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则故事都说明在我们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有很多难题看似无法解决,但如果我们采用迂回思维之术,不正面出击,而从侧面或背后出击,便可柳暗花明。
央视“大家”栏目中,我国著名医学泌尿科学家吴阶平讲了一个他父亲的故事。他说,有一次,一位姓盛的人有一批大洋(银圆)要从武汉运往上海。当时,长江一线匪盗猖獗,谁也不敢承接这一任务。盛某人找到吴阶平的父亲。吴父面无难色,很爽快地答应了盛某人的要求。吴父为什么敢于如此爽快地应招?原来吴父是这样做的:他把那批大洋,全部买成洋油,洋油装船运输,就比直接装银圆运输安全多了。洋油运到上海,再换成银圆交给盛某人,目的不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吗?凑巧的是,这批洋油运抵上海时,恰好遇上洋油大涨价,吴父不但把全部银圆安全交给了盛某人,还为其狠赚了一笔大洋。盛某人大喜,要给吴父一些大洋,吴父不受。盛某人便投资帮吴父在上海建立了一个纱厂。
运用迂回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避直就曲,通过拐个弯的方法,规避摆在正前方的障碍,走一条看似复杂,却可以尽快到达目的地的曲线。这是迂回思维的智慧,也是迂回思维的魅力所在。
从事微特电机技术的人都知道,电感移相器移相误差的测试是一项难题,高频移相器多相误差的测试更是难题。测试移相误差的专用仪器“相位计”,无论国内国外,测试准确度都不是很高。测试低频移相误差都很难保证测试准确度,测试高频移相误差根本不行,误差达到一度多。后来,操作者采用迂回思维方法想到,仪器从0~360度各点的误差确实太大,但仪器的每一点的重复精度是很高的,即每一次这点的测试误差基本是一样的。这样,只要我们在测试移相器的移相误差时,将移相器移相的15度、30度、45度等各点,用另一移相器进行0度补偿,使它各点的移位度数相减后,始终是15度。这样,移相器虽然每15度一点,已经转了360度,但相位计每点均在15度点定角测试,仪器的定角点测试精度是很高的。这不但解决了低频移相器的相位误差测试问题,也解决了高频移相器无法用相位计测移相误差的问题。
“此路不通”就绕个圈,“这个方法不行”就换个方法,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活理念。一个卓越的人,必是一个注重思考、思维灵活的人。当他发现一条路走不通或太挤时,就能够及时转换思路,改变方法,以退为进,寻找一条更加通畅的路。这一点思维特质,是需要我们用心学习的。
逆向思维——由果索因,反向思考
学习逆向思维法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就是对某些事物从反面进行利用。运用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能力。
人一旦形成了某种认知,就会习惯性地顺着这种定式思维去思考问题,习惯性地按老办法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解决问题,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这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习惯于守旧、迷信盲从,所思所行都是唯上、唯书、唯经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要使问题真正得以解决,往往要废除这种认知,将大脑“反转”过来。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给这位经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非常良好的商机。
学习逆向思维法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就是对某些事物从反面进行利用。运用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能力。逆向思维就是大违常理,从反面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南唐后主李煜派博学善辩的徐铉到大宋进贡。按照惯例,大宋朝廷要派一名官员与其使者入朝。朝中大臣都认为自己辞令比不上徐铉,谁都不敢应战,最后反映到宋太祖那里。
太祖的做法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他命人找来10名不识字的侍卫,把他们的名字写上送进宫,太祖用笔随便圈了个名字,说:“这人可以。”在场的人都很吃惊,但也不敢提出异议,只好让这个还未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侍卫前去。
徐铉见了侍卫,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侍卫根本搭不上话,只好连连点头。徐铉见来人只知点头,猜不出他到底有多大能耐,只好硬着头皮讲。一连几天,侍卫还是不说话,徐铉也讲累了,于是也不再哼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以愚困智解难题之举。
照一般的做法,对付善辩的人,应该找一个更善辩的人,但宋太祖偏偏找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去应对。这一做,反倒引起了善辩高手的猜疑,认为自己面前的人,是代表宋朝“国家级水平”的人,既猜不透,又不敢放肆。以愚困智,只因智之长处,根本无法发挥,这实际上是一种“化废为宝”的逆向思维方式。在经营或者技术发明的时候,同样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存在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参加电磁学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果然,只要导线通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实现,他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几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继续坚持这一思维方式。
十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生了!随后,他又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
法拉第十年不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
如今,他的定律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法拉第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一次重大胜利。
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常常阻碍着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逆向思维就是要打破固有模式,从现有的思路返回,从与它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常见的方法是就事物的结果倒过来思维,就事物的某个条件倒过来思维,就事物所处的位置倒过来思维,就事物起作用的过程或方式倒过来思维。生活实践也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它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简化思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不要把事情看得那么难,那样只会使人处于自我束缚中。许多问题解决起来,既不需要太复杂的过程,也不必要有太多的顾虑,绝妙常常是存在于简单之中的。
关于简化思维,有个较为有名的法则“奥卡姆剃刀”。他的提出者奥卡姆·威廉有句有名的格言,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剃刀”原则在逻辑学中又被称为“经济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任何事物准确的解释通常是那种“最简单的”,而不是那种“最复杂的”,这就像音响没有声音,我们总是会先看看是不是电源没有接好,而不会马上就将音响拆开检查是否哪个线路坏了。
许多年来,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磨砺着这把“剃刀”,使之日见锋利,终于成为科学思维的出发点之一。凡善于使用这把“剃刀”的科学家,如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都在“削”去理论或客观事实上的累赘之后,“剃”出了精练得无法再精练的科学结论。
“奥卡姆剃刀”体现的就是简单思维,从方法论角度出发,就是舍弃一切复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可惜,当今有不少人,往往自以为掌握了许多知识,喜欢将一件事情往复杂处想。
多年以来,不少人一直怀有这样的困惑:埃及金字塔的底边,为什么是由365块石头组成的?这个数字,是否跟地球自转周期有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只需拿起“奥卡姆剃刀”说话:它用365块石头砌成底边是因为它需要那么大,顶端的那28块石头也只是因为它正好需要那些石头——因为问题可能本来就是那么简单。假如硬要从复杂的角度进行联想,任何解释都能附会,如果当时埃及金字塔的每条底边用了555块石头,那么,人们照样能够找到无数令人信服的相关联系,从而证明埃及人的其他先见之明。因此,这些解释原则上都可以“剃”掉。
当我们的思路又开始变得复杂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该拿起“奥卡姆剃刀”了。因为,只有简单,才可以产生绝妙的主意。
一家著名的日用品公司换了一条全新的包装流水线,之后却连连收到用户的投诉,抱怨买来的香皂盒子里是空的,没有香皂。这立刻引起了这家公司的注意,并立即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公司准备在装配线一头用人工检查,但因为效率低且不保险而被否定了。这可难住了管理者,怎么办?不久,一个由自动化、机械、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博士组成的专业小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装配线的头上开发了全自动的X光透射检查线,透射检查所有的装配线尽头等待装箱的香皂盒,如果有空的就用机械臂取走。
这时,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另一家小公司。老板吩咐流水线上的小工务必想出对策解决问题。小工申请买了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放在装配线的头上去吹每个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肥皂的空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