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庚舜
一提起《诗境浅说》的作者俞陛云先生,顿时使我想起二十七年前的一件与他相关的往事。
1975年9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我和永品君相约到永安里去看望俞平伯先生。他一见到我们很高兴,谈天中他带我们去看他亲手种在花盆里的茑萝,绿叶红花,欣欣向荣。欣赏中,俞先生喜形于色,足见虽经“文革”的浩劫,他热爱生活之情依然如故。我很景仰俞先生的书法,于是请他为我写一幅字,他答应了,说等他精神好的时候就给我写。国庆刚过不久,我就收到了他写的条幅。我急切地将宣纸展开,啊,原来他知道我是四川人,就特地挑选了他父亲俞陛云在《蜀诗纪》里咏新都杨慎故园的《桂湖》诗:
锦城甲第丽金铺,近郭名园数桂湖。
词客衣冠留故宅,青郊裙屐会新都。
天香浸海人疑醉,荷叶成云路欲无。
灯火渐阑星渐隐,鞭丝侵晓又征途。
我将条幅送给钱锺书先生看,他说诗有特色,“荷叶成云路欲无”尤为传神。
俞陛云先生有关唐宋文学的著作之所以使人爱读,与他的素养大有关系,不知人论世,就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俞陛云(1868—-1950),字阶青,号乐静居士。浙江德清人。祖父俞樾,是清代著名学者,对他很有影响。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俞陛云三十一岁时,参加进士考试,殿试名列第三,以探花及第。官翰林院编修。曾宦游蜀中。他是诗人、词人,对唐宋文学尤有研究,其生活年代在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享年八十三岁。著有《绚华室诗忆》、《蜀诗纪》、《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等。
《诗境浅说》(包括《续编》),按书前序言所叙,给人印象是就《唐诗三百首》讲唐诗,是《唐诗三百首》的新版本,实则不然。从全书看,他开初是想从《唐诗三百首》中选诗论诗,书的甲编也确实仅从《唐诗三百首》的五律中选诗作为示范,其后则根据作者的思考,选诗范围较《唐诗三百首》扩大了许多。
《诗境浅说》包括正编和续编两个部分,前者集中讲律诗,共分四编:甲编讲五律,共选24家,诗39首;乙编为“五言摘句”,系摘引五律名联,共35家,56联,讲五律对仗佳处;丙编讲七律,共选29家,诗47首;丁编为“七言摘句”,系摘引七律名联,共30家,45联,讲七律对仗佳处。本书续编,专论绝句。其“五言绝句”,共引77家,诗131首;“七言绝句”,共引93家,诗249首。二者共计380首,仅续编已大大超过《唐诗三百首》。
与《唐诗三百首》等书比较,《诗境浅说》不仅在选诗上能自成体系,而且与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也大不相同。陈书只作注,不谈诗的“义蕴之深,诗境之妙”。《诗境浅说》因为是专论唐律、唐绝作法的,所以将精力全部倾注在分析每首唐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乃至其“诗境之妙”上,故予人启迪尤深。作者是诗词名家,深知创作甘苦,加以对唐诗有全面而深入的探索,所以每每能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语言,揭示出每诗、每联的诗情画意来。如书中论杜甫《旅夜书怀》说:
此与李白之《夜泊牛渚》,同一临江书感。一则写高旷之意,一则写身世之感,皆气象干云,所谓李杜文章,光焰万丈也。首叙江上旅夜,先言泊舟之地,次及泊舟之人,而寥寂之景,已可想见。三四言江干远眺,句极雄挺,与李白之“山随平野尽”二句,大致相似,而状以“垂”“涌”二字,则意境全换。盖野阔则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见繁星之直垂天尽处,用一“涌”字,见高浪驾空,挟月光而起伏。炼字精警无匹。以下皆书怀之句……
对仗句在律诗中不可或缺,名联往往起着特殊作用,令人过目难忘,所以作者讲律诗作法,讲诗境,特别标举出来以作示范。如书中论李白《送友人入蜀》“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一联时说:
蜀中之栈道峡江,雄奇甲海内,惟李杜椽笔足以举之。李诗上句,言拔地高峰,忽当人而立,见山之奇也。万山环合,处处生云,马前数尺,即不辨径途,见云之近也。杜陵诗云: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言仰望若峰势已接天空,而更上犹有石色,见山之高也;俯视不见山足,但见云根深插水中,见山之削也。以雄奇之笔,状雄奇之景,是足凌驾有唐矣。
好诗后配以韵味无穷的美文,令读《诗境浅说》的人不仅能得到写诗的门径,而且也能获得美感的享受,这就是本书成功之处。
2002年11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