间花在工作上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要做“小人”,所谓“少一个敌人就等于多一个朋友”,开开心心地去履行新职,又与旧公司保持良好关系,才是上上之策。
我们之所以强调“不轻易”得罪人,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当事有不可忍时,当正义公理不能伸张时,还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则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这种雷霆之怒的表现固然有可能为自己堵住一条去路,但相信会开出更多的康庄大道。除了这一点,还是不得罪人好。
所以,当你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不被尊重时,请想想,勿轻易动气。此外,也切记不要气焰高涨,盛气凌人,这种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态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常不自知。
当然,在工作中,谁都难免会与人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一些摩擦和碰撞,引起冲突。这时候,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加深鸿沟,陷入困境,甚至导致双方关系的彻底破裂。特别是若与上司发生冲突,问题就更复杂了。善于给自己留后路的人都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方法:
(1)引咎自责,自我批评
心理素质要过硬,态度要诚恳,若责任在自己一方,就应勇于找上司承认错误,进行道歉,求得谅解。如果主要责任在上司一方,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应灵活处理,因为目的在于和解,下属可以主动灵活一些,把冲突的责任往自个身上揽,给上司一个台阶下。
(2)丢掉幻想,主动搭腔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即当与对方吵架之后,有时候谁见了谁也不先开口,实际上双方内心却都在期待着对方先开口讲第一句话。所以,作为下级遇到上司,就更应及时主动地搭腔问好,热情打招呼,以消除冲突所造成的阴影,这样给上司或公众留下一种不计前嫌,大度的印象。
(3)不作争论,冷却处理
当我们与自己的上司发生冲突之后,作为下属要不计较,不争论,不扩散,而是把此事搁置起来,埋藏在心底不当回事,在工作中一如既往,该汇报的汇报、该请示的请示,就像没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待人接物。
(4)请人斡旋,从中化解
找一些在上司面前谈话有影响力的“和平使者”,带去自己的歉意,以及做一些调解说服工作,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5)避免尴尬,电话沟通
打电话解释可以避免双方面对面的交谈可能带来的尴尬和别扭,这正是电话的优势所在。打电话时要注意语言应亲切自然,不管是由于自己的鲁莽造成的碰撞,还是由于上司心情不好引发的冲突,都可利用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解释。
(6)把握火候,寻找机会
譬如:当上司遇到喜事受到表彰或提拔时,作为下级就应及时去祝贺道喜,这时上司情绪高涨,精神愉快,适时登门,上司自然不会拒绝,反而会认为这是对其工作成绩的同享和人格的尊重,当然也就乐意接受道贺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下属偏偏遇到的是位不近情理、心胸狭窄、蛮横霸道的上司,大搞顺者昌逆者亡,把下属的顶撞视为大逆不道,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时,处于如此环境、如此高压之下,就没什么值得留恋,不必抱什么希望了,这时,就应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三十六计走为上”。
常言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而得罪一个小人,可能就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得罪君子了不起大家不讲话,得罪小人可没完没了。他即便是不采取报复,也要在背后对你造谣中伤,你有理也变无理,实在不值得。
6.有误解要尽快消除
如果你已经自觉遭到了误解,最简便直接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与误解你的人解释交流,推心置腹,真诚相见。不要搁在胸中,不要犹豫顾忌。
纷繁复杂的人生牵涉到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随便哪一方面哪一时刻的有意无意之间,都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误会。
误会使本可以做到和谐或本来是和谐的关系变得紧张。所以说,它比不良的人际关系更多一层痛苦。它是对原来美好关系的破坏。这种破坏并非主观的、有意识的、故意的,而只是因为互相的隔膜和感情的客观障碍所致。
误会大多始于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句笑话、一个脸色、一篇文章、一封书信、一个传闻、一件用具什么的,或长期相互隔绝、互不交往都可能成为产生误会的原因。
不论遭到别人误解或者误解别人,只要是一种负面意义的误解,把美好误为丑恶,把善意误为恶意,把真诚误为虚伪,把正确误为错误,把鲜花误为毒草……都可以成为人生中的一道阴影,一重难堪,一种痛苦。
有些误解初时不深,若未及时消除,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加长而裂痕愈益增大,误会愈益加深。有的因误会加深而成为仇敌。
误解既已形成,不论是你遭到了误解或你可能正在误解别人,只有互相沟通才能达到理解,使误会消除。
通常,人际关系中容易产生误会的是这样一些人:交谈交往极少者,互不了解个性者,性格内向者,个性特别者,自视清高者,狂妄傲慢者,神经过敏者,常信口开河者,爱挑剔小节者等。
与上述这些人交往,不论是初次的或多次的,你都要注意你的言行是否容易产生歧义,是否可能遭到误解,或者你是否对他存有偏见和误会。
你可以借一次家宴、一次舞会或一次公关活动,或一次约会、一个电话互诉衷肠,以你心换他心,使他心换你心,疙瘩解开,冰消雪融,重归旧好。
可能你们没有这种直接交流的机会,或者觉得直接解释交流的方式有些难为情,那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详尽地阐明自己,也许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如果对方对你误解太深,已经对你形成偏见,乃至把你视同仇敌,这时,你首先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动用误解者亲近的信得过的人,让他在你们中间作桥梁、作媒介,把误解者的怨气和意见,把你的诚意,你的本心都通过这位中间人在双方间予以传达疏导。传达疏导到一定时机,你们就可以发展到直接解释交流了。
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没有打不破的坚冰,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当你受到误解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予计较,主动地想法去消除对方的误会,这才是君子的度量。当你受到误解的时候,如果你对对方之误厌恶憎恨,压根儿不想去消除它,更不愿主动去做疏通工作,以为那样做是降低了身份,丢了自己的面子,损伤了人格,就是小人之心。如果你在小小的人际关系圈内受不得丝毫委屈,那你就只好形孤影单了。
7.不该争时不要争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展才华的机会,要善加利用。当你既有才华又知展示之道时,结果一定惊人。
我们不应矫揉造作,因为炫耀易流于自大,自大则不免招致轻视。展示也应以谦虚的态度流露,以免流于粗俗。露才过头,为智者所不屑,应该是无言胜有言,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去处理它。巧妙的掩饰是赢得赞扬的最好途径,因为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露你所有的本领,慢慢来,逐次增多。赢得一次辉煌的成功后再进行下一次,获得热烈的掌声后再期待更大的成功。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如果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斗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射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前4位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他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拔腿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车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痒,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攻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才华出众的人往往得不到善终,纵观历史舞台,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些人的遭遇让人痛心,但也令人深思。打江山时,各路英雄会聚一个首领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独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滥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片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去世前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连忙叩头直至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即使嘴上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借此考验他乃至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以柄。而且他的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用;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深藏你的拿手绝技,你才可永为人师。因此你演示才华时,必须讲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领都尽数使出,这样你才可长享盛名,使别人信服。在指导或帮助那些有求于你的人时,你应激发他们对你的崇拜心理,要点点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诣。含蓄节制是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做人更是如此。
8.忍让是为了更好的争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朋友相处常常就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时,不可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决出胜员的同时,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手法。
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定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即是“进”,“舍”就是“得”。
交朋友,就像在跳交谊舞,有进有退,有退有进,有时,退一步路更宽。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去登一座有名的山,往往会直奔主峰,一是有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二是听说峰上有日出,有佛光,有云海,十分迷人,所以对沿途的景色不屑一顾。等到了峰顶,已是气喘如牛,满身大汗,结果没见到日出,也没见到佛光,偶见云海,又觉得不过如此,扫兴而归。假如换一个角度,不要将目标定在顶峰,而是走到哪算哪,不慌不忙;一路走去,从容赏景,会觉得到处美不胜收,还会有意外的发现与惊喜。
交朋友也同样。李进与刘文是同窗好友,他俩学成后,同分在一个单位工作,有一个从事推销的位子空下来,两人中只能去一个。谁都知道,这是个肥缺,但李进还是主动让给了刘文,自己在文教科当职员。闲下来,他写了几篇爬格子的文章,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到报社,居然发表。以后,他坚持写作,逐渐小有名气,成为单位的“一枝笔”。
这一种方式,不刻意追求反而有所得,追求得太迫切、太执拗反而只能徒增烦恼。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生存方式更有成效。李进的自我筹划,就让他找到了更广阔的天空。
朋友间要退让一步,退一步会发现,活动空间是宽阔的,你会有多种的选择。
当你的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必要时,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假如你总是利益独享,一毛不拔,本来你的成功已让朋友眼红,甚至不平衡,如此一来,更会引起朋友的疏远和看不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用心琢磨一下便会明白锋芒不可太露,出头的椽子往往先烂。
退让三分,必须在一个“忍”字上下工夫,学会忍耐朋友的小缺点、小错误,甚至忍耐朋友的不公和无礼。
一帮朋友在一起吃饭,一人将一碗热汤弄翻,洒了旁边一位朋友一身,他连忙道歉,说不小心,岂知旁边的朋友没容他说完,便对他说:“烫到你了吗?”
这一句颇关心友人的反问,其实更胜过他说没关系,后者只是一种容忍,而这句反问则让他由被动的忍转为主动的关心。倘若,你被弄了一身汤,你只是皱皱眉头,他也会道歉,也知道他的失误,但你的这个动作,会让他舒服。
假如一个朋友误解了你,当时他正在气头上,那么你最好不要去辩解,即使他口不择言,你也要学会原谅他。事后,当他知道真相时,他自然会对此表示歉意。活在世上,本来事情就千头万绪,又何必再为一些小事徒增烦恼呢?有些事,最终会让朋友明白你是无过的,那么,你最好跳出三界之外,忍一时风平浪静。
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给朋友方便,实际上是给自己日后留下方便。进退之中的心机,每个人不能不知。
9.给对手留一个缺口
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凭着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即使是某些以为拥有科学头脑的人,也应该留有一片余地供别人游览,供自己回旋。否则的话,就会给别人留下把柄。
1790年7月24日,在法国的一个小城里,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巨大的响声把居住在这里的人吓了一大跳。尤其令人惊异的是,这块石头把教堂旁边的屋子砸了一个大窟窿。市民们目睹了这一切,纷纷认为这块破坏了他们宁静生活的怪石来历不明。他们以为这块石头可能还会飞上天去,为了防止它“逃走”,就给巨石凿了个洞,用铁链穿起来,然后把铁链锁在教堂门口的大圆柱上。最后市民们又通过决议,要写一封信给法国科学院,请求科学院派遣科学家来研究这块怪石。市长证实了市民们在信上所写的事实,并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又派专人将信送往巴黎。
在巴黎的法国科学院里,当宣读市民的这封来信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阵阵哄笑声,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俯后仰,还有人连眼泪都笑出来了。有一些科学家带着嘲笑的口气说:“哈哈,这些人是最爱吹牛皮的,今天他们向我们报告天上落下巨石,过几天他们还会来报告天上又掉下五吨牛奶,外加一千块美味的带血的牛排……”在笑够了之后,他们以科学院的名义作出了决定,对这些人的撒谎和市长的愚蠢表示遗憾,同时号召所有有科学头脑的人,不要相信这些荒诞不经的报告。
那么,究竟是谁有科学头脑,是谁更愚蠢、可笑呢?历史已作出了公正的答案。
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在笑够了别人之后,岂知把自己的短见也暴露给别人,在伸手打别人耳光的同时,也是在打自己的耳光。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都没有。
小杨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小杨因讲过那样的话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处可见。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放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就像把气球打满了气,再充气就要爆炸了。
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再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做事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从而可以从容转身。
我们可以见到一些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偏爱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可能、尽量、研究、或许、评估、征询各方面意见……他们之所以运用这些字眼,就是想为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把话说死了,结果是事与愿违,那该多难堪啊!
那么,怎么样做人才能为自己留有余地呢?
与人交往,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誓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杀父夺妻之仇。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如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对人不要过早地下判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辈子很长,变化也很多,不要说“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的话语。
做人留有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灵活自如,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给别人留有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