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巴扎的秘密
侯晓琪
“巴扎”在维吾尔语里是“集市”的意思。巴扎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然也少不了好故事……
赵军是个徒步旅行者,这天,他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小镇。镇中有个土墙围成的集市,入口处悬着块铁牌,上面用彩色油漆涂着“百年巴扎”的字样。
赵军走了进去,这里除了各种牲畜交易点和日用杂货铺外,还有两个西瓜摊。摊主分别是一个鬈发小伙和一个白胡子老大爷。两人都戴着维吾尔族传统的小花帽,枯坐在瓜车后,好像生意都不太好。
烈日炎炎下的长途跋涉,让赵军干渴难耐。他不时望望那两个相隔不远的瓜摊,却迟迟没有勇气走过去。这次旅行挺艰苦的,他身上的钱已经不多了,得省着点花。
赵军正舔着嘴唇,望着瓜摊煎熬着,忽然那个鬈发小伙扫视了一下四周,然后从瓜摊上挑出一个大瓜,一言不发地随着人流,围着巴扎转起圈来。
赵军正惊奇,就见两个小孩从远处跑来,连蹦带跳地跟在了鬈发小伙的后面。接着,又有个年轻人也加入了队列。不久,随着更多的人加入,队列越拉越长。
这是干什么呢?赵军来不及多想,也好奇地跟在了队尾。
绕了一圈,鬈发小伙找了个阴凉处,紧抿着嘴唇抽出小刀,飞快地将西瓜切成了小片,放在地上,然后头也不回地回到了摊位上。接着,尾随的人们纷纷围上去,各人拿起一片瓜,大口吃了起来。
赵军跟样学样,也抢过了一片瓜,一边吃一边琢磨着。他看到吃完瓜的人,把瓜皮小心地摆放在地上,然后若无其事地散了,赵军明白了:鬈发小伙免费让大伙儿吃瓜,八成是在做促销广告呢!
吃过瓜后,焦渴稍解,但还不过瘾,于是赵军坐在墙角,继续紧紧盯着鬈发小伙的西瓜摊。
果然没多久,鬈发小伙又抱出一个瓜来。这回,赵军第一时间跳起来,跟在他的后头。绕了一圈下来,这次来吃瓜的人不多,赵军想着这回能多吃几片瓜了,他正暗喜,抬头发现鬈发小伙正一边切瓜,一边盯着自己看。
赵军被盯得有些心虚:自己光吃不买,明着占便宜,总是不光彩。他三两口啃完一片瓜,把瓜皮往地上一丢,红着脸正想离去,鬈发小伙却用不熟练的汉语开了腔:“站住!”赵军一怔,打了个哆嗦,鬈发小伙却笑开了:“阿卡,你是第一次来我们巴扎吧?哈哈,我看你连瓜皮都不会摆嘛!”
“阿卡”是维吾尔语“哥哥”的意思。听对方的语气并没敌意,赵军松了口气,他低头一看,别人吃过的瓜皮都整整齐齐地反扣在地,只有他的瓜皮被随便抛在一边。
见赵军疑惑不解,鬈发小伙诚恳地说:“我们这里四周是沙漠,如果有人从沙漠里刚逃出来,万一渴得快不行了,这时遇到一块瓜皮,就有救了。可是瓜皮朝上的话,太阳会把瓜皮的水分迅速晒干,所以,要把瓜皮扣在地上保住水分。这是我们这儿的习俗,你显然不知道,所以我看出你是从外面来的。”
在沙漠地区,一片瓜皮救一命,还真是这么回事。赵军想着,脸红了,他不好意思地把地上两片瓜皮反扣摆正,这时,两个小孩跑了过来,交给鬈发小伙两块钱。
见鬈发小伙笑着接过钱,赵军恍然大悟:人家刚才并不是免费促销,那是在整瓜零售呢!摊主抱着瓜在前面走,想吃瓜的排队跟着,到时切开西瓜,一片按一块钱算。
赵军难堪极了:一大片瓜,就卖一块钱,这生意做得实在。何况当地本就盛产瓜果,在这巴扎卖瓜着实不易,自己刚才却白吃了人家两次瓜!想到这儿,赵军把手伸进怀里正要掏钱,鬈发小伙却脸一变,将手中的两块钱塞到了赵军手中:“快,达吾提大叔也抱瓜出来了。你去吃,我请客。”
也许是看鬈发小伙刚才的效果不错,那个白胡子老大爷达吾提耐不住寂寞,也抱着个瓜转开了圈,可尽管他抱了个大西瓜,排队想吃的人却寥寥无几。
在鬈发小伙的怂恿下,赵军稀里糊涂地跟在了队伍后,有了他的加入,又引得几个人排了队。
吃了达吾提大叔两片瓜后,赵军回到了鬈发小伙摊前,他掏出了四块钱递了过去:“兄弟,大叔的瓜钱我自个儿给了,起初他还不肯收呢!还有,刚才在你这里吃的瓜,我也不能白吃,钱给你!”
鬈发小伙抬手拒绝了:“你帮了达吾提大叔,就等于帮了我。知道吗,我们平时不常抱瓜切开卖,因为抱着瓜是不能回头的。等摊主估计身后跟随的人足够了,就可以停下来分瓜。如果跟的人太少,那么绕巴扎一圈后,不管后面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都得把那个瓜分给他们,而且每片瓜只能收一块钱。达吾提大叔那么大的瓜,如果只收几块钱,就亏惨了。”
赵军有些不明白:“这巴扎上就你们两个卖瓜摊,你们是竞争对手啊!”
鬈发小伙挠挠头,说:“怎么说呢,种瓜人最知道种瓜人的苦,所以我不忍心看着达吾提大叔亏钱嘛,再说,以前大叔也不止一次帮过我呢!”鬈发小伙的话,让赵军暗自赞叹,他正想把钱再往小伙手里塞,却见达吾提大叔拿着半个馕和半个西瓜走了过来,他把馕和西瓜递到赵军手中,做了个手势,让他把馕泡在西瓜里吃。
鬈发小伙也顺势把赵军递钱的手推了回去,他跑去和达吾提大叔笑谈了几句后,转过头冲赵军一挤眼,说:“西瓜泡馕,这是过去招待贵宾的吃法哦!嘿,我们早就发现你望着瓜摊流口水了,见你打扮也像是客人模样,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总想做点什么,让你们记住这里,希望你们来了还想来!”
赵军捧瓜的手有些颤抖了,与此同时,远处高耸着的那块“百年巴扎”的大招牌,也在他眼中模糊了……
(发稿编辑:丁娴瑶)
开江鱼
庄桂良
早春三月,小朱带着媳妇小丽去东北度假。这次,小朱是和大学校友阿亮“换房旅游”,两家人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分别住到对方家,并以其为基地四处游玩。
阿亮家在松花江边的蛤蟆塘镇上,房屋宽敞明亮,小朱两口子很满意。两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出门打听早市怎么走。阿亮说过,镇上没有菜市场,买菜必须去早市。
第二天一早,小朱和小丽就出了门。这阵儿是东北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两人才从深圳过来,还不适应,冻得手都麻木了。
早市就在镇上的一条街边,两人买了一些蔬菜、水果,又转到一处卖鱼的摊边,一个圆脸膛的小伙子正在叫卖开江鱼。小朱上前问道:“开江鱼长什么样啊?”
小伙子很热情地说:“开江鱼不是一种鱼,瞧,‘三花一岛’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这么叫。”说着,他把鱼摊上的鱼指给小朱看。
原来,松花江边上的人把鳌花鱼、鲫花鱼、鳊花鱼和岛子鱼简称为“三花一岛”,冰雪消融、江面解冻的时候,鱼在冰面下忍饥挨饿了几个月,体内脏污排尽,肉质紧实,味道鲜美。小朱记得阿亮在朋友圈晒过开江鱼的做法,于是又问:“开江鱼是杂炖一锅出吗?”
小伙子竖起大拇指,说:“做开江鱼有讲究,鱼好不好吃,关键在食材,怎么做全凭个人喜好,‘杂炖一锅出’是最家常的做法。”
小朱“嗯”了一声,又点了点头。见小朱有买鱼的想法,小伙子麻利地往袋子里装进几样不同品种的鱼,放到秤上,说:“瞧,三斤七两,饱餐一顿没问题!”
小朱问:“多少钱一斤?”
小伙子账算得飞快:“40元一斤,148元,你给140元就行。”
小朱惊讶道:“这么贵?”
小伙子说:“市场上开江鱼都这个价,我叫大姜,天天在这里卖鱼,这鱼摊就是自己的,不会糊弄你们的。”
小朱有些拿不定主意,这时,小丽凑到小朱耳边,说:“昨天在农家饭庄吃饭时,我见那里卖的开江鱼一份200元,这么算起来,40元一斤的价格还算靠谱。”
小朱心里有了数,故意说:“鱼好是好,可贵了点,你再便宜5元吧,当送我们一个打车钱。”
小丽在旁边用手捅了一下小朱,笑嘻嘻地说:“哪有你这么还价的?要少收就少收10元,今天打车回去,下次再打车来,变成回头客,你说是不?”小丽边说边用一双漂亮的眼睛盯着大姜看。
大姜脸一下红了,心想,这女的真会说话,连讲价都这么中听。他说:“行,130元就130元。”
小朱把鱼拎过来,掏兜找钱付款,这时,他才想起来,早上出门带的现金不多,兜里只剩下80元了,便问:“可以微信支付吗?”
大姜点点头,说:“行!”
小朱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掏出手机,刚打开微信,手机就关机了。小丽见了,拿出自己的手机准备付款,可没想到手机也自动关机了。两人对视一眼,小朱抱歉地说:“这鱼买不成了,我俩的手机不适应这里的低温,都冻得关机了。”
大姜早看在眼里,想都没想就说:“鱼你们先拿去吃,剩下的钱下次来时再给我。”
小朱愣了一下,半调侃半认真地说:“我们明天一早就要去雾凇岛,还不知道哪天回来呢!”
大姜憨头憨脑地说:“没关系的!”于是,小朱递给大姜80元钱,就和小丽拎着鱼走了。
走出早市,小朱感慨道:“这里的人真淳朴啊!”
回到住处,两人就动手做开江鱼。鱼一上桌,两人吃得直呼过瘾。小朱说:“这钱不白花,物有所值!”小丽也提议:“下次多买些,也不枉大姜这么信任我们。”
转过天,小朱和小丽去了百十里外的雾凇岛,那里琼树银花,宛若仙境,两人一待就是一周。
回到蛤蟆塘镇的第二天,小朱一大早就揣上钱,一个人去了早市。可大姜的鱼摊上换了一个圆脸膛的中年汉子在卖鱼,不见大姜。那中年汉子的模样跟大姜很像,看样子,应该是大姜的父亲。小朱走上前,还未张口,中年汉子先招呼道:“买鱼吧?开江鱼便宜啦!”
小朱眼珠一转,打住原先的话头,改口问:“开江鱼怎么卖?”
中年汉子抬眼看了看小朱,说:“20元一斤,不讲价。”
“啊?”小朱惊讶得瞪大了眼睛,他看着鱼摊,那些确实是上次买过的“三花一岛”。他心中气恼,掏出原本想还给大姜的50元钱,买了两斤半开江鱼。
一回去,小丽就问:“钱还了?”
小朱生气地说:“还什么还?大姜那人表面憨厚,暗地里却下手宰了我们一刀。”接着,他把早上的遭遇跟小丽说了一遍。
小丽说:“我当时就奇怪,大姜为什么答应得那么痛快,原来他早把鱼钱算进去了。幸亏他今天不在,不然你就要被连宰两刀了。”
小朱也悻悻地说:“看来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在阿亮家休整两天后,小朱和小丽按计划去游长白山看天池,这一去又是一周时间。等他们再回来,假期也要结束了。
小丽说:“走之前,我还想吃顿开江鱼。”
小朱叹了口气,说:“其实我心里挺不踏实,总觉得欠了啥似的,我们不如把那50元钱给大姜送去?顺道用话点醒他一下,就当给他上一课了。”小丽没有反对。
回深圳的那天早晨,小朱和小丽又一起去了早市。小朱远远地朝大姜的鱼摊张望,依然不见大姜,倒是那中年汉子还在。这时,小丽意味深长地说:“这次,我一个人去买鱼。”只见她走到鱼摊前,像熟人似的问道:“姜大叔,您的开江鱼怎么卖啊?”
中年汉子有些疑惑地说:“你认识我?今天的开江鱼剩得不多了,就算10元一斤吧。”
小丽心想,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小朱竟被这对父子连续宰了两刀,今天如果不是装作熟人买鱼,恐怕还要被宰上一刀!小丽强压住怒气,笑了笑说:“姜大叔,我晨练没带钱,今天先把鱼拿走,改天再把钱给您送过来,行吗?”
谁知中年汉子一口就答应了:“行呀!今天我正好急着收摊。”
这明显是小丽使的“开溜”之计,中年汉子果然中计了。小丽跟小朱在早市外会合,一五一十地说了经过,最后得意地说:“我这叫搬起石头砸他们的脚!”
小朱接过鱼,亲了一下小丽的脸蛋,说:“你可真行!”
两人回到阿亮家做好鱼,吃罢收拾完房间就去火车站了。候车时,小朱给还在深圳的阿亮打电话,说玩得很开心,住得也舒服。
闲聊一番后,阿亮突然问小朱开江鱼吃得怎么样。小朱话里有话地说:“开江鱼好是好,可是鱼贩子看人下菜碟,幸亏没吃亏,不然再好的美味也变味了。”
阿亮听后追问怎么回事,小朱这才说,这次他们一共吃了三次开江鱼,到后第二天大姜卖40元一斤,一周后中年汉子卖20元一斤,而今天小丽竟以10元一斤的价格买到了。
不料阿亮在电话那头大笑起来,小朱正一头雾水,阿亮说,每年春季,松花江开江总共才二十多天,打捕开江鱼由难到易,一天一个价,最早的开江鱼上百元一斤,小朱他们来时,松花江已经开江一周了,小朱三次买鱼可都是正常价。阿亮还说:“早市卖鱼的人大家都认识,听说大姜前不久打鱼时被冰排刮伤了,正在家疗伤呢!”
小朱听了,脑袋“嗡”的一下大了,小丽在旁边也听得清清楚楚,脸也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两口子一商量,决定改签火车票,明天去早市还钱!
(发稿编辑:曹晴雯)
砸白菜
陆惠明
三年困难时期,村前的河岸上种了好多大白菜,大白菜成熟后圆鼓鼓的,非常喜人。这天,队里安排老王和林一峰去市里卖大白菜。
平日里,大伙儿进城办事都是摇船,这次也不例外。大白菜装了满满一船,船很沉,虽然天很冷,但两个人都摇得出了汗。几个小时后,船进了市区。就在这时,河面上突然蹿出来一条船,“砰”地一头撞了过来。老王见势不妙,急忙用篙子去撑。可没想到,对方船上一瘦一矮两个人,拉着老王他们的船不肯放,非要叫他们赔钱不可。
那年代谁的口袋里会有钱?林一峰说:“真是笑话!你们撞的我们,况且船又没有损坏,还要我们赔钱,哪有这种道理?”
瘦子见老王他们不肯赔钱,立马破口大骂。林一峰见对方蛮不讲理,就跟他们对骂起来。
双方越骂越凶,瘦子叫嚷着让矮个子上船教训一下林一峰,自己还朝老王他们船上砸起了小石子。老王之前一直没加入“骂战”,可这一下,他突然抓起手边的大白菜砸了过去。林一峰见状,也跟着抓起大白菜砸过去,一时间,大白菜像雨点似的砸向对方。突然,一棵大白菜飞向瘦子,只听到“啊”的一声,瘦子就倒在船舱里了。
林一峰吓了一跳,老王趁机将船撑开,迅速摇走了。
进了市区,老王他们顺利将大白菜卖给了收购站。回来的路上,经过之前吵架的地方,林一峰说:“不知道那个被砸的人怎么样了……”不过很快,他又气呼呼地说:“是他们活该!”老王想了想,说:“应该没啥问题……”
回去后,林一峰常跟大伙儿说起他们用大白菜砸人的“壮举”,并以此为傲。
多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全国,村办企业应运而生。老王这时已当上了村支部书记,他也想办企业,让村里人富起来。老王多次找到镇上办事处的主任,主任被老王打动了,很上心,没多久就说,市帽子厂要办一个分厂,厂里挑了好几个村进行考察,让他早做准备,能不能成功就看他们自己了。
老王听说几个村都在筹钱建新厂房,可他们村哪有钱建新厂房啊?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用礼堂来改造。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帽子厂的人来考察验收了。
没多久,帽子厂来了三个人,带头的是刘厂长。刘厂长转了一圈后挺满意,但说最后结果要看其他几个村的综合情况。
不管怎么说,第一关总算过了,老王很高兴,非要在家里设宴招待刘厂长他们不可。刘厂长他们觉得盛情难却,就去了。老王还叫来林一峰作陪。大家落座,老王和林一峰轮流举杯敬酒,刘厂长的目光一直不离这两个人。几杯酒下去,大家兴致都高了,纷纷说起了“想当年”。轮到刘厂长时,他说自己确实有一件忘不了的事。
刘厂长说,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啥吃的都没。有一天,他和兄弟又是几天没吃饭,他问兄弟想不想搞点吃的,兄弟饿得脸都绿了,连忙点点头。接着,他就把兄弟带到了一条空船上,他们等啊等,终于等来一条装满大白菜的船,他和兄弟拼命把空船撞了上去。
听到这里,林一峰看了看老王,老王却没啥反应。这时,刘厂长继续说:“那条装满大白菜的船上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要起篙子把船撑开。我们好不容易等来这条船,怎么能轻易让他们跑掉?我和兄弟死死地拉住那条船不松手,硬要叫他们赔钱,他们不赔,我们就破口大骂。后来,我故意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砸他们,还让兄弟到他们船上去撒泼。其实我做这些啊,就是想惹怒他们,好让他们用大白菜砸回来!我兄弟正要起跳的时候,那个年纪大点的人终于沉不住气,用大白菜砸了过来,接着,那个年轻人也跟着砸了起来。没一会儿,我们船上就积了一堆大白菜。最后,我假装被砸倒,吓得他们赶紧撑船逃走了。那些大白菜救了我们全家人,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后来,我和兄弟都参加了工作,日子慢慢好了,但我心里一直记得这件事……”
林一峰听得目瞪口呆,刚想说那两个人就是他们,老王却摆摆手,不紧不慢地说:“那时候日子都苦,缺穿少吃是常事,也许他们知道你们有困难,故意将大白菜‘砸’给你们,让你们救急的。”
刘厂长看看老王,笑着说:“是啊!不管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真的很感谢他们的大白菜。”
刘厂长走后,林一峰直盯着老王,问:“你当时就知道他们是来骗大白菜的?你咋不告诉我?”
老王微微一笑,说:“一条空船,平白无故地撞过来,两个年轻人瘦得跟猴子似的,一看就是饿几天了。他们想尽办法跟我们起冲突,甚至朝我们砸石子,肯定是想让我们砸回去呗!如果我当时就告诉你,他们是来骗大白菜的,你还舍得扔吗?后来,你又一直对这件事津津乐道,把它当作你的‘英雄事迹’,我也就没好意思再提了。”
林一峰一时答不上来,但马上他又埋怨起老王:“那刚才你为啥不告诉刘厂长那大白菜就是我们给的呢?如果刘厂长知道了真相,也许帽子厂的事情就能落实下来了。”
老王却反问道:“你当初是用大白菜‘砸’人家,还是想扔些大白菜给人家救救急?而且,如果刘厂长是个公平公正的人,我们说了也是白说。如果他念及此事而行了方便,那对其他村公平吗?所以我想,就当此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听了老王的一番话,林一峰羞得涨红了脸……
其实,那天考察完,刘厂长就怀疑老王和林一峰是当年砸大白菜的人,所以故意讲了当年的故事来试探,见老王没承认,他也就没再问了。不过后来,市帽子厂的分厂还是开在了老王他们村,这当然不是刘厂长行的方便,而是老王他们村努力争取的结果。
(发稿编辑:曹晴雯)
斗法
江贺
许大茂今年四十出头,别看年纪不大,但做贼已有二十年了,资历很深,懂很多“道”上的潜规则。在北秀街道,许大茂是绝对的地头蛇,大小同行都要敬他三分。
这年春天,许大茂的弟弟许二茂过来投奔他,二人飞檐走壁,爬窗入室。许大茂从未失手,不仅因为他技术精湛,更因为他一直坚决遵守一项铁律——绝不在一个地方逗留。他忽南忽北,神出鬼没,没有固定套路,一次次躲过了警方的摸排追踪。
经过多次踩点,许大茂这次决定对北关村回迁小区下手。这一天深夜,许大茂、许二茂穿好夜行衣,蒙好面具,准备好绳索、扳手等一应工具悄悄地翻入小区中。
许二茂察看了一圈,四下无人,他便敏捷地顺着空调架爬上了一栋单元楼,可刚爬了一层,回头却不见许大茂的踪影,定睛一看才发现许大茂正在单元门口发呆。许二茂正在疑惑,就听见一声怪异的猫叫,他知道这是大哥许大茂发出的“撤退”暗号。许二茂环顾四周,没发现一个人呀,他纳闷地跳下,跑到大哥面前。只见许大茂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张防盗宣传海报,看了半天,许大茂将海报的折角捋平,然后便带着许二茂匆匆离开了。
许二茂不解,问大哥是不是被海报吓住了。许大茂照着许二茂脑袋就是一巴掌,他解释说:“老子干了二十年,还能怕一张纸?你入行尚浅,有所不知。最近,我听江湖传闻,说有人想抢咱们的地盘!今天咱们看到这折了一角的海报,证实了传闻是真。这种折角,道上叫‘和气印’,是同行间亮明身份、防止伤了和气的一种标记。既然有同行抢先一步,咱们不能坏了规矩,就暂且先撤回来。”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许二茂恍然大悟,又问道,“可是大哥,北秀街道是咱们的地盘呀!”
“他既然做了‘和气印’,也算多少懂点规矩,我这次姑且先让给他。可他胃口不小呀,印贴在单元门口,这是要独吞整栋楼,也太不拿我当回事了。”
“那哥你为啥又把海报捋平了?”许二茂不解地问。
“这叫‘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我捋平海报,只留一线折痕,就是为了提醒对方,不要太嚣张,适可而止。”
几天后,许大茂、许二茂又来北关小区踩点,却在单元门口发现了一张折角更大的海报。许大茂这下怒了,趁人不注意,将折角捋平,又在海报上用刀划了一道。
许二茂又掉进云里雾里了,追着大哥问原因,许大茂解释说:“老话说得好呀——同行是冤家!这同行简直欺人太甚,我让他点到为止,他却要得寸进尺。那更大的折角是说他一点都不给我留,还要吃更多,让我趁早滚蛋。”
“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啦,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我非削死他不可!大哥你划那一刀子,是这意思不?”
“我是告诉他小心两败俱伤!”
谁知一天之后再来,海报的一个角,竟然全部被撕掉了!
“老子一定要整死他!”许大茂气得牙痒痒,也不管周围有人没人,破口大骂,幸亏许二茂一个劲拦着,不然能惊动整个小区。
“行,你真行,老子不整死你,白混了!”许大茂一边暗骂,一边让许二茂去别的单元门口撕一张完整的海报过来。许二茂照做了,但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以为大哥气糊涂了。
后来,许大茂撕下旧海报,将新海报贴了上去,气呼呼地走了。
路上,许二茂问:“大哥,你这是干吗,你也要宣传防盗知识呀?”
“宣传个屁?这叫‘下战书’,都是凭本事吃饭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倒要看看他是个什么货色!你这几天勤着点去,看看他敢不敢接?”
“还去?咱们这几天总往北关村回迁小区跑,是不是有点危险?”
“今时不同往日,人家都骑到咱们头上来了,要再不修理修理他,咱们以后还怎么在北秀混?道上的兄弟还不笑话死咱们?别废话,你赶紧去!”
隔天,许二茂看到海报上多了两条黑笔画的竖道。他赶紧用手机拍下,回去拿给了许大茂看。
许大茂神情严肃地说:“来者不善,居然接了战书。”
“这不就是两条黑道子吗?”许二茂左看右看,看不出所以然来。
“这叫‘天时地利’,第一个竖道意思是今天就比,第二个竖道意思是比试地点就在这栋楼。看来咱们得亮亮真本事了。”
夜里,许大茂、许二茂带齐各种装备,潜到约定的单元楼下,沿着空调架,如壁虎一般攀援而上。正当二人准备大展拳脚时,一道刺眼的白光照来,照得他们睁不开眼,只听得:“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原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追捕他们,但由于二人总是打一枪换一地,毫无规律可循,一直没能将其抓捕落网。近日,通过有关线索,发现他们二人反复出现在北关村回迁小区5号楼4单元附近,于是警察守株待兔,这二人果然自投罗网。
那海报到底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栋楼15层有个老头,刚搬来不久。新小区,楼栋整齐划一,单元号牌又不明显,老头总是要走错楼。他想出一个办法:给单元门口贴的宣传海报折个角,好做记号,谁知折了两次,都被人给捋平了。他又把海报的一角撕了,可是不知又被谁换上了新海报。
老头那个气呀,给自己当警察的儿子说了这件事。儿子一听,触动了职业的敏感神经,他认为,给海报动手脚的人,很可能是资深盗贼。再结合近期群众举报的线索,老头的儿子给海报上画了两条黑道子,也就是“接战书”的意思,看看能不能“钓”出贼来。果然,一举抓到了两个大盗!
(发稿编辑:陶云韫)
不识抬举的鸟
孙凡利
这天清晨,木材商柳涛接到电话,杨树村的老杜要卖房后的几棵大杨树。撂下电话,柳涛没急着出门,而是先上了一炷香。
这是柳涛砍树前自创的仪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香点上,柳涛嘴里念叨一番,这才放心地开着皮卡车出门。十几年了,柳涛一直坚持着这习惯。
很快,柳涛就开到杨树村,找到老杜,房后几棵大杨树映入眼帘。老杜告诉柳涛:“这是我老家的宅基地,想把大杨树砍了,盖处新房给儿子结婚用。”
两个人谈好价格,柳涛就准备砍树。他攥着一根拴了秤砣的软绳,拉开架势,瞅准头顶上的一个大树杈,“嘿”的一声抛了上去。
秤砣还在空中飞,就听柳涛一声“不好”,只见一只大鸟俯冲下来,对准柳涛的耳朵就是一口。柳涛虽然躲得快,但耳朵还是被鸟啄到了。秤砣不偏不倚搭在了树杈上,柳涛因为被鸟啄疼,忍不住松开了手中的绳子,秤砣顺着树杈又“哧溜溜”地滑了下来。
老杜几步走到柳涛跟前,说:“这鸟真可恶。”
大鸟一仰头飞走了。这时,柳涛发现了什么,他指着最上边的树杈,对老杜说:“你看,那里有个鸟窝。”老杜抬头仔细看,果然也发现了那个鸟窝:“怎么办?”柳涛不慌不忙地说:“别怪鸟啄咱,咱这表面上是砍树,对鸟就是‘强拆’,能怨人家生气吗?”
老杜被逗乐了:“我儿子还等着娶媳妇呢!”柳涛笑着说:“今天算是给鸟儿打了个招呼,一般隔天鸟就搬走了。”老杜想来硬的:“人还能被鸟吓着?你砍你的。”柳涛否定了老杜的想法:“早一天晚一天对咱没什么,对鸟可是天壤之别。”说完,柳涛跟老杜告别,约定第二天再来,老杜只好同意了。
第二天一早,柳涛早早地来到老杜家,他开口就对老杜说:“今天还是砍不成树。”老杜睁大眼睛问:“为什么?”柳涛说:“鸟没走。”
两个人正聊着,就见一个黑影飞过来,对准柳涛的耳朵又是一口,还啄出血来了。老杜赶紧给柳涛止血,疑惑道:“你说鸟儿今天会搬走,怎么还在当‘钉子户’?”
柳涛捂着耳朵,疼得龇牙咧嘴:“很简单——窝里有小鸟。”老杜牙疼似的吸了口气:“难不成还得再推后?”柳涛点点头:“咱不差这十天八天。根据我的经验,小鸟只要学会飞,能自己找吃的,大鸟就会主动搬家的。行行都有道,咱们得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啊!”老杜只得再次同意推迟砍树的日子。
果然,没过几天,老杜就在树下听到了小鸟的动静,大鸟则变得非常忙碌,一天到晚地飞进飞出。老杜心里着急,盼着小鸟快长大,一直等了半个月,终于看见窝里有小鸟飞出。老杜打电话给柳涛,柳涛说:“看着吧,三两天的工夫,大鸟小鸟都会撤离。”
又过了三天,老杜果然发现树上的鸟窝里没有鸟了。鸟儿如此懂人的心思,老杜在心中感慨不已。老杜打电话告知柳涛,柳涛决定当即就开车过来。
柳涛过来之后,先去树下转了转。的确如老杜所说,窝底有个大窟窿,透着天,是个标准的空巢了。老杜催促道:“开始砍吧!”
柳涛猴似的上了树身,他手里握着斧头,一会儿就把树枝砍光了。鸟窝掉在地上,轻飘飘的。柳涛从树上下来,开始对树干下手。
柳涛端着电锯,开始在树根处开口子。就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突然传来一声鸟叫,这叫声,凄凉愤怒,没等柳涛反应过来,他头上就挨了一下。
老杜愣在一旁,柳涛也怔住了:“我们已经足够宽容,这鸟竟如此不识抬举?”大鸟“嗖”的一下,又来了一口。柳涛用余光瞥见大鸟还要俯冲下来,他又疼又气,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弹弓。
说时迟那时快,柳涛从地上捡起一颗小石子儿,用弹弓对准大鸟射了出去。“砰”的一声,鸟儿应声落地。老杜在一旁看呆了,柳涛哪是砍树,完全是个武林高手!柳涛咬着牙,抬腿对准地上晕倒的鸟儿,正想一脚踹过去,突然,他的脚却慢慢地收了回来。
老杜清楚地看见柳涛的脸色变了,刚才是愤怒,现在却成了惊恐。柳涛手脚不停地颤抖,眼神直发愣。
老杜喊了柳涛一声,柳涛回过神来,他忏悔地跟老杜讲起往事……
原来,柳涛业余时间喜欢玩弹弓。他的弹弓玩得极好,指哪打哪,特别准。柳涛没事就喜欢带着弹弓打鸟玩,有时打到好看的鸟,就关进笼子里养着。去年,柳涛用弹弓打了几只鸟,其中有一只大鸟半夜“越狱”,把鸟笼子的木门给啄断了,柳涛眼睁睁地看大鸟飞跑了。不过,笼子勾住了大鸟的腿,大鸟逃命心切,竟硬生生地扯断了一条腿。
老杜听完柳涛说的,才发现眼前的这只鸟,只有一条腿。
柳涛点头确认,这正是半年前从笼子里逃跑的那只鸟。柳涛自以为每次砍树前点炷香,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直到今天他才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假好人,他内心深处对自然生灵,其实并不尊重。柳涛在心里发誓,从今以后,他收起弹弓,不再打鸟了。
地上的大鸟微微动了动,柳涛轻轻地把它捧了起来……
(发稿编辑:陶云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