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的历史
“高士”或称为“隐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族群,尤其《高士传》,应是儒、释、道三教同类著作的首创,给后世道教的《神仙传》和《列仙传》、佛教的《高僧传》有启示性的影响。
高士的品格
史书记载的“隐逸”或“高士”,大多喜爱大自然,不愿受习俗礼法的拘束,甚至视地位为桎梏、功名富贵为赘疣,这些特色固有道家的情调,但纵观他们的志节、所追求的理想,乃至在日常生活上所表现的精神,毋宁说是儒家性质居多。
士贵立志
早在1940年,南老师虽乐处这高超的境界,但不是没有世俗的人生目标。1947年,他写了一首《自题照影》以明己志: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不二门中有发僧”,老师自陈一生要行的正是居士禅路线,第二句“聪明绝顶是无能”,则是体现出佛教的般若思想境界。
“方外人”角色
他对中华民族有许多贡献,归纳起来有三大类:
一是对国家实际投资,二是在政治上促进两岸和平。三是对弘扬中华文化的贡献,这方面包括推广儿童读经。
密谈经过
综合已公开的各种资料,以及我在香港时从南老师口中所闻,他促成两岸密谈的过程大要如下:
1988年2月5日凌晨,南先生忽然接到北京专程来港的老朋友贾亦斌先生的电话。会谈最大成果是:南老师明白了北京确有和谈诚意,并了解中共中央的政策是“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放弃武力”。三人每次谈话都做现场录音,事后制作成三份,一份由杨带回北京报用,一份立即派人送给李登辉,一份留在老师处存底。录音带送到台北后,南老师还亲自打电话给苏志诚,要他面告李登辉,赶快派人来港商议,但一直没有下文。1989年12月2日,苏志诚首次奉李登辉之命来港见南老师,目的是邀请老师回台湾一趟,以便面谈,共商大计。
1990年12月31日,李登辉正式派苏志诚到香港,在南老师引荐下与北京来的贾亦斌、杨斯德见面。这是国共双方50年后首次正式接触,历史意义很大。翌日是元旦,他们又长谈了一次。谈话的全程都录了音,由双方带回去。这次会谈的主要内容是:苏志诚表明李登辉将在5月1日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以表示两岸和平的诚意,并向对方解释了有关“国统会”及“国家统一纲领”的构想与职能。
1991年3月29日,在香港坚尼地道新居进行第三次会谈。北京派出杨斯德和两位工作人员,贾亦斌没有来。台北方面仍是苏志诚和郑淑敏。因为双方谈判渐渐深入核心问题,大陆要求的不是单纯的“两岸和平协议”,而是“和平统一协议”;11月,尹衍梁带了许鸣真等人来港见面。他这次与南老师见面后,迅即到上海联络汪道涵。后来,汪也成了南的好朋友。同年12月2日,在南先生的安排下,许鸣真与苏志诚在南寓首次见面,自此在许鸣真密集协调下,两岸准备新一轮的密谈。
1992年6月16日,双方进行第五次密谈。大陆派出汪道涵、杨斯德和许鸣真,台湾依然是苏志诚和郑淑敏,南先生安排他们住在香港中环希尔顿酒店,南先生对台湾方面未派分量与汪老相当的代表来会谈,感到很失望,但仍勉强主导了这次密会。在会谈中,双方对原则性的实质问题没有交集,不过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敲定了首次在新加坡举行“辜汪会谈”的日期等事宜。
高风亮节
故早在1994年8月间,中央主要领导人就通过许鸣真,诚恳邀请南老师到北京见面,并定居内地。老师写了一封信婉谢,又写了一首诗以明志:
徒负虚名去住难,谋身谋国两无安。
此生犹似巢空鸟,只合穿云望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