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决定人生。谈吐不凡,必须要口才,好口才,就是有完美的言语表达,而完美的言语表达就在于注意说话时的细节。用词方式、语气的轻重、说话的角度……往往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一个人的口才。
改掉说话时的一些小毛病
不良的谈吐习惯是与人交谈时较为忌讳的。如果你是一个先生,谈吐障碍将会让你的能力、权威及说服力大大受损;如果你是一个女士,它会使你失去自己应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人在初次听到你的声音时退避三舍。以下是容易让人忽视的几种说话的坏习惯,应当改正:
1.使用鼻音说话。这是一种常见且影响极坏的缺点,当你使用鼻腔说话时,你就会发出鼻音。如果你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你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种鼻音。
如果你使用鼻音说话,当你第一次与人见面时,就不可能吸引他人的注意。你让人听起来像在抱怨、毫无生气、十分消极。不过,如果你说话时嘴巴张得不够,声音也会从鼻腔而出。当你说话时,上下齿之间最好保持半寸的距离。鼻音对于女人的伤害比对男人更大,你不可能见到一位不断发出鼻音,却显得迷人的女子,如果你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或者令人心荡神移,那么你最好不要使用鼻音,而应使用胸腔发音。
2.有口头禅。在我们平常与人讲话或听人讲话之时,经常可以听到“那个、你知道、他说、我说”之类词语,如果你在说话中反复地使用这些词语,那就是口头禅。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有时,我们在谈话中还可以听到不断的“啊”、“呃”等声音,这也会变成一种口头禅。请记住奥利佛·霍姆斯的忠告:切勿在谈话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录音机,不妨将自己打电话时的声音录下来,听听自己是否出现这一毛病。一旦弄清自己的毛病,那么在以后与人讲话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谈话中,当你发现他人使用口头禅时,你会感到这些词语是多么令人烦躁,多么单调乏味。
3.小动作过多。检查一下自己,你是否在说话时不停地出现以下动作:坐立不安、蹙眉、扬眉、扭鼻、歪嘴、拉耳朵、扯下巴、搔头发、转动铅笔、拉领带、弄指头、摇腿等。这些都是影响你说话效果的不良因素。当你说话时,听众就会被你的这些动作所吸引,他们会看着你的这些可笑的动作,根本不可能认真听你讲话。
有一位公司老板,当他在公共场合讲话时,总是让秘书与观众站在一起,如果他的手势太多,秘书就会将一枝铅笔夹在耳朵之上以示提醒。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做到如此,但在你讲话时,完全可以自我提示,一旦意识到自己出现这些多余的动作,立即改正。
4.心不在焉的眼神
当你与别人握手致意时,你们便彼此建立了一种身体的接触。但是眼神的交汇作用也同样重要,通过相互传递一种眼神,你们便可以建立一种人际关系。眼神不仅可以向他人传递信息,你也可以从他人的眼神中接收到某些信息。
当你说话的时候,你的眼睛也是否在说话?或者你故意回避他人的视线,而不敢与人相对而视,因为那会令你觉得不适?你是否会边说边将眼睛盯在天花板上?你是否低头看着自己的双脚?你看到的是一簇簇的人群,还是一个个的人?总之,再没有比避开他人视线更易失去听众了。
细节让你巧说“不”
许多时候,人们在工作中要面对朋友、同事、客户与主管的许多要求。有些要求可以满足,但有些要求因碍于公司规定或其他原因必须拒绝。没有人喜欢被拒绝。因此,你在拒绝别人时先不要急切、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因为直接拒绝别人,轻则影响双方往后的合作与相处,重则让人觉得你不够大方。
为了最大化地降低拒绝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你需要掌握一些说话技巧,秉持“理直气和”的原则,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又能婉转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1.倾听之后再说“不”
当你的同伴、客户或朋友向你提出要求时,他们心中通常也会有某些困扰或担忧。
拒绝对方之前先要认真地倾听。首先,请对方把处境与需要讲得更清楚一些,这样自己才知道如何帮他。接下来,再向他表示你了解他的难处,若是你处于此境况之下,一定也会如此。
倾听能让对方先有被尊重的感觉,在你婉转表明自己拒绝他的立场时,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伤害他的感情,不要让人产生你在应付的错觉。
如果你拒绝对方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负荷过重,那么,倾听可以让你清楚地界定对方的要求是不是你分内的工作。
有时候听了对方的意见,你会发现协助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增加经验。这时候在兼顾目前工作的前体下,牺牲一点自己的休闲时间来协助对方,对自己的职场生涯绝对有帮助。
2.多一些弹性与关心
你在拒绝对方时,除了可以提出替代性建议,隔一段时间还要主动地去关心对方的情况。
有时候,拒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方会不定时地提出同样的要求。若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关心对方,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则可以减少拒绝带来的尴尬与负面影响。当双方的情况都得到改善时,就有可能满足对方的要求。
对于业务人员,例如保险业者面对顾客要求自己却无法满足时,这种主动关心对方的技巧尤为重要。
3.婉转地表达拒绝
你在拒绝对方之前,可以首先倾听对方的要求,以便针对他的情况,建议对方如何取得其他人或组织适当的支持。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替代方案,对方一样会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当你开始说“不”的时候,态度必须是温和而坚定的。好比同样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让人容易入口。同样,委婉地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不”让人更容易接受。
当对方的要求有悖于公司或部门规定时,可以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权限;在自己工作已经排满而爱莫能助时,要让对方清楚你的处境,说明如果耽误工作会对公司与自己产生的不利影响。
若是对方因为你的拒绝而表现出愤怒或作出威胁时,你也不需要立刻响应,而要多用同情心来缓和他的不满与挫折感。
在拒绝别人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耐性与关怀。若只是敷衍了事,就会让人觉得你不是个诚恳的人,对人际关系伤害更大。
小技巧让你巧对言语窘境
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一定有各种各样的人。比如说文化层次的不同,有人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有人是博学多才的教授。知识水平不同的人,表达同样的意思,说出的话却大不相同。同样,他们理解同样的一句话的意思也不大相同。我们常常听到“三句话不离本行”这样的话,如果能针对各种人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而采取相应的应变方式与他们对话,势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古往今来,以口齿伶俐、铜嘴铁舌化险为夷的例子真不少。针锋相对需要敏捷的口才,如果处理得当,可以抓住机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但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严,还能使对方狼狈不堪而再也不能轻辱于你。
生活中,总是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交际双方是一种积极的参与,而非刻板、机械的迎合,所以交际情景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面对变化着的情景,尤其是仓促而至的窘境,需要我们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语言表达手段,以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交际目的,明话暗说就是很有效的一种。
首先是自嘲式的明话暗说。在交际中,有时会碰上因为自身的缺点或其他原因而出现的尴尬事,要是你懂得“自嘲”,巧妙地“揭自己的短”,反而会使自己败中求胜,树立良好的交际形象。
麦克阿瑟一贯以傲慢著称。有一次,杜鲁门会见他时,他不慌不忙地取出烟斗,装好烟丝,取出火柴准备点燃的时候,才问杜鲁门:“我抽烟你不介意吧?”
麦在阿瑟显然并不是真心征求杜鲁门的意见,这使杜鲁门十分难堪。因为如果现在表示很介意的话会显得有点霸道。
此时,杜鲁门看了看麦克阿瑟,说:“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杜鲁门的这番自嘲,不但自尊心得到保护,而且还向美国人显示他的大度与宽容。还有,他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地位上,可博得美国大众的同情与支持。
生活与工作中,你也可以假身旁之物摆脱困境,让左右为难的自己找到下台阶。
如果某人在你的办公桌前滔滔不绝,而你却不能耽搁太多的时间。如喋喋不休的人是下属或是朋友那还好办,偏偏又是得罪不起的人物,你怎么办呢?
你可以写个纸给同事小林:“到隔壁的办公室打个电话给我。”
用不了几分钟,电话响了。你可以大声说:“什么,马上去!这儿有位很重要的客人,什么?不去不行?那……好吧。”
一般来说,那牢骚不已的来客会示意你,赶快去。如果他没这么说,你也可以假装满心歉意,送走来客且不会伤了他那可怜的自尊。
如果把这事看成电话中的某片断,那么,电影则是最理想的道具。这么做,既不损人又利己,实为最佳解决办法。
作为女性,经常有男士的邀请,如果想拒绝又不伤对方的心,办法有许多种,借物脱困无疑是其中的妙着之一。
例如,有位男士走到你面前,说了一句:“欢迎你参加!”然后就把一张入场券递给你。这时你想拒绝他,又要让他下得了台阶。你可从皮包里拿出笔记本,打开一看,不论看到什么,都可说:“哎呀?我和小王小张约好今天去购物,你只有和别人同去了,不过还是很谢谢你。”
使用笔记本,给人错觉上面记着自己的时间安排,婉言拒绝了对方,达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
还有拆词换字式的明话暗说。在说话时,如果把一些完整的词拆下来讲,可以表达出另外一种意义。
一次,一位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对现进的某些状况进行评论。突然,一位学生发问道:“现在人们对‘官倒’与‘私倒’恨之入骨。但如何区别‘官倒’与‘私倒’?”
那位教师稍加思索,答道:“‘官倒’与‘私倒’的区别在于:对于前者,国家国家,国即是家;对于后者,国家国家,家即是国。”
如此作答,妙不可言,赢得了满堂喝彩。
这位教师把“国家”二字拆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很好地阐释了那一组概念。
拆词换字常是对某词的拆解而重新组事或者对对方的话稍加改造,获得了与原意迥然相反的意思,从而掌握了对话中的小技巧,就会有言语的主动权,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站在他人的角度开口
有些时候,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某一事情。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当一个人面对严重的难题时,如果他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原本疑惑不解的问题可能就变得豁然开朗,他的说话方式也会自然地改变。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他有时即使真的错了,也不一定承认。在这种情况下,责备他是没有用的,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你应该了解他,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对方为何会这样,其中一定自有他的道理。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了解了他,了解了他的个性,这才是解答他的钥匙。
纽约州汉普斯特市的山姆·道格拉斯,过去经常抱怨太太把过多的时间都用在修理草坪上了:他太太一周至少去草坪拔草、施肥和剪草两次。而道格拉斯却认为草坪和四年前刚搬来时一样,并未变好。当他把这话说给太太听时,自然就破坏了他们的夫妻感情。
后来道格拉斯认识到了自己的愚蠢。他试着从太太的角度考虑:她确实喜欢草坪,是因为她从中找到了乐趣。于是道格拉斯决心改变自己。
一天晚饭后,太太又去修理草坪,道格拉斯也跟了出去,帮助太太一起除草、施肥,他们边干活,边愉快地谈话,他的太太非常高兴。
从此他经常帮助太太修理草坪,并称赞她干得好,草坪比以前好看多了。于是,夫妻间的感情日益加深。
肯尼迪·古迪的《怎样让人们变成黄金》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停下来,用数秒的时间比较一下,你是如何关心自己的事情和关心他人的事情的,就会理解,别人也和你一样。而一旦你掌握了这个诀窍,你就会像罗斯福和林肯一样,拥有了做任何事的坚实基础。总之,和别人相处的关系怎样,完全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替别人着想了。”
无独有偶,古拉得·力伊帕也和古迪有相同的观点。他在《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一书中,也有类似的一段话:“把别人的感觉和观念与自己的感觉和观念置于相同的位置,并把它表现出来,这样谈话的气氛就会融洽起来。当你在听别人谈话时,要根据对方的意思来准备自己将要说的话,那样,由于你已理解和认向了他的观点,他也就会理解和认同你的观点。”
多年来,罗克常到离家不远的公园中散步和骑马,以此作为消遣。罗克非常喜欢橡树,所以每当看到公园里一些树被烧掉时,他就十分痛心。这些火差不多都是由到园中野炊的孩子们造成的。有时火势很凶,必须叫来消防队才能扑灭。
公园的角落里有一块牌子,警告人们不要在公园玩火,违者罚款。但由于牌子在角落里,很少有人看见它。公园里有警察,负责骑马巡逻,但他对自己的工作不太认真,火灾仍然时常发生。
有一次,罗克又看到公园失火,就急忙跑去告诉警察快叫消防队,可没想到他却说那不是他的事。罗克非常失望,于是以后罗克再到公园里散步的时候,就担负起了保护公园的义务。当他看见树下起火时就非常不快,急忙上前警告那些野炊的孩子们,用威严的辞令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不听,就会恐吓要把他们交给警察。就这样,罗克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感,全然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觉。
结果呢,那些儿童怀着一种反感的情绪暂时遵从了。转过身去的时候,他们又生起了火堆,并恨不得把整个公园烧尽。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克逐渐懂得了与人相处的道理,知道了怎样使用技巧,更懂得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于是他不再发布命令,甚至恐吓。而是说;“孩子们,玩得高兴吗?你们在做什么晚餐?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生火,直到现在我仍然很喜欢,但你们知道在公园里生火是很危险的吗?我知道你们几个会很小心,但别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来了也会学着你们生火,回家的时候却又不把火扑灭,这样就会烧掉公园里的所有树木。如果我们再不谨慎的话,我们就不会再看到这里的树木了。因为在这里生火,还有可能被警察抓起来。我不干涉你们的兴致,我很愿意看到你们开开心心的,但我想请你们在离开时,把火用土埋起来,并把火堆旁边的干枯树叶拨开,好吗?你们下次来公园玩时,可不可以到山丘的那一边,就在那沙坑里取火,那样就不会有任何危险了。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玩得快乐。”
这样的说法,产生的效果可好多了!孩子们听了之后都非常听话,而且很愿意接受和合作。他们没有被强制服从命令。罗克为他们保全了面子,双方的感觉都很好,因为罗克在处理这件事时,完全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的。
哈佛商学院特哈姆说:“在与人谈话前,我情愿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在他的办公室前的人行道上散步,而不愿在还没有清晰的想法,不知该如何说,并且不了解对方,没有充分准备答案的情况下,直接去他的办公室”。
如果你永远都能按照对方的观点去想,从他人的立场看事,这就足够成为你一生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认识别人,被别人认识,认识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将三者统一。把自己当成别人,关键的在于认识自己,弄懂了这个意思,也许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你的说话便会充满力量。
多赞美,少恶言
世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凡事能够把握分寸,就是一种智慧。在夸赞别人这个问题上同样存在分寸拿捏不同,后果也不同的现象。如果赞美得当,那就是一种美德,但若是不得当的赞美就成为阿谀,难免遭人轻视。把握赞美的分寸十分重要。赞美能赢得友谊——赞美如花香,芬芳而宜人,能以赞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缘,所以和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赞美。
莎士比亚说过:“我们得到的赞扬就是我们的工薪。”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别人“工薪”的支付者。你也应该慷慨地把这种“工薪”支付给你的朋友。我们平时听到的最多的牢骚是什么?不是“太累了”或“太苦了”,而是“干了这么多,谁也没有说个好字”。这类似的牢骚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人们需要得到“工薪”,而应付“工薪”的人又太吝啬了。
有人说,赞扬是一笔投资,只需片刻的思索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报酬。这话有些道理,但似乎又含有太多的实用主义的味道。赞扬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报酬,它还是沟通情感、表示理解的方式,如同微笑一样,也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
有的人吝惜赞美,很难赏赐别人一句赞美的话,他们不懂得,多正面引导、多表扬鼓励,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条规律。予人以真诚的赞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期望与信任,并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好方法。人人皆有可赞美之处,只不过长处、优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隐有显罢了。只要你细心,就随时能发现别人身上可赞美的“闪光点”。即使缺点较多或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的人,只要稍有改正缺点、要求上进的可喜苗头,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赞扬。但赞美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赞美要真诚自然。
真诚的赞美有纯洁的动机,它不是为了谋求从对方得到什么才赞美的。卡耐基说:“如果我们只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那我们就无法给人一些真诚的赞美,那也就无法真诚地给别人一些快乐。”
2.赞美别人要得体。
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去称赞别人。得体的赞美,于人于己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别人来说,他的优点和长处,因为你的赞美显得更加有光彩,他本人也由于你的称赞而更加自信,更加奋发。对于自己来说,你得体地称赞别人,表明了你已被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并对所称赞的事物充满了向往。
当一个人灰心的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能令他绝处逢生;当别人失望的时候,一句赞美的话,能使他重见光明。要想获得友谊,诚心地赞美别人,必定能如愿。
说话好坏分寸间
我们常说:“言多必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特别是人多的场合,你一不小心,一旦失言,你的话就可能中伤或伤害到某个人,这自然会让你招惹祸端。
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个人的成败荣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
由于“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
那些有成就的人,说话都会把握分寸,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
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交际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在人多的场合尽量少讲话,并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
有成就的人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针对任何话题,都要做到说话有分寸。以下几个细节应特别注意。
1.避免谈及别人的隐私和错处
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别人的隐私和错处。有时会使自己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一次宴会上,某人在酒桌上向邻座的人讲起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问他说:“先生,你认识我是谁吗?”
“还没有请教贵姓。”他回答说。
“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
这位先生立时窘住了,场面非常尴尬。
这位太太很有教养,没有当面指责他,但这位先生口无遮拦给别人留下了一个非常坏的印象。
2.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
在公众场合要重视对别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否则一不注意分寸,就会伤害对方。
在庆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晚宴上,情绪极好的斯大林当着大家的面,对他的妻子娜佳喊道:
“喂,你也来喝一杯!”
如果这话是在家里说,是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可是当着前苏联党政高级官员和外国代表的面,这话就显得不够庄重和得体,甚至可以说太随便了一点。偏偏娜佳是一位个性极强且年轻气盛的人,她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附属物。她听了此话,感到受到了羞辱,一时又未想到化解的方法和语言,于是就大喊一声:
“我不是你的什么‘喂’!”
接着便站起来,在所有宾客的惊愕中走出了会场。
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时年22岁的娜佳已经躺在血泊中,手里握着“松牌”手枪。
一句话,断送了一条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斯大林注意场合和分寸,说一句:“娜佳,请你也来喝一杯吧!”不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了吗?
注意说话的场合,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能忽视说话的分寸。
3.说话形式的选择要与场合相适应
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到长沙做佳宾,主持一个义演节目,只见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那次在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
这话不无失体之嫌。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人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选打分的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其公正何在?这样的话显然与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
不论什么时候,在公共场合,说话时都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没有考虑周到的话,最好少说。
有成就的人说话要注意分寸,要做到慎言、忌口,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地点和说话的对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乱说一通。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说。
三思后再承诺
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成大事的基础,而能否兑现其承诺便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
“你的承诺和欠别人的一样重要。”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当你要应承别人某一件事情时,你一定要三思而行。
因为当对方没有得到你的承诺时,他不会心存希望,更不会毫无价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会有失望的惨痛。相反,你若承诺,无疑在他心里播种下希望,此时,他可能拒绝外界的其他诱惑,一心指望你的承诺能得以兑现,结果你很可能毁灭他已经制定的美好计划,或者使他延误寻求其他外援的时机,一旦你给他的希望落空,那将是扼杀了他的希望。
并且如此一来,你的形象就会大跌,别人因你不能信守承诺而不相信你了,别人也不再愿与你共事,不愿再与你打交道,那么,你只能去孤军奋战。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经常不负责,许下各种承诺,而不能兑现承诺,结果给别人留下恶劣印象。如果承诺某种事,就必须办到,如果你办不到,或不愿去办,就不要答应别人。
有成就的人很会注意承诺这个细节。他不会轻易去承诺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会轻易承诺。
而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他们的承诺很轻率,不给自己留下丝毫的余地,结果使许下的诺言不能实现。
某高校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出了问题,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的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又不愿意把情况告诉系里的教师,只对他们说:“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
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一钱不值。甚至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答应的呀!”
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既在系里信誉扫地,也在校领导跟前失去了好感。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许诺,许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定的余地。当然,这种留有余地不是给自己不作努力寻找理由。自己必须竭尽全力去实现诺言。
即使是自己能办的事,也不要马上答应。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你原来可以轻松地做到的事也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你轻易承诺下来,会给自己以后的行动增加困难,对方因为你现在的承诺而导致将来的失望。所以,即使是自己能办的事,也不要轻易承诺,不然一旦遇上某种变故,让本来能办成的事没能办成,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给人承诺时,有成就的人不会把话说得太满,因为那很容易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那么该怎样承诺才会不失分寸呢?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承诺方式和方法。以下三种方法可供借鉴:
1.对把握性不大的事儿,可采取弹性的承诺
如果你对情况把握不大,就应该把话说灵活一些,使之有伸缩的余地。例如,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这种承诺能给自己留一定的回旋余地。
2.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缓性承诺
有些事情,当时的情况认准了,可是由于时间长了,情况会发生变化。那么,在你承诺中可以采用延缓时间的办法,即把实现承诺结果的时间说长一点,给自己留下为实现承诺创造条件的余地。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老板可以这么说:“要是年终结算,公司经济效益好,公司可以给你晋升一级工资。”用“年终结算”一语表示实现承诺时间的延缓,显得既留有余地,又入情入理。
3.对不是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承诺。
如果你所作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还要求别人帮忙,那么你在承诺中可带一定的限制。
比如:你承诺帮朋友办理家属落户的问题,这涉及到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你不妨这样说更恰当一点:“如果以后公安部门办理农转非户口,而且你的条件又符合有关政策,我一定帮忙。”这里就用“公安部门办理”、“符合有关政策”等对承诺的内容作了必要的限制,既见自己的诚意,又话语灵活,具有分寸,还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难处(也要求别人),真是一石三鸟。
为人处事,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诺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做那些没有把握的承诺。
人要成大事就须知有了承诺,就应该努力做到,千万不要乱开“空头支票”,不然不仅伤害了对方,还会毁坏自己的声誉,使自己在社会上难有立足之处。
说话时尽量用“我们”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能注意到有成就的人在公司说话时很少用“我”而常用“我们”,这虽是很小的细节,但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有成就的人说话的技巧。
小孩在做游戏时,常会说“我的”、“我要”等语,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有些成人也是如此,他们说话时,仍然强调“我”、“我的”,这就会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有位心理专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和民主型两个不同角色的领导者,而后调查人们对这两类领导者的观感。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们的团结意识最为强烈。而研究结果又指出,这些人当中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也最多。而专制型方式的领导者,是使用“我”字频率最高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人。
事实上,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个好朋友一起出去散步,在路上,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路中央的一锭金子。
甲赶紧跑过去,捡起那锭金子,对乙说:“你看,我的运气真好,我捡了一锭金子。”说着准备把金子独自放进自己的口袋。
这时,失主找来了,他不仅要回了金子,还诬告说甲偷了他的金子,要拉他去警察局。
甲有口难辩,很无辜地对乙说:“这回我们可麻烦了。”
乙听后立即纠正他说:“不是‘我们’,你应该说‘这回我可麻烦了’才对!”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说话时,往往说“我”和“我们”,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在开口说话时,我们要注意这样的细节,多说“我们”,用“我们”来作主语,因为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英文里是最小的字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你语汇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职场中更是如此,本来同事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很敏感,那么欲有成就的人就更应注意说话的方式。
有成就的人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这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员工大会上,你想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如果你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字转化成“我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说“我”有时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员工们自然容易接受。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你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的人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
聊天也要有技巧
聊天是说话中一种极无功利性的交谈形式。紧张工作之余,节假日之际,人们凑到一起,几盏清茶,一碟瓜籽,不为利害,只为“闲聊”。人们充分放松,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无拘无束地“侃”出来,从而使精神松弛,心情愉悦,得到有益的消闲和休息。所以,聊天已成为人们极喜爱的一种谈话方式。
聊天也是要技巧的,会聊天的人会把聊天变成人亲近他的法宝。聊天的内容十分广泛,通常没有既定的话题。但人们会在聊天中交流看法、沟通情感、传播和获取信息。一个善于聊天的人,就会很好地掌握说话的技巧。
(一)找到可聊的话题最重要
聊天时,开头同样很难,它尤如源头,话题有兴趣,则加入的人多,谈得才尽兴;若话题只三言两语,不能深入,则使人索然无味。会聊天的人,首先不在于他说了些什么,而在于他出了个什么话题,使参加者能全神投入,聊得畅快。这应从分析聊天的对象入手。一般来说,同窗故友,忆旧便是最好的话题;中年朋友,家庭、事业是最有体会的话题;对老年人,健康活动是较适宜的话题;情趣高雅者,墙上的字画、桌上的读物,便是最好的话题;涉世未深者,事业功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而最能适应所有对象的话题是新闻。
(二)轻松语言轻松聊
有了好的话题,但谈话过程中语言过于正统,过于严肃,往往使聊者听而却步,一本正经地聊则是最乏味的。善于聊天的人,经常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听起来话语随意,多取譬喻,幽默风趣,创造出宽松愉快的交谈气氛,使大家在交谈中得到松弛和愉快,这样的人会成为聊天的主角。
(三)“听”话亦助“聊”
许多人认为聊天必得开口,甚至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独霸聊坛。其实,聊天要能顺利进行,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艺术——以听助聊。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话题,成为聊天中的主要听众,给发话者以呼应,或赞成,助其深入;或反对,引起思考。听是聊的一种辅助,听后的简短呼应反馈也能表现一定的说话水平。
(四)善于断话题
聊天随意谈来,却也有“雅”、“俗”之分。高雅的聊天能给人以有用的信息、口才的锻炼,有助于身心的健康,而低俗的聊天却无异于浪费时光、谋财害命。但聊者形形色色,可能会涌出荒诞不经甚至粗俗下流的话题,这时,你若能适时巧妙地让大家转移到别的话题上,可以说你掌握了聊天中适时截断无益话题,使聊天健康进行的语言艺术。如当人们聊凶杀、奸淫话题时,你若能说:“这些都和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比如我认识的一个人……”自然而然地把话题引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与社会问题的探讨上。反之,你若用生硬的话说:“你们谈这些真无聊,还不如谈谈物价……”那么你将会打断人们的谈兴,破坏聊天的气氛。避之巧妙,才称得上水平和艺术。
清人敦诚对聊天水平的高低之别早有论说,他认为聊天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上乘、中乘、下乘、最下乘。他说:“闲居之乐,无逾于友,友集之乐,是在于谈;谈言之乐,又在奇谐雄辩、逸趣横生;词文书史,供我挥霍,是谓谈之上乘。衔杯话旧,击钵分盏,兴致亦豪雅间出,是谓谈之中乘。议论不尽知之政令,臧否不足数之人物,是谓谈之下乘。至于叹羡没交涉之荣辱,分诉极无谓之是非,斯又最下乘也。”
寒暄在前,沟通在后
与人沟通,就必须先要营造友好的、和谐的说话的气氛,而寒暄正是营造这种气氛的契机。主动与对方招呼、寒暄,就等于在向对方宣布:我坦率地打开心扉,我愿意与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做,自然会很容易地获得对方的好感。
毛泽东就善于在寒喧中发挥出他独特的魅力,缩短与谈判对手的心理距离,并让对方自然产生一种受到尊重的快感。
1949年4月国共和谈期间,毛主席接见了国民党方面的代表刘斐先生,刘斐开始时非常紧张。见面后,毛泽东和刘斐寒暄起来:“你是湖南人吧?”刘斐答道:“我是醴陵人,醴陵与毛主席的家乡是邻县,是老乡。”毛主席高兴地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哩。”听了这话,刘斐紧张的心情很快就放松下来,拘束感完全消失了。
寒暄不仅可以营造友好和谐的气氛,而且也是在说话之始观察对方情绪和个性特征,获取有用信息的好方法。有这样一个案例: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刚“出道”的时候,就曾被对手以寒喧的形式探测到了自己的底细,因而使自己产品的销售大受损失。
当他第一次到东京找批发商谈判时,刚一见面,批发商就友善地对他寒暄说:“我们是第一次打交道吧?以前我好像没见过您。”批发商想用寒喧托词,来探测对手究意是生意场上的老手还是新手。松下先生缺乏经验,恭敬地回答:“我是第一次来东京,什么都不懂,请多多关照。”正是这番极为平常的寒暄答复却使批发商获得了重要的信息:对方原来只是一个新手。批发商接着问:“你打算以什么价格出卖你的产品?”松下又如实地告知对方:“我的产品每件成本是20元,我准备卖25元。”
批发商了解到松下幸之助在东京人地两生,又暴露出急于要为产品打开销路的愿望,因此趁机杀价:“你首次来东京做生意,刚开张应该卖得更便宜些,每件20元如何?”没有经验的松下先生在这次交易中吃了亏。究其原因,是那位老练的批发商通过表面上的寒暄探测到对方的虚实,在谈判中赢得了主动。而松下先生由于在寒暄之中暴露了自身的底细,从而导致了被动与失利。因此,在双方寒暄之时就要避免无意之中自身关键信息的泄露。
当然,可以利用相互寒暄时的那些应酬话,去掌握说话对象的背景材料:他的性格爱好、处事方式、沟通习惯等等,进而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为相互间的心理沟通做好准备。
正是基于对寒暄所起作用的认识,人们应该着意选择寒暄的话题。
最容易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莫过于谈到他的专长。被美国人誉称为“销售权威”的霍伊拉先生,就很善于这样做。一次他要去梅依百货公司拉广告,他事先了解到这个公司的总经理会驾驶飞机。于是,他在和这位总经理见面互做介绍后,便随意说了一句:“您在哪儿学会开飞机的?”一句话,触发了总经理的谈兴,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谈判气氛显得轻松愉快,结果不但广告有了着落,霍伊拉还被邀请去乘了总经理的自用飞机,和他交上了朋友。注意:
寒暄时要有主动、开朗、友善的态度,要用明朗的表情、热情的态度和对方交谈,努力发挥个人的魅力,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即使自己心情不好或身体不适,也应努力克制,不要让对方有所察觉。那种不动感情、例行公事式的寒暄达不到相互沟通的目的。如果对方感到你不够诚恳,反而还会增加抵触情绪,给谈判设下心理障碍。因此,寒暄应该是从心底里发出、向对方表示的真正的关切。这样,对方自然也会从内心里发出回应,为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寒暄的时间不宜过长,高明的沟通者往往善于从寒暄中找到契机,及时导入主题,自然而然地把话题引入预定的轨道。
沉默依然是金
办事交往中,多听少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你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多听听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既可以获取一些独特的见解,又可赢得他人的好感;当对方发泄不满时你更应该闭紧嘴巴,听他尽情的倾诉,他会对你感激万分的。如果你插上一句,可能只会加深他的痛苦,尔后他必为失态而离开你。所以,保持沉默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沉默是人生的一种机智,也是社交的一种心机。当你不愿意和人交谈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沉默;当你不懂得怎么与人交淡时,你可以选择沉默;当一些社交难题难住了你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沉默。
当然,正常的交流总是有来有往、有问有答的;如果一方只是一味地说,另一方只是一味地听,或者一方对另一方的话不置可否,沉默不语,这说明交流发生了故障。然而,有趣的是,有时候社交中出现的一些交际故障还得用沉默的方式才能解决。
为人处世,得方圆做人,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社会经验,那就是:多听少说;要“多听少说”并不容易,这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只有时刻保持适当沉默,你的人缘才会持久而稳固。
某机关行一个女孩,她平时话语不多,与人聊天,常常面带笑容。后来,机关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很多同事在她的攻击下不是辞职就是调离。最后,矛头终于指向这位女孩。
一次,好斗的女孩抓住了这个女孩的把柄,立即点燃火药,进行攻击,谁知,那女孩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有说,最终好斗的那个女孩主动鸣锣收兵,她反而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之后半年,好斗的女孩自请调离。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沉默的力量是何等的重要,面村如此的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显得苍白。
沉默是个法宝,是因为沉默里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是肯定(不反驳不就是肯定吗),可以是否定(不表示赞同不就是否定吗),也可以是不表态(不肯定也不否定),甚至可以让对方琢磨不透。唯一不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正面发生冲突。
要知道,发生冲突是社交不折不扣的失败。办事交往中,多听少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一个人长了一个舌头。似乎这也是上帝的意志,多听少说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当你与别人交谈之时,不能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有时候学会沉默,倾听别人的心声,适时找到合适的话题,与别人达到心灵上的相通,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