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初名万寿院,地处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是上海最西南角的一座千年古刹。据地方史料记载,初为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赐建。据传,孙权之母吴龙珍在幼年时失去父母后因不堪受婶母的冷嘲热讽,便携弟妹们投奔康城(金山城)的姑母,得到姑母一家的宠爱,并因此得以学习诗书经论和礼仪。吴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吴龙珍被尊为皇太后。
为了报答当年落难康城时姑父母的养育之恩,孙母便嘱子遣人赴康城,欲接二老至跟前侍奉。不料早已寡居的姑母念佛度生,不愿离乡北上。于是,孙权便令地方官将其旧宅翻建成佛院。
吴嘉禾元年(232),佛院落成。孙权诰封外祖姑母为“万寿护国夫人”,并御笔金书“万寿院”三字,制成巨幅匾额,悬挂在院内长生殿上,让外祖姑母在院内修身养性。此后,孙权还多次遣其弟妹来万寿院祝福。护国夫人圆寂以后,万寿院成为一方佛教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
万寿寺在历史上可谓名声显赫,极为辉煌。历代曾有多位帝王来寺进香留迹,地方史料记载的有:东吴会稽王孙亮、东晋元帝司马睿、南朝宋武帝刘裕和陈宣帝陈顼、五代吴越王钱谬、南宋高宗赵构、元末吴王张士诚等。
万寿寺大雄宝,里面供奉的中间释迦牟尼佛,在释迦牟尼佛的左右分别为阿难和迦叶。释迎牟尼有十大弟子,迦叶和阿难为其中最著名的两位。佛殿内不能拍照。大雄宝殿后面是三圣殿,三圣殿供奉的是“西方三圣”。正中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也称“弥陀三尊”。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即凡人所居住的地方和净土即圣人所居佛国之分。三圣殿的右侧是五观堂,这是佛家弟子用斋的地方,室内正堂有一个很大的佛字,也有香案,是用斋前颂经时用的,上完香后才能开始用斋,用完斋后碗筷要洗干净整齐地放在桌上。观堂的后面是伽蓝殿,伽蓝神是寺院的守护神;里面居住的都是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1]
随着岁月的推移,朝代的更替,万寿院几经兴废,其名也随时而易,曾叫过“护国娘娘庙”、“万安寺”、“万寿寺”、“祝圣道场”等。历史上曾有几次较大的兴废,例如:
南朝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小官镇(明朝以前,金山曾名为小官镇)巨富、刑部都官郎中魏荣卿倾家中资产,又四处募资,重建万寿院,三年后建成,万寿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据记载,当时的万寿寺,寺院前后共分六进,山门前,九层宝塔高耸,自地面致塔尖,约十六丈有奇,全寺大小殿堂共二百零八间,僧人达三百余众。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钱谬之孙钱朝佐资助重金修饰万寿寺,重新给佛像妆金,把天王殿上弥勒佛像作了一个重大改变,将其舅祖父浙江奉化“布袋和尚”陈契此的形象塑成弥勒佛,并亲自为造像题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物;开颜便笑人间好笑之事。”横批是:“笑口常开迎新客”。今天万寿寺的这副对联和弥勒造像已成为传世经典,其劝导人们为人处事要乐观、豁达、包容、大度。
1861年,万寿寺在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中再次遭破坏。1865年万寿寺得以重修,恢复后前后三进殿,前进为山门,二进为正殿,三进为方丈室和伙房,各进两侧以厢房连接,如此格局保持到民国初期。
成住坏灭,乃世间万法之常相,万寿寺之盛衰亦是如此。千百年来,岁月推移,朝代更替,万寿寺几度兴废,但始终没能保存下来。1958年,在万寿寺创办金卫农业中学。1960年,金卫中学与农业中学互调校址,寺院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仅存的一座正殿也于1973年被拆除。
修善历程编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广大信教群众要求修复千年古刹万寿寺的呼声日渐强烈。1993年12月3日,原金山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修复开放金山万寿寺。
1994年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修复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也得到了广大信众的大力支持。
2000年12月12日至18日,万寿寺隆重举行了修复后第一堂水陆0会,祈求世界和平安定、国富民强、风调雨顺。至此万寿寺正式对外开放,迎接十方信众前来朝礼。
如今的万寿寺殿宇轩昂,结构严整。寺院占地38亩,建筑面积达5300多平方米。寺院建筑由前至后依次是山门、客堂、僧察、钟鼓楼、大雄宝殿、三圣殿、功德堂、斋堂、客房、伽蓝殿以及放生池等。寺院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糅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风格,虽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却不失中国佛刹的传统建筑特色。飞檐翘角、黄墙露瓦,显示出特有的古朴和庄严,无不再现了中华民族敦厚、淳朴的文化内涵。寺内环境幽雅,林木葱郁。花草树木布局井然,四季飘香。行在其中,既能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领略建筑艺术的美轮美奂,园林景色如诗如画,简直令人流连忘返。