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海城市功能变迁的历史环境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区和推动区,中国开放升级及其世界影响是上海城市功能发展的重要动因,上海城市功能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任务而发生演变。
一、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初期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经历有计划商品经济过渡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深化阶段。
(一)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至1984年)
1.真理标准大讨论
2.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3.经济建设得到逐步恢复
4.工作重点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
(二)第二阶段: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1984至1992年)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
由于改革的步伐过大,以及原先计划体制下的价格扭曲与资源配置扭曲状况严重,放开价格的改革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与社会秩序一度出现混乱。
(三)第三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至2003年)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加全面的贯彻,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但是,经济循环不畅、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体制关系不顺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邓小平南方谈话
在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是因为太注重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并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应该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这一时期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2003至2010年)
1.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2.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压力
3.提出科学发展观
(五)第五阶段: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2011年至今)
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十五大到十八大,都坚持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定位,且认识在不断深化。
二、由点到面,全面开放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早在1984年10月,邓小平就明确地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
1990年4月,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政策。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二)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在这些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中央决定采取有力措施,加速将对外开放推向纵深。
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逐步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至至沿海开放城市至至沿海经济开放区至至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至至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第三阶段:2001至2011年对外开放步入全面开放阶段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
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四)第四阶段:“一带一路”与对外开放新阶段
1.出口与FDI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2.“一带一路”是未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
3.自由贸易区的实践
三、创新与科技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一)科技革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一轮技术革命处于孕育突破期,高技术不再是独立发展的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
(二)创新驱动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启动,创新驱动引擎强劲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四)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五)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日益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科技创新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创新点火系统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关卡的破除,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发展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跃升转变的历史新阶段,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少数领域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四、区域发展政策经历了“均衡至非均衡至协调发展”的路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
(一)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79至1990年)
1.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转变
2.国家投资布局重点逐步东移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1991至1998年)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国力的增强,面对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政府正式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并确立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调整了国家投资和产业布局政策,并且完善了国家扶贫政策和民族地区政策。
(三)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阶段(1999至2011年)
自1999年以来,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近年又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以后)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1.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
2.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3.优化调整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
4.将加大对老少边穷等短板区域的扶持摆在重要位置
第二节 不同阶段国家对上海发展的定位与要求
一、一个龙头,三个中心
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