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婺源县中云镇坑头村婺源县龙山乡坑头村古称“桃溪”,建村一千四百余年,因晋代潘岳带领村人沿村中小溪种桃树而得名。该地两面环山,双溪合流穿村而过。
坑头村有“两多”、“两绝”。“两多”中“一多”是自古以来文人仕宦多。村民流传有“进士满街走,秀才多如狗”之说。村谱载:仅明正德至万历年间,该村中进士者就有十一人,任尚书者六人。其中潘璜祖孙三代里出了九位进士,潘璜一人就先后任过吏、刑、工、兵四部尚书的史实,在婺源辉煌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村中“尚书故居”曾有联:“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清初,该村潘姓子弟中举者亦有二十余人,但多研究学问和著书立说。当代台湾著名红学家潘重规即该村后裔。
另“一多”是古桥多。至今村中央小溪上历代所建的三十六座半小型石拱桥,蕴涵着一个意味深长的传说——村出了三十七位达官,其中三十六位系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村人允许其各建一桥(谐“轿”音),以示荣耀;而有一位是花钱捐来的,村人只允许他建半座桥,以警后人。
“两绝”中“一绝”是村中以一口据说是吕洞宾所掘泉水酿制的“老水酒”,谱载明代宰相严嵩酷爱饮用。“二绝”是村民引溪中活水入宅放养的“冷水塘鱼”,鲜嫩味美而又可入药。此外,坑头村还有千年牡丹、“太宰读书处”以及“桃溪八景”等。
桃溪景区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中部,属中云镇管辖(原属龙山乡,后龙山乡被撤并,改属中云镇),途经豸峰和孔村两个自然村,距县城30公里左右。对外交通坑头村——孔村——豸峰村18里为简易公路,豸峰至中云镇为水泥路,中云镇的公路往西通向中国瓷都——景德镇,往东北则连接著名旅游区——黄山。
婺源历史悠久,秦朝时即为“鄣郡”,素有“书乡”和“茶乡”之称。“大鄣山”茶出口欧美各地;荷包红鲤鱼闻名全国;龙尾山砚台是全国四大名砚之一;江湾雪梨鲜甜可口。这四大特产简称“红、绿、黑、白”名产。
桃溪景区的坑头村是全县古代民居保留完好的村落之一,迄今已有1122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唐朝广明(公元880年)年间,福建三山人潘逢辰由黄巢寇乱避难地安徽歙县黄墩始来婺源,定居桃溪(即坑头村),为潘氏始祖。桃溪的下游孔村、豸峰村由此繁衍。
桃溪景区自然风光旖丽、秀美,四周青山围裹,左右蜿蜒伸展,前后列嶂为屏,形似太极八挂图。千年以来,景区内坑头村义风鼎盛,人才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传遍四方,其中,潘璜官至一品,历任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尚书,与严嵩同朝,其“太宰读书处”遗址目前仍在。景区内有36座半桥,这里有一个风俗习惯,每出一个官就要建一座桥,为什么有半座桥呢?那是因为那是买来做的,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短的桥了。这里还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桥梁最多的地方,平均不到20人就拥有一座桥,从这个方面讲可谓世界之最了。
徽派建筑
在村里兜兜转转,主要是看徽派建筑--那些有几百多年历史的老屋。一眼看去“黑瓦白壁马头墙“,屋一般两层,也有三层的,相应马头墙就有三层檐和四层檐,很高,显得高墙深院。除墙上屋檐外,门上窗上还有一段翘角短檐。门上大都有一面辟邪镜,周围饰有精美砖雕。进门是厅堂,两边是厢房,上有天井。大户人家进门后迎面又是一道门,两扇木门紧闭,好象四合院的影壁,要从旁边绕过,才进厅堂。厅堂正面挂有中堂,两边有对联,大都是祖上墨宝。下方是一条长几,供着祖上牌位或佛像,周围放着供品。长几前两张太师椅,中央四方桌,一家人聚此吃饭。
最着迷的是天井,小时候住的老屋厨房有一个小小的天窗,阳光透过玻璃在阴暗的房里落下一个四方的光斑,无数的尘粒在那束光里舞动。而这里的天井较大,就没有了那种凝聚的迅疾,显得稳重而深沉,好象时间发亮的脚印,在凝视的那一刻,仿佛静止,预示永恒。而暮然回首,光斑已从屋里到了门口,仿佛就要离去。想起浮士德的一句话:停一停吧,这一刻多么美好!
下雨时,房顶的水顺势纳入天井,通过两根长长的竹管流到厅堂下,然后再排到屋外,叫四水归堂,表示财源不外流。这是徽商的传统,胡雪岩就是徽商的主要代表。
婺源属于古徽州地,是徽派文化的辐射地。徽派文化的核心就是朱程理学,朱熹就是婺源人,葬于婺源的文公山。古徽州文风鼎盛,商业繁荣,秀才举人不希奇,一门出十多个进士的也有不少。处则学文,行则学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